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社会 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据2009年第5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获悉,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约占总人口的12%,且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显然,这已超出了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二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由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中国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与老年人口比重出现了明显的失衡,表现为全社会中老年人口过快的增长,即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自然因素或是人为因素,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改变了人口的抚养比。据预测表明,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总抚养比相应上升,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显而易见,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加重了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2、人口老龄化减缓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老年人口增多、劳动力人口下降,对以粗犷的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随着养老负担的日益沉重,必然会带来生产基金的减少,而资金的减少必然会影响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3、人口老龄化削弱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老年人口的增多,整个社会逐渐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源于老年人的生活节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均与青少年有明显不同的原因,在各个社会组织、团体等人员构成中,因年轻人比例的相对减少,致使行业的运作缺少了生机与活力。

4、人口老龄化增加了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年人口的猛增,各项费用将进一步上升,给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卫生部曾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全国几次大规模调查数据也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调查还表明,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共有各类养老床位数168万张,仅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17%。许多地方排队入住养老院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5、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结构的相应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社会不得不为他们提供必需的老年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势在必行。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1、增强危机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据中国老龄协会的一份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力和退休人员的比例是6:1,但是到了2030年和2050年之间,这个比例将剧减到2:1,即每两个成年劳动力要养活一个退休老人。一直以来,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自称,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的“人口红利”(即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只有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因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在人口出生率和老龄化之间找到均衡点,适当的调整生育政策以应对我国未富先老这一严峻形势。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第3篇

一、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人口116.5万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丰县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长寿趋势非常明显,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9.5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0.0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1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1.3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已经达到16.43%。从1990来的人口普查资料看出,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一)气候宜人物产富饶

丰县地处暖温带,适宜居住和生活。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品种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丰富的优质农产品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

(二)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和城乡居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生活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了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农村五保老人和生活临时困难人员有了生活保障。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障基础。

(三)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至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丰县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有效控制了人口规模的扩张。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少年儿童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0-14岁少年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8.67%,比2000年下降8.18个百分点,比1982年下降16.05个百分点。但是,因为人口总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减少的出生人口,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是稳步增长的,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效机制加速了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三、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后备劳动力资源减少将会困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段时期以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2%,1990年占29.14%,2000年占26.85%,2010年占18.67%,未来劳动力减少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甚至会影响经济增长率。除非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加以弥补,否则劳动力短缺势必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社会公共资源的不足难以应对老年人生活需求

人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医疗卫生资源是老年人消费社会资源的重要方面,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2012年,丰县共有卫生机构数242家,医疗机构病床数2173张,千人拥有床位数2.26张;卫生技术人员2238人,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23.23人,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和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均低于发达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和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考验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差距将会扩大。大部分老人仍然只能通过家庭传统的养老方式度过晚年,由于儿女较少,还要忙于生计,或者外出务工,有些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照顾,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建议在现有的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高龄老人补贴和百岁老年人长寿补贴标准;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农村应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建立村级养老院,实现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为老年人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要多渠道建立养老机构,由政府独家兴办敬老院转变为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养老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要,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二)发扬尊老敬老美德,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那些虐待、遗弃、迫害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在道德上、法律上给予谴责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愉快、祥和的养老环境。

(三)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契机。如老年旅游已成为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老年产业。政府要对投资兴办老龄产业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和个人生产和销售老年用品,开办家政服务,兴办老人公寓和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 “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 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 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1 “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3.2 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宝昌. 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 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

4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老龄化社会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内城市规划;老龄化社会;应对;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正逐渐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已经开始考虑其对住房建设、城市产业发展以及保障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老龄化社会的特征谈起,继而阐述了在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具有参考价值。

一、老龄化社会的特征

(一)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

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指再一个国家内,其劳动年龄人口(即法定成年人口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而抚养率则较低。这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增长。人后红利期就是指抚养率和生育率下降,适龄劳动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所形成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事情。目前,我国就出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但是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在未来5年之内,人口抚养比将会由下降转成升高,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如近年来,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民工荒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输出劳动力减少同时老年人口增加。这也说明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产业的发展模式依旧是以低端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经济的增长依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基于这种情况,城市发展就必须要进行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人口的依赖。

(二)老年住房的供需问题突出

通常我们所说的老年住房包括以下几种:老年公寓、养老社区、老年住宅以及养老院等。目前,因为社会伦理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住房仍然是以与子女同住为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选择了机构养老,而且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养老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化,这部分人数还会继续增大。通过《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我们可以得知,2009年我国的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291个,其床位有49.3万张。这五十万张床位显然不能满足上亿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住房资源紧张,老年住房建设与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城市在规划是没有相应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老年住房无法均衡发展形成规模,那么这一矛盾还会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深而变得更加严重

(三)老龄产业兴起与发展

老龄化问题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同时,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老龄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其主要是为老年人提品或者是服务,满足老年人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老龄产业的综合性较强,其包括生活日用品、家政护理、医疗保健、教育培训以及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他们对社会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促使一个十分特殊的市场形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老年人收入的也在稳步增长,这就是老年人具备了很强的购买力。因此,老龄产业的市场容量十分可观。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0年老年人口消费占总消费的9.67%,这一数字将会在2020年上升到15.43%,2050年则会达到28.29%。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其需求已经超过了老龄产业发展的速度。在未来,城市政府必须要根基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出完善的产业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在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

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减弱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市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城市发展要先适应老龄化社会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产业的升级与转换。老龄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其兴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关于老龄和产业的问题:“将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并且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面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必须要细化老龄产业的发展规划,采取由政府作为主导的多层次、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的产业模式。增加对老龄产业的财政投入,全面扶持老年人口的吃、穿、住、用、行等行业,引导社会上的力量对老龄产业的发展进行投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构建完整的产业集群。

面对城市养生、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具有发展养生、休闲产业资源的城市先后提出了“养生之都”或“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在老龄化背景下,这对城市来说是个发展的契机。因此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养生和休闲相关的资源。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的用地布局

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在用地布局问题上,依旧是采用机械的分区模式。这种不合理的分区模式致使居住用地与工作、娱乐用地之间距离过大。在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的用地应合理布局,减少交通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丰富的活动空间。城市规划要将老年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协调其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专属用地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城市的品牌建设需求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侧率,尤其是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的引导,给老龄产业园区、老龄产业市场和旅游业预留出用地。此外,对公共服务社会和老年居住用地要重点安排,尤其是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增加其用地,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适合老年人的交通设施

目前,在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其往往是以“车”为设计出发点,这使得主要以步行或是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群体的道路使用权被无形的剥夺。因此,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城市交通交通设施的发展应该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努力的提高公交线网的密度,增加车站的覆盖率同时增加发车率。再此基础之上,还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交车和站点,方便老年人的乘车。对城市内的慢行交通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四)让老年人参与城市规划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对公民可以参与的城市规划项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公民不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这使得公民只能够被动的接受规划的结果。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落实这一方面的内容。使老年人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这样不但能够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手段和理论,还能够让老年人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因为有老年人的参与城市的规划将会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要。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其目的主要是用来维护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合法利益。面对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情况,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从其发展策略,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出能够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的城市规划。虽然老龄化给城市方方面面带来的冲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消化掉,但是在城市规划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是能够很好的降低老龄化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我们必须要坚持规划随时展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冯健,刘玉.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 城市规划, 2008,(04) .

[2] 杨西文. 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以西安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