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产业的优势

光伏产业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产业的优势

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 快速扩张 原因 应对之策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非再生化石能源的需求,转而应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由于太阳能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可利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利用太阳能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由此,催生了光伏产业。光伏产业致力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它包括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和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光伏发电系统等。

欧美国家和日本率先利用太阳能发电,因此,也是最早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在2004年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2007年至今,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外需,绝大部分光伏产品依赖出口。出口的迅速扩张,加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关税范围为23.75%—254.66%。9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发展光伏产业,需要我们探究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然后,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最后,本文给出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一、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

最近10年,整个世界的太阳能产业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最近3年,更是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中国光伏产业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增长率,2004—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0%。2011年,在中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企业7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700多家。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就业人数达30万人。2011年,中国的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2GW的光伏企业,连续两年高居市场研究机构IMS Research出货量排行榜之首。光伏组件出货量前五中唯一一家非中国光伏企业是美国的First Solar,排名第二。由于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远高于欧美需求的增速,自2008年以来太阳能板批发价格下跌了近四分之三。

二、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在市场经济中,某个产业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投资该行业有利可图,而且利润率要高于其他行业。进一步,我们可以将光伏产业高利润的原因分解为三个。

第一,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支撑了光伏电池需求的增长。欧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积极施行各种碳减排措施。近20年来,欧盟积极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欧盟是世界上光伏发电量最大的地区,2008年,欧盟的光伏发电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预计在2020年,光伏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12%。欧盟对光伏发电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对光伏电池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外需,尤其是欧洲市场。

第二,中国光伏产业具备快速扩张的供给因素。首先,我国的光伏产业具有加工贸易的性质,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靠进口。其次,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光伏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价格优势。

第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为了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地方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名义上讲,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又由于光伏产业的高额利润,企业愿意投资,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产业。为了发展光伏产业,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贷款等方面给予了大量优惠。

三、中国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第一,政府应鼓励应用光伏发电,创造光伏电池的国内需求。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扩张得益于欧盟市场的扩大,同样,光伏产业的困境也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欧盟需求的下降。严重依赖外需的现状导致中国的光伏产业受制于外国。201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仅为0.1%。中国应用太阳能发电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使得光伏产业稳定发展,致力于创造国内需求是政府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第二,整合现有企业,大力支持研发。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大型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许多中小光伏企业更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为此,中央政府应该致力于整合现有光伏企业。许多地方政府由于前期对光伏企业的贷款扶持,已经被光伏企业绑架,整合光伏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中央政府完成。将光伏企业整合成少数具有发展空间的大企业,并把未来的方向确定为突破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改变依赖外国核心技术的局面。

第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调查,对于没有最后裁定的诉讼,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是协商解决争端。首先,说明中国政府并未对光伏企业进行巨额补贴,中国光伏企业的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光伏电池加工贸易的性质。其次,让欧美认识到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会危及到欧美自身的经济利益。因为中国从欧美进口了相应的设备,为欧美的光伏产业创造了就业。最后,中国可以考虑主动削减对欧美的出口,让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美的出口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光伏产业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一,要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因此,只有当某个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发展光伏产业理解为生产光伏电池,而并未利用光伏电池进行发电,这并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生产光伏电池,又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并没有走自主研发之路。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能集中于某个产品,只有该产业确实做到了节能减排,才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研发。中国企业起初投资光伏产业,主要是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因此,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各种政策扶持来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并鼓励研发。

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问题;战略

1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光伏产业主要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很多的关键生产技术装备上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是,我国的光伏产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主要包括:不是特别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生产过程中导致的国内的高能耗、全球技术的竞争、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等。这些问题都备受人们的争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利用的重大课题。

2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在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中,中国的中下游的优势要强于上游

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的很多企业进入的是后端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环节,但是像晶体硅这类型的主要材料则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中国在多晶硅的环节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在建设的多晶硅厂中主要是采用西门子改良的工艺,成本比较高,污染较为严重。而下游的电池封装产业的发展最为成熟,具有明显的优势。

2.2竞争较为激烈

因为竞争的激烈,产品的价格下降的趋势会比较快,自从2009年供给超越需求,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将被并购或者倒闭,存在的企业也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3光伏产业面临着局部调整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个环节。一般来讲,上游是硅料、硅片的环节;中游是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环节;下游是应用系统等环节。随着上游的利润长期处于低水平,企业将会越来越多的将中心投向下游。上游厂商及其风险投资将会加大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应用系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产业化趋势加强。

2.4技术逐渐的趋于多元化

当前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光伏领域的热点,在未来的两年里,薄膜技术的进步和转换率的提高,将逐渐的凸显薄膜太阳能的优势。受到硅材料的限制,各个较大的厂商已经逐渐转向投产薄膜技术,这都促进了薄膜技术的成熟。

3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全球产业链上的“依附性发展格局”

在我国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活动主要是基于全球化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使价值创造活动成为跨越地理空间、不同区域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同时,中国的光伏产业也逐渐的嵌入到了全球光伏产业链当中。但是从国内光伏产业链内部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末端的环节,在多晶硅的生产上处于一个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在循环工艺的控制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外。

3.2产业与市场倒挂

近些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与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相比,中国的太阳能需求确是比较缓慢的,与生产大国的地位相差较远。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依靠消耗能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应用于出口,与国外需求相比,国内的应用较少,内需严重的不足。可见,中国的光伏产业主要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原料和市场主要是在国外,产业和市场的倒挂现象较为严重。

3.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我国,主要是以金属硅生产出口为主。金属硅的生产处于冶金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及其废渣等对于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国因为政策和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以及其他的物质都排放掉,也是造成太阳能光伏产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与低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模式相差的较远。

3.4原料及其废弃物不能够重复利用

我国的硅企业是单一的进行生产,只是为生产太阳能用硅而进行生产,国外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一般是从事符合的化工生产。假如能够将循环经济中的工业生态园区模式应用到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当中,形成相互利益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5政策不够完善,技术不够成熟

光伏发电的配套技术现如今还不是很成熟,生产出来的产品可靠性低,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独立系统中的蓄电池技术还没有过关,并且寿命比较低。虽然鼓励光伏发展的政策已经出台,但是并没有相关的可操作性措施能够与之配套。所以,怎么样才能够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应用到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链当中,使太阳能利用不仅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实现环保的要求。

4我国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4.1以整体为对象,以长远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在推行产业循环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重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的管理。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能够强化光伏产业及其企业之间的一体化物质和能量的共生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光伏产业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以上是提高生态效率和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非常重要的步骤。信任机制的建立同时需要依靠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里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心理上的契合、开发者的管理等,这些都对于企业的合理制度的安排起到重大的作用,这也是环境管理创新的必然性选择。

4.2坚持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来讲,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科研实力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加强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就需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未来的市场主要体现的是产品的成本和品质,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应该建立高水准的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的平台。

4.3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2009年,财政部推出的补贴政策主要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将逐渐的补位。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大门已经开启,并且有望在政策的推动下像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到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有望形成生产强国和消费大国。在今后,中国应该在包括科技攻关、融资服务、人才开发和物流等政策的扶持下,为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曾胜,刘朝明.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2]王茂洋,王林.构建光伏产业生态网络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嘉峪关 光伏产业 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

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型产业;形成需求;基础条件;形成路径;光伏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对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的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战略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是国家层面。基于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产业,需要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第二是区域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就业能力。而“新兴性”特征是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区别,是指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所以一旦形成规模,就不能再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起引领带动作用,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和“新兴性”缺一不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求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需要在未来能够对经济社会全局起引领带动作用。曾丹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的因素。米慧蓉和田泽永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因素。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

1.国家战略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战略调整要求。总体来讲,国家战略需求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即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突破为前提,而技术突破是产业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缩小与世界先进产业差距的重要因素。第三,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国家对于清洁生产的需求,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

2.区域发展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还需要满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其次,产业的培育要能够给区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区域社会稳定性,构建和谐社会;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增加区域的招商引资率,辐射周边产业,起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与外部经济接轨的作用。

三、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区域呈均质化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和无序化竞争。曾志泽提出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包括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力量趋于分散、政策环境亟待完善三个方面。李朴民认为,各地要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具优势条件、能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

一个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考虑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点: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考虑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已经具备了产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产业基础指的是产业的发展是否已经有相关产业支持或由于技术问题而没有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现存产业的支持;资源条件是产业在区域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政策环境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政策有利于淘汰破坏环境的产业和保护节能环保产业。所以,一个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优势因素,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科技元素,使产业形成“新老融合式”发展;另一种是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直接孕育催生出新兴产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模型,见图1。

1.“新老融合式”发展

“新老融合式”发展指的是区域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淘汰落后产能,部分或全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产业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的状态,存在产品质量低、能耗高等问题。这些产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重新引领经济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新老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方式。

2.“全新式”发展

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全新的产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种重要路径。每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突破,均能导致产业的发展变化,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依托于现有的产业而应用于生产中。“全新式”的产业发展是指以现有的低水平周边产业为基础,通过掌握产业核心技术而大力发展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完全独立于现存产业之外的全新产业。低水平周边产业在我国主要是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处于价值链最底层的制造业,这种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浪费高,利润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所以,我国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掌握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取胜。

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机制模型举例:光伏产业

2012年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重大技术突破

2001年随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实现,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薄膜光伏电池的研究有助于减少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其中,2002年施正荣博士在国内投产的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开启了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之路。同时国内不断加大对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2.光伏产业的形成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要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支持,还需要同时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1)国家战略需求。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不断迫切的背景下,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和最安全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着手能源革命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太阳能转化为基础的光伏产业,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它的发展符合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要求。(2)区域发展需求。光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和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突破口。同时其强大的周边辐射能力可以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促进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3.区域培育光伏产业的基础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四个因素。第一,技术基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投产运用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光伏产业获得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基础。虽然光伏产业早在20世纪发达国家就有研究和开发,但我国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在21世纪初,且没有一定的已经存在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第三,资源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更是主要原材料冶金硅的重要产地。2012年全年工业硅的产量高达113吨,居世界首位。第四,政策环境。从国际看,欧洲国家一直对太阳能产业实行补贴政策,如德国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法》等。从国内看,国家分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文件,有利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所以,综合相关分析,光伏产业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条件。虽然我国的光伏产业遭遇了内外压力,但这些都是产业蓬勃壮大的必经之路。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双重支持下,必会渡过难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政策环境的支持。自从国家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把与新兴产业沾边的产业都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一无所知,最终导致产业的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到最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10-18.

[2]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米慧蓉,田泽永.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2(34).

[4]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03).

[5]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07).

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第5篇

2009年,合肥市从零开始发展光伏产业,目前赛维、晶澳、海润等企业在合肥落户,再加上当地的阳光电源、中南光电以及配套的彩虹光伏玻璃等企业,当地已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文松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合肥市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并非喊口号,而是切实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帮助企业内拓优质分布式资源、外推光伏应用合作建设,并制定政策推动各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从无到有

CEI:合肥起初的光伏基础并不雄厚,为什么会选择发展光伏产业?

王文松:合肥市考虑对光伏产业招商引资时,全国光伏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行业前景被众多专家看好。我们也坚信,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代表了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合肥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可以改善本地用煤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CEI:合肥光伏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王文松:合肥市光伏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快速集群、渐入佳境、骤然降温、前景光明。

合肥市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来发展光伏产业的。2009年正值光伏行业火爆期,合肥光伏产能迅速提升,短时间内形成规模集群优势。

但在2011年后,随着国际市场变化,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对我国光伏企业冲击严重,业界称之为光伏产业的寒冬来临。合肥当然也不例外,众多光伏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

今年以来,国家启动光伏内需,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这一背景下,从7、8月份开始,合肥光伏企业陆续恢复了生产,甚至光伏组件、电池片等部分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CEI:发展光伏应用会和电网形成利益冲突,合肥市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王文松: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确会抢食国家电网的一部分利益,但我并不认为这会形成利益冲突,尤其是现在分布式电站发展规模还没有强大起来。

合肥市推动分布式电站建设之前就出台了相关引导政策,与合肥供电公司形成良好的默契。现在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细化了相关补贴细则。事实上,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合肥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合肥所出政策的理念、内涵和措施都与国务院政策契合。

推广光伏应用

CEI:从光照条件来看,合肥相比西部地区有很明显的弱势,像合肥这样的东部城市该如何推广本地的光伏应用?

王文松:虽然优良的光照条件是天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照不好的东部地区就不能发展光伏应用,只要合理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东部地区的光伏应用一样能得到良好发展。

合肥市在光伏应用推广上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村庄拆并的地方,新建楼房必须预先考虑屋顶光伏电站建设问题。我们通过肥西县新民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探索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模式,其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用于贫困户资助、社区管理、文化和运动设施购买等。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还提出“光伏扶贫”概念,政府投资、产权归政府、收益归贫困户。由市扶贫办牵头,在长风、肥东、肥西、庐江、巢湖5县市选择了100个贫困户家庭,政府免费为其建屋顶电站,收益完全归贫困户,每户装机3000W,大致费用为3万元。按照合肥的光照条件,这100户贫困家庭依靠屋顶电站,每年收入2500元左右。

我市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家庭电站、工业屋顶电站、农村光伏分布式项目全面启动。目前建成并网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已突破100MW,到2015年,合肥将完成总量500MW的建设任务,实现“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目标。

CEI:合肥市的光伏企业还通过什么方式消化自身产能?

王文松:目前光伏行业刚刚转暖,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生产企业转型电站建设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合肥光伏企业除了拓展本地优质屋顶资源外,更应该大胆“走出去”。

2011年以来,针对光伏行业出现的特殊情况,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2012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市长张庆军先后四次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合肥市政府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今年9月6日,合肥阳光电源和三峡新能源在酒泉共同建设的100MW地面电站一期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实现并网。这是合肥市前往西部地区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我们将充分利用合肥光伏产业的基础,通过政府推动,拓展西部市场,在西部打造一个光伏三峡,实现产能释放,拉动本地企业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在西部地区建成了655MW电站,在建的有750MW,待建的有180MW。这些电站主要分布在酒泉和嘉峪关,除了甘肃,我们还打算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等阳光充足的地区建设光伏电站。

CEI:合肥市提出光伏向西部借光发展战略,正值国内光伏行业寒冬,是什么原因让合肥市政府看好这一产业?

王文松:当时光伏产业遭受挫折,合肥有这么多光伏企业,政府最基本的想法是帮助企业解困,既然海外市场已经难以依靠,所以只能把目光锁定国内市场。此外,从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的20%左右,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于水电。在国外,水电是不计入可再生能源的。中国光伏能源的占比还不足1%,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空间是巨大的。

立足核心技术

CEI:导致光伏产能过剩源于缺乏核心技术,合肥光伏企业如何避免?

王文松: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合肥利用本地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理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其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我们正在规划把合肥市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合,建设太阳能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充电。

此外,合肥的龙头光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能力非常强。合肥中南光电研制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其把光伏片和普通瓦结合起来生产光伏瓦。这种瓦既具有普通瓦的功能,还能发电,预计能实现新型建筑的“三无”,即6层以下的楼房无水泥、无砖瓦、无外接网电。

这种瓦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我们的合作伙伴北新建材公司正计划开展“三无”新型房屋示范区、住宅产业化基地、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等项目。这种新型房屋能真正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CEI:除了开发本地电站资源和拓展西部光伏市场,你认为东部城市致力于光伏建设应该如何实现快速发展?

王文松:除了这两点,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今年6月19日,张庆军市长带队参加2013年慕尼黑国际光伏展,会见了德国IBC公司、德国RCT研究所负责人,并邀请其来肥投资建设光伏新能源项目。

目前合肥已经和德国IBC公司、德国RCT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德国IBC公司对分布式电站很感兴趣,未来将在肥投资建设100MW太阳能电站。德国RCT研究所则计划投资建设环巢湖大道景观太阳能路灯项目和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桩项目。此外RCT公司还在太阳能光伏清洁技术方面颇为专业,合肥将与其在太阳能光伏清洁、巢湖水资源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CEI:光伏市场开始转暖,你对光伏产业的未来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