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工程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
随着工业革命的呼啸而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飞速发展的科技,还有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提高世界人们的环保意识国际组织将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环境工程管理逐渐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工程管理是围绕各项环境工程工作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计划、协调和评价等管理工作。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其一是制定环境工程工作计划,从组织机构、时间、经费和人力等资源方面协调计划确保工作项目的开展;其二是环境工程工作评审的开展,为装备研制的转阶段决策提供可靠数据;其三是开展环境信息管理,为环境适应性设计、试验和评价等相关工作提供可靠信息;其四是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他们提供的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满足所需要求。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当前对环境的需求,缓解甚至消除环境本身需求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矛盾,
一、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重大环境因素检测及控制的缺失
如今,环境工程管理在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对于部分重要的环境因素依然缺乏科学、系统以及全面的观测,这对这些环境因素指标的制定也造成困难。而且,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软指标远远多于硬指标,主观条件比如资金、职责、监督检测手段和与之相关的程序文件不能与实施细则进行很好的协调搭配。另外,很多与重大环境因素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实际管理中的操作性也并不强。
(二)环境工程管理体系有待更加完善
由于普通大众的环保观念还不够深入,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监督力度不够,使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遇到很多阻碍,很多环保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很难发挥其作用。环境保护工作的一般化管理较多,但是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还尚有缺失。一定环境工程管理还尚未形成固定的工作体系,
(三)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是如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行业都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减少人力资源的投资。在环境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全面覆盖,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管理部门都是质控人员手汇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对质控数据的处理工作就占用了质控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使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二、解决环境工程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环境工程管理需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法规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所以,环境部门应积极研究对重要环境因素的较为科学全面的观测,并且制定相应的执行性强的目标和指标,并且对管理机构、职责、方法、监督检测手段和必须的程序文件做出详细的规定,促进这些因素和实施细则协调配合,更好的加强环境工程管理。其次,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将环境管理和组织机构对应结合,落实责任,更好的发挥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将已经形成的评估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符合实际需要的规章制度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中,对于一些与现在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应进行修改或者废弃。重视资源的优化配制。继续深化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耗能及重污染的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将企业对于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和排放纳入企业的效益考核项目中,将企业的清洁生产对策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之中。严格督促和监督企业易于产生影响环境的废弃物的生产环节。
(二)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
环境工程管理不只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而是很多相关行业的协力合作。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全党领导、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其次,环保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对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指标没达标的机构进行适当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最后,充分发挥公民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不断完善举报、环境评价等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制定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将当地的环境规划和改造目标作为体系制定的依据。但是,在进行区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之前,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并且不断改革排污收费制度,一方面提高公众、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一方面有效缓解环境工程管理资金需求高的压力。
(三)提高环境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将如今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不断完善相关工程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引进先进的观测技术和统计软件逐步实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将人力资源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投入到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其次,高效利用质控图观测数据的稳定性,比较直观的记录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显示有效性高的数据,并判断被控过程的特性。还可以将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照,统计整理并进行分析,寻找其变化的较为固定的规律,提高数据的稳定性。
三、小结
环境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为我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的深化。但环境工程管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出谋划策,社会人士监督才能提高其效率。而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和资金是其发展的支柱。
参考文献:
[1]齐红娟.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水能经济.2006年02月
1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在美国确立欧州许多国家都以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于1998年提出的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作为开展环境工程教育的指导原则,该定义为:“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该定义实际指出环境工程的工作在于水和废水处理的设计和管理,并对空气、土壤、河流和湖泊污染进行治理。但近几年来,则已逐渐将诸如环境系统设计等更宏观的工作内容纳人其专业范畴,并更多地重视废物的减量化、循环利用,以减少所需处理的废物数量。欧洲各国对如何确定满足环境工程师教育需要的课程计划设置问题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都反映了这样一点:由于环境工程源于诸如土木工程和卫生工程等传统的专业领域,因而其教学计划的设置与这些专业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设置的。
2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是在90年代扩招之后。纵观各个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的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2)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由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3)其他矿业、石油、冶金、地质、海洋、农业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各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教学内容主要由化学类知识、工程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三大块结合而成,只是各知识所占比例不同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知识背景,而缺乏相应特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探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科学发展、学校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3.1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兼顾所在学校的实P示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新要求。具体的讲就是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理论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可细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就业方向除环境工程方向外,可细分如给排水方向、化工环保方向、环保设备设计方向、环境监测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等。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缓解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环境工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弹性的。全部课程基本应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按《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将上述模块具体化为:
第一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政治课、法律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第二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第三模块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
第四模块选修课程。环境工程概预算,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数学、化学、力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事件分析中,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环境工程原理主要讲述的是防治环境污染、公害的技术和措施的基本原理,而具体的技术和措施在相应的专业课中将讲授。在确保工程技术教学的同时,还须重视法律、经济等的教学,做到文理渗透,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正如研讨会指出的,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以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如法律、经济等)的视野,学生具备这些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拥有这些广泛的知识领域,就能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加强基础教学,重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一方面使其可以博采众长,汲取更多学科的营养。另一方面却容易忽视学科本身内在的规律,使得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污染治理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于是课程中设立四大化学,每门课课时都很多。污染治理的工艺设计需要一定的绘图基础,所以就设立机械制图课,虽了解很多机械零件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学过之后,既搞不了机械设计,又画不了工艺图。学习基础课,却不知用在哪里;学习专业课,又把该用的基础知识忘记了,基础与专业互不关联、相互独立,课程之间缺乏渗透和有机结合“基础知识”的选择应该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百年树人的基石。所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好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好计算机、制图等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阶段,即前二至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彻底打通;后一至二年为专业方向分流阶段,扩大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权,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3结合地域特点,以特色谋发展
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反映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就是不同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各有特色。可以依靠某一行业、某一技术或者现有完善的学科建设进行发展。例如依托于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下水研究,形成了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学科体系。国内最早开办环境工程专业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土建类学科为基础,依托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资源,形成了环境类工科与理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特色。
如何在众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一个专业要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即学校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此外还要将社会近期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专业和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习题,一份试卷定成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的教学要求,澳大利亚一位着名环保专家曾经说过:真正的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改革教学手段,探讨和尝试适合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以“案例式”,“师生互动式”,“合作讨论式”“启发式”和“渗透式”相结合等方法施教,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习,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堂走向实践对于工程这一种职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造福人类。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运角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环境工程教学的重心。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设计和实验外,还可以包括现场实例剖析、案例理论教学、企业参观实习、工地蹲点操作、参与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现场和室内的采样分析与实验等。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
知识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末端治理,即“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方式和以工艺革新为主的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首端防治。因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已经贯穿在他们的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还有,国际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经在IS09000的基础上提高到IS014000和IS01800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补充IS014000和IS01800而淘汰IS09000。
4结语
[论文摘要] 本文从该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调整教学内容、延长教学课时、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加强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转贴于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关键词: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根据道路使用特点,将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评价总论(评价依据、评价目的、原则方法、时段、等级范围、评价重点及因子、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目标、声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的确定)、工程概况及污染源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和运营期分别评价)、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控、公众参与等[1,2]。进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尤其应关注以下环境问题[3]:
(1)建设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详细说明工程与各类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区域规划和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影响,要全面重点预测分析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2)说明道路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征地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位置和数量,分析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说明工程是否涉及拆迁,对征地拆迁提供可行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说明征地拆迁的社会影响分析[4]。
(3)在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应重点考虑工程用地、桥涵工程和其他施工临时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
(4)施工期还要注意主体工程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路基开挖工程涉及弃土和运输问题、路基填筑需要借方和运输等,说明取弃土影响和运输过程的影响。
(5)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重点对运营期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噪声达标防护距离,对超标敏感点提出经济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对拟建道路两侧规划内容提出噪声防护措施和规划控制建议。
(6)根据拟建道路等级和环评导则的要求,对运营期汽车尾气进行评价。
(7)运营期根据沿线区域环境特点和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识别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提出对应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然而目前,在具体城市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没有专门的技术规范,只能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8]。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在设计及功能上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进行城市道路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客观的分析其对环境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到因地制宜。城市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以下:
(1)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是城市道路环评的重点之一,不同于公路沿线,城市道路沿线人口密度大大高于公路沿线人口密度,且社会体系较为完善,在道路施工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噪声,废气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会妨碍各条交叉道路的正常通行,还可能在一定施工阶段短时间阻断交通。同时还会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影响。
(2)生态环境:公路建设评价重点一般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稳定性好,生物多样性好,城市道路所在区域基本上属城市,因此其评价重点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主要为人工绿化系统[5]。
(3)环境空气:由于城市道路的施工场地多位于城区内,周围建筑物分布密集,其不利于烟气和粉尘的疏散,采取何种措施去控制烟气和粉尘的排放,并合理的安排施工车辆的运输路线就成为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水环境:城市道路相比于公路涉水较少,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可以就近租用民房,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废水等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故城市道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5)声环境:城市交通噪声己经成为居民日益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道路与公路相比,车速较小且不固定,变化性较大;车流量随不同时间段的波动性也较大,路面与公路相比情况较为复杂;沿线建筑分布情况与公路大相径庭。因此城市道路噪声预测在利用公路噪声的预测公式时应该首先进行相关系数的修正,预测结果误差较大。同时由于城区内人口分布均匀且集中,受噪声影响较明显,故噪声控制所执行的标准也更严格[6]。
目前,已有一批涉及道路工程环境影响的著作出版[7,8-9]。在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方面。陈雨人[7]提出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其中准则层包括道路声环境、道路大气环境、道路生态环境和道路景观等组成,准则层中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具体指标,这些具体指标最终构造成了指标层。赵康[8]通过分析公路建设中与公路选线相关的环境影响问题,建立了用于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董小林[4]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沿线具体情况,将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城市型和农村型,用于项目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区的社会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 郑明太. 城市道路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J]. 路基工程, 2008, 13(3):161-162.
[2] Hoban C, Tsunokawa K. Roads and the environment : a handbook[M].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1997.
[3] 张少金, 秦家盛, 黄莹. 浅谈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 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电子版), 2012, (12): 92-95.
[4] 董小林. 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5] 赵剑强. 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6] 张玉芬. 道路交通环境工程[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7] 陈雨人, 朱照宏. 道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 1997,
25(6): 640-664.
[8] 赵康. 基于环境影响的公路路线方案优选[J]. 森林工程, 2003, 19(2): 21-22.
关键词:桩基工程;现场施工;环境保护;方法
桩基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及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影响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和整体环境都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桩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质量就是生命的宗旨,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强化认识,提高桩基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落实环境保护,防止桩基工程建设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针对桩基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操作,要强化监督意识,落实国家关于建筑工程的相关规定,做到依法建设,依章从事,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护环境。
1 夯实施工技术,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对于桩基建筑工程来说,高质量的项目依托于高精尖的建筑技术,同时,建筑技术也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进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在桩基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从业人员必须对建筑工程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建筑技术,并拥有一定的建设设备,要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环境保护的水平。例如在建筑现场的通行道路上必须开展硬化处理,土方应该集中放置,做好绿化工作,放置扬尘的出现。对于建筑水泥和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等,确保有利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2 确保材料质量,提高环保意识
建筑材料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桩基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在建筑材料上投机倒把,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建筑企业采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材料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和环境污染。建筑现场管理对建筑材料是最后一道把关口,对材料的取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建设高质量的环保工程项目,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一定要严把质量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对于现场用到的建筑材料一定要把好关口,在材料的选用上精益求精,要有质量意识,做好材料处理的相关登记。比如对于个别具有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材料存放上要进行防渗漏处理,防止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3 实施质量控制,防止生态破坏
对于桩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主要就是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其实最大的环境破坏就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低劣,这样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在桩基建筑项目的施工现场,这是关系到建筑物质量高低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进度。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现场管理,其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强化质量管理,这是工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现场管理的重点工作。在施工现场,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需要,依据应有的建筑工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施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工程检查,监理的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不可流于形式。一旦发现危及工程质量的问题或者有违工程项目建造常识的行为,要第一时间处理。在桩基工程施工的现场要规范操作手续,抓好实测、分析、判断、纠正或认可活动,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健康作业。
4 构建环保制度,优化建设过程
桩基建筑工程的影响方方面面,在建筑过程中环境问题极为突出,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规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出现。在桩基工程建设来说,构建环保制度势在必行,这也是确保工程建设中开展环境保护的最有力保障。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具有法律作用的环保规定,为此,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事实筹建建筑施工中的环保法律。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责任,在城区开展桩基建设的时候,在开工15d前向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做好备案,桩基建设中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施工建设等。
5 制预案,创造零事故环境
桩基工程建设施工复杂,工作量巨大,每天应对的管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所以在实施环保的过程中,要依据桩基工程建设的进度和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并且要制定预案,实现零事故管理。应急预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一旦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就能及时按部就班的采取应急预案,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相关问题。针对桩基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来说,现场作业人员,要制定详尽的环保应急措施,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事故提前预防,规避可能出现的事故。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善于观察,及时总结,查缺补漏,一旦发现环境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筹划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确保桩基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实施有效的现场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场施工管理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线,必须严把质量关,实现规范操作和规范管理,从桩基工程建设的材料、技术、人员素质、制度等入手,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并要在桩基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规避任何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环保风险。桩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杂乱,项目居多,所以一定要严格规范作业程序, 把工作做细,确保工程建设的又好又快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彪.工程管理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探究[J].城市建筑,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