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而且父母打工的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只是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觉,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把孩子托给亲属照看,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遭到别人责备。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觉得自己没有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变得自闭、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长期被隔代抚养或寄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情绪失控和冲动。由于他们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其主要体现为攻击行为。有些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遇到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认知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慢慢地,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地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拉帮结派、逃学打架、流连网吧或游戏厅等游乐场所,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儿童具有需要承认和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鼓励孩子,指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孩子自信心就会倍增,从而激发出积极乐观的健康天性。
2.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长辈又溺爱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孩子的成长,其实需要一些“输”的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赢”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3.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合作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
――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带来了很多的心理问题,例如心理失衡、文化饥渴、道德失范等问题。地方高校图书馆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馆员专业的知识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留守儿童 服务模式
【Abstract】Left-behind children due to the lack of affection, brought a lo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 culture of hunger and thirst, moral anomi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in 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can with rich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and the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help left-behind children,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social progress.
【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Service mode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据全国妇联在 2008 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有 4000 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29%,平均每 4 个农村儿童中就有 1 个多留守儿童。据黄石市妇联201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拥有263万人口的黄石市,儿童有55.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达8万人,而父母双方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3.2万人。80%的留守儿童主要靠电话维系与父母的亲情,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的留守儿童对父母感到陌生。
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这群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引导和教育,o自身的教育、情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正是由于缺乏亲情、教育、监管等出现一系列的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留守儿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心理失衡、文化饥渴、恶习不断等。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探索服务黄石市留守儿童的模式,这不仅关系到黄石市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与资源优势
2.1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
2.1.1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2.1.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推广文化知识和对社会成员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人才资源优势分析
2.2.1图书馆馆藏丰富,有适合儿童阅读的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
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全校纸质文献总量2014年底数量已达107.5万册。数字资源的内容含量是纸质文献的3-4倍。可以说馆藏非常的丰富。其中也不乏大量的儿童读物和中小学教材及辅导资料。
2.2.2图书馆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和大量的志愿者
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大部分在图书馆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包括图书的分类,图书资料的查找,,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论文的查找及编写等。图书馆还与学校的社团进行合作,这些志愿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很感兴趣,也非常愿意从事与图书有关的工作。
3.黄石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3.1缺乏亲情导致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教育及陪伴会对其的行为有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帮助。在父母的监督下,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和社会认知、价值观上就不会产生大的偏离。由于缺乏亲情的引导及陪伴,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胆小怕事、自卑消极、自我约束力差等心理失衡的表现。
3.2缺乏教育导致文化饥渴
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差,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留守儿童课外能读书的机会很少,接触不到好的读物或者没有机会参加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导致留守儿童强烈的文化饥渴。
3.3缺乏监管导致恶习不断,道德失范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如果有不良恶习,老师无法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个别老师甚至把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时间长了,就导致恶习不断,道德失范。
4.黄石市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
4.1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读物欠缺,一般仅限于课本
4.2很多农村的图书室关闭,阅读场地欠缺
4.3农村专业的图书室老师少,阅读指导和监督欠缺
5.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模式探索
5.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5.1.1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加强对儿童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服务技能。
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们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宏观上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
5.1.2组织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
从理论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有所掌握后,还要到留守儿童家里去了解一下现状。
5.1.3开展“一对一”阅读交流,及时沟通、反馈,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是由于有些留守儿童有胆小自闭等心理问题,大课堂的情况下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图书馆老师或志愿者主动的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的阅读活动,在亲密的阅读活动中,增进感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从而能很好的与之沟通,发现问题也可及时反馈,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5.2建立广泛的多方合作,开展各种趣味读书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活动
5.2.1地方图书馆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将这些情感关系引入到图书馆服务中间来,开展各种活动。
图书馆的服务活动是短时间的,留守儿童的家人和朋友才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因此图书馆老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家人的各种培训,教育他们掌握儿童的心理,学会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
5.2.2地方图书馆要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加强服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力度,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
5.3定期对小学图书管理员及孩子监护人培训
5.3.1抽调职业素养较高的馆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一段时间,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管理和服务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5.3.2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儿童心理、儿童监护指南、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5.4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里建立留守儿童文化服务站
5.4.1将留守儿童文化服务站建在留守儿童就读的中小学校图书室,这样不会增加陌生感。
5.4.2创建友好的物理环境,吸引留守儿童到服务站,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们可以围绕“如何推广家庭、地区阅读”这一课题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例如建立家庭儿童文库、鼓励父母陪伴孩子读书等。还对如何营造家庭读阅读环境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也喜欢读书,读书有益身心健康;二是在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放上一本书,即使每天只读一页也要表扬孩子,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件有乐趣的事;三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5.4.3 在儿童文化服务站里,重点培养服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
5.5在地方高校图书馆里设立儿童阅览室,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开放图书馆资源。
5.5.1主动带领留守儿童走进图书馆,办理借书证件。
5.5.2完善硬件建设,以适当的形式开放图书馆电子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要与留守儿童的家人、老师一起协同合作,才能更好的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图书馆一定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良璧.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与拓展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3 年第 2 期
[2]O华玮,白雪梅,吴荣霞.Human Library 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J].图书馆学刊,2012 年第 9 期
[3]郑露.高校图书馆与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素养提升[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6 期
[4]周樱格.日本图书馆阅读推广动向研究:案例分析与启迪[J].新世纪图书馆,2013 年第 5 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
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作者:李晶晶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课余体育 锻炼现状 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达到4378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占全部留守儿童总人数的91.7%。而学龄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57.9%,规模达2535万人。江西、重庆、安徽的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超过了30%。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落实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正安县谢坝乡中小学留守儿童。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为本调查问卷、走访提纲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为本论文撰写奠定现实基础,就问卷内容、信效度及如何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向专家咨询,为本论文撰写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三、正安县谢坝乡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谢坝乡中心学校、上关小学等几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小学生有效问卷有100份,中学生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小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1份,占51%;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有49份,占49%;中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3份,占55.78%;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有37份,占41.11%;调查中有120人不是独生子女,占总调查的61.53%。他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有将近一半,年收入上万元的大多是父母均外出务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如表1所示,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次数情况: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留守学生要少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要少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参加的次数。每周一次都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留守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比例又要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
表2所示,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留守学生的每次锻炼时间大多集中低于30分钟或30分钟到60分钟。而每次锻炼时间低于30分钟的比例大一些,留守学生的每次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短,要低于普通学生。
农村学校及街道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男生主要为球类、奔跑游戏、打弹珠等,女生活动项目主要为跳皮筋、抓石子、踢毽子等。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选择与同学或者伙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学校或伙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一般不会自己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周末看电视、做作业、做家务基本上取代了课余活动,其中尤其是女孩做家务的比例更高。这样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存在着时间少、活动项目少的特点。
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设施及学校师资、领导重视与课程开设情况等与学校中小学儿童课余锻炼情况息息相关,学校场地设施、学校师资、课程设置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师资与课程建设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个锻炼氛围,这些都与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有着重要的联系。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学校经济条件差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农村学校大多数田径场跑道是碳渣,在教学中不方便使用,如灰尘大、下雨后基本不能使用。课程内容项目少,大多数项目为田径、球类、跳绳、徒手操;课程内容单一。由于场地器材缺乏,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留守儿童接触体育教师的时间少,只有广播操或体育课时才能见到。班主任因为学生成绩和升学来评优等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用来补文化成绩,占用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农村体育教师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职教师,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体育知识,因为他没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导致农村体育课教学存在传统“放羊式”教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专业的体育教师都要兼其他学科。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锻炼没有重视,学校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好的氛围。学校周末对外没有开放,这也影响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家庭体育环境对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教育孩子一般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由于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差异,监护人大多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待父母的回来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思想就限制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加上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做农活就是在进行体育锻炼,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没有好的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对儿童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使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的主要负担来自老人和孩子的开支,以前全家靠务农的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父母外出务工后家庭经济情况有改善,但不宽裕,没有条件给孩子买较好体育用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教育,因此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淡薄,他们和孩子的认识有差异。监护人由于经常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就更不会教育和引导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家庭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很少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周围也很少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三)社会因素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及儿童。他们的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没有城市老年人的晨练等,他们认为农活就是体育锻炼了。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田径场跑跑跳跳,基本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概念,村、镇、县每年举行的体育活动少,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也很少。
五、结语
(一)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乐观,基本上学生不参加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体育锻炼。农村学校和家庭周围体育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学校没有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差,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惰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学校没有形成课余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体育锻炼教育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家庭体育环境和监护人的体育意识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父母的影响较小,监护人重养不重教育,体育认识程度和体育价值观念不同,常阻止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周围很少居民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体育活动少,活动参与的人群少,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
(二)建议
加大对农村学校及社区周围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增加活动项目,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多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教师要关注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心里所想,让代管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情感,减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的问题。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学校,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与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可以开家长培训课,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知道体育的功能,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班主任要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自己也要参加班级体育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体育教师要认真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对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活动,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多组织体育活动,定期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体育活动。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关心孩子最近的生活、学习及情感等。家庭可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增进感情,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发展体育爱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30.
[2]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2.
[3]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4]孟筱,张铁军.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