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合作用的内涵

光合作用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合作用的内涵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概念教学

光合作用是2012年初中生物新课标凸显的重要概念之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重要分布在七上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主要以阐述概念内涵的形式予以呈现:“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教材又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分解为以下几部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下面结合2012年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谈谈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

1.动手探究,建构概念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对于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复杂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的各个步骤蕴含科学原理,教师带领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①暗处理一昼夜:消耗绿叶中原有的淀粉。②选叶遮光:见光处和遮光处形成对照实验。③酒精脱色:使叶绿素溶解在酒中。④隔水加热:酒精是易燃物,不可直接加热。⑤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教材中该实验有两个结论,这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见光部分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请学生利用银边天竺葵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学生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教师评价并进行演示实验。

教材中还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探究,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只有让学生完成实验或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

2.结合实际,活用概念

农业生产中,农民经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教师应将有关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让“光合作用”的概念由抽象回到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用概念。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例总结如下: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条件,要使植物制造大量的有机物,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

温室大棚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吐鲁番的葡萄甜:吐鲁番白天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少。

金鱼缸放水草: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金鱼呼吸。

3.精简练习,剖析概念

光合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又容易混淆,既是七上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对概念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题型:

判断题:①植物体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②植物并不是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选择题:①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A.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C.染色以便于观察细胞结构;D.对叶片进行消毒。(B)

分析题:某生物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将甲、乙两叶片套上玻璃瓶(瓶口密封),瓶中分别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③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打开玻璃瓶,摘下甲和乙。④将甲、乙两叶片分别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直接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⑤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⑥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2)步骤中④的溶液是酒精。该步骤中的操作方法有误,请你改正:“直接加热”应为“隔水加热”。(3)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4)若该实验省略步骤①,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乙两叶片都变蓝。

4.归纳总结,巩固概念

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

反应式能简练、直观地表达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边复习边推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两个方面的转变:物质转变(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和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进一步引出光合作用的意义,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光合作用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对光合作用的知识再次进行梳理、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概念得以巩固。

在“光合作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光合作用”概念。

参考文献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12 - 0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三部分。此节重要概念的内容多、较抽象,演示实验也多,教学时间难以控制等诸多因素而很少被选为公开课、观摩课。为此,课题组将此课定为典型课例进行备课与研究,结合课程标准,从概念的引入、学习、完善、运用、激活、巩固等教学环节进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1 研读课标,找准导入,引入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生物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中此节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内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据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经过分析可得出:(1)是概念的内涵,(2)与(3)是概念的外延;其中(1)、(2)、(3)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效导入新课,是本节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材将本节安排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之后,显然是利用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来为呼吸作用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虽然在“生物的特征”这一节中对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此特征有一定的认知,但要引申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并非易事。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回顾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而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思考: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利用PPT展示水稻堆、花生堆的图片,介绍其发热现象,从日常生活现象导出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释放能量”。这样的导入看似是光合作用的继续延伸,实则是新概念学习的开始,过渡自然,直接明了,而且也为下一段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及实质等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学生更好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埋下伏笔。

2 优化实验,设问题串,学习概念

教材利用三组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为了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笔者将实验一处理为演示实验,实验二、三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教师如何利用三组实验,转化为学生具体学习的问题串,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交流、回答和总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植物呼吸作用这一生命活动具体化,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实验一“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了能量”的问题串:

(1) 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有何区别?

(2) 根据温度计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3) 能量从哪里来?

(4) 细胞的哪一结构可以将能量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

实验二“种子萌发过程放出了二氧化碳”的问题串:

(1) 澄清石灰水用来检测什么气体?有何现象?

(2)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 观察后,哪个瓶子的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为什么?

实验三“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的问题串:

(1) 燃烧的蜡烛用于检测什么气体?

(2)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 观察后,哪瓶的蜡烛熄灭?为什么?

实验一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读取温度计的读数,直观感受种子萌发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实验二和三,让学生将各组在课前所准备的实验进行简要介绍并按问题串顺序说出本组所讨论的答案。这样组织教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又适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年龄特点。上述每组问题串的设置,都是层层递进,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中解决问题,在亲身实验中逐步学习和认识种子萌发过程:有机物进行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最终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的分解还需要氧气的参与等呼吸作用的具体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且认识到呼吸作用有强有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前面光合作用的表格,比较写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参照副板书中光合作用的公式让学生尝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然后教师进一步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学生逐步促成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建构,从而理解和学习了这一重要概念。

3 适时设疑,显重难点,完善概念

如何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若能适时设疑,可以持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学生进一步联想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本节的教学有两处适时设疑,可以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认识,深化学习,完善概念。具体做法如下:

① 在学完实验二时,教师适时设问:只有种子会产生二氧化碳吗?引导学生观看“菠菜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视频,即将新鲜菠菜和煮熟冷却菠菜,分别放入相同的两个消毒过的黑色塑料袋内,过一段时间,用手挤压两个袋子,检测哪个袋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这样一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白植物其他器官的生命活动中也产生了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概括――这种活动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各个活细胞中,所有活细胞时时刻刻都进行着该活动,细胞是呼吸作用的单位,深化了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内涵的学习。

② 在学完呼吸作用概念后,如何过渡到“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延伸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此时,教师可以设疑:除植物的呼吸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2,重温普利斯特关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经典实验,再次解释:植物能够更新由于小白鼠呼吸而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呼吸作用的本质特征,即生物的共同特征。另外,此解释也说明植物能够更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进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样本节课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一气呵成,顺理成章。

教师适时设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进一步学习,逐步完善概念建构,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激活概念

古人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领略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呢?

本节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结合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

(1) 为什么栽花或种庄稼,都要经常松土?

(2) 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为什么?

(3) 为什么要将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

(4) 存放蔬菜的地窖里已经安上了电灯,农民在进入地窖时,为什么手里还要拿着点燃的蜡烛?

(5) 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

(6) 大棚蔬菜在夜间适当的降低温度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7) 种子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储存到仓库?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生物学知识生活化,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彰显生物学的魅力,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甚至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教师将抽象概念置于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活情境中,在“进入地窖拿着点燃的蜡烛”“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知识探究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从而激活了概念的学习。

5 搭建框架,设巧板书,巩固概念

新课程理念更强调生物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合理、科学地巧设板书,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板书。

此板书的创新点在于将3个重点实验用一个思维导图表示。与传统板书比较,此设计有以下优势:

① 能更好揭示实验原料与产物之间关系,归纳出每个实验的重要结论,并能直观呈现出每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 有助于凸显实验的主要内容,避免机械记忆,真正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第3篇

一、教学概念时的情景引入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环节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实践过程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问题讨论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教学概念时的情景分析

1、利用比较情景,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2、通过强调情景,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3、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概念的巩固提高

1、形成系统。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

2、对比分析。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概念,主要让学生抓住两点,一是注重寻找比较标准,二是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比较概念的过程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过程,所以比较概念有助于思维能力提高。

3、拓展加深。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 新课引入:(画面―绿色大森林)

1 提问:在一个植物体的各大器官中,你认为哪一种器官能吸收大量的光?(图片展示―银杏的叶片)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并观察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是呈绿色的、扁平的,展放在空间,有利于吸收阳光。

2 (趁热打铁)提问:你觉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应该主要在什么器官中进行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同―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联系所带的叶片了解:叶和叶片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学生未思考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新知。

4 过渡: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反思]: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本节的内容,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主题,同时也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给了学生。

二、 活动一:观察菠菜叶

1 边观察边思考:叶的形状、叶的颜色、叶正面和背面颜色质地

2 把叶片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薄膜,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的?再用肉眼观察叶的内部,你能看到几层?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突破“表皮是透明的”、“叶的正反面不一样”这一难点,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亲眼所见,加深印象。同时产生疑问―这些特点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探究的状态。

[反思]:利用问题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教会学生观察的方式,防止了满无目的的观察,以达到教师的预期设想。

三、活动二:学生实验―显微镜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教师巡视并指导:

1 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

2 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排列方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探索未知世界。

[反思]: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在慢慢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正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由实验观察结构然后联想功能,紧扣本节课的重点,为下面了解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做好准备。

四、 活动三:探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

1 表皮

(1) 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

(2) 表皮细胞的这种颜色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3) 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4) 表皮细胞这样的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5) 表皮细胞外角质层有何特点和作用?

播放气孔开关的Flash:提问―气孔能开关吗?受什么控制呢?

2 叶脉 指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让学生回忆它们的功能。

展示叶脉书签,思考叶脉的作用。

3 叶肉

(1) 栅栏层细胞和海绵层细胞排列有什么不同?

(2) 哪一种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多?

(3) 为什么接近上表皮叶片的绿色比接近下表皮叶片的绿色深?

(4) 叶肉细胞的这种特点与植物叶的光合作用有何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给出的结构图及视频,进一步对叶片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反思]:教师将问题细化,梳理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的自学和对问题的理解,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 教学后记

一直以来,只要是关于讲述结构与功能的内容都会很枯燥,教师也习惯以“告知”的课堂模式来上课,我也延续了多年的这种方式,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种方式很容易,教师很轻松,反正学生不懂那我就讲给你听,你记住就行了。可是这种方式我相信所有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睁大眼睛的学生很快就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然后教师就不停地提醒:那边同学认真听啊!甚至差的班级老师还要整顿纪律。所以要想办法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体会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是以问答方式开展教学的典型例子。从引入开始到课堂内容的实施、重点难点的解决,包括内容之间的衔接、过渡都紧紧依靠各种问题。每个问题都是我精心设计的,通过挖掘教材,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所以我尽量做到不重复、不累赘、好理解,便于思考,触类旁通,避免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流于形式,使学生无从下手。

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我也运用了很多方法,例如引入(1)我利用了复习式呈现方式,在活动一(观察菠菜叶)我是先呈现开放性问题,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把开放性问题将其范围缩小引出或提出多个封闭性问题。在讲述叶片的功能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时,我先呈现封闭性问题,然后再由此引出“为什么落叶总是反面朝上”这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思考,最后对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进行界定。除此以外,本节课还运用了启发式、激励性、诊断性等多种问题呈现方式。

光合作用的内涵范文第5篇

1.教学要点:让学生了解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淀粉;让学生了解绿叶在制造淀粉过程中光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2.实验注意要点:要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实验器材;要了解为什么使用这些器材;了解实验中每个步骤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

二、课堂提问

春天来了,树木也变绿了,草也变绿了.人要生存要吃食物,那么植物吃什么食物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植物成长除了需要水外,还需要有机物)探索要点:植物的绿叶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是不是淀粉?绿叶在制造有机物时是不是需要光?植物是不是通过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三、实验过程

1.实验器材.材教必需的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别针、黑纸片、70%~80%浓度酒精、小烧杯、磺液大烧杯、酒精灯、培养皿、三脚架、镊子、石棉网、点火用具、精水、防火温布、防火培养皿.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盆栽竺葵、黑纸片、70%-80%浓度酒精、别针、碘液、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点火用具、镊子、清水、防火湿布、防火培养皿、大红花叶、水浴锅.

2.实验注意事项.注意防火事项:一般点火工具使用价格较经济的火柴,火柴梗是易燃烧的木柴,火柴头含氯酸钾同时蘸有蜡油,火柴面上含赤磷,因此火柴是易燃烧物品,火柴点燃的时候,用火柴棒对准火柴面,以一定的角度磨起火,在用完火柴后,一定要把火柴梗丢进有水的烧杯中,使火熄灭,以免引起火灾事故.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使用酒精灯前要先查看灯芯,如果灯芯顶端出现烧焦现象或不平整现象,要剪去烧焦或不平的地方让灯芯平整;在实验过程中,酒精量要适合,一般酒精要大于酒精灯的四分之一,少于三分之二;不要碰倒酒精灯;绝对不可以用嘴吹熄酒精灯芯上的火以免发生事故;绝对不准用一盏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使用水浴锅的方法:在使用水浴锅的时候,先接规范接通电源,打开电源的开关,使用调温按钮调温到100℃,直到红灯熄灭,红灯熄灭后绿灯亮表示温度已经恒定,此时水温达100℃,学生必须小心安全以免烫伤.

3.实验过程.(1)提前把天竺葵放到黑暗的地方,时间计24小时;(2)把一片叶子用黑纸片上下夹住,夹紧不要让脱落,再把天竺葵放阳光下;(3)照射一段时间,计2小时以上,摘下黑纸片;(4)酒精杯中放酒精,再把酒精杯放入水浴锅中让酒精杯变热,将叶子放入酒精中,直到叶子变黄,叶绿素完全融解为止;(5)把叶子放入水中清洗,再将叶片放入培养皿中,滴进碘液;(6)放置数分钟,看叶片的变化.

4.实验结果.叶子分为两个部份,叶片见光的部份是蓝色,遮光的地方不是蓝色.

四、实验结果的发现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教学要点的答案.师:叶子一部分变蓝,一部发不变蓝说明什么呢?生:磺粉遇淀粉变蓝,叶子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引导学生得到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淀粉的答案)师:那同样是一片叶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生:变蓝的地方因为见到了光,没有变蓝的地方没有见到光.(引导学生得到要产生光合作用必备条件之一是光)

2.知识点的扩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绿色的植物用光合作用转化出来的能量储存在哪里?苹果这类能结果实的植物,它们发育长大得到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哪里?绿色植物产生光合作用是在哪个场所合成的?今天我们做实验的顺序是什么?哪个同学复述一下?同学们吃过韭菜黄吧?为什么韭菜黄是黄色的呢?它能不能再变成绿色的呢?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拓思维自己设计实验.韭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各位同学已经知道了,那么,如果让同学们做实验,你们怎么培养出韭菜黄呢?请你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再把设计的实验过程计录下来.

五、教学总结

1.在生物教学中,使用“问题—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对问题产生兴趣,再让学生动手通过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仅会深刻的记住答案,而且会了解答案的内涵.

2.通过实验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的知识点,而且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都得到加强,达到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

3.让学生真正了解光合作用的意思,学生会了解生命的意义,从此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大豆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中国中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