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改革的重点

农村改革的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改革的重点

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第1篇

(一)逐步健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微观体制改革

2000年,以完善体制、转换机制、消化包袱、加强管理和改善服务为主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在江苏省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01年江苏省又全面开展了农村信用社的清产核资工作,并将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合并为一个法人,将全省1658个基层信用社和81个联合社合并为82个法人,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社。迄今为止,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全国已陆续设立了近60家农村信用社地(市)级联社和北京、重庆、天津等6个省级联社、5个省的信用合作协会。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将江苏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市的农村信用社,确定为首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单位。今年4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浙江宁波鄞州市的信用社联社又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成为全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形成的金融机构充实了资本金,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这些改革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二)开展和扩大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改革的试点工作

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已经得到的信息也是相当大了,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应不断总结,要善于反思.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 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的引入从“你看过滑雪运动吗?你有乘自动手扶电梯的经验吗?体育课上玩双杠吗?”入手. 这样来引入课题平行线;同类项引入从同学们生活中喜欢吃的水果种类开始引入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 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 cm)和乙(50 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 ∶ 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 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 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实例信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 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 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作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二、联系学生生活 立足具体实践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笔者由生活实际出发,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名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 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 从这节课中能深深感受到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学习课题中有关“视图”的问题. 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 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带来萝卜、土豆或其他的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不断学习、探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立足双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抓住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关键.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是句空话.

【参与文献】

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第3篇

找准切入点,围绕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开展统战工作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围绕这个问题,统战工作的切入点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本地实现机制。一方面,统战部门应发挥自身的联系优势,广泛动员、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探索以工促农的本地实现机制。另一方面,统战部门应发挥“集智”优势,认真研究以城带乡的基础性制度设计,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地模式。

其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统战扶贫工作。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统战扶贫工作需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落实。一是积极参与农民就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利用统一战线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帮助农民提高素质,按照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二是积极参与农民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利用统一战线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团体的优势,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帮扶工作。

第三,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为中心,积极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践,维护农村稳定。注意把握农村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注重对农村先进人士的团结和引导;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提升乡风文明程度,转变村容村貌;关注和参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政治文明水平,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统战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要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统战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科学统战的方式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以人为本――关心农民生活,树立人本观念。统战工作当前最基本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而强大的力量支持。这就要求统战工作在服务“三农”中要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为首要问题,以了解农村为关注点。只有关注农村,才能理解农村改革发展战略实施的现实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统战工作;只有关心农民,才能对农村、农民当前所面临的困局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把握统战工作的正确方向。

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第4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3年12月25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既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课题和新挑战,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会议强调,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又要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会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会议指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不动摇。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会议指出,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否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阶段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农村改革的重点范文第5篇

一、“十五”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十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起步的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增强

“十五”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经历了连续下滑和恢复性增长的变化。为发展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两补贴、三减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年和**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超过600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年与**年比,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类增加9.4公斤,奶类增加14.5公斤,水产品增加5.1公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盛了。

2.农业生产布局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农业已表现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明显趋向。农业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从2002年开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13个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启动了4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水稻优势产区产量占到全国的75%,小麦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3%,棉花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7%。农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年优质稻占稻谷面积的64%,优质专用小麦占48%,优质专用玉米占37%。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带动农户8454万户,户均增收1202元。

3.农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结构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是农村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来展开,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2600年来农民种地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随着主产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我国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占据主导的基本格局。

4.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较快增长

农民增收困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十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3%,比“九五”提高了0.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十五”时期农民收入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点: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年13个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务工收入稳定增加。**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长17.6%,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5.5%。三是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年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4%。

5.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统筹城乡中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投资修建农村公路,全面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国家投资3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1700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活条件。

6.农业对外开放在挑战与竞争中取得新成绩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8.3亿美元,比**年增长1.07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向外输出了杂交水稻栽培、沼气、水产养殖、农机具等实用农业技术和装备。一些企业赴境外投资或合作办厂,迈出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和市场的重要一步。

“十五”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三、做好“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10000亿斤的目标,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努力构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力争到2007年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设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搞好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2.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控检测。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建设大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重点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3.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要积极培育主导品种。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争取到2010年对10亿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

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规定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规范运行将起到引导作用。农业行业协会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今后要一方面抓发展,一方面抓改革,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协会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

5.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十一五”期间,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力争五年内对一亿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培训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