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一直认为,网络与其说是一种媒体,不如说是一个平台,其平台价值远远大于其媒体价值。当传统媒体进入网络这一平台空间,媒体的边界便自然消失,网络化生存便成为所有传统媒体的共同生存常态。媒介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混一,媒介内容与传播渠道的融合,正是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实现的。
媒介的融合,有技术的逻辑,也有市场和制度的逻辑。
今年我们热衷讨论的“三网融合”问题,从技术逻辑上讲,并不存在障碍,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领域来看,也是理所当然。然而,“三网融合”却在市场选择面前被搁浅。其间,电视、电信、互联网几大市场主体,基于各自的利益展开博弈。所谓制度供给和制度选择,一定是谋求并尽可能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对利益均衡。即使国家权力机关欲以行政的力量推进“三网融合”,依然遭遇到诸多现实的阻碍。此外,内容生产的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大体情形也不外如此。
所谓融合,意味着传媒格局的重组,意味着市场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我们说,融合是传媒与传媒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我们还必须明确意识到,融合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一过程充满着各种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多重障碍。
媒介融合是一个概念,媒介产业融合则是另一种概念。而一个顺乎逻辑的思考是:媒介融合必然造成媒介产业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重构。其中包括,媒介横向产业链将充分扩展,纵向产业链将充分延伸,以及由此造成媒介产业格局的整体改变及产业组织的重新建构。
媒介产业融合是一个概念,信息产业的融合则是另一种宽泛的概念。在信息化的社会,媒介产业的融合将在社会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运行,而媒介产业融合所造成的另一种趋势,则是促进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融合。我们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早已将互联网与电信业信息化社会两大支柱信息产业纳入其中。当我们关于融合话题延展至信息产业,需要检视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了。
王润珏博士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就读于武汉大学,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接受到良好学术训练。她的博士论文《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选题涉及上述一系列话题。论文中关于媒介融合基础性问题的探讨,是其思考的逻辑起点,而关于信息产业大融合的讨论,是其思考的宏观视域,论文的中心则集中于传媒产业融合的深入分析与讨论。
论文的分析框架充满着逻辑的力量,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入而缜密,基本达到其预设的研究目标。
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近期三网概念股的过度上涨纯属市场炒作。一位基金经理甚至对记者直言:“大都是虚的,风险很大。”
有些基金经理表示参与了相关概念的炒作,但参与量不是很大,操作也停留在短炒层面上。主要原因是三网融合概念比较模糊,并没有真正反映到上市公司的盈利上,还处于炒预期阶段。
不过,基金经理并不否认三网融合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并表示未来将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家调结构以及产业升级背景下,三网融合将带动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等。
长期有投资价值
“整体上看,三网融合并不是独立事件,而是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展开的,包括之前的物联网也一样。这次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大的布盘,前景不容置疑。”一位在外调研的基金公司TMT行业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三网融合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通信、传媒、科技三大行业。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从投资的角度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通信设备、有线网络设备提供商最先受益,比如广电网,之前只能传输电视信号,如果要传输上网信号,中间要加很多设备,这对相关设备制造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实质性利好;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最吸引人的是增值服务,包括游戏、视频以及移动支付等;对于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而言,利好更是不言而喻,表现在有线网络上,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高收视费。
很多基金经理并不否认三网融合所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纷纷表示“很看好”。
“就TMT(包括通信、传媒、科技)行业而言,我跟很多机构交流过,大家都普遍认为,接下来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
短期有些虚高
长期看好,并不等于现在就值得买入。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掌握的情况,很多基金公司的分析师以及基金经理,并没有因为最近市场热炒三网融合概念,而加大对相关行业的调研力度。
“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这是多位基金经理给《投资者报》记者的答案,而他们当前的操作,也仅停留在短期炒概念层面上。
“参与了一些,但不是很多。”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眼下看来,三网融合充其量算个市场概念,而且比较模糊,政策虽然向好,但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上市公的盈利上,纯属于炒预期。
上述基金经理正管理着一只成立不久的小盘基金。他对记者感叹道:“现在市场题材、概念满天飞,作为一个新基金,如果不参与,那就没的做;如果参与,那些股票并不便宜,由于具体实施办法不明确,所以研究也无法深入。”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 三网融合 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普及,推动了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重塑了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集内容服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交叉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之中。基于数字内容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各国和地区大都制定了有关战略规划引导和促进对策。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国务院于2014年2月26日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数字内容产业尽管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必然是美好的,但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其发展中经常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加以关注和开展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内涵界定
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数字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强调数字技术在传统内容产业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新特性,其核心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的产品化和服务化。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国外。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首次提出“内容产业”概念(Content Industry)。1996年,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提出了“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1998年,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首次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2002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的《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将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创建、设计、管理和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中国提出较晚。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2004年,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称之为“数位内容产业”,并在《2004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将数位内容产业定义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2006年,“数字内容产业”首次在国家级文件――国务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出现。此后,“数字内容产业”频繁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2011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被列入其中。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标准中,也新增加了文化新业态部分,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增值电信服务。2014年2月26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相继提出了各种概念。如美国称之为“版权业”,经合组织(OECD)称之为“内容产业”,欧盟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日本称之为“内容产业”,澳大利亚称之为“创造性产业”,韩国称之为“文化内容产业”。然而,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入和扩展,其内涵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由于各国产业划分体系及分类标准有所不同,尽管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但有一点得到共识,即数字内容产业萌发源于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衍生产业,是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总和,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不同产业间数字产品的交叉和融合,涵盖了诸多传统产业的延伸发展内容,属于新兴产业。
由于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指出,数字内容产业包括各种媒介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等多个领域。英国的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领域。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影音应用、电脑动画、数字游戏、行动应用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典藏、内容软件、网络服务和数字艺术产业等八类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如果把所有关联行业都纳入其中并不合适,何况各国都有自己特定的产业分类体系,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产业分类体系。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参照国内外有关分类,有必要对数字内容产业涉及领域进行适当精简,以便突出产业核心体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内容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学习和数字娱乐四大类(见表1)。
“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演进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兼容,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三网融合”,最早的目的是通过集约化建设,节约社会资源,从而实现物理融合,因而称之为“三网合一”。随着理念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取代了“三网合一”,不仅是物理上融合,而且实现了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
“三网融合”在国外起步较早。世界各国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了三网融合,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三网融合的发展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出台的《1996年电信法案》,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了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日本政府通过新的《信息通信法》草案,统一了与通信和广电相关的《电波法》、《广播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9部现行法律,同时政府为了防止任何企业利用自有资源搞业务垄断也加强了监管,从而创造出一个通信、广电相关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英国于2003年成立了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了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法国三网融合的发展较快,电信和广播电视彼此是对称开放的,预计2014年将有50%以上的家庭选择三网融合的服务。目前,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的日益加强,三网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对“三网融合”的探索始于20世纪末。1998年社会各界对“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讨论,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经过近20稿修改的《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在两年间先后公布了54个试点城市名单,“上海模式”“武汉模式”等各种试点次第涌现,全国的网络基础建设也有相当进展。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除了上述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力量逐鹿三网融合之外,诸如国家电网、物联网、家电及诸多企业也纷纷从各自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研发、业务创新等措施,以多样化形式切入到我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中。
中国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有四年有余,在过去四年多的试点工作中,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及领域发生了巨变。从全局来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关键在于与三网融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国家级相关扶持政策的助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等也出台了适合于本地区的三网融合相关配套政策。
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面临的不仅有技术难关的解决,还面临利益方的多方博弈,最大障碍就是体制障碍。具体来说,我国三网融合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我国三网融合刚刚起步,除了技术和市场因素外,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政府监管权分割,部门多头介入;二是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相互独立,形成进入壁垒,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效力有待协调;三是广电、电信等部门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推进。
“三网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将极大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
三网融合将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将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推动数字终端设备数量增长,快速普及数字技术。内容提供商在三网融合之前的产业链中,往往受制于分销渠道,而融合之后则改变了对传统的内容单向传输渠道的依赖。举例而言,电视剧制片商以往只能将版权出售给电视台,而三网融合后将增加互联网、手机等更多的渠道和终端。传播渠道的拓宽,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渠道基础。
三网融合将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在网络大规模建设、运营商广泛介入、终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更多新媒体形态、更多的受众资源不断涌现,对内容的需求将迅速提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固话、移动和互联网用户群,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电子媒体,构成了一个覆盖多种消费人群的终端体系,提升了用户对数字内容服务的接受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就以出版行业而言,传统出版物由于受市场需求约束,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少、成本高、渠道单一,而三网融合后的电子出版物,尽管局部地区市场需求量不高,但分散在各地的用户需求经网络平台聚集起来,因而市场需求数量剧增。更多新媒体形态的出现,也使内容提供商受益于渠道多样化,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强劲,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市场基础。
三网融合将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而技术和应用是推动融合的手段。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伴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数据传输网络资源得到不断丰富,接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视讯技术飞速发展,各方运营主体都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做着全媒体、全渠道、全终端的渗透。三网融合促进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是催生了新兴的内容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了传统内容产业的改造。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这种“升级改造”。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均将受益,特别是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受益最大。事实上,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涉及多个细分行业,包括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均需重新架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版图。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思路
以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具体方式和形态将由商业实践过程的诸多因素决定。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在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对于数字内容产业而言,内容提供是数字内容产业基本价值链的顶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控制整个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尽管数字内容产业高度依赖于技术基础设施,非常容易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始终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要发展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要强调内容为核心的理念,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任何产业的发展,最初总是离不开政策扶持。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数字内容产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以低息、无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三是落实税收政策,通过适宜的税收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四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通信、广电、互联网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及合作模式,构建新型的产业生态链。
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数字内容产业包含数字内容产品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加以协同管理和正确引导,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条块协调、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改善目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在改进文化市场监管与文化安全管制的同时,要承认网络与技术的中立,应允许运营商自行选择相应的网络传播内容。
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交易规则正在建立之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缺失严重,数字版权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极大地影响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是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线。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离不开严格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因此,应该以加强数字版权保护为主,完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保护、虚拟财产保护和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内容经营者的行为,加大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以及网络上恶意侵犯他人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减少消费者被侵害的危险,抵制不良倾向,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推进三网融合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数字内容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补,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如建立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集成产业链并实现延伸拓展,才能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味依赖政府力量,只能搞低水平重复布局。政府只能帮助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克服市场化瓶颈,搭建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平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利益的驱动,应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并存,在良性市场秩序下实现自由竞争。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数字内容产业由于价值链较长,产业环境复杂,需要有大量复合型和多元化人才的参与,保障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供给的缺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建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国家着力进行数字内容人才建设,例如韩国政府就建立了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层次。我国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培养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优势资源,加快培养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蔡宏波.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10(2)
2.李本乾等.三网融合背景下推进上海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2(6)
3.罗海蛟等.上海数字内容产业预测与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Z1)
4.山红梅,邹佳利.数字内容产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5.王志东,汪霏霏.“三网融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学习,2010(5)
6.罗海蛟.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是国家级的战略决策[J].中国信息界,2010(3)
7.周志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4(3)
8.王风云,牛盼强.甘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9.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10.黄德俊.“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
11.相丽玲,刘红丽.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路径及研究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吴琳琳.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合作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3.迪莉娅.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14.杨海平.数字内容产业运作机理与商业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
15.刘用,杨梅,靳玲.重视新兴业态优势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成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创新空间[J].经济体制改革,2010(6)
16.王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J].现代传播,2010(5)
17.曹三省,等.三网融合进展与技术演进趋势分析[J].现代传播,2010(5)
[关键词]创意旅游 国内外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23-01
一、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态
创意产业在我国也称文化创意产业,指从个体的创造力、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创意产业是商品生产和文化艺术创意的融合,包括表演、电视电影、艺术品、出版、古玩、建筑、时装、广告、音乐娱乐、软件开发、动画等行业。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文化和创造力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要素,这种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变动引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有着庞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在2002年,全世界文化市场的规模是1.1万亿,到了2010年,达到1.9万亿美元。
在最近的10多年,英国经济总量增长70%,文化创意产业增长了93%,这充分显示了英国经济的巨大转变,从制造型转向创意服务型。在2010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国家GDP的5.7%,在加拿大达到3.5%,在美国达到3.3%,在澳大利亚达到3.1%,在法国达到2.8%,高于旅游产业所占每个国家的GDP。如新加坡、韩国、荷兰、丹麦等国,都是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的创意产业以及创意旅游发展状态
近些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同样有着很不错的发展,尤以香港、台湾最为突出,文化创意产业正欣欣向荣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深圳、上海、成都、北京等城市正在努力推动创意型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些具有领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7万亿元,若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走向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链就会向旅游方面拓展,旅游产业就会相应取得更多更好的内容和附加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性很强,并且可以与许多产业融合。目前,技术在进步、产业大融合,并且消费在转型,创意产业对于旅游业等许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战略调整期,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在一些大都市,创意产业比较集中发达,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也已经有着融合的发展态势。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两者的共同结晶,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和活动,具有原真性。在实践界也有诸多地区和城市开始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如南非约翰内斯堡将当地最重要的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联合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状态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迈开步伐,Crisp Raymond和Grey Richards在2000年提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Mattsson在2000年的时候,研究了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国内学者首先研究创意产业,之后出现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厉无畏等人主要探讨了创意旅游产业的涵义(2007),王慧敏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200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虽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界定创意产业概念、探讨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等方面。关于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则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从各个环节进行整合研究。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