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泡沫经济的解决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现状;发展;良性循环;泡沫经济
1 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1.1 经济的现状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GDP上升为世界第二的国家,但是CPI也在持续不断的攀升。在全国每一个城市,农产品价格一升再升,生活用品涨了又涨,房屋价格也是成倍的翻番。诚然,国际上我们有了世界第二的声势,我们有了经济大国的资本。但是回观内部,我们却还有人口众多的焦虑。所以我们的人均GDP只有世界的排名95,远远赶不上中国台湾的第37名,更不用说世界前列的美国等,就连约旦、厄瓜多尔也都排在中国的前面。前100中,在中国后面的也仅仅是伯利兹城、突尼斯、波黑、萨尔瓦多和土库曼斯坦而已。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GDP上去了,但是实际上人均的GDP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全民的消费力度?
1.2 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1.2.1 前期准备工作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0.8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7%;房屋新开工面积8.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9%;房屋竣工面积2.4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亿平方米,增长15.5%。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85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6%,土地购置费4221亿元,同比增长84.0%。
1.2.2 商品房销售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20.3%,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91.5%和57.1%。
1.2.3 企业资金组成情况
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71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国内贷款6573亿元,增长34.5%;利用外资250亿元,增长2.8%;企业自筹资金12410亿元,增长50.9%;其他资金14487亿元,增长47.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8064亿元,增长40.1%;个人按揭贷款4538亿元,增长60.4%。
1.2.4 各城市房价变化情况比较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继续上涨,但涨幅回落。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5月份为上涨0.2%。
2010年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1%,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与上月持平,而5月份为上涨0.4%。其中,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8%,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2%,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8.0%。与上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持平;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1%,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2%。
2010年6月份,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7%,涨幅比5月份缩小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比5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
2 房地产市场现状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楼市价格不断攀升,房价成翻番的趋势向上窜,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幕后“推波助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炒房团”,在前几年,一个一百多人的温州民间团体进入楼市。先是在上海3天买走100多套房子,致使5000多万现金直接砸向上海楼市。然后又使资金大举进入杭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城市,数以2000亿元的资金在以上城市翻江倒海,结果就是所到之处,房价直上云霄。另外在这些资金的带动下,部分老百姓的闲散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前的老百姓是把钱存在银行,拿银行那一点点利息了事。在房价高速提升的诱惑下,这些原本闲散的资金也被用到购买房地产上。然后就坐等房产升值,或则将购买的房产用于出租。这样,就更加剧了房源的紧缺,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又带动了房价的上升。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当然,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也不仅仅就是因为民间资金的入主这么简单。还比如房地产的投资资金来源因素、开发商以利润瓜分程度确定房屋价位、银行利息占据大量利润空间等也都是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经济的原因。
3 泡沫经济的表现
首先是地产价格的泡沫。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加之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在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形态下,土地价格成倍、几十倍的飞涨,导致近几年屡屡出现的“天价地皮”或则“地皮王”。其次是房屋空置泡沫。由于投资(投机)者的大势介入,造成很多的空置房屋。前几天开的两会上,还有代表提出对3000多万套空置房实行高价收税的措施。按照国际经验,空置率超过10%的,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第三就是房价虚涨泡沫经济。由于开发商大多都是银行贷款作为垫付资金,为了牟取暴利,人为抬高价格,形成泡沫经济。总之,一些不正常、不正规的发展,使得房价虚高,供求关系歪曲,形成泡沫经济,连带引起金融危机。
4 基于房地产市场现状国家的应对策略
2010年1月份到4月份,国家连续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又出台了新“国十条”。这都是为了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国家还通过调整银行利率,以及刚刚在各大城市出台的“限购令”等,都是在对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各大城市,加紧建设“廉租房”,大范围建设“经济适用房”,这都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廉租房”的大力推进,是对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一个住房保证,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稳定措施,同时,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一部分国有化。另外,在全国的部分农村,实行“新农村建设”,“高山移民”等等措施,也在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宏观调控。
5 今年来房价的变化分析
近几年的楼市可谓是真正的火了好几把,价格节节高升,建设面积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一片红火,整个房产市场唱的都是红脸。以重庆为例,2006年房价也就3000元/平米上下。到现在,地段稍差一点的地方6000元/平米算便宜的。要是豪华别墅区,价格都在20000元/平米以上。全国其他的各个大小城市,房价都是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涨幅要慢,每月同比上一年涨幅又要小一些。特别是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过后,无论大小城市的房价增幅明显降低。
6 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建设好,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建社区就被人们更加青睐。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更加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加快开发建设。很多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对房价的上涨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小的城市,随着对农村的大力改造,“高山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的实行,使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口袋鼓起来了,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医疗条件了,对城市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就大大增加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当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没有哪一个原因是独立存在。每一个原因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又相互影响。
7 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科学表象
房地产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分析价格变化规律是很复杂的问题,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以及市场的瞬间变化性,不可能得出其变化的精确路径。但是,结合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观察已有的房地产价格变化表,再考虑到实际的市场信息,得出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大致走势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从短时间的表象是不能看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的。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不断飞涨,很容易就给人们一个假象,那就是房地产价格只有一直上涨,没有下跌的时候的。而事实上,房地产市场同样也是要遵循市场发展自然规律,也是建立在社会供求关系基础上。不断建设的房地产,一旦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就不会有价格的上涨了。其次,房地产价格是围绕一个均衡值上下波动的。通货膨胀时常伴随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又影响着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否正常。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有通货膨胀在影响着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只是这种影响有时不是很明显,有时却很是明显。所以一个国家要做的就是预防通货膨胀。除开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考虑,对于一个国家或则地区来说,如果各项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那么,这个国家或则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均衡值。
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造成房价虚高的原因不外一下几种:一是城市建设形成的拆迁户。新城市在建设,很多的老旧房子需要拆除,重新建设达到新城市规划标准。这就出现了很多拆迁户,拆迁户需要新的住房,必须得买。二是高收入群体换房。随着原来对住房的分配福利住房逐渐向自主购房为主的转变,高收入群体原来的分配住房或则早期购买的商品房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了,需要换购新的商品住房。三就是随着扩招浪潮毕业生的走向社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住房,虽然他们的支付能力有限,但是为了结婚成家,不惜背上沉重的房贷压力也要买房。正式基于此,我国目前的房价才居高不下。但是随着这些群体购房的逐渐饱和,对住房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小,慢慢趋于平稳。所以,长期来看,房价的走势还是会遵循经济规律,在均衡值上下小范围的波动。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形态虽然处于泡沫经济时期。但是国家的各项措施在积极跟进,出台“限购令”等政策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相信在稳定房价保持民生的政策制约下,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的走向良性循环,虚高的房价将会回到供求关系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规律平台上,消除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泡沫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房地产价格变化也将会遵循自然规律,随着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而围绕长期的一个均衡值小范围的上下波动。
参考文献:
[1]侯玉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CumulativeNO.157.2010.22
[2]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态和价格变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视点.201620
[3]金献芳.浅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产业研究.325000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投资驱动;黄金法则;资本存量;动态效率
引言
日本经济曾经以令人惊讶的年增长率保持了数十年的增长,同时还保持了在工业国家内最低的通货膨胀率,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被许多分析人士和学者预期将在不久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如Morrow, 1992 Fingleton, 1995)。但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突然陷入崩溃,多家日本大银行宣布破产,许多其他银行也在苦苦挣扎,日经指数迅速跌至1990年价值的不足一半。这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模范转变为灾难性经济衰退的戏剧性转变,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日本经济的崩溃?
本文对于经济泡沫的酝酿和破灭进行了考察,认为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主要是由投资而不是消费驱动的,这种投资驱动的经济造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扭曲,使得资本存量多于使得经济出现了动态无效率。这种投资驱动所引起的过度投资爆炸式增长并最终使得信用与生产循环破裂。要使经济摆脱衰退,应采用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路径。
一、过度的投资
(1)不断增长的政府投资
日元升值以后,出于对国际贸易形势恶化、产品需求减少和GDP降低的担忧,日本当局各部门通力配合,采取了包括低利率政策、金融缓和政策以及一些结构性改革和放松管制等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Sato, 2002; Kusukawa, 1994)。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本地投资,并最终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积极鼓励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这项政策十分重要但常常不被研究者注意。据Itoh (2000)的研究,日本中央政府“1987年春季脱离从紧的财政政策,采取了规模庞大的紧急支出政策,通过了一笔住用用于公共投资的总值达6万亿日元的附加预算”,地方政府“也得到中央政府的建议,建议他们扩大区域再开发计划,例如在东京地区建设海湾商业中心的计划”。同时,建设省取消了城市计划和建设方面的一些限制,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再开发计划(Dehesh & Pugh, 1999)。这些举动标志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经济中产生了大量的投资。
这些公共支出项目给相关行业,特别是建设行业、原材料和重工行业,首先带来了繁荣增长。政府宏伟的开发计划将土地价格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这些计划中,政府实际上担当了投资者和担保人的角色。国土厅开始“东京区域改建计划”将东京市中心重新开发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东京市中心地价有了很明显的提高(Dehesh & Pugh, 1999)。
(2)过度投资
日本经济适应升值后的日元后,政府并未停止大规模的公共支出。1987年 相对于GDP基数的公共投资增长率达到了9.3%(Kusukawa, 1994, p.392),这个比率在经合组织国家中都是比较高的。
仅有政府支出并不能将经济推向繁荣,日本政府在泡沫破裂后所采取的政策并未能使经济复苏这一事实就是一个例证。公共投资并不是经济增长直接的发动机,而只是催化剂和担保,向公众保证了未来经济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使公众相信地价一定会持续增长,将会有更多基础建设,国内需求也将会进一步促进。
地价在公共工程和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急速上升,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大量资金。1985年到1990年期间住房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消费稳步上升。同时商业固定投资也在不断上升,这被看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报道在此期间内商业固定投资几乎占了GDP的20%(Okina et al, 2001, p. 402)。
不断增加的投资将经济推向繁荣。在这段经济景气内,日本投资率“高于任何实际经济回报”,低利率政策,加上从证券市场筹集的大量资金,迫使许多大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多余的工厂、设备、办公楼和基础建设”、甚至娱乐公园和好莱坞制片厂中去(Katz, 1999i)。
(3)低效率的投资
投资效率可用多种指标来度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最广泛使用的指标之一。它衡量的是生产所采用的边际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纳为测度经济生产效率的一个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不断增长的生产性投资是泡沫经济的主要元凶。Katz (2003)指出,20世纪70年代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而到80年代这一速度降低到了1.4%,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但日本政府此时不是进行结构性改革,而是“投入了大量没有收益的投资”,将投资占年度GDP的份额从60-70年代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了80年代的二分之一。未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进行大量投资,投资的边际收益最终逐渐消失。
而从公司层面来看,在日本企业在物质资产上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同时,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却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具体表现为极低的生产率和极低的盈利性。日本企业资产证券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流通价值或重置价值而言处在一个相对非常低的位置(Ando et al. 2003),这一事实证实了日本企业投资效率低下这一结论。
这就是泡沫经济的繁荣给日本带来的后果。他们在经济中进行了大量投资,不仅超过了潜在消费可以吸收的投资额度,并且超过了能保证有效率的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拉动的经济繁荣是注定要崩溃的,因为投资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而且应当最后转换为购买和消费。
二、疲软的消费
(1)稳定但偏低的私人消费
日元升值后,为使经济远离衰退,很有必要寻找另一个经济增长点来代替出口来实现经济的继续增长。消费应该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它在日本却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点。当投资在绝对数值和所占GDP份额都在不断上升的时候,此时私人消费并没能显示出积极上涨的势头。
将日本1985年的GDP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和1991年的相比(见图1),不难看出1985年到1991年期间经济每年以4.488%的速度增长,而私人消费所占的比例从58.5%下滑到了57.23%,这说明消费在经济繁荣期间仍然保持相对较低的比例。Katz (1999)甚至声称“这几乎是战后时期最低水平,比相当于每工人GDP产值相当的国家还要低5个百分点”。对日本经济GDP的比例变化进行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所起的作用要大的多。公共投资和其它投资(包括住房投资、非住房投资、私人存货投资、政府消费、公共消费、公共存货投资)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日本经济遵循着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ESRI (2001)
鉴于日本在1980已经成为成熟经济,经济发展应由消费拉动。当基础建设已足以满足经济建设之后,消费而非投资就应成为经济的动力。由于经济未能启动经济,从而投资被过分强调,孕育了经济泡沫,为后来的经济泡沫埋下了伏笔。
(2)铺张的公司消费
在私人消费疲软的同时,据报道公司层面的消费却十分铺张浪费。Maki (2006)列举了泡沫经济期间多种广泛报道的公司浪费现象,包括在诸如银座之类商业中心区进行高额食品和饮料消费,大笔购买昂贵名画,用于服装和珠宝的奢侈消费,豪华轿车销售的增长,以及高支出的差旅等,并通过统计分析确认了这一事实,即在泡沫经济繁荣时期家庭消费是稳定的,而这些媒体报道中的浪费性消费主要与公司有关。
根据Maki (2006)的研究,公司消费如此铺张浪费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公司赋予了员工一笔数量较大、与职级相联系的称作开支帐户津贴的资金,用于建立对公司有价值的社会网络。据报道这笔津贴资金在1985年达到了4.5万亿日元,而在1991年达到了6.8万亿日元的顶峰。由于这笔高额资金是从公司预算中开支,无疑就减少了公司从业务中所的到的利润。这正如Katz (1999)所认为的,可能是日本家庭收入非常少的一个原因。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以开支帐户津贴为代表的公司消费在80年代突飞猛涨,但如图1所示,1985年-1991年期间,日本私人消费总额占GDP总值一直保持平稳,这也说明了消费在这段时间内确实是处于疲软的状态。
(3)难以证实的财富效应
一些研究提出,由于一种所谓“财富效应”的原因,财富的增长会提高消费(可参考如Lettau & Ludvigson, 2004)。随着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股价的迅速上涨,大多数家庭的虚拟资产应有明显增长,从而应能提高家庭消费。
Ogawa等(1996)的研究所称,财富效应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总财富对于最终消费的贡献达到了9.96%,这一比例是比较高的。Horioka (1996)也指出,净资本所得对于日本家庭财富的影响是可观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日本家庭消费因股市繁荣而有所上涨。但尽管如此,从图1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仍然能够对泡沫经济期间财富上升和消费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初步分析。随着股价的不断飙升,总体私人消费在1985年至1991年间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而公司消费做为私人消费的一部分却在不断上升(只需要看看所谓开支帐户津贴从1985年的4.5万亿日元猛增至1991年的6.8亿日元,年增长7.123%,远快于同期年度GDP的增长率4.488%),因此,家庭消费由于股市繁荣而得到提高这一结论是值得怀疑的。
三、动态无效率
根据前面的讨论,日本经济在1980-1990期间出现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不仅绝对数量大,投资效率也很低,与此同时,日本的消费却一直疲软,在泡沫经济时代并没有显著增加,因而未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由此我们可以检验这个假设,即日本经济在80年代是处于动态无效率的状态,资本存量大大超过黄金法则决定的最优资本存量,出现了资本的过度积累。
动态效率是最早由Diamond (1965) 提出,这一研究将人口增长率超过资本的边际产量或者说,投资大于回报的经济称为动态无效的经济。Phelps (1961) 提出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golden rule ) 水平的经济是动态无效的。在一个动态无效的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再是帕累托最优:根据经济学假定,微观上个人的效用水平由其消费水平决定,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可看成个人效用水平的加总,通过减少资本存量、增加消费,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会得到提高。
(1) 动态经济无效率的判定
根据Feldstein(1977)等的研究,经济是否处于动态无效率状态,可以通过检视边际资本生产率是否低于经济增长率来进行判断。如果经济增长率远高于边际资本生产率,则说明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太低,经济中资本存量高于黄金法则所要求的最优值。因此,我们只需要审视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边际资本生产率是否低于经济增长率即可。
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能直接观察得出,根据Katz (2003)给出的数据,1975年日本经济为获取1日元的产出需要投入1.5日元,而1990年为获得同样的产出则需要投入2.4日元,这说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已经大幅下降,这为我们了解日本边际资本生产率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印象。馆龙一郎(1991)计算了1970-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其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可以看成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一个合理估测值。将1980-1990期间这一估测值与GDP增长率进行比较(见表1),不难看出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本对于经济的贡献值远低于GDP的增长率,这说明日本经济1980-1990年经济中资本存量高于黄金法则所要求的存量水平,出现了动态无效率。
(2) 动态无效率的经济后果
根据Blanchard & Watson (1982)、Tirole (1985)等的研究,资本过度积累是理性泡沫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如果处在动态无效率状态下,理性泡沫通过减少过度积累的资本存量,有可能使经济达到动态有效状态,从而通过减少资本积累、增加投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就是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从日本经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经济中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又通过投资进入市场,从而导致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市政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去,企业也忙着消化从股市或其他途径募集的大量资金。这些投资活动使得作为重要投资途径的土地和股市很快就产生了泡沫。这些泡沫在人们疯狂投机的冲动下,远远偏离了理性泡沫和黄金法则所要求的增长率。日经指数的大幅上涨表明,泡沫的规模已经大得难以为继,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的崩溃。
由动态无效率催生的经济泡沫的破灭,还有日本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日本企业交叉持股、银企合作形成的财团制度,使得经济泡沫产生后,不容易有外部制约因素来挤出泡沫,而相反却造成了相互信托、相互制约的交替作用,产生了一种类似庞式游戏的连环震荡,而最后由于难以为继而造成经济的崩溃和萧条。
四、问题解决的路径
(1)生产率驱动路径
Katz (2003)指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Katz (1998)认为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路径可能是日本经济继续增长的适当途径。这种路径看来是比较合理的: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低,日本经济要在不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应当承认提高生产率是潜在的增长来源,特别是在二元经济中通过对低生产率部门进行结构性改革,这些部门可以成为可能的经济增长动力。但是,由于总供给已经超过了总需求,在经济中已造成了生产的冗余,这样在不扩大需求而只提高供给不太可能达到目的。
(2)创新驱动路径
据Goh (2005)引述,Porter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仔细考察了国家竞争型的发展,分析了经济演化模型的四个阶段,包括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Goh (2005)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就应当转型成为创新驱动路径,这已成为颠覆性的共识”。因此创新驱动路径是否有可能使日本经济增长?
尽管美国战后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新驱动,Sedgley (2006)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但创新的内涵过于广泛,从而显得有些空泛。如果将创新定义为用专利的数量、每位工人的技术水平或知识水平来衡量的生产创新,如Sedgley (2006)的研究,那么考虑到日本在许多现代科技如电子学,材料学和机器人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日本已经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了。日本企业在许多产业中,已经成为应用研究的领头羊,日本的工人也因为他们的精湛技术在世界享有盛名。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可能对于繁荣但增速趋缓的经济是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但对于日本而言,可能已没有太大的空间来推动这一成熟的经济体了。
如果创新解释为其他涵义,如增大消费需求,那么这可能对于一个停滞的经济来说是一剂良方。如前所述,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的经济停滞可以归咎于自泡沫经济以来低迷的消费,能够推动家庭消费的创新将会有所帮助。这就与我们所说的消费驱动路径相一致了。
(3)消费驱动路径
由于经济供给方面出现了冗余,资本存量高于黄金法则所要求的存量,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启动消费,通过消费来减少目前过多的资本存量。由于消费在泡沫经济后仍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Katz, 2003),采取适当措施以启动消费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采取公司治理层面的结构改革以减少开支帐户津贴和其他支出,并能提高股金红利以增加家庭收入。日本有着数量巨大的消费者,通过创新提供新型产品与服务来制造新的需求,或通过改变新的制度设置来增大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那么潜在的消费增长应该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动力。
五、讨论
当时日本的经济在经过18年高速增长之后已经膨胀得到了极点,一时间国内外舆论也把日本捧上了天,其中,以美国出版《日本第一》一书为最,惊呼当时“日本买下了美国”。就在日本人还未从这种“自大”中清醒过来时,曾几何时泡沫破灭,自此,日本经济停滞了20年。
美国政策的核心利益
贸易摩擦,产业控制与高科技争夺,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是美国政策的核心。
日本与美国是二战期间的敌人,战后的政治军事外交盟友。美国先占领日本,又扶植日本,是出于朝鲜战争和冷战的需要,以后则是围堵中国的需要。
美国一直以新自由主义改造日本。战后日本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杜鲁门总统派特使,银行家道奇去推行“休克疗法”,说日本是“高跷经济”,要砍掉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这两条腿,造成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依靠朝鲜战争才解脱出来。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8年,离不开美国的扶植,美国替日本承担了军费,把力量集中于发展军事工业,向日本廉价转让民用技术;对日本实行5%的优惠关税,而默认日本单方面对美国征收15%的关税,保持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技术市场方面全面依赖美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基地。
日本的半导体和汽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强劲竞争对手,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日本。早期逼迫日本“自愿限制出口”,从1956年的纺织品,到后来的钢铁,汽车,计算机,层出不穷。1977年美国半导体协会指责日本违背市场规则,滥用倾销方式。美国政府帮助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政府间协议限制日本,培植台湾韩国作为竞争对手,至1993年终于取代日本再度成为最大的晶片出口国。日元资本外流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日本政府没有魄力和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至21世纪日本在高科技产业上已完全输给了美国。
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出口导向,货币升值,金融自由,宏观失控是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1946年为扶植日本,美元对于日元大大高估,出口导向恶化了国内的二元经济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到了250日元。日元在1965年就宣布可自由兑换,但金融体系没有放开,国家控制相当严密,国际资本无法自由进出。美国压迫日本先开放金融市场,再把日元升值,一直持续了14年,日本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全盘放开,顷刻瓦解。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一种理论:日元低估是万恶之源,日本政府操纵汇率,背离市场,导致美国双赤字。美国联合西方各国联手,在1985年达成“华盛顿共识”,联手压迫日元升值,一宣布就造成严重升值预期,投机资本进入日本,1985年底就数使日元迅速升值到1:200,最高升值到1:80;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元曾贬值到1:150,后来就在90~130范围内波动。
仅仅是货币升值,并不会产生严重的泡沫经济。
华盛顿共识不限于宣布日元升值,而是一个一揽子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私人行业的生命力;实施弹性的金融政策,使之充分考虑到日元的汇率;更有力地推动金融体系和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经济的实力;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追加投资;刺激国内需求,扩大消费信用和住房按揭等。
在货币升值期间推行金融自由化,加速泡沫经济形成。日本传统金融体制是主银行体制,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企业集团,政府规定存贷款利率差,保护银行和居民的利益。资本市场极不发达,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主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政府经济目标和财团整体利益。
这种银行体系被指责为“封建体系”,逼迫日本实施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自由化:扩大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允许银行业以利润为中心,从事创新业务,发展房地产按揭和资产证券化,银行参与债券发行,交易外国金融期货,进入养老信托,向企业出售证券化贷款,将银行完全推向市场和国际化,改造成“现代银行”,废除政府对银行的保护。
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引起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银行过度介入证券市场。日本在1960~1980年企业借入资金为30%,80年代后下降到10%,进入90年代下降到5%。银行收益减少,从事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加大了金融系统存在的道德风险。
惯性思维导致决策失误
日本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在改革过程中忽略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宏观政策屡屡失误。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鼓励银行和企业向海外投资。1980~1984年逐步放开外汇管制,外国企业可在日本发行以日元和外国货币为基准的债券,日本金融机构可用任何货币在海外发行债券,把得到的资金对置成日元,日本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供给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96年16.7%的GDP是外国资产。日本外流的资本有40%到了美国,25%到了亚洲。日本银行在美国发放的贷款曾达到美国新增贷款的17%,大量购买美国的房地产,此时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日本资本接盘后,美国房地产就崩盘,日本投资巨亏,相当于10年对美贸易顺差。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保持企业竞争力,日本实行低利率,把经济资源引导到资产投机和信用扩张,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日本银行在吹大资产泡沫的同时,也吹大了自己资产和利润。金融自由化促进信用极度扩张,银行业资本极度膨胀,银行股票价格迅速上升,“解放资本”的奇迹就是资产泡沫。股市从1986年的12000点飙升到39000点,东京房地产总市值超全美国房地产总值,资产泡沫吸引了巨额银行贷款。1980年日本银行在世界前10名当中只有一家,1988年囊括了前10名。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引起全球连锁反应,各国在1988年紧缩银根,日本仍沉浸于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新鲜而自由的空气”,增大现钞供给,到1989年紧缩银根为时已晚。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日本当局直到1995年才承认经济衰退,采取措施已晚,经济泡沫最终破灭。
日本银行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1992年达到40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寄希望于经济回升消化不良资产,结果1998年增加到8737亿日元,占银行业贷款的15~20%,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在经济大萧条环境下,日本政府在1996年实施“大爆炸”式的全盘自由化改革。2002年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受此冲击2003年股指跌破8000点大关,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经过长期的改革,健全了法律监管,至2005年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6万亿日元。
理论上讲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但也充满着风险。初期改革与货币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并行,引发了资产泡沫。泡沫崩溃以后,市场力量无法使日本走出通货紧缩,零利率和改革都不能解决问题,出现“流通性陷阱”。2008年受美国影响,日本的出口和GDP又出现下降,经济没有走出衰退。
关键词: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增长;衰退;原因
一、二战结束后短期内日本经济状况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开始于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经济遭受到重创,当时的日本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生产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二战后的日本面临的严重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粮食严重短缺,人民处于饥饿状态。第二是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失业者的大部分为军人、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人以及从海外回国的人。第三是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战后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生产力遭受重创,供不应求,因此物价暴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及原因
(一)经济复兴阶段
日本的经济复兴阶段为1945年至1955年。经过这一阶段,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以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即将生产重点放在煤炭上,再将生产出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再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为日本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此外还采取了道奇政策,其具体措施为: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强化税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在美国政府的领导下日本政府进行了“三大经济改革”,即财阀解体,农村,劳动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也向日本引进了各种经济政策,为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大幅度带动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军备供给地,日本的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及时缓解了过度的财政紧缩政策带来的商品积压的不良影响,而且扩大了经济规模,1951年国民总生产量已达到战前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为50年代后期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为1956年至1973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甚至在1955-1970年的15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都在10%以上,被世界称之为“经济的奇迹”。
首先,是较高的贮蓄率,日本民众将剩余财产存入银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银行将钱借给企业,企业购入更多更好的机器设备,然后利用这些性能良好的机器设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年轻劳动生产力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此阶段劳动力不仅丰富而且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高中毕业生达到了劳动力总人口的60%左右。战后日本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大大改善了日本的生产技术 。另外,日本特有的经营体制的形成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阶段日本的企业大都采用终身雇佣制,可以在一个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会被辞退,因此企业员工都是自己与公司为一体,抱有为公司发展奋斗终生的决心,干劲十足。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主要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财政政策方面:在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加强完善了铁路和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由交通运输问题带来的商品积压的问题;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税租特别措施和提供补助金等政策,通过对企业减少税收、发放补助金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强后盾。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银行采用了很低的利率,为企业的融资减轻了负担,另外还限制海外企业在日本的发展,将银行的贮蓄广泛用于国内企业的投资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确保了足够的资金。
(三)经济稳定发展阶段
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阶段为1974年至1985年。
1973年11月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飞速增长4倍,这对于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次打击下,日本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甚至在1974年出现了战后以来首次的经济负增长,由此结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转为稳定增长。另一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急刹车的原因是贸易摩擦的激化,此前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存在,但在日本经过第一次石油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之后,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使一向奉行自由贸易的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步步紧逼,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导致日本国内经济政策发生改变,为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留下隐患,其影响遗留至今。但在这些不利条件下日本经济仍能稳定增长的原因有日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扩大对外贸易。
由此日本经济在此阶段内停止了高速发展,开始转为稳定增长。
(四)泡沫经济阶段
日本的泡沫经济阶段为1986年至1990年。
在此阶段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许多人认为造成泡沫经济的原因是“广场协议”的签订,实际上是由于“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采取的错误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造成的。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对由此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担心,日本银行采用了极低的利息政策,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导致投资热潮,资产价格暴涨,出现泡沫经济。
(五)经济衰退阶段
日本经济衰退阶段为1991年至2000年。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能力过剩,由于泡沫经济阶段大量的投资导致日本的许多企业在此时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供大于求,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三是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此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