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体素质措施

身体素质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身体素质措施

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差错防范;护士综合素质;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属于护理纠纷较为高发科室,随着人们法律意识提高以及社会发展,护理纠纷也有上升趋势。"三查七对"制度和程序在全国普遍推广将近60年,其一直是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准则,极大的减少护士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而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做好日常三查七对之外,还应注意其他医疗安全隐患[1]。作为护理人员,该如何防范差错及隐患已成为面临的必须讨论的课题:

1临床资料

神经外科现在职工13人,平均年龄27.2岁,副主任护师1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7人,护士4人;学历:本科3人,大专8人,中专2人。

2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2. 1 护理操作风险 重要支持生命体征的仪器、设备的运用;昏迷或意识模糊时意外坠床;必要的外出大型检查或转运过程中活动刺激呼吸心跳骤停;抢救、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而给患者带来了的关节脱臼、关节扭伤或皮肤青紫肿胀等等,长期昏迷卧床形成的褥疮以及二便失禁形成的失禁性皮炎;不可避免的院内感染等。我们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风险监控组织体制制度,规范各种操作规程及细则,对各级别护理人员进行分级别持续教育以及规范化培训和定期考核,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 信任危机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出台[2],各种责任划分,以及举证倒置等制度,而在全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潜在意识形态下,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医院、医护人员持有不同态度,甚至部分由强烈不信任的态度。相应的对策:通过沟通以及做法使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大部分神经外科患者不仅身体上陷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着压力,包括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神经外科的患者病情多是很重的,或是觉得脑子里面有问题,多表现为易激惹,觉得受到的关心不够,被忽视感明显,部分患者有明显情绪、性格上改变,少有不慎就有潜在纠纷的危险,医护患的三方沟通及其重要,通过社会心理以及疾病应激心里方面沟通较为凑效。对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家属有明显重视感觉,亲切感,无任何心里压力,定时家属探视时,主管护理人员必须站在床边,对患者的病情熟练掌握,以及做一些必要的解答和病情情况。使之家属有觉得有重视感。

2.3 医护告知义务及对患者保护隐私不规范行带来的风险 虽然医院护理人员不少,但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医护患配比标准,护理人员仍显短缺,神经外科所做的琐碎的工作量大,肯定会影响医护患三方交流时间少,或是很仓促,特别是神经外科大夫工作量极大,很多交流都是由护士独立完成,病情汇报也相当一部分离不开护士的协助,由于经验不足或是临场心理素质差等,更有部分患者及家属无理取闹,作为医护人员不可能与之过多纠缠等。相应的对策:逐级加强护理医学法规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观念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医疗持续以及医疗安全。

2.4神经外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患者一事同人,对同事要相互和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为护理事业献身精神。

2.5提高护士素质的内容及方法 :扎实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护士应具备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具有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在语言修饰和标准规范等方面展示"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形象,重视"三基训练"的学习。 具有全面扎实的医学知识技能 护士是神经外科中很重要的力量,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专业医学护理知识、技巧及急救基础知识,更强调的是对病情系统的认识,还应掌握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和管理,监护参数的分析及临床意义。神经外科护士的操作一定要快而熟练。 神经外科病房需要大批经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患者。在急救工作中,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果

进行对各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交流各种潜在的的可能出现纠纷的情况,有充分的准备的处理护患纠纷能力。最终我科使患者及家属对神经外科工作的满意率达99.0%以上,提供业务能力、维护医疗的安全,造福患者,更好的保护自己。

4讨论

在全国各大小医院,护理队伍虽见庞大,但业务各有千秋,护理人员层次相差明显,存在个人能力差别,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见识不同。虽然基本都能完全应付常见的护理问题,但潜在差错的发生却不可能完全杜绝,对于护士如何预防潜在差错和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则需要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其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全面认识工作中存在风险,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4-6]。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外科属于护理纠纷高发科室,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通过分析安全隐患,实施全科护士素质培养和安全防范学习,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7]。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增强了科室成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S].2005:8.

[2]薛朝华,薛峻岭,罗汉萍.护患纠纷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9):50-51.

[3]高燕,龚崇玲.浅谈ICU护士素质[J].护理研究,2005,19(8B):1671.

[4]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0,10(2).

[5]褚秋红,那美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C):2802-2803.

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第2篇

摘 要 作为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武术散打对于中学生的身体存在一定的损伤。近年来,武术散打课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中学教育中,在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学生损伤的情况不断增加,运动损伤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对于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对于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的预防非常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损伤对于中学生以及课程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 中学生 武术散打 运动损伤 预防方法

一、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一)武术散打运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

武术散打自身运动特点和打法决定了运动损伤的常发性。武术散打是利用脚底脚背和拳头进行攻击,以将对手打倒为目的。运动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在武术散打课程中为防卫或者进攻而用身体去防守,容易出现撞伤的情况,手腕和踝关节是受伤较为普遍的部位,这是因为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疲劳的状况后就会把握不好拳头、关节,从而容易出现骨折、脱位等情况[1]。

(二)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对于任何一项运动都是非常必要的。据统计,由于运动前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人数占60%左右,由此可见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强度大、对抗性强的武术散打来说,准备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身体比较脆弱,运动灵活度不高,前期准备活动不充分难以调动中枢神经系统,器官和肌肉的灵活协调能力不强,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反应迟缓等等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不高

对于一项运动来说,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身体素质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有力量、速度、柔韧度、耐力、灵敏度、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中学生课业繁重,锻炼身体的机会较少,身体素质难以达到运动员的水平,而武术散打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无论是力量、灵敏程度、反应能力还是协调能力都是对运动员非常大的考验[2],而中学生很难满足武术散打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因此,在武术散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四)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武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强的运动,运动过程中保护措施非常重要。而我国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学校设备而决定的。武术散打场地一定要平滑,器材也一样要合乎标准,四周要有保护垫,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带护具就进行课程训练,这就导致运动损伤的频发。

(五)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运动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学表面,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进行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非常小。据调查显示,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人数的15%,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于武术散打具有恐惧心理,在运动过程中害怕受伤、过度焦虑,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心理压力,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之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一)做好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运动损伤人数的60%左右,因此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进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充分活跃机体机能,提高身体灵活度从而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运动状态。

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减弱肌肉韧带之间的粘滞性,活跃身体内脏器官,增强运动应激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运动开始后的强烈运动,加强反应能力,并且加强中学生的抗击打能力。

(二)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身体素质不符合武术散打运动的要求,因此要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体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可以从很多方面做起:例如,加强饮食科学合理饮食;全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多举办竞技性比赛等等,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加适应武术散打这项运动,减少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三)加强运动保护措施和医务监督

提升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运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首先,运动场地一定要合乎标准,不可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训练和比赛的标准布置场地;其次,教师要教授学生在武术散打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再次,加强医务监督。医务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医生检查,自我监督即学生在感到身体不适时一定及时停止锻炼和学习。医生检查是定时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深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免由于学生身体状况不适宜武术散打课程而导致的运动损伤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发生。

(四)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减少学生锻炼的恐惧焦虑心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冷静对待方能更好地保护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我身体进行保护能够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侯莉娟,丁天翠.浅析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

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教学 问题 措施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传统的跳高方法,也是一种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跳高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准确把握跳高技巧,导致跳高成绩不理想。本文对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高教学认识。

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理解不准确。

学生对技术理解不准确,是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技术关键在于直线助跑和弧线助跑的衔接要得当,且弧线助跑的弧度选择要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技术理解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较大,导致助跑弧度过大,影响最后起跳。二是在弧线助跑过程中,身体内倾角度太小,造成身体不平衡。三是身体不能保持内倾,导致起跑后碰杆现象发生。所有这些情况,在于学生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理解不正确,没有准确理解其技术难点和重点,对助跑技术的步骤分解不正确,最终导致技术变形,身体协调性差,影响技术发挥,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2.起跳时机把握不准确。

弧线助跑技术的核心在于准确把握起跳时机,学生在时机把握方面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弧线末端助跑速度过快,导致跳不起来。二是助跑弧线路线不正确,偏离了弧线,致使起跳不正确。三是弧线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处理不当,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从而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起跳后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3.心理不稳定。

学生的心理是影响跳高技术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学生在听教师的技术讲解之后,就产生畏惧的心理,对背越式跳高的心理把握能力不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握这种跳高技术。在此前提下,学生跳高成绩较差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有些学生在刚开始时,对背越式跳高有很强的兴趣,以为自己能很容易把握这种跳高方法,但在几次跳高失败之后,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掌握这种跳高方法。因而,跳高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结果。此外,部分学生的心理很不稳定,心理调节正常时,能很容易跃过横杆;心理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发挥不稳定情况,导致成绩下降得很厉害。

二、提高教学成绩的措施

1.细化技术讲解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讲解技术流程,要将每一个技术流程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使之准确把握起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技术认识,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在技术流程讲解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讲解非常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分解教学内容,将完整的跳高动作分解成不同的步骤,要确定每一个步骤的重点和难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取示范性动作,要通过不同的动作要领示范活动,提供直接的信息,使学生明白动作要领。教师的示范讲解要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学生通过多次观看教师的动作,能规范动作内容,能提高认识,能提高跳高学习成绩。此外,教师在进行技术讲解时,要将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步骤进行总结,要通过技术讲解使学生明白出现问题的原因,要保证技术讲解语言准确,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技术术语,避免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影响学生的理解。

2.加强学生综合训练,提高身体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背越式跳高技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身体素质有弧线速度、体能、弹跳力、爆发力和柔韧性等,如果身体素质差,肯定会造成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身体素质训练非常重要。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有:弯道跑、助跑摸高、单双脚跳台阶、跨跳、蛙跳和深蹲等。教师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可以采取单项训练方法,也可以采取综合性训练方法。单项训练方法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而综合性训练方法,就是将有直接联系的几项训练项目,通过合理的安排,按照训练效果的先后顺序,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训练的目的,在于从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体质,提高其反应能力和耐力。另外,教师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千万不要盲目选择,以免影响到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各项身体素质训练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3.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学生在开始练习背越式跳高时,会非常紧张,由于害怕摔倒和撞杆,导致行动犹豫不决,致使错误动作产生。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多次跳高失败后,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会产生心理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在5至7次跳高失败之后,就会出现步伐混乱的情况,通常不能准确把握起跳节奏,不能调整好步伐,造成提前起跳或滞后起跳,最终导致碰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学生在多次失败之后,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对他们的正确动作予以表扬,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练习保护措施,避免其受到伤害,增强其自信心。总而言之,只要教师的讲解恰当,课堂的组织周密,有严密的保护措施,并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正面的鼓励,就完全可以增加学生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三、小结

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主要环节。助跑技术直接影响到起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细化技术讲解,抓住助跑技术的要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身体素质练习;选择原则;组织形式

前言

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良好技术、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也是极为关键的。体育课中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作为双基教学的一种补充被视为是必不可少的辅练习之一,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较为显著的位置。作为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形式――身体素质课,已经得到普遍的运用,怎样才能有效地选择和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就很有必要认真探索。

一、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应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身体训练的实践都表明,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时地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效果最为理想,比如学生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因此在选择练习内容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就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

对于那些在总体水平上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教学对象,从促进学生身体全面而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年龄特点,重点抓好学生的薄弱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城镇学生中.年龄相对较小,上肢力量普遍较弱,有的耐力较差,面对这种状况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以促进这部分素质的发展。

3、练习内容与主教材的教学互为补充。

所谓对教学起补充作用就是弥补因主教材局部活动的限制,而造成的其它部位活动不足,比如双杠某些动作的教学,主要是上肢尤其是肩带肌的用力,那么在素质练习的内容选择上就可防止因局部负荷引起的疲劳,又可弥补基本教材全面发展中的不足。

4、素质练习的效应与主教材对身体影响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效应表现为身体素质间的良性迁移,进而决定了练习的内容及其前后时间顺序,如在快速跑等速度练习前,适当进行强度大,数量不多的短跳,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速度素质的练习和力量素质的练习可以在同一次课中出现等等。

二、身体素质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身体素质课的效果除其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之外,组织形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除我们较为熟悉的既是练习方法,又是组织措施的循环练习之外,在身体素质发展的组织方面,通常还有这样几种形式。

1、按优势特长分组。

这种组织形式,更适合高年级的教学,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某些运动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因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促进终身从事锻炼的习惯形成。

2、按薄弱环节分组。

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来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平衡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区别于学生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差异,如有的男生上肢力量不够,引体向上成绩较差,有的耐久力水平较差,教师把学生按弱项进行编组,届时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

3、集体不分组的练习。

这种练习的组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就是常用的,在教师统一指挥下,按照规定任务的不同练习手段的顺序实施集体练习;第二种就是在教师的设计和监督下,学生参照全部练习手段及其要求,凭借其自身的近期锻炼目标或者个人的认识和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这里教师选择和规定的练习,既可以是用以发展技术技能所需的那部分练习,也可以是用以促进 身体素质增长的即指向于优势或薄弱环节的那部分内容。

三、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高“课课练”的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1、加强目的性教育。

学生只有不断明确身体素质发展的意义,明确技术技能的提高与素质进一步的关系,方能在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表现出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目的性教育。

2、形式力求多样新鲜具有趣味性。

一般说素质练习比较单调枯燥,机体易感疲劳,但是如果我们在练习的方式,组织的形式方面,注意增加一些练习项目,就可激发学生较高的练习兴奋欲,进而收益。

3、控制运动负荷,使其适量。

运动负荷的控制应根据全课负荷,加以调节,要把身体素质的难易程度,练习的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放在整个课的负荷量之中,既注意到身体素质练习自身足够的刺激所取得的效益,又要注意其它练习对机体已产生的刺激量和可能的影响。

4、注意课内与课外密切配合。

身体素质课课练在促进学生掌握技术,发展身体方面无疑会取得一些效果,但仅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加强课课练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好课外练习的安排和组织,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身体素质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耐力;爆发力

教练员应该选择更加适合女子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训练内容和防护措施来提升其身体素质。

一、有氧耐力训练

在少年女子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很多教练员都忽视了其有氧耐力的训练,这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什么弊端,但是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以及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运动员在进一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时都会受到有氧耐力的制约。有氧耐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少年阶段,女运动员通常在11岁左右,教练员应准确把握这一阶段,加强其有氧耐力训练,如,进行合理的间歇和三十分钟以上的慢跑训练等。

二、爆发力训练

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讲,肌肉通常都没有男子发达,力量也不大。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应充分重视女子的力量训练,从而弥补女子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尤其是爆发力的训练。女子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十三到十四岁之间,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开展一些专项力量训练,还可以增加如三十米内加速跑、跳台等一些训练来增强女子运动员的爆发力。

三、小肌群力量训练

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注重的是大肌群力量的发展,而常常忽视了小肌群的训练和发展。女子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比较好,如果腕、肩等关节的发展过于灵活,不仅会影响其做技术动作时的稳定性,严重者还会造成运动损伤,所以,教练员应充分重视女子运动员小肌群力量的训练。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腕屈伸、壶铃推、道理推手等。腰腹与伸肌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仰卧起坐、转体侧拉等方法来完成。女子运动员在身体形态和心理变化等方面都不稳定也不成熟,教练员应结合女子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更加正确规范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女子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科学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合理地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安排训练内容和计划,对于增强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提高身体素质有着直接影响。基层体校教练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加适合少年女子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从而帮助运动员奠定坚实的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基础,从而为我国举重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女子举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