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射激光下场雨
说起人工降雨,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在干旱的季节里,为了满足农业的雨水需求,人们常常会用飞机或者高射炮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它们可以在云中形成凝结核,使云中的水汽聚拢凝成水滴或冰晶,当水滴达到一定的重量时,便会向下坠落,形成降雨。
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但是这种催化降水的方式的效率和云层中本来含有的水分多少息息相关,因此很难预测。另外,碘化银分子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气,会不会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也很难判定。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光学物理学家卡斯帕里安和他的同事试图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人工降水的问题,他们想到了激光。
他们在实验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首先,他们准备了一个包含大量水分子的隔离间,然后用高能激光向击,结果发现隔离间内很快凝结了大量水珠。原来,激光光柱在射击时,将自己周围的氮气和氧气分子电离了,而这些被电离后的分子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水滴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而后,科学家们在室外进行了实验,他们直接用激光射击云朵,结果发现,只要云朵本身含有的水分较多,就能成功地形成降水并增加降水量。虽然目前这一技术并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科学家们探索解决,但是激光降水这种环保的人工降水法一旦研发成熟,应该会替代我们现有的人工降水方法吧!
沐浴激光变隐形
提到隐形,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各种童话或者神话故事中的隐形斗篷。在作家的描述中,人们只要披上这种隐身斗篷,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到任何地方而不被发现,真可谓打家劫舍、藏匿跑路之必备用品。科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利用光的散射折射或者使光弯曲等原理,真的制造出了能够让人临时“隐身”的斗篷,但这种隐身还是需要被隐藏的物或人覆盖一层特殊感光材料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最近,伦敦帝国学院的克里斯・菲利浦斯教授发现,利用激光技术,物体可以自己“隐形”。他利用激光改变了物质的感光模式,从而使物质自己“隐藏”了起来。那么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东西。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有光的存在。光线在照射到一种物质表面时,会有一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而另外一部分不被吸收的光子则被反射出来,正是被反射出来的光线在我们的眼中形成了图像。
菲利浦斯教授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使用“耦合激光”,也就是将几种激光配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光束投射向一个物体,这种激光不像普通的光源那样可以被物体表面的物质吸收反射或折射。没有了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的眼睛也就看不到物体了。
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家里贵重的物品“隐藏”起来,而不被坏人发现,魔术师也有了更方便有效的魔术手段。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目前这种技术还只能在实验室中实现,因为想要制作“耦合激光”需要大量不同波长的激光以及数百万瓦功率的电源,造价高昂到令人瞠目,所以想体会激光隐形的好处,还需要耐心等待哦!
激光一扫,心跳变速
如果说利用激光进行人工降水或者隐藏身形还不够刺激,那么用激光控制人的心跳频率又怎么样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使用红外线激光控制生物胚胎心跳的方法,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心脏病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用红外线控制胚胎心跳的实验首先是在已经发育的鹌鹑蛋中进行的。科学家选用的鹌鹑胚胎刚刚发育2~3天,这时它们的心脏只有约2立方毫米大小,从本质上说,这时的心脏只是一团细胞而已,还没有形成四腔室的心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光导纤维将红外线脉冲发射到距离鹌鹑胚胎只有50厘米的位置上。
在他们打开激光之前,鹌鹑胚胎的心跳频率大约为每1.5秒一次,而当激光被激发之后,鹌鹑胚胎的心跳则变成了1秒钟两次,比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更神奇的是,鹌鹑胚胎心跳的频率是与激光的脉冲频率相一致的,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的脉冲频率控制胚胎的心跳。
关键词:气候;影响;办法
一、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2、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DD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
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虽然水文循环可以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但它也会受其制约。如果气候产生了变化,那么水循环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因为流域水循环基本上都是受日照、降水 、气温、风相、相对湿度等这些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属于气候条件,而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降水,毕竟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水循环的开始。除了这些直接影响的因素以外,气候因子可以通过气温、日照、风相和相对湿度对路面蒸散发过程造成影响,从而间接的对水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1、降水产生的影响
从20世纪全球的降水资料分析,虽然在20世纪的陆地降水增加了2%,但是在北半球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却减少了2%,而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沙漠地区降水更少。从我国范围来看,我国近百年来的降雨量变化不大,看不出很大区别,但是如果从50年来看,我国很多地区降雨量都减少了,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川地区、青藏地区、黄淮海平原等,除了这些区域,还有我国的黄河、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在五十年间减少了50~120mm,虽然如此,我国其它地区的降雨量却有所增加,例如西部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下游、东南丘陵以及东北地区的降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由其明显,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也在逐渐增加。
2、流产生的影响
以往5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大河流的实测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最多的是海河流域,相比1980年前的径流量,总共减少了40%~70%,并且地下水位也下降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在22出现了不同情况的断流,就连主要支流也发生过断流,黄河的年径流量也在快速减少。淮河的递减率达到26.95%,而下降趋势最小的是珠江,十年来的递减率才为0.96%。径流对于降水的变化比对气温变化更敏感,但是河流径流量的下降不完全是因为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河流径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散发的影响
蒸散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实际蒸散发的测定工作较为困难,所以只能用蒸发皿蒸发量来最为参考指标。根据我国总共664个气象站在96年~00年口径20cm的蒸发皿资料显示:在96年~2000年期间,我国的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下降趋势,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79年减少了99.8mm,下降幅度达5. 8%.黄河流域在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代~70年代减少了136mm,下降幅度达到7.5%。
4、水位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温室效应的出现,冰帽、冰川、冰盖慢慢发生融化现象,因此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根据材料表示,全球在1961年~2003年期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1.8±0.5mm/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仪在此期间测量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速度为3.1±0.7mm/年。通过这些数据可知,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不但会导致土地盐渍化和淡水盐化,也会导致沿海地区发生海啸灾难。
三、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造林,涵养水源
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2、科研工作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3、水的利用率
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当2012年伦敦奥运会圣火在上周五点燃的时候,为本届奥运会做准备的七年时光与200亿美元的花费也告一段落。但是在伦敦奥运会结束之后,等待着这些运动场馆的命运会如何?对往届奥运会场馆的回顾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伦敦奥运会组织者计划对奥运场馆进行奥运会后再利用。例如图中所示拥有8万个座位的伦敦奥林匹克体育馆,还设计有能提供25000个座位的临时座位层,以满足奥运会后一般体育项目的观赏需要。东伦敦的工业区破败景象中建立起来的奥林匹克公园也会成为一个城区生态绿洲,并且成为新一代东伦敦技术新城的中心地区。奥运村也会成为商品房,其他的体育设施会成为公众、大学或者俱乐部的运动场所。不过,历届奥运会都会吹捧自己奥运会场馆再利用计划有多么的完美,但是结果却各不相同。《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经济学手册》的作者、史密斯学院经济学家安德鲁-吉姆巴利斯特表示,“伦敦的计划是否会成功暂时还不清楚。如果你真的想开发一片像东伦敦这样的区域,花费几百亿美元在100公顷的土地上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和运动场馆肯定不会是最明智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方案可以更合理地用掉这笔钱。”
2. 当年的水立方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水立方赢得了8块金牌。这个建筑花费超过1亿美元并且获得了许多建筑奖项。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游泳比赛中心,可以容纳17000名观众。
3. 如今的水立方
当年因为其“水汽泡”外表而出名的“水立方”如今已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里面有冲浪池等各种娱乐设施。吉姆巴利斯特表示,“这些再利用计划是否可以让‘水立方’资产负债表平衡?不过在中国,这一点从来不是赛事组织者最关心的事情。建造奥运会场馆设施花费了400亿美元,那个时候中国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飞速发展着。我觉得中国有一种拼命想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冲动,而且中国政府也有这个能力来建造他们认为需要建造的任何东西。”
4. 北京奥运会自行车越野赛赛道
作为见证了多种越野杂耍的北京自行车越野赛赛道,但仅仅被用了一次,在奥运会结束后变得杂草丛生。自行车越野赛在2012年还会再回来。但是北京的越野赛赛道,还有棒球赛场与划艇赛道,似乎再也不会迎来它们的运动员了。中国太过于利用奥运会来秀自己的国力,甚至使用提前人工降雨的方式来提供晴朗的天气。吉姆巴利斯特说,“但是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奥运会并不能为东道主的旅游业带来多么持久的效果。我见过唯一正面的例子只有巴塞罗那奥运会。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后,他们确实把它建设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旅游城市。但是我们却永远不会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
5. 雅典奥运馆
雅典利罗奥运馆在2004年奥运会举行了手球、跆拳道等比赛项目,现在它一般被用来举行音乐会、大型集会等。这个位于法里罗海滨区的奥林匹克建筑像雅典奥运会的其他场馆一样,正在慢慢变得没落,有的情况甚至更糟糕。例如加拉茨奥林匹克运动馆,2004年作为乒乓球和体操比赛的场馆,现在已经被废弃,尽管当初有将它改造为购物商场的计划。希腊政府希望卖掉一些类似的资产来减轻政府赤字,可效果却是杯水车薪。
6. 雅典奥林匹克游泳中心
雅典奥林匹克游泳中心里面的一个跳水池已经被抽干,这个2004年的奥运会场馆已经被弃用。吉姆巴利斯特说,“很难判断哪些奥运场馆是因为管理不当而被废弃,也不知道哪些是因为希腊这个国家的债务危机而被弃用。160亿美元被花费在雅典奥运会上,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是对外债务。这不是他们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可是这一点却让债务危机变得更加严重。没有任何一个分析者认为举办奥运会给雅典带来了任何好处。”
7. 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
2012年2月,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莫斯科卢日尼基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了盛大的集会。这是这个场馆在奥运会之后另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个体育馆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以列宁的名字命名,当时是作为前苏联运动员展示其风采的场所。当前苏联在1980年举办了奥运会时,这个体育馆作为了奥运主场馆,即使当时以美国为首的20多个国家对这届奥运会经行了抵制。卢日尼基奥林匹克体育场目前依然被俄罗斯足球俱乐部正常使用,并且多次举办了国际性体育赛事。而且它似乎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2018年世界杯的总决赛将会在这里进行。
8. 赫尔辛基网球宫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赫尔辛基网球宫殿无法见证奥运会的召开,但是现如今它却作为艺术中心焕发着第二春。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本被作为汽车交易所的场馆为了1940年的奥运会进行了改造,最终因为二战的爆发而被取消。不过这个场馆终究还是经历了一次奥运会,1952年,它又被作为篮球馆“参加”了奥运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建筑慢慢被遗弃几近坍塌。后来被重新修葺后,它成为了赫尔辛基城市艺术博物馆,作为艺术博物馆和电影院使用。
9. 洛杉矶纪念体育馆
自从1923年作为特洛伊木马队的主场以来,洛杉矶的纪念体育馆已经举办了两次“超级碗”比赛和一次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并且作为了1932年和1984年两次奥运会的场馆。洛杉矶纪念体育馆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它是如何打破魔咒在1984年奥运会之后依然继续挣钱的。不过说到底,为了举办奥运会,洛杉矶并没有做太多事情。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为主办方留下了一笔直到2006年才还清的巨额债务。在国际奥委会保证为经济损失买单之前,没有人愿意举办奥运会。但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组委委员尤伯罗思从合作伙伴手中募集了数百万美元。他通过转让电视转播权、门票销售收入和尽量翻修现有建筑,只新建一个场馆等一些列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总体来说,对于洛杉矶来说,奥运会在经济上是有好处的,虽然好处并不大。它向人们展示了用奥运会把本钱赚回来是有可能的。
10. 当时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馆
雅典帕那辛纳克体育场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奥运会场馆了。这幅照片展示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帕那辛纳克体育场。这座体育场始建于公元前330年,拥有着经典的“发卡弯道”,是古代运动会最有特点的一个地方。伊万格里斯-扎帕斯在19世纪末期在这里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位富商吉欧吉欧斯-阿韦罗夫捐资用白色大理石重建了帕纳辛纳克体育场,让其来得及赶上1896年的奥运会。
【关键词】物理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发展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of physicai educ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Ran Jinglin
【Abstract】In phyaics teaching,the students not only to develop the capacity of intelligence and students,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This trai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physic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teaching overall.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non-intellectual factors;culture;development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智力其实并不差,但学习成绩却不够理想,而有些智力一般的学生,成绩却能很出色,分析其中的原因多数是学习上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
1 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初中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首先开始于好奇怀疑,然后通过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确认。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往往是从好奇开始的,而这一特点对于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确实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一些大自然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并有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之后,给学生最终的解释,把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求知的过程。例如在讲授“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这个实验中某同学不慎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一旦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时对学生有极大的启发和刺激,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支持和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2 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感知现象、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催化、制约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老师应时刻扮演师长、父母、朋友的角色,只有教师赋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建立真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主动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情感交流,克服不公平评价和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的倾向,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爱,特别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他们的那些消极的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应对症下药,绝不能采取讽刺打击的方法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当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绩观,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制订合理的短期学习目标。
3 全心投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与一个人的情绪和心境密切相关。怀着愉快情绪,充满希望和信心去学习,其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成功的回馈。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教师应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尝试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的喜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初中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自学意识不强。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肢体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比喻来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还要注意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技能的娴熟等也都能紧扣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学习目标顺利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对物理学的热爱、对传授物理知识的乐趣和对学生真诚的关心。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与学和谐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
4 善于借助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政府地位 政府作用 农业巨灾风险 市场失灵
一、引言
由于受自然灾害、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本身成为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弱质产业。近年来,洪涝、旱灾、雪灾和各种地质灾害的频发,对我国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例如,2008年南方冰冻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2.17亿亩,绝收面积3076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2010年初西南五省市持续干旱(部分地区自2009年就开始)对农业的冲击。截止到2010年4月,短短几个月的严重旱情就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受旱面积1.01亿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发生这样巨大的农业灾害损失,在现有的农民自担大部分、政府财政拨款救济为主,辅以社会救助的灾后损失补偿制度下,出现农民“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现象,同时政府出现财政紧张状况。面对社会压力和财政压力,政府希望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风险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将农业巨灾风险转嫁到市场上,从而摆脱或减轻农业巨灾给自身带来的压力。然而政府这一主体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是不可以缺失的,究竟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论。
Grace & Klein(2009)研究了政策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私营保险市场的干预是怎样影响市场平衡的,认为政府干预使得市场环境更为恶化,主张国家应该支持自由市场的发展。孙蓉(2006)认为当存在公共品、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时,由于微观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造成市场失灵,市场机制难以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此时进行干预的资源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本文从分析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涉及客体及工具出发,研究政府与客体之间关系进而对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进行定位和其应发挥的作用。
二、政府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客体的关系
(一)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它是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起点和重要根源[3]。此外,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满足水和食物等生存需要。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要安全战略之一,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农业也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是脆弱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生产的恢复是困难的。这是因为农作物的种植跟自然气候、技术条件等众多因素有关,一旦错过某一时期就不能再进行受灾农作物种植。正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之间的矛盾,决定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分散农业巨灾风险。对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以及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等措施都是WTO成员国允许对农业采取的“绿箱”政策,所以政府必须制定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并给予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措施政策扶持。
(二)农村生产模式
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农村实施,即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4亩,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按照每个家庭6个人估算,发现这种生产模式是狭小的,一方面地处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民家庭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农民家庭总收入不高。根据Anderson(2003),Hansson(2008)等人的研究,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工作的开展。他们认为经济体越小,巨灾对其影响越严重。农户经营的范围小,规模有限,承受风险的能力低。在巨灾风险的冲击下,就会更加厌恶风险从而选择“风险低、回报低”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创新动力。因为发生农业巨灾时,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户可以通过进城务工等替代性收益手段弥补巨灾带来的农业损失,再加上政府的一定补助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保农业巨灾保险的意愿,而山区农户由于本身家庭收入偏低,无力参与农业巨灾保险。此外,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发生巨灾时挨家挨户地进行勘查、理赔等工作,加大了农业巨灾保险的经营成本。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农民作为一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帮助和保护责任是主观的、非确定性的道义责任。政府基于社会责任,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使得政府必须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工作。
(三)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有很多种,常见的方式有:农业巨灾保险、发行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再保险和巨灾基金等。下面以农业巨灾保险为例,研究发现其具有正外部经济性、准公共物品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属性,这些特性使得保险市场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作用是失灵的。
1.正外部经济性。从表面上看,农户购买农业巨灾保险是为了发生灾害后获得财产损失的赔偿,经营农业巨灾保险的保险机构可能从中获取一定利润。但真正获得利益的不只这两者,还包括广大的农产品消费者。这些社会成员在未支付任何风险分担费用的情况下,享受农产品价格低廉、国民经济稳定和物价平稳的益处[7]。因此,农业巨灾保险的深层次功能是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农户作为投保人所获得的个人效用远小于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总效用。
在图1中曲线D衡量的是农户对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私人效益,MSB是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MC是每一份农业巨灾保险的成本。根据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农户的最大化效用是以P1的价格购买Q1份保单,但是购买农业巨灾保险不仅仅为农户带来收益,也给农产品消费者等带来效用,那么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成本,有效产出就为Q*。只在市场条件作用下,农户不能获得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全部收益,以P1价格购买超过Q1份保单是不划算的,结果市场均衡投保数量是低于最优投保数量的。需要鼓励达到最有效率的承保水平,就需要更低的投保价格P*,这一点是市场作用无法调整到的,所以政府应该对农业巨灾保险保费进行财政补贴。
2.准公共物品性。准公共物品是一种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是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农业巨灾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因为直接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在发生灾害损失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理赔,而未购买保险的农户不能获得与投保农户一样的损失补偿,所以消费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是,在农业巨灾保险消费过程中,同一地区未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人可以免费享受到购买了保险的农户带来的好处。例如,在发生一段时期的干旱之后,保险公司为了减轻因干旱带来的赔偿对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田地进行人工降雨。这样该地区未购买保险的农户因为降雨获得灾害程度下降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农业巨灾保险又不具有排他性。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增加一份农业巨灾保险所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这份农业巨灾保险给所有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收益之和。在图2中,社会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曲线D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曲线D1、D2和D3的纵向加和得出。因此,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产出为Q。一旦农户发现支付农业巨灾保险的价格P取决于自己显示的偏好,他们就是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以图“搭便车”,这样社会对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曲线D就不会显现出来,难以达到效率最优。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只有产权是明确的,市场效率才会是有效。正是因为农业巨灾保险的非排他性带来的相关正外部经济,在产权分配不清晰的情况下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是失灵的,从而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依据。
3.信息不对称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体系不会有效地运作,由此产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图3中,S高和D高是高风险的农户的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衡价格为P高,均衡投保数量为Q。S低和D低是低风险的农户的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衡价格为P低,均衡投保数量也为Q。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对农户的风险状况不了解,根据预测风险高低农户的投保数量均为Q,提供供给曲线为S的农业巨灾保险。在供给曲线为S时,高风险的农户发现承担的价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P高低,所以高风险农户的投保数量增加为Q’高,需求曲线由D高右移至D‘高。而低风险的农户承担的价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P低高,所以低风险农户的投保数量减少为Q’低,需求曲线由D低左移至D‘低。当保险公司察觉市场上风险高的农户多于风险低的农户购买保险,就提高保险的价格,升至P’,进而排挤出更多的风险低的农户。这样导致因为标的风险过高而无法得到有利的分散,保险公司无利可图而不愿意进行承保,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
此外,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进而使市场失灵。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与其未购买保险时的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之后,或许会因为有保险保障而疏于田间管理,或者因为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而故意放任农作物的生长以期发生损失得到赔付。政府介入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谨防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农业巨灾风险而保险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四)农业巨灾损失补偿金
农业巨灾的发生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仅靠保险市场是难以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散的。在例如美国这样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等风险证券化工具被用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而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不足以支持农业巨灾保险的融资需要,如果贸然将农业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挂钩,可能使二者都陷入困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能够通过税收等强制性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在融资方面渠道更广、成本更低。因此,政府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临时的流动资金,防止在发生农业巨灾时,保险公司因临时保险资本有限而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三、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中的地位及作用
通过分析农业巨灾分析涉及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得出政府介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必要性。进而将农户、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纳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图(如图4所示)。在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是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的损失保障体系。图4所构建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政府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分担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可以通过保费补贴、税收减免、强制政策等行政手段把农户、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社会组织等纳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使得过去的损失补偿以农户和政府拨款承担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形式转变为多主体共同承担。
(二)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保障方式的多维化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的灾后救济转变为灾前预防和灾前筹备,只有防患于未然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中,巨灾风险基金是对农业巨灾损失的重要补偿来源之一,筹集渠道的多途径形成了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基金融资方式。基金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注资、商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的专项准备金提取、社会组织的无偿救助资金以及通过基金管理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
(三)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的健全化
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涉及的有关组织形式、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事项,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从而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缺乏法律指导。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单一根据商业保险公司反映的情况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难免会让人觉得缺乏公允性,制定的法律条文会被认作是一种对保险公司经营的保护。相比较于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对法律部门的督促和建议显得更加具有效率,并且所提议的法律完善意见更加具有公正力。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在实践当中掌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所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才能够更好督促法律部门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行为提供法律支持。
四、结论
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的损失保障体系。制度之间是存在互补性的,仅仅改革一种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制度的安排同样也是如此,需要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匹配。此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市场的成熟化,政府的干预会慢慢淡出。但是,随着政府干预力度的减弱,市场出现失灵促使政府再干预。因此,政府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动态上遵循着“干预—自由—干预”的否定之否过程。
参考文献
[1] Grace & Klein. The perfect storm: Hurricanes,insurance,and regulation [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2009,12 (1):P81-124.
[2] 孙蓉.保险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J].保险研究,2008(5).
[3] 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Anderson. Risk in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3(75).P161-197.
[5]Hansson,Danielson & Ekenberg.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86):465-480.
[6] 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7] 黄英君,史智才.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3).
[8]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