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区间1的状况下,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对本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都处于负面态度,既没有来自学校施教方的支持,也不受学生的重视。区间2反映的是学生大力支持,学校极度反对的情况。两个主体之间分歧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群体,愿意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将校园网络文化纳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高校不愿进行变革,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随之可能的结果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由于得不到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紧靠学生的一时热情难以为继。区间4表现的是学生反对,学校大力倡导的情况。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宣传不到位,或是没有把学生的利益纳入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进程中去,导致学生的漠然甚至反对的态度。最后的结果可能学校运用强制力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行下去,学生被迫接受与服从。这三种情形,都没有较好地实现学校和学生层面的有机统一,未能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不能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区间3的主体作用关系,反映的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两个主体间配合最佳的一种最理想状态:学校大力倡导,学生积极配合。此时必然是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如学校宣传工作到位,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大力征询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坚持把学生的利益纳入首位,结果必然是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使阻力达到最小,效果最好。综合考量上述四个区间,不难发现,区间3,即学校倡导、学生支持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两个维度的最佳组合状态,这也是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选择。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理念的取舍、内容的选择,方案的形成、载体的设计,学校的推进、学生的认同等方面,学校与学生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形成相互作用的局面。因此,在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局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学校在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举措

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文化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核心,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管理方式和网络文化内容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针对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和影响大局稳定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4]。2.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首先要确保行政管理机制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凝聚力。其次,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与教育的能力。同时,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再拘泥于对学生的控制和支配,而是通过网络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快速、高效、灵敏的反馈机制,通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落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工作,做到引导和防控并举。3.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反映时代气息。不仅要注重“阵地”建设,利用网络加强党的思想宣传与教育,而且还要把课堂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其次,建立学生网络社团并积极培育骨干力量,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5]。再次,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网络科技创新活动,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以网络为平台,以创新为动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在学校与学生层面的不同作用关系状态下,学校的举措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低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该打破保守心态,大胆改革创新,同时寻求多方力量支持,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投入。第二,在(低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面对新生事物应激流勇进,而非裹足不前,创造大学改革创新的动力。同时学校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互相支持、积极推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格局的形成,做到科学、民主决策。第三,在(高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宣传的力度,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周等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宣扬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制定决策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环节体现学生的利益和诉求,赢得广大学生群体最大的支持。第四,在(高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获得的有益启示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事情,只有把学生看作是校园的主人,而非简单的被管理者,切实将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坚持“以生为本”,才能获得两者的双赢结局。

(二)学生支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体现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网络文化就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载体,和传播思想观念、信息资讯而形成的话语体系,即网络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其成果的统一体。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形成了很大影响,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是,网络文化也有其负面性。落后的、负面的网络文化对社会进步会发生消极影响。在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意识形态淡化、是非观念模糊。一部分人崇尚金钱、名利之风,缺失信仰,过分渲染西方价值观。二是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暴力、低俗的信息,并且被大势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虚假信息广泛流传于网络之中,并且经常带有攻击性和煽动性,另外,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在网络中也是屡禁不止,影响了社会团结和社会安定。网络时代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普通受众运用互联网载体,个人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这种“新闻自由”也带来了上述中的种种问题。因此,要解决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以新闻观为根本指南。第一,坚守“党性原则”。

在政治上,网络文化要依据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和功能;在组织上,网络媒体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并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第二,网络文化建设要继承“人民报刊”思想的精髓,即网络媒体应该表达和传递人民日常思想和情感,所传播的应该是体察人民群众困难和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信息。第三,网络文化要能够反映出百姓心声,营造公共话语新空间。网络文化环境中,传播模式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普通受众可以很容易地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二、以实现中国梦为价值取向,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现已有95%的学生公寓开通宽带,其中9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购物、娱乐;而用于学习的仅占到10%;经常浏览学校及学院网页的学生仅占4%。可以看出,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下,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是当前高校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对多元网络文化的态度。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观点、思想,大学生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95%的学生认为需要对网上的观点进行辨证的思考;5%的学生没有看法。在对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持反对态度,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了解一点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思想,此外还有表示欢迎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多元化、开放性的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规范意识。

大多数学生“只和熟悉的同学、朋友”进行私聊,但也有少数学生“只与陌生人闲聊”“进聊天室与大家一起聊”。对于QQ、微信等多数学生设置了身份验证,但也有少数不想设置,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关于网络安全方面,不到一半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相关指导,仅有三成学生清楚网络规范等知识,因此,需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上网规范的宣传、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四)大学生校园网络使用情况。

仅有四成的学生浏览学校主页,而且其中多数学生是查看新闻、公告、就业信息、教务选课、就业指导、学团活动、公共服务等与其日常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党建、科学研究、本科生教育等板块却很少有人关注。这说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缺少吸引力,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学生使用校园网板块内容也是由于学习的需要而被动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主动使用的。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开阔视野和思想,丰富知识和情操。

丰富和开放的网络内容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与社会接轨。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大学生及时了解和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了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消极影响———歪曲价值观,过度依赖网络。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缺乏价值判断力和自控力,多元网络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一些、反科学的非社会主流思潮、文化糟粕以及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认同,容易使学生树立不良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学业重视不够,没有担当意识、奉献精神。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缺乏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学生对校园网关注不够,是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滞后;忽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没有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缺乏网上与网下交流互动,未能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丰富,缺少吸引力。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形式、内容、实用性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形式和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网站的页面设计严肃、呆板;内容不丰富生动,政策性内容占95%以上,而忽视了思想、文化、交流、服务等内容,说教色彩浓厚,引导功能较为淡薄,不能吸引学生。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人员都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政工干部兼任,在网络文化意识、管理技术等方面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文化建设又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需要网络技术人员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而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技术队伍缺少常态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使得网络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地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导致网络文化建设不能跟进。

4.缺少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指导。

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鉴别能力有限,加上高校缺少相关的规范指引,缺少对学生常规的网络相关技术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网络的虚拟性、多元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在网络上也会出现“无道德”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宣传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引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价值导向,甄别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善与恶、美与丑。当前,思想、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一定要不断转变落后的网络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在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丰富形式和内容,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实效功能。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把网络作为与学生交流和育人的重要平台,掌握大学生上网规律,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与时俱进,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优化育人环境,吸引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兴趣和满意度。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建设者,同时,学生也应是重要的参与者,要让师生形成协同学习、互动交流的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打造思想引导网络平台、多样文化交流网络平台、多彩活动网络平台、便捷服务管理网络平台等。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高质量、深层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强、视野开阔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网络的人才保障。因此,德才兼备的专职“网络政工”必不可少,定期、系统地对专职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思想和网络意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社会动态,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加强网络教育指导,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1 文化形态方面,由严谨变得随意

所谓的文化形态就是相应文化生存的状态。一直以来,高校文化都以其人文性,学术性,科学性使人向往和敬仰。互联网的丰富性本质特征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络博客,网络影视等等,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并追捧。而网络文学蓬勃的发展更是为大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及想象空间,网络语言已经构成一种比较特殊的话语系统。网络传播依靠其无界性,全面性及迅捷性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应信息获取的速度及能力。这些都对高校文化形态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打破大学文化原有的比较独立的发展规律。网络文化通过自身的去中心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征对高校传统文化形态,载体,体制进行着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使大学文化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改传统的纸质为主的阅读方式,对教学手段及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传统的由上到下的文化灌输方式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所以,高校的文化形态从相对封闭变得开放,由平静变为动荡,由严谨变得更加随意,由完整的变为片段化。

文化形态的变化对大学文化建设有着正面的作用:它通过开放性和多元性对高校文化相对封闭的一面进行了改变。当今的网络文化丰富多彩,有着非常多的选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互动性及参与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的一种文化传授的方式,通过平等交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萌生创新意识。网络文化凭借迅捷性和即时性对最新知识及文化信息进行快速和无限的传递,从而方便了学生学习。

文化形态变化对大学文化建设有着负面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部分学生将网络当做宣泄场所,随意的在网络上进行发泄,从而产生多种语言垃圾和思想垃圾,这同高校文化所具备的纯正性及高尚性相违背。而网络文化的碎片性和随意性则影响学生急于捕捉相应的符号,或者浏览相应的刺激性画面,但缺少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文化的严谨性,系统性和深刻性。而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玄奇及虚拟已经成为两个重要题材,抛弃了传统文学当中积极展现的社会精神的深刻性及思想题材,放弃了遣词造句的严谨性和优雅性,嬉戏文化替代了高雅文化。而从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上更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再进行刻苦钻研,从而阻碍了科技的深入发展。

2 文化内容方面并存主流和非主流

高校文化常常利用对社会文化进行相应的吸收和整理,将大学当做载体,将学术文化当做主线,利用科研,教学,校园环境和礼仪,制度,社团,管理,艺术等多种形式构成社会亚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互联网为全球多文化呈现的一个共同空间,通过自身的包容性最终实现了各种文化的并存及交流。不同模式及不同形态的文化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由的流动,打破了文化之间的壁垒及差异,提升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及互动,从而冲击了高校的传统文化内容。网络是各种制度,精神,环境及行为呈现在相同的屏幕上,而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能够同时地进入到学生大脑,这对高校文化内容是一种重大冲击,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贴近社会,能够更容易的以理想文化向现实文化转变。

文化内容方面的改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内容所具有的无限性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有效丰富,学生们能够在网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一些知识和信息,并广泛参加各种网络活动,从而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和丰富性。网络文化还具有超时空特征,能使学生们共享到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成果,获得大量的前沿知识和新鲜资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文化内容方面的改变具有的消极作用:因为网络文化的跨越性特征,所以很容易将社会的主流文化同非主流文化界限进行混淆,各种民族,阶级及地域文化同时生存于网络,良莠不齐,所以一些涉世不深的学生很难进行准确判断,进而对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文化能够让高校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体系同社会混沌的文化及心理进行相互之间的渗透,令高校文化中的精华同其他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交织,是一种东西方文化观念方面的较量,所以高校文化在内容方面容易出现不确定性,文化精神滑坡,文化观念混乱的问题。网络文化能够让高校文化范畴当中的大众分化那部分占有量越来越大,并缺乏选择,降低高校的思想性及学术性,使高雅文化逐渐走向低俗甚至是庸俗。大众文化为高校所带来的低俗化,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一方面对高校文化面貌进行改变,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冲击了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微博;网络支付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校园网络文化塑造着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使高校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早在2007年总书记就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高校是我国文化最为活跃的的基地,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早已融入每一个环节,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即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依托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手段,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的文化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随着校园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冲击了校园文化价值观、弱化了校园道德文化、模糊了校园制度文化。只有加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才能更大的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始于校园网的建设,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各大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内容。首先,学校不断地丰富校园网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其次在网站的建设中,运用多种新技术,如博客、微博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网络交流方式。再次,高校注重对校园舆情建设,全国各大高校都基本建立了红色主题网站,通过网络宣传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趋势及对策

1.移动互联网终端提出新挑战。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电信业务资费的不断下调,手机终于取代台式机成为互联网接入的最大终端。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电信运营商不但建立了3G网络甚至已经完成了4G网络的构建,网速更快,带宽更宽,资费更低,随之而来的是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意味着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接入到互联网而不是必须经过学校的校园网。上网传统的改变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移动终端上网非常便捷,即使在正常的上课中也可以方便接入到网络中去,这就要求尽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既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网络,同时又可以不耽误正常的学习。第二,网络安全管理已经不在单纯是学校技术部门的工作,学校必须配合电信运营商等相关部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第三,高校要加强自身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校园网服务能力,加大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好为广大师生提供网络服务。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具备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信息便捷,信息传播迅速。微博用户增长迅速,尤其手机微博保持较快发展。微博有利于用户在与网友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短、平、快”的微博尤其能够吸引容易接纳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在2011年中山大学的一份调查,有效问卷的200人当中,有92人表示正在使用微博,占到了46%。而在其余没有使用微博的学生中,大约有53%的学生表示准备使用。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深入程度可见一斑。

微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建设体现“微博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当纳入到当今高校管理工作之中。开通高校官方微博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之一,官方微博不仅架设起高校与大学生沟通的新桥梁,还可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发展。此外采用建设主题微博、特色微博的方式,用微博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微博的交流,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还要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网络购物与网络支付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你想买的物品,在推进网购大发展的浪潮中,大学生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力军。诸如淘宝、当当、京东等都是大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站。在电子支付领域,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应用增速也不断加快,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

在网购给予大学生很多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因为网络购物或网络支付发生的各种纠纷也频频出现,买到次货上当受骗有之,网银账号密码被盗有之,甚至有些学生利用黑客知识去进行网络犯罪。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购和网络支付已经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了解网购规则和流程,培养良好的网购习惯。第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对计算机系统自我防御不可少。比如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不浏览陌生网站,不随意下载安装可疑插件、不接收QQ、MSN等传来的可疑文件、网银绑定手机动态密码支付等。第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教育,由于我国对网络方面的法律还不很完善,所以更要在网购和网络支付时候注重法律,首先做到不去触犯法律,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4.网络游戏须正确引导。网络游戏仍然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重要部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沉浸在网游中,更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迷恋网游而耽误了学业。高校要积极干预、引导大学生的网游行为,网游痴迷对大学生在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会强化大学生的暴力、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淡化朋友道义和责任,从而对其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引导,防止其出现沉迷的情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网游要适量、痴迷不可取。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端正学生玩游戏的心态,为他们努力营造一个有利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个人成长的环境。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巧妙地把教学生做人、做事、学技能与生动有趣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漫无目标的混日子向有意识地自觉学习、自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等转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以正常的心态网游,既能充分享受网游带来的乐趣,也不会因为痴迷网游而耽误学业。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有着重要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高校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给和谐校园文化提出诸多挑战。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要随之一起发展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的长效机制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样才能为广大大学生正确有效使用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08-08(11).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3]覃世琦.网络信息传播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报业,2011(18).

[4]张社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教育[J].探索,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