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第1篇

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对,就是那个集美(贫)貌(穷)与才(平)华(胸)于一身的女子,通过几十条短视频微博吸粉1300W+,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据业内人士透露也在1000W+,看看每条公众号文章点赞数和打赏数也能推测到这个数了。

“没有推手;幕前没有,幕后没有;天幕没有,底幕没有;侧幕条也、没、有。”这是Papi酱的率真回应,所有视频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剪辑上传,一个人包了。没有团队,没有营销,靠的是个人制作的短视频,刷爆朋友圈刷爆微博刷博各大视频网站,2016第一网红实至名归。

Papi酱制作的短视频主要集中表达对生活的搞笑吐槽,双十一、微信、烂片、明星、两性等等话题深谙人们的心理,贴近年轻群体的槽点,并且充分结合其影视专业的知识,短视频内容无论在选题、表演和剪辑制作上都很出众,一发出便在各社交平台引发病毒式传播。与此同时,不少人对Papi酱的短视频很不屑:都是些网上老套的段子,不过是从文字图片转变成短视频而已。事实告诉人们:Papi酱就是很火很吸引年轻人拥簇,她的走红是偶然吗?

打铁还需自身硬

Papi酱就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的她在内容制作和影视技巧上拿捏很到位,不管是热点的把控、犀利的吐槽、表演的技巧都非常出色,而且Papi酱张扬的个性、幽默毒舌和率真性情虏获大批粉丝。说到颜值,评价为“低配版苏菲玛索”也说明Papi酱颜也不错,还是挺招人喜欢的那种。

短视频井喷期到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更碎片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不再担心流量和网速问题,短视频时代已经真正到来。太长的内容人们没耐心看下去,太短的内容又不到多少东西,而视频内容比文字和图片内容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感官的满足和信息的获取更加轻便高效,短视频应运而生。

去中心化让个体成为中心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像日常用水用电那样,互联网让每个个体都能更加高效和广泛地交流、表达,个体可以影响更多个体并成为一个中心,这种中心不具强制性和约束性,个体的聚集和离散表现为中心的形成和消失,而且因为思维的多样性而产生很多中心,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是一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结构和现象。Papi酱的视频具有清晰价值观:崇尚真实、摒弃虚伪、吐槽一切行为、倡导个体自由,而这也正是年轻一代所共同追求的东西,Papi酱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不断壮大的中心。

去中心化时代,Papi酱的走红是必然的,而承载她走红的便是那些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平台为王”、“流量为王”、“用户为王”等阶段,而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碎片化,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难吸引并留住。洞察用户需求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吸引用户留下来,这是每家互联网公司、每个互联网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产品功能解决用户需求,二是生产优质内容留住用户。互联网时代,技术一直是互联网公司圈地的壁垒,但由于互联网的分享性和合作共赢的利益观,更新发展产品功能的技术壁垒也不是坚不可破。与之相反,因为时间、注意力的碎片化,因为用户口味越来越难以捉摸,生产获取用户粘性的优质内容越来越难。优质的内容很容易抓住用户的心,就像会做饭菜的女人能抓住男人的心,这是强用户需求。

内容为王,在去中心化时代尤为明显,不管是个体还是互联网公司,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且保持长期稳定,这种中心才是非常稳固并且利于商业利益实现的中心。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是优质内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是这样看待它的:思考并解决用户需求,引发用户共鸣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在各种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手法,而个体和思维的多样性让优质内容有着无限可能,每个个体都可以凭借某一领域某一手法的优质内容而成为一个中心,特别是在互联网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网络中。

Papi酱便是这么一个中心,但这个中心依赖于广大的粉丝群体,如果Papi酱生产的内容不再满足粉丝们的需求,那么粉丝会逐渐抛弃她,这个中心便也逐渐弱化并消失,这也是去中心化的显著特点。相应的,内容为王是维持中心的不二法则。很多人对Papi酱不屑,主要是认为她的这些短视频很多都是一些老套的段子集合,将文字图片转变为视频,正好赶上短视频井喷时期才走红的,而且所有工作都由她一个人完成,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思维习惯,比如创意延伸。当粉丝看腻了那些大同小异的槽点,一段时间后难免新鲜感全无而人走茶凉,今天还说“我要守护这个笑容”,明天就可以吐槽“看的犯尴尬癌”。

Papi酱的视频中因包含不少“”、“CAO”、“小婊砸”等一些加强感情的粗口,这种表达方式也导致她遭遇了整改。就在招标会举行的前一天,Papi酱视频节目因“粗口太多”被广电总局要求下线整改,这也是内容制造的一大纲线,即使在用户看来是优质的内容一不小心也会闯红灯。网友情绪很大各种评论:“没有粗口的Papi酱视频和新闻联播有什么不一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真应该由广电总局的人管,世界会更美好”。当然,“有关部门”有着它们的管理制度和初衷,毕竟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给所有人提个醒:内容为王的时代,也要把握尺度和方寸。

讨论Papi酱,那么不得不讨论另一个著名自媒体人——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罗胖看准Papi酱的价值果断投资,赫然营销“新媒体史上第一拍”,并最终卖下2200万的天价广告。这真是疯狂的时代,疯狂的事件,而这更印证了:内容为王的时代那些能真正产出优质内容的主子们是多么受关注、多么能变现吸金!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第2篇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其发展

大数据主要是指无法采用常规的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挑选、管理和处置的数据集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海量数据逐步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所具备的特点可以归纳为4个“V”——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Volume(大量)。“大数据”一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被频繁的讨论是近两三年的事情。

大数据的概念并不特别新鲜,早在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曾将大数据比作“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然而,大数据被人们所关注是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逐步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词汇,到2012年,大数据更是成为学术热点。2013年,有针对数据科学的专业形成,并且有大量的大数据相关的专着出版。2014年,大数据相关理论发展迅速,出现大量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成果。

(二)数据新闻的形成

大数据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计算机行业、服务业等领域,但事实上大数据对传媒业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数据新闻主要是指大数据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新颖的新闻的表现方式,是指运用信息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或是图表作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并能彰显一定新闻价值的报道。数据新闻表现出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新闻呈现方式。数据新闻优点突出,具有简洁、准确、真实等特点。数据新闻因其直观、数字化等特点备受青睐,作为时代的产物,它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

二、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主要影响

(一)数据新闻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观察国内外的数据新闻,一般表现形式有三种:图解新闻、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地图。数据可视化内涵十分宽泛,主要是指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地传达与沟通信息。数据可视化与图解新闻在今天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区别在于:图解新闻还保有传统新闻制作的思维,数据可视化则更加侧重于具体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地图一般而言是将电子地图作为主要背景,将种种实用信息进行整合,通常运用于突发灾难报道,如大地震、火灾、海啸等。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有非常多种,也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但究其根本,不难发现数据新闻的统一表现方式,数据新闻需要在前期阶段进行数据的挑选、中期阶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最后阶段的视觉化呈现。数据新闻的重点在于通过媒介从业人员技术层面的系统分析达到受众可以清楚阅读的效果。数据新闻凭借大数据相关技术,呈现出对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系统分析,报道的发展走向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愈发清晰;由于数据新闻清晰的呈现方式,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新闻事件与每一个人所存在的某种相关性。数据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直观的数据,传统的文字报道不可能比其更加清楚与具体。数据新闻凭借自身丰富的报道形式,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呈现较强的互动特点。数据新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固定报道模式。

(二)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过程较为简单: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亲自到现场进行采访或者通过其他联系方式联系到新闻当事人或者事件的目击者,最后完成稿件写作或是将拍摄素材编辑播出。互联网时代,数据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信息资源史无前例的开放与共享使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广阔并且获取成本也愈发降低。数据资源的开放性使数据新闻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数据选取的来源有众多渠道,可以是网络的碎片化言语,或是或是政府公布的相关文件,也可以是网站所完成的网络行为统计的数据。

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代表着传媒产业生产流程的革新。记者米尔科·洛伦兹指出了数据新闻最为主要的四个步骤,第一步为挖掘数据,第二步将数据过滤,第三步将数据可视化,第四步新闻报道制作完成。

如《泰晤士报》新视觉新闻团的主要制作流程是:确定选题——挖掘数据——编辑数据——制图——成稿。[2]数据处理需要达到的效果是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并能够在广大受众群体中进行有效的传播。数字技术使信息取得的方式发生改变。在传统媒体为主的时代,新闻制作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记者要付出很大的经历用于接近信源来取得相关资讯。而在大数据环境下,记者的工作中心发生转变,信息资源不再被垄断,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轻松获得,记者重要的使命在于挖掘数据背后的原因,要真正实现数据新闻高效传播,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新闻生产流程的更新。

(三)数据新闻冲击

传统新闻生产理念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可信度不高,但“公民记者”的存在向新闻记者提出挑战,记者工作重点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不能够与自媒体拼时效,媒体需要在专业化方面下功夫。数据新闻的发展,填补了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

新闻业巨大变革,为确保传统新闻基本原则永存,新闻工作者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技术所导致的分配方式和内容组织方式的不可逆的改变。新闻的分配方式将取决于便携性技术和终端用户;内容的组织方式将为服务不同受众的需求而调整;与受众的互动将有助于媒体与公众建立新型的关系。[3]数据新闻的出现真正改变了传统媒体霸权时代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在数据逐步开放的年代,受众的一言一行、点击、反馈都对数据新闻的生产造成影响。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受众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世界发生哪些重大事件,然而数据新闻时代与以往不同,受众更关心新闻事件对自己自身带来的具体影响。数据新闻带有开放性与互动性,受众只需要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处于怎样的境况之中。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第3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计算机逐步地微型化和互联网不断地发展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由以往的文字讲解开始向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方式转变,现如今在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广泛普及到了计算机教学中。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体现了我国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简单地说,计算机教学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本、粉笔、黑板的传统式授课方式,而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媒体播放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许多抽象的、理论化的计算机原理通过图像、声音、案例重现等方式使其立体化、实践化,便于教师讲解和分析,也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这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影响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利用课件进行授课,教师在授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多样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多媒体课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假如一堂课是四十分钟的话,教师演示课件可能就需要十分钟到二十分钟,这就造成了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足。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多媒体课件上,对老师的讲解部分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不利于师生课堂思路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表现方式对知识点解释和说明的,但它却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延伸。传统的板书式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路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就可以完全的体现出来,学生在摘抄老师的板书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地理解知识点,并将老师思维方式和思路吸取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学习过程多媒体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课堂上师生思路的结合和相互推进是离不开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大量的教学实践得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为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尤其是互联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但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使学生省去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探究性的独立学习,使学生对知识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总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比如教师给学生出的试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很快查询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无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只是将他人的解答进行简单的记忆,并未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应根据授课内容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般在一门新课的开始阶段的前几节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时间不要过长,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因课件数量繁多造成记忆的重复和浪费。学生对知识初步的理解后,就应该避免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讲解,而应该尽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如在学习WORD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文档编辑的相关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课件对于知识和经验的呈现具有直观、具体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相反地互联网的便捷性容易使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懒惰,遇到问题不愿意去思考,而是借助于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减小对多媒体课件授课的依赖。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以疑问式和启发式内容为主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第4篇

一、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概念比较模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病毒”“防火墙”等;(2)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3)网民在聊天室、BBS等交流平台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美眉”“斑竹”“恐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第三种内容。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年轻网民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方式,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泛社会化的生活语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获得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提取出来。信息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网民才能理解网络语言的指向意义。比如,利用谐音发明的网络用语“一键钟情”,区别于常用词语“一见钟情”,后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双方一见面就产生了感情,前者则专指双方通过网络聊天而产生的感情。又如,“火星贴”这一网络名词来源于赵本山代言的南极人保暖内衣广告语中的“地球人都知道”,因此,“火星贴”就成为规劝一些缺乏知识的人士的网络词语。此外,网络变异语言还常常运用比喻方法,达到语义延伸的效果。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工具是转喻和隐喻,运用这两类认知工具不仅能进行交流、思考和理解,还能进行推理和判断。网络变异词汇的语义构建能运用隐喻、转喻理论进行详细解释。如“美眉”一词在台湾的普通话中为“妹妹”,但后来被理解为美女,这一变异主要通过人的转喻思维,以部分替代整体。因此,变异语言的语义和字面意义所表达的事件之间存在相似性,变异词汇的语言建构需要心理认知理论,而心理认知理论依靠转喻和隐喻的思维来实现。

三、心理认知理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应用意义

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依附于社会,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日常交流中,不仅会用到文字语言,还会用到肢体语言,比如,语调、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提高社交亲密度,而社交亲密度的建立需要通过交流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互联网环境下,表情符号是一种新的语言类型,例如,笑脸和愁眉苦脸等这些表情符号会对大脑产生一定刺激,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而完成简单的交流,可以说,网络语言的表情能够拉近人的心理距离,增进交流,提高交流效率。网络语言属于一种平面语言,它的简明性主要体现在口语形式和书写形式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想用较短的语言形式表达较完整的意义,因而,语言交流便出现缩略趋势,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产生,使交流变得简约化,交际速度不断提高。此外,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符号的同时,也赋予了部分语言更为多元、富有想象的意义,如“囧”这个原本代表光明的字,在网络上却被赋予无奈、叹息的含义。

四、网络语言对汉语体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不同语言文字交流影响的增多,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现代社会中,官方语言与坊间评议二元对立,在互联网上形成明显的语言冲突,社会表达不再表现为一元态势,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化共存特征。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正是网络流行语丰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网络新闻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网络用户所获悉,网络新闻所牵涉的人或事件能迅速成为新的网络用语,成为人们搜索和使用的关键词,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用语和语法,如“我走先”这样的倒装句式,本来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在长期流行的使用中,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句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在广泛的领域内,网络语言满足了民众快速传递信息及表情达意的需要,网络语言受大众约定俗成的认可,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新网络语言的产生有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一部分可能逐渐消失,不再使用(如移动电话原来叫做“大哥大”,现在通称为手机);另一部分因为使用广泛,人们喜闻乐见,便从网络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一部分。这是语言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丰富的一个规律性途径。

(二)消极影响

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人们交流和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虽然网络用语描形摹状,惟妙惟肖,言简意赅,有趣生动,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但网络用语由于过于随意,缺少规范,对汉语体系的冲击不容忽视。比如,网络用语谐音字、错别字很多,容易混淆视听;有些词语过于直白,粗鄙低俗,满足了人们的低级趣味,挤占了规范汉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为规范网络词汇的使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相继发出通知,明令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用语会在规范化的管理下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具有长久生命力、能为大众接受的网络用语才能在使用中留存下来。

五、结语

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合;教学改革;三促教学;微信平台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传媒发达的美国。其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主要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为顺应世界媒介融合发展新趋势,国务院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融合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而作为与媒介紧密关联的影视广告教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理应做出应对,转换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构建“多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运用“三促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出培养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广告人才的新措施。

影视广告教学是以视听艺术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广告设计技能,能综合运用摄影、表演、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特效以及计算机等众多工具进行独立设计制作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该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其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死记硬背”老师的示范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第二,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大型的例题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充分展开,小组合作因为不能动态跟踪学生进程而无法进行;第三,课堂教学中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没有重复学习渠道,导致学生的自我能效感降低,逐渐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四,由于实施分班制,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受益,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出现偏差。

一、教学理念的应变

媒介的融合促使学科之间界限相互消融,也必然催生新型的“一专多能、融合型”影视广告人才教育理念。传统模式的影视广告教学中,更多地是从“电视”这种单一媒介出发,根据其媒介特性进行影视广告的设计制作。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媒介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模式培养的影视广告人才已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化、融合化、整合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影视广告人才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传媒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应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调整影视广告课程结构,变革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影视广告设计的基础上,兼顾在网络广告、手机广告、微电影广告上的设计,使广告具备跨媒体和互动性的特点,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广告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讲理论、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吸收运用,最后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面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能改变现状,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笔者认为积极实施“三促教学”教育模式能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三促教学模式”就是“以展览促双基”“以比赛促创新”“以项目促能力”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把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作为目标,采用展览、参赛、实际项目引进课堂等形式融合贯彻于教学始终的一种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以展览促双基”就是通过作品展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除了展示给同学、同事看,还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将学生的创意广告作品置于互联网上给其它院校及广告从业者看,接受社会的检验。以网络点击率、好评率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改变传统以教师个人审美趣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此举紧紧抓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为专业学习者寻找到一条自我展示的途径。既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检验了教学成果,同时又加强了专业领域内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赛促创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大型的专业性设计比赛,比如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广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参赛的基础和动力,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创新水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在媒介大融合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以项目促能力”一是通过专业教师将社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二是充分利用“威客中国”“猪八戒”等网络任务平台,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制定出与项目方案紧密融合的实施计划。老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经历真实案例设计的全过程,既考验老师的项目组织、协调、指导能力,又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会“融课堂理论为实践设计能力”,学会分工与协作,切实提高师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融合应用型广告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教授的传统专业知识内容弊端日渐明显。很多院校的影视广告专业设定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广告传媒领域之前设定的。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主要为单一媒体时代培养专业人才。面对媒介融合引发广告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单一媒体时代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影视广告课程的体系应该包括市场分析、策划、广告剧本、分镜、摄影、剪辑、动画、特效、后期编辑、媒介等广告生产流程,而不仅仅指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由老师依据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架设,然后学生根据计划安排按照课程计划表加以执行。在整个影视广告课程里,老师扮演广告主,任务,学生将实际扮演业务、策划、设计师等多种角色,实际操作每个环节,从市场调研、产品分析、选题策划、收集资料、规划方案、设计制作、作品及完成广告效果调研。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还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影视广告课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完成影视广告的每个环节,包括平面、广电、网络以及新媒体的编辑工作。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融合各种媒介,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制作广告,毕竟同一广告项目,文字、影像和网络以及新媒体会重视不同的层面。把适合文字表述的部分用文字陈述,适合影音的用影音表现,适合移动媒介、网络的就通过推送的形式加以呈现,这样可以让受众有更多获知信息的渠道,最终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就影视广告教学而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生的需求。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应充分利用有利的网络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以微信为主要平台的“互联网+教学”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学习进行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互联网+教学”的结果,是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私博课、微视频等信息化课程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把影视广告课堂中不易消化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并通过微信公共平台,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进行“点单式”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参与其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活跃了气氛,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还让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程建立了信心。线下,老师根据微课点击量掌握学生在影视广告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兴趣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完善影视广告教学的效果。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证实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互联网+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按需学习和个性化订制学习的需求,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

五、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全国高校影视广告学科、专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建立起教学资源共享库。打破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老师之间的教学壁垒,使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不再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让优秀老师在媒介融合的环境里更大地实现教育的自我价值,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澳]奎因.[美]费拉克.媒介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