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淡水资源的特点

淡水资源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淡水资源的特点

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全球淡水资源现状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第3篇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severe water shortag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water pollution, low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water waste and beh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and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som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trolling the water consumptio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curb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water reusing, accelera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策略;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management strategy;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17-01

0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海洋、冰川、河流、地下水等水体;狭义的水资源指广义水资源中可以逐年恢复更新的淡水,在工程上,水资源仅指狭义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开采利用的淡水及用于冷却的海水。目前,世界上每年有5万多亿m3水体被污染,预计到2025年,将有28-33亿人面临淡水不足[1]。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10年,我国将“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定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水资源的特点①人均淡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3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②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汛期。③用水量大、利用率低。2009年,全国用水量达5000多亿m3;但有效利用率只有16%,吨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④水污染严重。我国属污染型(有机污染为主)缺水,2009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已达589.2亿t,多数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约80%的水域受到污染。

1.2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①体制上的弊端。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状态,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力布局和水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长期存在。②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我国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缺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5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国家重视新水源的开发,但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2]。③缺乏创新意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整体创新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3]。

1.3 国际水资源管理经验①美国。美国对水资源实行由州、部落和市政当局负责的分散管理体制[4]。水资源管理策略为:开发新一代水资源监测技术、开发并推广可提高供水稳定性的技术、研发水资源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及用水需求的了解、改善水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等。②英国。英国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与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环境署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水法、执行环境标准、发放取水和排污许可证、实行水权分配、污水排放和河流水质控制等[5]。③日本。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多龙治水、协同管理”,注重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并通过法律使其成为国家意志[6]。开发先进的节水、治污技术,重视中水、雨水的回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量。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2.1 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落实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

2.2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先进的节水技术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的工业节水技术及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建设节水文化,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2.3 改革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主要有水资源开采利用的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在水资源管理中,居民有权了解水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参与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促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2.4 治污在先、保护水生态划定水源保护范围,强化执法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科研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逐步实现废水集中处理。此外,治污不单指污水,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畜禽粪便等,避免污染物进水,对水资源进行源头保护。

2.5 重视雨洪利用和污水回用储存降水和洪水,简单处理后综合利用,如景观水、消防用水、冷却水等。将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纳滤、反渗透),出水可用于绿化、道路喷洒、冲厕、洗车。此外,还要加强地下水储备[7]。

2.6 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工作加强水资源质与量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为水资源管理建立信息平台。加强需水管理的科学研究,在综合研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3结论

①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强化水资源管理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应大胆借鉴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②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创新体制、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是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Kaveh Madani.Game theory and water resource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9,1:1-14.

[2]王庆永.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8:6-7.

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基础。然而,当前水资源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缺乏都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的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概述

所谓的循环经济型主要针对的是对人经济行为的一种约束,这是生态学给与的基本概念。循环和高效是循环经济型的核心内容,低污染和低能耗是其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的举措。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就应当从实际的水资源情况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维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平衡,使得水资源遭受破坏的面积达到最小,真正意义上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2如何建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模式

2.1在水资源开发环节的措施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虽然水资源总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但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淡水资源来说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匀,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在我国经常用的水资源开发模式有四大类:跨流域调水、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微咸水的利用,这四种利用方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受众人群。对于跨流域调水来说,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改变河流的流向或者是挖掘河道引水,来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引向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中,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代表工程。雨水收集工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各种集雨的装置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再利用,通过这一方式收集到的雨水主要用于浇灌、洗车等对于水质量要求不高的用水。海水淡化是靠近海边的人群得到淡水资源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借助于海水脱盐的方式进而得到淡水资源,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最后通过对于微咸水的利用,可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使用量,微咸水的利用一般主要是农业灌溉。这四个途径都是水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2.2在水资源保护环节的措施

在水资源的保护环节,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方面来实现循环经济型。第一是控制水源地的开采规模,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农业取水,由于农业取水量一般较大,而且在农业取水的过程有很大的浪费,因此,应当尽力避免浪费的现象,对农业取水加以适当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源地的持续利用。第二就是防治水资源,在这个环节中,应当建立合适的水资源监督立法体系,来对污染水资源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进行威慑,提升全民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意识,严格的监督相关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杜绝不法企业排放污染物污染水源现象的发生,法律的监督是避免此现象的重要措施。

2.3在水资源节约环节的措施

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再多的水资源只要不懂得节约,终究会枯竭。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和农业灌溉节水是节水的重要方式。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是日常用水的节约。比如,洗菜水和淘米水可以浇灌花草,洗澡水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洗澡时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等,这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手可以做到的。在工业用水方面,节水主要是在控制用水的力度方面,工业生产中应当尽量使用节水的设备以及采用节水的工艺等。农业灌溉用水方面主要是通过改变灌溉的方式,比如将漫灌改为滴灌或者是滴灌的方式,通过这些改变来实现农业的节水。

2.4在水资源的再生方面的措施

水资源再生问题是建立循环经济型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即达到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又完成了循环经济型的创建。对于污水的处理,从其的性质上考虑在处理方式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对污水中的较大的固体悬浮物的过滤;第二级的处理是将污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和胶体状的物质进行一定的处理;第三极的处理主要是将其中的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性的有机物的处理。在这其中用到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的吸附、离子交换法以及电渗析法。污水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才能再利用,真正到达再生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型的水资源利用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矛盾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节水措施和节水工艺使用是达成循环经济型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面对当前紧张的水资源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是十分紧迫的,既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又符合人们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婉琦.循环经济型水资源节约利用模式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534-535.

[2]闫肃.节水技术在内蒙古火电厂的应用探讨[J].节能,2014,(6):192-193.

淡水资源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水淡化;特点;优势

中图分类号:P747文献标识码: A

1.案例介绍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由由西班牙Befesa CTA Qingdao S.l与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10月共同投资1.09亿欧元(约1.51亿美元)成立,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为岛城供水。公司现有员工600多人,其中技术员工120人。2011年正在建设的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负责,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将有10万吨淡化海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进入市民家庭,占到青岛市区供水量的15%到20%。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2.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

2.1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海水淡化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脱除原水中的大部分盐类,使处理后的原水变为符合规定用水标准的淡水的技术总称。海水淡化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2.2海水淡化方法。主要包括蒸馏法、冷冻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几大类,大规模应用的以蒸馏法、反渗透法为主。

2.2.1蒸馏法是指将海水加热汽化,再使蒸汽冷凝得到淡水,目前中东、美洲等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多采用此技术,黄岛发电厂3000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装置也采用蒸馏法。但蒸馏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仪器里产生大量的锅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却并不多。

2.2.2冷冻法即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海水变成固态冰的同时盐被分离出去。冷冻海水淡化法原理: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相比,冷冻海水淡化法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但冷冻法同样要消耗不少的能源,而且得到的淡水味道却不佳,因此难以使用。

2.2.3反渗透法通常又称超过滤法,是1953年才开始采用的一种膜分离淡化法。该法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的。在通常情况下,淡水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逐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个过程为渗透。此时,海水一侧高出的水柱静压称为渗透压。如果对海水一侧施加一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那么海水中的纯水将反渗透到淡水中。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它的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1/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心转向反渗透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

2.2.4电渗析法。该法的技术关键是新型离子交换膜的研制。离子交换膜是0.5-1.0mm厚度的功能性膜片,按其选择透过性区分为正离子交换膜(阳膜)与负离子交换膜(阴膜)。电渗析法是将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组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海水被淡化,而相邻隔室海水浓缩,淡水与浓缩水得以分离。电渗析法不仅可以淡化海水,也可以作为水质处理的手段,为污水再利用作出贡献。此外,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浓缩、分离与提纯。

3.海水淡化的特点和优势

3.1从土地占用方面来看,传统供水设施占用农田较大,长距离的输水管网更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海水淡化设施一般不需要建长距离输水管网,可以直接连接城市管网。

3.2从资金占用来看,水库建设基本靠财力投资,而且建成后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而淡化设施则可采用项目融资等市场方式,只需投入部分财力。

3.3从资源占用方面来看,淡水可利用资源有限,传统供水方式仅可改变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能增加淡水资源总量,而海水资源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促进资源再生。

3.4从生态影响方面来看,传统水方式会加剧生态用水短缺,发展海水淡化则意味着还淡水于自然,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5从可操作度来看,大型的供水设施前期工作复杂,而淡化设施规模和布局灵活,对环境影响小,项目操作简单。由此可见,海水淡化的产业拓展空间巨大。

专家认为,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1是提高认识水平,准确把握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的战略定位。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中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中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尤其是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产业,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2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相比于专家们的信心满怀,喝惯了黄河水的普通市民们却有着自己的担心。市民担心经过淡化的海水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因为淡化海水的PH值呈弱酸性,长期饮用是否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另外,淡化海水属于软水,缺乏必要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长期饮用是否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专家称技术可保证淡化海水的水质。例如青岛百发海水海水淡化项目采用双膜法,就是将加压后的海水通过半透膜进行分离,水分可以通过半透膜,而其他物质不能通过薄膜,经过一级甚至二级反渗透,从而获得淡水,此时水中所有的污染物质全部去除掉,水中矿物质含量少、碱度低,的确不能直接饮用。但经过淡化的水在进入市政管网之前,还要进行调节,通过加入二氧化碳和一些离子,把它调节到跟地表水所取的相接近的水质条件,最终经过处理的淡化海水水质完全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指标要求,从而保证对水质进行了保证。

4.3是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和技术集成水平;提高工程技术水平,积极研究开发海水淡化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和成套装置;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建设企业;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使分散的各类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积极推广应用,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4.4是健全法律法规。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保障支撑体系,保障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结语:综上,本文通过对海水淡化产业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给出了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秦天玲,严登华,宋新山.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初探[j].中国水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