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使其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去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伴随着这一反思、训练和提升过程,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内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它强调生态道德伦理,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反对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倡导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高校方面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尽管从社会需要上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高校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缺少专项的资源投入。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第四小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第七章第一节第二小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用较少的篇幅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思想概论》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第五小结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思政教师的专业一般都是政治教育或哲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专业学习中也相对薄弱。高校教师对生态文明内容的讲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而并不深入。因此,在生态文明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知识面不太丰富,教学内容太过空洞,不能深入并形象的讲解生态文明的内容,就会让大学生对这一块儿的学习内容感到索然无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不强
大学生们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了解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由于处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制度的等缺乏深入了解,对某些生态文明概念基于浅层次的认识也导致了校园生态问题屡屡出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与他们所应当具备和承担的生态责任不匹配。例如,校园中很多学生会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只有少量学生会经常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废旧电池进行规范处理,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此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社会影响,产生了一些校园过度消费行为,而消费与实际的价值需要不符,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较差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高校也努力的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思政课程、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但据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4.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
虽然高校组织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并没有真正的打造成为精品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说,学生会社团也利用各种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但从频率和持续时间而言,一年仅仅开展几次活动,并且持续时间只有1~2天。从推广程度而言,高校校园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仅是对某些环保意识的宣传,并没有形成规范和延续性的系列活动。这样的低频率、短时间、零散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胡可人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极大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同时也对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重要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呼唤着生态文明观念。我们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要认真研究各种要素在社会发展定的地位和作用。满足其特定的要求,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不仅要保持当代人实现发展,而且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青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观念淡薄。当前,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知行背离”现象严重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也使高校存在着对人与自然观念上的短期行为、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对自然价值的忽视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等。其次,高等院校生态教育师资缺乏。在师资结构上,教师的人文与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一支既有专业资质,又有良好生态人格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形成。更为严重的是,从院系调整开始,中国大学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着对生态科学轻视的倾向,加上社会政治原因使许多生态学教育科目被取缔,使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生态文明化素质水平降低,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发展缺乏思想支撑。第三,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认识领域,还不完善,不成熟,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据调查,就我国高校而言,还没有形成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体系和课程群。第四,高等院校教育途径与方法过于简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再教育的手段单一。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级领导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高等院校教学指导思路尚存在不足;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建设好有待于加强等。
当前,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措施主要是: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思想教育。(1)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思想道德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校应该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依据当前生态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际,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识转变的思想实际出发,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3)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的范畴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必须加入自然、生态、环境因素,重新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绿色精神等。(4)构建新的道德体系。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传统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生态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形成新的更加丰富和完善的道德体系,建立起对生态环境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自觉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态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1)构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观教学课程体系。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把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去,拓展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充分挖掘现有专业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自然科学中所蕴藏的生态伦理道德知识。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性公共课程,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要有计划地组织专家编写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逐步建构起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学课程体系(2)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要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邀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做专题讲座;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生态危机的紧迫感和热爱自然的责任感。校外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的各领域,使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环境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
【关键词】幼儿园 生态文明 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0-02
20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主要策略方针。他游弋于科学、哲学之间,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融入到新的教育理念之中,在生命观、教育观、科学观的共同实施努力下,以人性化的试点,将一种新的理念导入到生态世界的教育之中。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从目标确定、内容要求、学习过程、师生关系、教育环境等方方面,综合体现生态文明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
1.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概念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融合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去,目的是为了构建相对完善的幼儿教育组织,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策略方针,促进幼儿在“绿色校园”里舒心安静的学习。
从宏观概念来说,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是单纯的“绿色幼儿园”这一体现。而是在幼儿园教育事业里,将环境保护纳入幼儿生态素质教育的范畴内,以同等和涵盖生态素质教育等内容构成的主体里面,生态幼儿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都极端契合的融入了对幼儿的教育范畴之内。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上,契合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幼儿园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科学思想、幼儿平衡科学理论都纳入到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之中。
2.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实施策略
2.1教育目标的生态性
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来突出显现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是人才培养方略,生态环境教育都成为其中重要和关键性的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了解自然,就必须让他们走进自然,为他们营造大自然的氛围,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在直观、生动的教育课程中,要想以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让孩子们充分观察大自然多样性里包含的智慧、变化和神奇。
教育的目标,应是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来展开的教学。动植物生长关系,与土壤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让他们充分回归自然,让自然以无穷魅力展现出自身的神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并在教育中植入自身情感。教育目标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能力、教育幼儿适应环境之道,促进幼儿请改、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教育他们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乐趣。
2.2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做好学生的榜样,体现价值互动和传达。树立幼儿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口头的环保教育宣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垃圾归类,废纸不乱丢,洗手后关紧水龙头……当然必要的师生互动和配合以及言传身教,都能使学生树立环境文明建设意识。在环保行动宣传中,倡导朴素、节俭,以幼儿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以生态环境建设之美,实施幼儿园师生自主管理模式,在校园开辟出一条生态种植和观察的园地,让幼儿在“实训”课程中,充分体会自身的价值和环境生态建设的和谐之美。对这一课程理念的展开,以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之心为目的,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满足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以主题活动的展开为背景,在主体教育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以教师为基准点,外延到幼儿的心中,让他们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自身获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教育与幼儿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应努力使环境绿化、净化、美化。除了极富科学与艺术气息外,还要在和谐快乐的人际氛围里,使孩子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2.3教育内容实施策略
生态式教育强调的重点是教育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选定,是要和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施行的教育,当然其选择也是在各种契机环境下才综合实现的,无论是对世界的探究还是对幼儿知识的充实,都不能对幼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教育内容实施办法中必须要把握的关键点,无论是课堂搜集还是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幼儿的心智和才能,都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结合生活经验和幼儿教育内容所充实的自然生活,都在实际应用中使得教学模块收到实际性效果。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方针来具体实施和实现的,都是幼儿园教育实施方略中,主要的知识点架构。
把生态文明教育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隐性教育价值幼儿园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时,以秀出我的环保搭档、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节日教育等充实教学内容。
2.4教育外延
好的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常常会遭遇现实面的延伸。除了一些事发突然的、偶然性的情形在内,教育外延的环境都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幼儿年龄和活动范围都直接决定了他没局限于“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生态小区的建设也就成为一项必然,在小屋内,幼儿有一方自己生长的天空,在这片空间中,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浇水、施肥等活动,都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大自然带来的欣喜。
2.5榜样教学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意识,而是在相对完备的教育环境设施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领域,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植树节”“爱鸟周”和“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里面,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植入到幼儿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意识。
榜样教学,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对他所在的生态教育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教育有心人和环境保护,要从小事做起,平常对幼儿的不良举止就要关注并予以纠正,要正人必先正己身。平常的教育中,除了以榜样教学的力量引导和激发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外,适时的抓住教育契机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2.6寓教于乐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教育环节可利用和掌控的环节。生态文明教育以和谐为宗旨,以寓教于乐的内容为工具,以游戏式、教育性、娱乐性一体化为标志,在生态意识、绿色标牌、自然保护和和谐相处之道,将教学无限延伸到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去。
游戏式教育,可依托现代化多媒体互动式情景教学为先河,以动画片和短剧播报,让幼儿养成生态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爱护花草树木到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到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客观自然规律,到森林里小动物自由快乐的生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就会全面催生幼儿的文明形成能力。
寓教于乐使得幼儿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上都充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幼儿会有与年龄段相适合的人文素养。
2.7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实施公益宣传活动,除了与会时参与的师生外,还要与幼儿父母团实施生态教育宣讲栏目。在亲子的环境下,开展专项的生态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儿童学习幼儿园的生态资源建设是,充分开发幼儿园保教资源,实现幼儿园和社会资源共享、合理化利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生态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
2.8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的生态对策
人与环境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自身力量、社会力量、政策影响,都成为幼儿园生态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生态对策主要措施――以新能源和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实现资源循环、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园发展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幼儿园管理系统,以组织系统和程序,协调好幼儿园内部和外部关系,保证管理系统符合规制,以完备的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不良事件。
2.9打造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形象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品牌形象的第一反映。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从价值观、情感、道德、准则、习惯、传统等多方面组成的力量中,幼儿园文化在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和整体社会的感染作用下,产生了内在的自然建构和发展机制,为幼儿园品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以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幼儿园文化教育构建中,发挥幼儿自主性、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及求知欲,以幼儿园教育的生态观念为主导,社会躯体结构特色中,形成了较有见地的结构,打造了属于幼儿园建设的形象大师。
3.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及启示
为了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展开实际课堂教育时,可以以水流的低泣呜咽之声来表现对净水入小水道悲剧命运的夸张掩饰。出自于幼儿的善良天性,在面对水龙头哗哗不止时,就会去做关水龙头的动作。
在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兴趣的同时,为他们的小心灵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在保护地球、保护生物的进程中,将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理念,传授给幼儿知悉。在务求统一答案的同时,幼儿的和创新精神就慢慢的归于合理性方面思考。
从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策略和案例中,充分总结出一条经验,观念的更新是维持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必然过程。世界范围内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在被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作为“拿来主义”来维持自身的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越来越好,改革的成效和成果成为幼儿发展战略观点中风,最富有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再经由西方建构主义学者的认知和实践中,受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刺激,儿童观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总结和实践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通观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不难看出以环境知识和相关意识来体现的行为动作标准,都不该脱离和背离知识和日常行为之初衷。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是幼儿,做名副其实的环保小卫士,要从许多方卖弄进行努力和指导,在日常行为举止和相关实践研究指导中,不可忽视生态意识对幼儿所起的作用。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显示,幼儿园教育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元化的幼儿人才培养,除了突出教育特色外,还要强调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教学地位,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心理和生理变化。在幼儿园的体制改革和建设中,生态的具体化要求是以环境设计、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再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途径来实现的。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现实研究表明,在其构建体系和具体实施方略中,一些有关人际关系建设和师生互动环节交流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改革面临困惑。一些幼儿园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和品牌效应。脱离自身办校宗旨和建园目标,使得改革陷入瓶颈期,收效不大。从实际出发,总结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构建生态文明极爱哦与系统结构框架,提供啊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积极为教师再教育提供摇篮,在借鉴成功幼儿园办学经验时,不能生搬照抄,盲目效仿,而是从设计实施到投入使用以及实践教育教学,都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让家长以观摩课的形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要求。
幼儿园实施策略中,有关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如何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中考虑期间存在的问题,实施方略中,探索和思考的关键点等问题。
4.总结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取人类和生态环境间的必要关系、从相关事实措施和方略上来看,对人类生存发展和与环境的关系,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幼儿的生存发展,以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策略方针,事实教育培养方略从教育活动案例出发,为幼儿学习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3(6):152―153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调查分析;教育方案
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弘扬大学精神,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国家栋梁。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方案的新模式。
一、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医学院、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3所大学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进行:设计50道题, 内容涉及大学生基础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意识、纪律观念、生态文明、诚信意识五个方面,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基础文明礼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96%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在基础文明礼仪上有所欠缺,但他们还是希望改善自身基础文明状况,提高个人文明素养。
2、社会公德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有68%的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积极进步,学习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这表明,在社会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良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
3、纪律观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社会责任感、自律意识、成才愿望增强。但在调查中发现心理问题引起的违纪现象增多。
4、生态文明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93%的被调查者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86%的被调查者知晓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被调查者也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多数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法规了解甚少。
5、诚信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94%的大学生赞成并努力践行“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在谈到考试作弊的问题时,有54%的大学生表示反感,19%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1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好过补考,9%的大学生坦白自己也曾作过弊;大学生对自身诚信意识进行评价,认为诚信意识一般的占52%,认为强和弱的分别占36%和12%
(二)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主流还是积极上进的,大多数学生思想比较进步、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努力,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知行不一。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重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造成现实中的受教育程度与基础文明修身程度明显不成正比。究其成因,大学生中基础文明修养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不应该仅仅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局限于德育的内容,应该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历史地、全面地去分析。
1、长期以来, 我们虽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但往往是对传统文化重批判、轻继承, 对思想教育重政治、轻伦理, 在道德建设中重说教、轻实践, 加之法制教育观念淡薄, 使得“情大于法”、“知行分离”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了青年学生文明修养、道德自律缺乏来自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2、当今世界, 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传媒技术飞速发展, 资讯交流日趋频繁, 信息共享与日俱增,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起着诱导和催化作用。。
3、社会生活视野的扩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竞争的加剧、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焦虑加剧, 他们急需宣泄。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低的心理成熟度, 使大学生文明修养、道德自律的形成缺乏来自健全人格的基础保证。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未能切实有效的承担起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责任。
大学生基础文明缺失问题与基础教育中长期只注重应试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下,分数几乎是学生的唯一追求,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比,多数教师、家长更看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输入。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多,他们从小缺少与人“分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学校过分重视分数,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养成了不会照顾自己、得过且过的懒散作风。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要求,以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为原则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自尊自爱,文明修身,诚实守信、创建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大学生”为重点,以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树立优良校风学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营造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三、构建健康的基础文明教育体系的对策及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构建基础文明教育体系。
(二)注重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文明环境。
(三)推进体系载体建设,搭建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平台。
(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体系交流,促进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构建文明教育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常抓不懈
(二)坚持齐抓共管
(三)坚持普遍要求与专项治理相结合
(四)坚持学生自我教育与加强领导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远意义
生态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在廉价能源和廉价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增多,等等;都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蜕变正从局部的区域问题演变为影响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事实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不仅仅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包括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内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的工业化则是在能源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紧缺资源的条件下开始的。因此,自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加强管理保护。尤其是近些年来,制定了很多专门性的、综合性的条例法规、标准、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消耗大于补给,支出大于投入,污染大于保护”,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幸福,我们就必须改变高消耗低效率的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同时,我国现存的资源总量、土地总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清自己污他人”的老路子。
一言以蔽之。正视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内涵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的道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建设,而且还包括生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概括起来,大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全民实施清洁生产;三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不仅要重视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要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和出发点之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三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四是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十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要重视和加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一切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二要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三要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四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文明。
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道德、法律规范约束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依赖有效的、长期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并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生态保护技能等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现和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提升,在我国有必要将其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再教育体系之中去。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危机意识,超越自私和浅薄的视野,自觉地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加强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行为和风尚。“从娃娃抓起”,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生态环保观念和道德的、能够自觉地关怀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人”;教育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当呵护自然、反馈自然、美化自然,为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当然,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再教育的体系,实行正规教育,还必须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实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及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形式,来扩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使生态文明意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一种浓厚强大的生态文明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约束机制建设。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约束方式,包括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的关系,实施德、法并举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约束机制。
生态道德规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的、职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观基础,坚持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适度消费的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制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维护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道德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法律,虽然可以将人们的生态行为强制性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和制止道德底线以下的违规行为,但决不能代替道德的社会调试功能。只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才能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自觉意识的社会公民,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失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最后,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直接推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实践活动的这种异化状态,遵循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的价值观,自觉调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要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成为人们的自觉生产实践,而且要使“健康、科学、文明”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行为。同时,党的意识形态机构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渠道,增强宣传力度,为生态文明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通过各种研究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同时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诸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等;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物质条件。
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具有多种形式。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但是必须强调,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应当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生态文明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