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平衡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 美观 生态平衡 植物
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美观。所有景观都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娱悦。在追求生态平衡的现念下,景观设计中的美观必须与生态保持平衡。既要景观美化,也要生态平衡,这是景观设计中的完美主义。
一、遵守“生态平衡”原则,合理布局园林及水景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打破了过去为景观而景观,为美化而美化的传统理念,开始景观设计的同时进行生态维护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在布局景观、美化城市的同时,努力使郊区的绿地树木渗透到城市,结合实际保留林地和绿草面积,基本上实现了景观设计中的美观与生态保护相对平衡。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正确处理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的协调关系,是景观设计所致力探求的目标。我们所有设计者,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各种景致,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也要求因地制宜。水资源丰富地区,可发挥水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湖泊,营造天人合一的“水景住宅”;而缺水及气候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大可不必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而造景,破坏我们的生存空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水景喷泉所有的环境景观用水,都是利用污水处理厂提供的高品质再生水,以满足园区内的浇灌用水、道路喷洒、景观喷泉用水等要求。
二、遵循“生态位”规则,搞好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
植物文化是城市园林精神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是景观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将不同植物合理配置,达到科学与艺术价值相结合。而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叶色、树形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显得杂乱无章,景色大为逊色。再者,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形形,有的种类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效,或者在开花期、或者在结果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景观植物配置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如长沙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尤其是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南京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2]。
在搞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我们再将美学原则应用到实际中。如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三、遵循“合理性”原则,正确处理生态互联关系
生态互联,是指生态与其内部的各元素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的运用和处理,表现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
首先,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因此滨水工程就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3]。
其次,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细流,最先被引入村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前的洗涤池,汇入塞中和旁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地,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再次,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立波《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池沅“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 1997No4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资源的使用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社会服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1 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参考,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种植在不同的地区,形成植被群落,让其互相协调,保证在每个生长季节都有植被生长,产生季相色彩[1]。这些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土壤、水分等,减少群落中植被生长的冲突。
随着各项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增加了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让人们注意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2 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与粉尘
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大气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和粉尘[2]。
现在,很多城市周边都开办了化工厂,在城市内部,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增加空气的粉尘数和噪音,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针对上述内容,社会服务人员在城市中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毒气体的树木,比如土杉等,过滤城市空气,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并且,还要适当调节植被的种植密度,让植被在适当的距离生长,通过树叶的微震吸收车辆发出的噪音。对于空气中的粉尘,可以种植林木,因为林木叶子的表面有很多被毛,还有较为粘稠的油脂,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除以上几种污染源外,化工厂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病菌,绿色植被可以利用自身的净化功能吸收病菌,消除它的有害性。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
2.2 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其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状态,能量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让整体效益达到最高[3]。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展开园林建设时,要客观分析城市当下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植被的种植,把多种自然景观加入到城市建设中,让城市更具观赏价值。
2.3 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位指的是某个物种在一个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地位。它可以让城市根据特定的环境,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功能。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必须按照“生态位”提出的要求,建设生态园林。首先,要根据生态位的特点,挑选符合这一特点的植物种植,形成生长群落,减少竞争,合理利用土壤、阳光等,建设符合城市特点的生态园林。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选择主要针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种植,比如,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抗旱耐寒的植被,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另外,大多数城市都会选择一些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抗虫性较强,不需要精细照顾的植被,最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种植物。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注重植被生长的差异性,以差异性为基准,划分种植区。像是槭树与杜鹃,因为槭树的树干很高,可以吸收上层的阳光和深层土壤的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要零散的阳光和浅层的土壤即可满足生长条件,种植在一起后,不仅可以保持形成群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观赏性。
3 总结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原则,构建城市复层次、多结构的园林。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的保护中,要首先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建造园林时,要根据独特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2013(2):12-14.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道理、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阴阳学说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对立统一性,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微生态理论认为,在自然界中不但有看得见的大环境,还存在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微生物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就是微生态。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处于微生物的包围之中。人体的微生物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大类,有益菌占总数的90%以上,有益菌的主体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最佳状态时有益菌占优势,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这就是微生态平衡[2]。如果这种平衡失调,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病理状态。中医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都认为,两种状态是一个统一对立的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中。阴阳学说认为,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同时治疗上也应注重“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现代微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微生物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前提或基础之一。一旦这种统一被破坏,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理论在这里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2中医五行学说与微生态理论的统一性
中医五行学说是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的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木、火、土、金、水与肝、心、脾、肺、肾相配,它们之间既有相生关系又有相克的关系,形成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五行生克的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律一样,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这都说明,五行之间经常处于盛衰盈虚的状态,形成了五行内部的运动不已。例如五行中有一方盈盛(生的过程),另一方就相对虚衰,但到了一定程度,虚衰一方就会出现相应反应(克的过程),以求重新取得均势和协调。《素问·气交变大论》论述了这种五行生克平衡的变化规律:“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微生态理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互助互利的共生和互相抑制的平衡,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很明显,五行的相生是互助互利的共生,五行的相克是相互抑制的平衡。只有生中寓克,克中寓生,共生和制约协调,才能维持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只有单纯互助互利的共生,没有互相制约的相克,那就成为无限制的资生;若单纯的相克,势必会出现相互加害、生机绝灭的状态。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能否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即能否保持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首先决定于机体内在环境能否协调一致。机体内部生态平衡的范围很广:中医有气机升降的平衡,燥湿相宜的平衡,水火既济的平衡,阴阳协调的平衡……。
现代医学认为,体温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血液渗透压和氢离子浓度必须维持在严格的限度内,心律、心率、血压、性生殖周期,以及钾、钠、钙、氯离子的代谢必须保持在适当范围及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需要人体有一个高效率的调节机构,根据不同情况不断改变自己的活动水平和活动形式,以求内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体的调节机制也有相生相克两个方面,即兴奋与抑制,促进与促退,滋生与制约。其调节方式十分复杂,现代生理学主要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神经调节:如全身内脏的生理活动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和控制。②体液调节:如人体血糖水平是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一生一克”来维持的。③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如脑血管可自身相应地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脑血流能保持恒定。中医五行学说是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探索事物内部的相生相克,人体内部的生态平衡有赖于全身各部在生化制约的复杂联系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维持的。一旦某个环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乘侮的病态反应。微生态学也强调人体不仅要与外环境统一,而且要取得内环境的统一。微生态学的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鼻腔、口腔、肺、肠道、阴道等都有许多微生物的存在,当这些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时,就可能使人体内环境失去动态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
3结语
一、生态城市美学的涵义
生态城市美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美学是指对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间的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研究;从狭义上讲,生态城市美学只是对自然和城市中的人之间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研究。城市生态美学最主要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生态审美,但自然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哲学层面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就会产生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间生态的审美关系。
生态城市美学关注自然与人、环境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审美,关注生态系统是如何让人们产生审美,并让人享受快乐的。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要满足人们的生存、发展和机体的需要,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精神审美需要。
二、生态城市美学的建设
(一)生态城市美与生态环境美
生态环境美是指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内在和谐之美。它是以自然和人的合二而一为基础的,自然与人的生命节奏、律动形成一定的融合和共振,从而达到美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生态环境美。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美不仅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且展现了生态环境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现代社会重视环境的生态美,因此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必须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和社会的发展才是关键。所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周围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情况下,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的审美创造。这充分体现出了生态环境美学对人类现实与终极命运的关注。所以,生态环境美学必须要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加以融合,最终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生态大融合,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
关注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美,促进艺术美与自然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很好地运用艺术美的手段展现自然美,从而实现人文的环境之美与生态效益。
三、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
(一)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原则
1.生态平衡
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区域,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人们只有保持生态的平衡才更好地生活、生产,以及进行其他人类活动。生态的平衡是一种美,并在生态环境中得以展现,其本质是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统一。只有在这种和谐统一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欣赏到生态环境的美。
2.无污染
无污染是指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没有任何精神或物质上的遗患,这是生态平衡的要求之一。然而人类生活及生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条件是有限的,因此要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是不现实的。目前,人们能做的就是将这种污染尽量降到最低。
3.生态美观
美观是对大自然与城市居住环境和谐追求的最高境界。大自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体现在物质、能量以及精神的境界上。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生态美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4.共生
共生是一个相对整体的概念。生态美在古代是一种依赖生存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一种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和谐;而在近代,生态美的表现则是竞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一种主体化的审美自由;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生态美的表现是一种共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达天人共生的一种美学理想。由此可见,生态美是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上也要将自然与人类的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共生的角度来看待环境与人,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
(二)生态城市美学的实际应用方法
1.静态的应用
静态的应用方法是将生态城市的美学建设原则进行有效的落实,在建设的美学设计上将这些原则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
2.动态的应用
生态城市的美学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不仅要有理论上的研究,还要有与之配套的生态实践应用,后者被称为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生态应用显得越发重要。例我们应将自然生态作为中心,把城市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并尽量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其微观部分需要借助环境设计给住户提供良好的通风、光照、有害气体吸附以及噪音阻隔,同时还要对附近区域进行自然生态和景观的设计,从而实现城市居住的生态多样性。
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加强自然环境与住户间的联系,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人工层次,关注自然环境。
关键词:营林造林;生态平衡;思考;措施
1 营林造林工作的意义
1.1 对自然的保护作用
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制约,我国整体生态调节能力差,土壤沙漠化较为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营林造林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能够有效阻止土壤沙漠化。森林对于地下水的储存、空气的净化、水源的净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有效抵御风沙、干旱的侵害,因此,营林造林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2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林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林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被广泛应用于造纸、化工、家具制造等行业,同时,树木的根、叶、花、果皮等也成为医药、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地区还大力发展了林业观光旅游、特色经济林、花卉等林业项目,这些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并有效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难题。
1.3 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
营林造林还可以美化环境,吸收工业废气及二氧化碳,减少污染,保持空气清新,并能减少城市噪音,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我国营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营林造林技术人才
由于我国营林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我国营林造林技术水平不高,营林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营林造林是一项对专业技术和工作态度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一线营林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国现有的很多营林施工员、技术员并未受过专业培训,营林技术水平偏低。营林造林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营林造林工作的展开。
2.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营林造林工作是一项造福全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巨大工程,如此庞大的工程,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而目前我国有些林业管理单位却疏于管理,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立营林质量检查验收部门,导致营林质量无法保证。
2.3 林业经营粗放、林分质量低
很多地区受利益驱动,一味注重经济林栽种而忽视生态林木的更新,营林造林的林种结构逐渐单一化,林分质量低。此外,有些地区重造林、轻育林,将重心放在成林上,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润,忽视对幼林的抚育,导致林分质量下滑。
3 完善营林造林工作的措施
3.1 重视营林造林人才培养,科学营林造林
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技术力量的薄弱,在未来的林业建设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水平在营林造林中的应用,加大培养营林造林技术人才。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林业基础研究奖励政策,鼓励林业建设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高我国营林造林的科技含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育林技术也要与时俱进,运用遗传、生物技术,选用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质品种来进行造林,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以及林木质量。
3.2 规范林业管理,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各地区林业局应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在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关于天然林保护的有关法规,不为短期利益所左右,合理划分林木类型,确保营林造林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各地区林业局还要不断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充分行使行政权力,强化对营林造林工程质量管理,将营林造林的各项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指标,并作为升迁考核的依据。营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林业局必须选派具有责任心强和技术水平扎实的人员担当营林验收成员,加强对营林工作的检查验收。
3.3 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的关系,保护林业生态平衡
21世纪的主题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公益林。这要求各地政府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根据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合理规划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营林面积比例,将有限的国土资源和资金充分用到生态建设上,实现林业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营林造林是一项艰巨而又庞大的工程。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完善营林造林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营林造林的工作中,要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实现科学营林造林,保护林业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