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特征

工业互联网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互联网特征

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第1篇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个问题,并不象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比较各位大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其中董明珠的说法离我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最远。她在暗讽雷军只谈“线上买卖”时,用“提升企业效率”描述互联网。但这正好落到张瑞敏一个观点的陷阱里。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效率高而效能低,互联网提高的是效能(“打飞靶”)。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也强调:“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可见,即使在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上,我们也可能把问题理解反。

只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创新这些背后的基本面因素,才能全面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

生产力对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角度观察。经验式思维是原材料驱动的自然式思维,理性思维是能源驱动的机器式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数据驱动的智慧式思维。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

什么是智慧式思维呢?智慧式思维从形式上,比较接近我们平常说的直觉、本质直观、悟、灵巧(SMART)等等。它既不是经验思维,也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不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直达解决问题的要害。论个体,六祖慧能(“顿悟”)和拿破仑(“穿透战争迷雾”)就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论群体,中国人(实事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犹太人(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智慧式思维是一种直接把握复杂性的思维(农业思维直接但把握不了复杂;工业思维复杂但不直接),是农业思维与工业思维两种相反属性的优点嫁接,嫁接成功的标志就是灵活(SMART)应变。因此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灵活应变。它的反面是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互联网思维作为智慧式思维不同以往智慧式思维之处在于,它有技术的支持,因此全社会中等智力的常人也可以稳定把握它。大数据支持下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智慧式思维。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美国白宫大数据定义中说的“洞察”。洞察就是越过经验和理性,直达真理。靠大数据帮助,普通人也可以达到慧能和拿破仑的思维水平,穿透不确定性的迷雾,达到“明”(自知之明或知人之明)这样一种意义澄明的状态。搞互联网的人也经常搞错这一点,以为大数据是一种数学计算,那就违背了图灵的本意,与工业时性思维半斤八两了。

互联网思维的社会特征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还不是一种个体水平的思维,而是社会思维。互联网思维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特征是自组织、去中心、对等关系的思维,我的第二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社会网络思维。

张瑞敏虽然不是搞互联网的,但他的管理思想体现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复杂性,管理和经营不是降低复杂性,而是提高复杂性,不是降低差异性,而是提高差异性,“以变应变”。

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强调对复杂进行化简。主要是因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因此要分层建立金字塔。但互联网思维却是反的,在人际关系上通过体现互联网特征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等生物有机化的管理方法,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微信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有机联系的小世界网络关系。人们常见的SNS,也是一种这样的网络关系。

互联网思维的生产方式特征

有人讲互联网思维方式,提到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这是正确的。互联网方式就是互联网生产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我的第三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低成本差异化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映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例如小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农式的经验思维方式;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过去我们讲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是由其从事大机器生产决定的)。同样,互联网思维不是偶然的点子,而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在这里与工业化思维是正好相反的。互联网思维认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低;而工业化思维认为复杂不经济,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这正好是张瑞敏思维与董明珠思维的差异所在。董明珠的标准是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复杂不经济,只有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才经济;而张瑞敏的经济标准是效能,效能是多样性与效率的统一。效能是效率的变化率,即目标变化多样情况下的效率。互联网思维就是张瑞敏这种思维。

许多人在经营上概括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实际是两种极端相反,而又统一在一起的状态,这就是极致的差异化(导致高品质、高附加值)与极致的低成本的对立统一。反映的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它是农业方式(差异化)与工业方式(低成本)杂交出的生产方式。互联网人这样思维,不是偶然的,是生产方式引导他们不得不这样想问题。我们常说转变观念,之所以转变不过来,是因为没有转变观念背后作为基础的观念的方式即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制度特征

许多人把免费当作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这是好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好象免费只是人们头脑中“术”这个水平的“招”(招术)。其实,免费是互联网生产方式作用于制度,反过来所决定的思维。因此它对于互联网人来说,几乎是不由自主的,是制度决定的思维。我的第四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分享的思维。

免费背后的制度是一种新产权制度,是分享型经济的产权制度。它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将所有权分割为归属(支配权)与利用(使用权)两权,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即按“使用”收费)。传统人士不理解免费,主要是没看出这一分割的门道,以为是前后都不要钱(那是共享而非分享)。

互联网人不是出于个人点子想免费,而是有一种制度压力要他必然免费,这种压力来自互联网生产力天然具有的复制特性。免费只不过是把复制用于资本(生产资料)的结果。互联网人在用脚改写《资本论》。

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第2篇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产品是“以我为主”,那么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则是“以别人为主”。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揭示了当今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的巨变:“世界从IT正在走向DT(数据技术)时代……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支持别人,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

那么,到哪里去找“别人”?又怎样让“别人”感觉是“主人”,这些问题恰是需要探讨的重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商界知名人士,共同求解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秘密。

是产品,还是工具

《支点》:有人将过去200多年称为工业化时代,将现在及未来称为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您认为这两个时代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余丹:移动互联网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工具,并不具备产业属性。如果说传统行业是一艘船,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一根船桨。以前大家用手划,力气大的、肯吃苦的、或者风向对的,就划得比别人快。移动互联网出现了,突然多了一根桨,会玩的人划一下就比别人有优势。有船桨确实比没有桨的要划得快。但是,工具始终是工具,船桨再快也取代不了船,你也不可能因为有桨就丢了船,抱着桨在海里裸奔。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马耀光: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特征是输入,很多产品都是从输入开始的,不管是键盘、鼠标还是触屏,或是语音,输入后才有新的互动出现。互联网产品与工业化产品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如今,在一般情况下,新技术产生后,往往先在互联网领域得到应用,并产生互联网产品。在互联网产品的带动下,工业化产品也会想办法转型升级,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反过来刺激技术创新。

叶茂中: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技术门槛意义不断模糊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不论是对于开发者,还是投资者都是如此,这造就了更为激烈和开放的竞争节奏,以及更追求速度的倾向,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始终没变:好产品依旧是最强的武器,产品真正的价值依然会在是否能持续解决消费者冲突的层面上体现出来,时间依然会沉淀、表现出价值。毕竟一个只有热度却不能产生利润的产品,终究不能说是一个好产品。

《支点》:移动互联时代的产品有一个明显特征是“快节拍”,小米的成功有借助互联网快的势头,但有的产品推出后很快就消亡,如开心农场,如何把握产品的“快节拍”?

余丹:移动互联网“快节拍”的核心在于,其生产的产品被复制的概率非常大,竞争门槛不高。当前,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多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其创意产品在没有面世前最值钱。一旦产品投放市场,小企业不得不以快节奏来形成市场规模,用规模形成核心竞争力,否则大公司通过复制很快就会超越小公司。但同时,如果小公司在管理、营销把握不好“快节拍”的话,自然就会过快死。

企业生产的小型化、个人化存在的前提,是移动互联带来的流量变现,产品不能变现将什么都不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移动互联带来的产品是皮毛,传统实体产业仍然是骨肉, 一个企业如果将核心竞争力放在这些时髦的“皮毛”身上,将走不了多远,小而碎很难承载一个产业。

叶茂中:移动互联时代的快,更多的是更新和优化上的快。好创意不值钱,谁能把好创意执行到位,才有更大的价值。另外,从营销角度看,快并不是战略目标,而是在确定目标之下成为领导品牌的要素条件,这一点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其实都一样。

是“高大上”,还是“小而美”

《支点》: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市场呈现碎片化特征。以满足个性化的精准产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未来的公司是会像以前那样“高大上”还是会更加“小而美”?

叶茂中:“高大上”和“小而美”其实并不冲突。小公司的确在速度和先发上有优势,但大公司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则是小公司无法企及的。

与其说未来公司在体量上有变化,还不如说是社会分工化更为明显。这带来的结果是无数的产品以各种方式覆盖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细分市场将日趋明显,小型化和个人化也是因为小规模的团队在速度上更有优势而已。

从市场规律的角度去研究,小型化、个人化确实是刺激创新的动力,但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经济性和效率,值得考量。而真正伟大的产品或品牌是能够在各个碎片之间找到共通点,进而形成市场的线与面,以寻求更大的市场。

马耀光:谁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谁把握用户的需求更准,谁就有可能发展出更大的公司。未来,可能每个行业都会出现1-2家大公司。当然,在各垂直领域细分的小公司会更多。

互联网时代产品更新速度快,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比较短,这就要求公司不断创新。如何创新?一是要了解消费者。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很快,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人们想得到的服务是既便利,又时尚,最好还便宜,公司能否做满足呢?二是要了解科技进步。如果能把最新科技成果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就能做出好的产品。

《支点》: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需求是否跟以前有所区别?现在很多人都在谈“用户”而不再谈“客户”,怎么理解这两者的区别?

叶茂中:实际上这两个词没什么区别,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只能说互联网时代的免费精神,使得供需双方的角色属性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以售卖和购买组成双方的联系。用户带有更多体验和平等的意味,客户则是买卖交易关系更浓烈些。以前说“客户是上帝”,但“上帝”很可能只关注你一次。现在可以理解用户就是“财神”,虽然可能不直接给你钱,但却会帮助企业持续创造财富和利润。

马耀光:客户与用户,有时是同一个人,有时不是,因为客户未必是用户。比如厂家把产品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就不一定是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强调用户的概念,是为了说明产品与用户之间要产生互动关系,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将体验反馈给厂家,厂家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对产品再加以改进。相比以前,互联网产品呈现出“去中介化”的特征,是厂家与用户直接“点对点”的新模式。一旦客户成为了用户,用户乐于将产品进行二次传播。互联网产品的数字化特征明显,且融入社交、GPS定位等各种功能,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强。

《支点》:问题是,该怎样让客户成为用户呢?

余丹:移动互联网所做的很多产品,都是基于延伸客户的感知能力。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无法实现这一点。比如嘀嘀打车,帮助打车的乘客延伸了打车的能力,并且帮助司机延伸了挑选长单的能力。

马耀光:要让客户成为用户,就要找准用户的需求。需求也就是痛点,凡是存在令用户头疼的地方、不方便的操作、不舒服的事,就存在需求。当用户的痛点大到愿意付费通过市场化操作来解决时,盈利模式也就出现了。

是种树,还是种庄稼

《支点》: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比如说免费模式、粉丝模式等,这些商业模式跟工业化时代相比有什么不同?

叶茂中: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基于资源配置的绝对不平等带来的供需不平衡,和资源相对匮乏带来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选择的多样性和产品的低门槛,因此免费就成了基本属性。在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追求更深层次的社交、自我满足等需求,此类需求更倾向于情感性和非必要性。

未来的商业,也许会从钱与物的转换、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买卖,逐渐转变成社会性的资源共享与重新配置。即整个社会,不光是传统商家,包括每一个人都是此模式中的一份子。

余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至少有三类:一是打猎型,不仅要发现猎物,还要打下猎物;二是种树型,背靠一个行业,好好守住,可以在树下等着苹果掉下来;三是种庄稼型,守着辛苦耕耘的几亩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过着滋润的小日子。

移动互联网对于商业模式而言,在于可以不用去打猎或者种树,当面对海量用户,不用考虑区域、行业的时候,实质上就是种庄稼模式,这种模式能带来大量创富效益。

《支点》:移动互联给社会化营销带来新的启示,比如微信朋友圈就在尝试做营销。未来,类似朋友圈之类的小社群是否会成为未来渠道的主流?也就是说,传统机构或企业创建的渠道优势是否将不复存在?

叶茂中:不管在哪个时代,营销的本质都不会变化,线下有所谓的强势渠道,线上有APP等渠道,未来只能说竞争更加激烈。小社群再如何传播迅速,依旧是“小”社群,至少从现在来看,小的社交群体模式在品牌传播效率上,还无法和高空传播的规模相比。产品的技术创新速度是不可逆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前浪就一定会死在沙滩上。新渠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渠道的终结,随势而变,调整形态,迎合需求,是渠道的立命法则。

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交互;场景;新华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02-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及《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从大众传播时代到分众传播到个人传播时代变迁的环境中,手机已经成为个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最重要的信息通路和信息渠道,人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社交用户的互联网使用成熟度较高,社交应用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关注新闻热点及感兴趣的内容、获取及分享知识的导流入口。

媒介形态变革背后蕴含着超越本身工具性质的意义,2015年3月,“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出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渠道、平台和工具,更是一种重新构造信息架构和传播形式的力量。

在新媒介技术所带来的传播环境下,要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而不只是将记者生产的信息内容照搬到网上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原有的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再有效,分享与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思维,是新闻产品生产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在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在朋友圈引爆的新闻产品都是精准地抓住了用户需求,获得了及时、迅速、裂变式的传播。

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如何才能做到新闻信息产品的引爆?

1 媒介从业者:转变角色定位,从产品思路出发适应新的传播体系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还是延伸传媒影响力、价值和功能的工具,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特点使得媒体和个人作为平等的参与主体,社会传播的主体从过去的以机构为基础元素,下沉到以个人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媒介从业者要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和逻辑来重新统合新产品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真正做到精准化生产、有效化传播。

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物理场景中的“权威感”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信息交流方式。专业的媒体机构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新闻传播语态和灌输式传播形式,走基层风,将自上而下的宣传转变为对话的机制和沟通的姿态。

除了理念革新,更为关键是推出适应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产品。所谓产品思路,就是将每一个待处理的资讯都视为“产品内容”,将媒体的专业性与创造体验相结合,从表达方式、叙述风格、话语体系、用户体验等各方面创新,转变信息的呈现架构、提高内容的社交传播属性,表达形式要活泼清新、有贴近性能产生共鸣;同时要注意及时迅速地借鉴网络流行的传播元素,例如网络表情包、动漫、手绘等。适应网络话语传播风格,改变严肃、古板的官式话语。

2 新闻产品生产关键词:场景、关系、参与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认为,媒体的用户黏性的形成,不是由内容品质这一个变量决定的,它是用户产品、社区产品、服务产品、界面形成与用户体验等种种变量作用下的一个函数。

今天对于用户入口、用户注意力的争抢, 显然不仅是由内容的核心水准所唯一决定的,而是由内容产品的所有层面的综合价值所决定的,今天的媒体要赢得注意力,不仅仅靠内容,还需要靠关系与情感、空间与场景、连接与关联等一系列因素。从竞争的角度看,“关系”“服务”这样的附加、延伸产品的价值,甚至比核心价值更为重要。

2.1 利用场景,讲好故事引爆传播

PC端仰仗PV的流量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以场景触发为基础的引爆传播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场景被认为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场景的开发应用被认为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总结道,引爆流行的三法则之一为环境威力法则,在信息传播中,则是从创造用户易于转发的场景入手。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社交网络中心出品的《卫计委主任谈二孩》H5应用,在推出后受到了广泛的转发与好评。

2.2 践行群众路线,从用户需求出发突出参与感

对于每一个特定用户来说,移动场景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每一种场景会带来不同的需求。场景传播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化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传媒的作用锐减,在一次次的传播和转发中,正是“人”的媒介符号在起作用。新华网社交网络中心于2015年12月1日推出H5产品《你好,12月》,一经推出后在微信朋友圈获得了百万量级的转发,获得了新华社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大量媒体的转载。这则充满温情的H5产品及时、精准抓住了时间点,不仅是从时间维度的充分运用,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突显新闻产品的人格化特征、做好信息服务的表现。在新闻产品人格化方面,产品生产的着力点不能只是宏观政策或宏大主题,而是着力于该信息对于个人的影响,从跟个人情感、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切入,以“技术+故事”的叙事模式软化宏大主题。其次,要在表现形式上主动贴近网民,灵活运用网络表情包等新兴网络符号元素。每天全球20亿手机用户,将发送超过60亿条含有表情符号的信息,人类除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之后,技术给予我们更多的信息传播方式,表情符号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副语言表达,创设出了不同的语境。新华网社交网络中心在元宵节推出的游戏类H5产品《快到碗里来,元宵节小游戏》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拉动用户参与感;新华网社交网络中心在2015年11月推出的感恩节H5产品《感谢自己,感恩有你》通过原创的手绘+“感谢自己”的独特场景设定,引发网友内心的共鸣;《约卫计委主任聊生二孩那些事》《神回复:熔断机制一出,段子手们又有得忙了》等产品通过对网络表情包新兴网络符号元素的运用。

2.3 以分享为支撑做好关系产品

从早期新浪从“谈资”角度去判断新闻价值,到之后网易的“无跟帖、不新闻”,到今天知识分享类网站如“分答”和知乎的“值乎”等的兴起,分享这一互联网精神以各种新的姿态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轻量级内容的沉淀、社交关系链的引爆相互作用,将给社交带来新的定义。在新的传播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们正在从工业社会“一对众”的大众传播形态,转向以社会(社群)成员之间平等、分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化、网络状传播,新的传播体系不只是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传播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构。关系要素就是要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整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关联规则,使人们感受到一个信息、一个主题、一个概念、一个时间与他们之间的紧密关系,使每一条内容产品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信息。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要抓住以分享为支撑、利用场景讲故事,走群众路线的方式来带动新闻产品的引爆式传播。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可靠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107

信息通信技术是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系统融合的关键技术,该技术满足现代社会消费方式和发展趋势。互联网也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战略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共识,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建立,其主要问题是保证其安全性与可靠性。

1 能源互联网特点

随着大规模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接入,也就是随着能源互联网的运行,传统的信息通信问题非常明显的展示出来。能源互联网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数据信息多而杂,安全性对技术具有较高要求等。要改善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移动能源互联网的特征。能源互联网除了具有复杂性,还具有开放性、集成性和分散性等特征。移动通信是保证其信息传输的关键,安全性是基本的保证。能源互联网系统要对外具有抵御作用,才能将问题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对应急分析和自动恢复控制功能。能源互联网物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具有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能够把存在问题的单元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使系统迅速恢复供电运行。具有自愈特性的能源互联网具备在线评估预测、实时测量故障、实时应急分析、自动控制恢复等功能。信息通信技术的可靠性还要以能源的可再生与可利用相连,信息通信技术将成为能源互联网构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源互联网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应注重信息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和保证。以电力系统为例,应实现其层次化、开放性和高安全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能源互联网下的信息通信技术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综合技术,包括电厂输配电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信息通信是系统运行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备和处理功能。对核心技术具有较高要求,我国移动通信互联网目前上存在一定的技术发展空间,对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不强。如能源信息节点接入较为固定,无法适应无线传感等异构设备,使电网的集成能力较差。并且能源信息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将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文章以能源互联网通信构架为基本信息构架,信息通信技术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2.1 标识传感技术与数字集成技术

标识传感技术又称为射频识别技术,包括我们经常使用的二维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目前,这一技术在国家电网的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安全性较高。数据集成技术与标识传感技术往往同时使用,该技术是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信息和数据的全面共享,是计算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资源之一。云计算在这一时期的应用明显增多,并且实现了数据的随时调用和处理。能源互联网是以不同的云计算平台和营销平台为依托,完成资源整合、处理、存储等功能,集成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是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2.2 大数据信息处理分析技术

与以往的互联网结构不同,能源互联网接入了更多新型的负荷,使数据类型增多,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明显无法适应这一处理要求,海量数据下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就成为其核心技术之一。大数据技术是基于时代特征而出现的一种技术,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同时分析,快速准确的找到有效数据,并指导营销和管理实践。其主要技术是数据建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能源互联网中的信息挖掘,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解决这一问题,进而确保能源互联网的运行稳定。大数据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其处理速率空前提高,不仅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大数据的可视化将推进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2.3 通信传输技术

通信传输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通信传输技术,完成远距离、大容量光通信技术,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体系已经开始建立,3G、4G网等通信方式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广泛,打破了以往传输距离短的局势,并且降低了传输中的损耗,使网络传输速率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行业需求。5G传输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之一,该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无线覆盖和信息传输速度,并能够增加用户体验,能源互联网强调智能通信协议与电能传输之间的融合,实现了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为我国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能源互联网一级骨干网全面支持IPv6协议。但是在基础网络体系发展中,依然无法充分利用IPv6协议,这一技术具有积极作用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3 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可靠性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可靠性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大数据时代,信息传输过程中面临的干扰更多,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增加工作量。信息通信技术是其发展的必然途径。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基础作业、流程控制和信息监测的运行,需要提高其可靠性。

3.1 安全可靠性技术

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是一种开放性的共享系统,从原理上其安全性较差,因此需要注重使用者的隐私保护,在互动过程中确保通信安全,重点防治恶意程序的侵入。现行的能源互联网采用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针对能源互联网的可靠性设计了安全传输机制,并于终端和现场安装了监控系统。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认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安全隐患来自于典型攻击,因此应对其展开典型攻击检测与深度分析,及时正确的查找全部安全威胁,从而提高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水平。因此在当下的系统中,通常采用信息加密技术和可信技术,在这两种核心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分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对大数据的分析更加准确,同时保证了其机密性,将密码技术作为主要方式,进而建立作基于可信计算的互联网交互终端可信认证模型,极大的降低了恶意攻击几率。

3.2 预测分析软件与可靠性监测

要实现可靠性目标,预测分析软件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以往的安全隐患检查中,多以先检查后处理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方式在未来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业而言,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通过建立预测软件,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判断,提醒维护人员关注存在隐患的系统,降低了安全事故和系统故障,提高了其可靠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对软件实施可靠性监控。目前的主流新型监测软件,可以整合现有传感器数据并持续监测设备性能,该设备在偏离正常后立即给出信号,能够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先进模式识别是一种常见的预测性分析技术,该技术从各种经验模型中获得预测结果,并且所获结果可靠性较高。

4 总结

能源互联网的建立是新时期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通信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能源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则是其发展的基础保证。我国目前的能源浪费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求其建立能源互联网,在这一技术下实现清洁、绿色的能源应用。但是这一道路任重而道远,笔者仅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信息通信技术的理解,将能源互联网下的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可靠性进行相关的分析,旨在为未来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邓雪梅.日本数字电网计划[J].世界科学,2013,(7).

[2]刘振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7).

工业互联网特征范文第5篇

1.1互联网思维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应用,曾让欧美,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获益良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新生经济力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不容小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经营模式、营销战略,同时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也深受其影响。“互联网思维”第一次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时刻是2011年。相对于工业思维而言的互联网思维,最早由百度总裁李彦宏提及,意思是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思考决策。2013年,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这个词汇继而走红。互联网的特征众所周知。衍生出的互联网思维充分继承了互联网特征的深刻内涵品质。互联网思维即指: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必须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行业领域内,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把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从一个新技术形态或工具提升到一个可以应用到所有行业的思维方式。

1.2企业文化

1.2.1文化

“文”和“化”的并连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责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用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去教化天下世人,使之开化走向文明。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①。这是从精神层面理解文化的含义。我国的《新华词典》关于文化有两项释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二是语文、科学等的一般知识。《辞海》对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本文对企业文化的论述是基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论述的。

1.2.2企业文化

管理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与企业当时所处历史条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然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这样一种思维的本身也是一种决定论性质的思维。企业文化强调理念的力量,强调因为心理认同而产生的自律与引导。这种力量被称为“文化力”。②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经由管理科学演变而来。具体而言就是,西方的经济管理学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丛林”阶段以后,80年代初出现了“企业文化热”。③这股热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管理学理论的影响,给管理学的实践和应用带来了新模式。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西方来说起步较晚。然而,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原因也是为了使得企业内部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企业内外部发展“力出一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必然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特征,并以其无形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推动企业具有更好的凝聚力。

2、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都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以用户为中心和注重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许多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新的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2.1以人为本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因此,如何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实用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经营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考验。今天的劳动力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雇主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必须建立一种能吸引当今人才的现代文化。今天的公司需要吸引现代的劳动力,对待劳动力的方式不能再像传统企业一样。问题在于,很多雇主仍然不理解和不重视新一代人的思维模式,以及这种思维模式使工作方式放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公司,例如脸谱网、谷歌、领英网以及数不胜数的新创公司都清楚,抢夺人才的大战已经开始,他们要让自己核心团队感受到挑战带来的刺激,让他们觉得能为这样的雇主工作很自豪。这些公司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并且给他们自由去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公司还想方设法与员工亲近,积极采用一些新措施,比如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不看出勤率只看结果、采用最新的技术。所有企业都必须经历相似的转变,否则它们将错失人才。80、90后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一代,他们比父辈们更加关注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所供职的企业之间的精神契合。也就是说,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自己与企业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要求地更多了。在情怀流行的时代,我们很难再找到“只看在钱的份上”的年轻员工。当金钱需求退居其次,更多的软性激励才是真正留住员工的要素。脸谱网、推特,这些在几年前我们闻所未闻的公司,如今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求职之地,因为它们除了开发出新产品之外,还深知当今劳动力的需求,建立了吸引并能留住员工的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它们的文化更具创业精神,等级制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④脸谱网在引领创业时代的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依据员工的资历、职位给员工提供机会,而是赋予每个人同等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贡献。

2.2以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卖家和买家的二元模式、二元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培育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一本万利。观察现实,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贵脸谱网(Facebook)、推特(Twitter)、谷歌,这些所有伟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巨大用户价值。然而,他们获得巨大用户基础的前提是给用户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服务。⑤以腾讯的“黑马”产品微信为例。在微信出现之初,业内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威力和杀伤力,它完全是黑马的姿态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足鼎立的互联网时代冲出重围,第一个拿到了互联网时代诺亚方舟的船票。微信诞生之初的营销思路和360非常相似,以免费的产品,简易便捷的操作迅速俘获了几亿用户。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上,微信有着极大的施展发挥空间。嫁接电商大有可为、游戏引发了一场全民打飞机大战。以微信现在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微店项目为例,嫁接的O2O(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商务模式)模式,同样也是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就拥有了可以和淘宝相提并论的分量。腾讯通过用户群得到的收益是一份令所有企业艳羡的市场份额。运营商在微信构建的游戏规则里,已经成为了流量通道。用户不再使用短信业务、彩信业务,他们使用的都是微信的便捷服务,他们从运营商的客户转变成了微信的用户。诚然,没有运营商的修路铺桥,微信也不能跑车。可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会去关心是谁修的路吗?当用户无法感知到企业的存在,那么它所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微信对运营商最大的杀伤力就是,它让几亿每个月消费的用户跟运营商隔绝了。没有对用户的接触、了解,就无法了解用户的需求,就不能促使业务上、产品上的推陈出新,从而沦为了流量商。奇虎360总裁周鸿祎表达过同样的价值观。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是没办法靠奖惩分明的制度来实现的,而是靠员工对产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用户的热爱。这就不得不提互联网软件安全行业的360企业。360企业提倡的自己是“拜用户教”,理念就是“用户至上”。这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杀毒软件公司。因为360并不是卖杀毒软件赚钱,而是通过提供免费杀毒的服务得到了海量的用户基数。在360的产品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下诞生的。比如现实生活中,许多保险公司、地产中介的电话让人不胜其烦,360依靠海量的用户群,通过让用户举报、标记骚扰电话,完善了360手机卫士拦截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功能,但是用户依然可以选择接听或者拒绝。很多用户会对新买手机的预装软件产生抱怨,360根据用户需求,手机助手推出了卸载预装软件的功能。结果冰火两重天,用户高兴,但是得罪了同行。事实上,没有“用户至上”的理念,360也做不到今天的规模。在这样的思维下,掌握互联网的规律,瞄准用户的需求点,同时在技术开发方面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积沙成塔,集小胜为大胜,通过点点滴滴的进步,实现弯道超车,超越大公司大企业。

2.3注重“微创新”

举个例子,在今天,虽然“微博式微”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微博开放式的广场交流属性,依然让它成为一个最好的传播平台。它的普及是因为拥有独到的技术吗?当然不是。微博之前博客已经风光了好几年,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每天都写2000字的博客,可能用户会一个月或者一周写一次。但是,微博在博客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微创新,就是缩短了字数。140字的限制降低了所有人的门栏。在今天的阅读快速化社会,这140字满足了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同时,微博也对新闻和资讯的产生方式产生了颠覆,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发声的“麦克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微博的游戏里来。这对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甚至对新浪自身都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站在专业人士的角度看,我们或许觉得微博的幼稚。但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效应。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周期也有一个小步快走的原则。具备核心功能的产品在用户的使用反馈中,甚至是骂声中才会更贴近用户的使用需求,才会更接近最佳状态。产品有许多的构成环节,如果满分是1分,但是每个环节都只做到0.8,最终的结果是0.8乘以0.8,总分是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