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媒介的作用

传统媒介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媒介的作用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第1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工作要求;工作控制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丽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62

一、前言

国内以新闻从业者情态为对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世纪初:其中以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为切入的一类研究作为新闻实务层面新闻人:作实践研究范式下的显性研究议题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纵向对比发现。此类研究尽管均以“焦虑”为研究对象,但是就“焦虑”的外在表现、驱动因素等呈现历时性变化。2000年以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驱动因素发生着由简到繁,由内到外的巨大转变。(表1)此变化或与国家政策、传媒生态、产业格局的系列变化息息相关:

2014年以来,分析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时,一类研究主张在传媒人事制度转型中,领导与员工价值观的冲突产生着价值焦虑;工作流程转型中,时间全天化、节奏高频化、舆论压力常态化及转型加剧了竞争、竞争继而推进量化、量化最终放大压力而萌生职业焦虑;同时转型方向不明朗导致了身份焦虑。另一类研究则认为媒介融合是造成近年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动因,以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尤为明显:1.对于依旧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哀叹传统媒体正在日落西山,担心行业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对新旧媒体融合的前景普遍表现出担忧,甚至患上了‘融合焦虑症”’;2.对于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从业者,自觉“在工作当中经常会有虚幻感、玻璃心”;3.而对于还在犹豫留守抑或离开的新闻从业者,如何选择、传统媒体职业权威性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尼葛洛庞帝之间一“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等疑惑,令其承受着超负荷的身心压力,深陷精神困境。

基于此,本次研究认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其个体务实、求真的职业心态,更会间接影响其供职传媒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甚者,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从业者将不自觉地把焦虑情绪附加到新闻报道中,进而将焦虑传导至公众、社会,从而进一步放大社会焦虑。因此,本次研究以此为逻辑起点,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一则对当下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一则对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一探究竟;引入调节变量,阐释其中介效应的同时以期解构如上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内在缘由。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焦虑是人们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某种不愉快情绪体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在此概念范畴下。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一项调查表明,如今的新闻记者不但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担忧,而且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充满焦虑。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对象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以报纸媒体从业者为例。

(一)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研究

1971年,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约翰斯顿及其同事对全美新闻从业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在新闻从业者研究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研究,并为日后同类研究奠定了基础框架与研究范式。20世纪80、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有关新闻从业者的系统调查研究不断涌现,代表性成果如《全球记者》。国内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研究大致归结为三类:

1.文化心理面向。“当新闻从业者感到他们所属的组织无法提供实现专业理念的空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甚至失望,其心理根源在与专业人士与组织成员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该研究在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压力等问题展开讨论时,将研究视角更多投射到文化心理面向,开启国内研究新闻从业者的全新维度。关于“成名的想象”相关议题的讨论在学界、业界尚未得到定论后的一个年代后,“理想”再次与“新媒体”关联,“当代中国新闻社群分别在理想/现实、新媒体/传统媒体二元对立基础上建构着各自的神话。本来在新闻社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传统媒体新闻人逐渐感觉到这种优势位置感的消逝,表达着身份认同危机下的焦虑情绪”。而对于记者等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职业角色产生混乱、焦虑和迷惘等,研究主张都应当回到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来审视当下的困惑。

2.政治经济面向。该面向研究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主导驱动下的国内媒介市场化,及处于该进程末端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福利政策的变革为研究起点。2000年伊始,传媒尝试实施非终生合同聘用制和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制等多重弹性用工制度,新闻工作成了任务导向型工种,及时劳动取代了及时供应,雇主与受雇者之间的责任和承诺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永久的不安全感㈣;且国内“许多媒体还采取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三个月处于末位的员工必须离职或重新选岗,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的不安全感”。在此背景下,“新闻民工”现象、“新闻民工”心态成为热点研究视角。“民工心态”的记者,他们基本可以享受编制内同行待遇,但仍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和职业地位受歧视;伴随工作实践中无力感和挫败感的加深,“新闻民工”意识的自我定位也在加深;进而“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甚者,这种民工化思维往往使记者伴随着个人价值实现的相对剥夺感和职业倦怠,直至将其个人与组织严格分开,工作中甘于被动应付。

3.实证类研究。据上文已知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闻从业者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内针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研究常见于思辨性研究,因此在实证类研究文献回顾部分,本次研究将关键词由焦虑情绪拓展为“情绪态度”。国内该类实证研究较早见于1994年,由陈祟山、祝建华等主持展开,系统介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总体情况。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进行的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研究,对当时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价值观、传媒功能认知、新闻报道价值等进行了统计描述。新千年以来此类实证研究多集中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存概述、职业化水平、工作满意度等面向,如2002年陆晔等对社会转型和新闻改革过程中相关权利关系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方式、程度;2006年吴飞在其研究中指出新闻从业者对“同事关系、领导能力、工作弹性、社会影响”等内在或激励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升职机会”等外在或摄生因素。2009年周勇在对125位新闻工作者在线调查基础上得出结论,转型期“焦虑情绪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中普遍存在”;2014年赵云泽课题组在对124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基础上明确“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研究

当前中西方学者就媒介融合议题研究呈现智者见智的多样化态势。其中“融合新闻”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展开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讨论主体分个体与媒介组织两个层面。个体层面标志性成果如“超级记者”,义称“背包记者”。此类研究重点围绕记者在融合变革下职业素养的新要求与业务功能的新认知展开,因此,本次研究议题一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归属融合新闻个体层面研究范畴。

在讨论如上变量相关性时,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较中立,主张真正决定融合的不只是科技过程或其他,融合通常以不可避免的公司化和集中化等含义流传于媒介工业,从而左右着人们对于融合的期待和理解,融合是一个新的媒体意识形态,一种促进新自由主义全球市场的思维方式;且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促成记者由“一匹孤独的狼”转向“多媒体团队的一位成员”,同时伴随着多媒体意识的强化。国内同类研究结论则相对明晰,提出新闻记者积极投身于媒介融合,就必须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这又无形巾增加了职业压力,打击了新闻记者的从业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个别新闻从业者“倾向于将新闻理想的失落归咎于新媒体转型引发的压力”;而在一项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对于报业融合和转型主要采取不合作、不认同两种态度”。

(三)JDC理论模型

中西方众多学者就工作压力、职业情态的影响、调节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Karasek于1979年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模型(Job Demands-Control Model,简写为JDC模型)。在该模型中,工作控制和工作要求被认为是影响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变量,增加工作要求的同时应该提高从业者工作控制,才能激发从业者工作积极性。

工作要求,指存在于组织环境中的反映员工工作任务量、复杂程度、时间要求、工作不确定性与冲突的因素,即工作压力源。对应在媒介融合进程下的新闻从业者,“单一业务技能的编辑人员已难以胜任跨媒体的编辑任务,编辑的身份将在裂变中被消解,被整合”;面对变革“每一位编辑都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认真而冷静的自省精神认识自己,从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主体的核心价值”。

工作控制,指个体能够对工作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细分为技能判断力和决策自由度。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关系中,引入如此主观性、个人化的叙事语句作为调节变量,一则可直观了解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在传媒结构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调适和寻找“位置感”的话语策略,一则有助于推测新闻从业者对其职业意义等相关命题的信仰和坚信度。

(四)研究假设与模型

本次研究围绕新闻从业者,特别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展开。遵循该议题已有研究下实证类研究范式,以当下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主要动因之一――媒介融合为自变量,探究其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基于JDC理论,引入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调节变量,以期阐释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

H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测试

1.自变量媒介融合:拟采用Lau&Woodman(1995)开发的组织变革量表作为初始量表,结合传媒组织特征进行了改良。量表分为5个指标,共计16个题:媒介融合给我带来的影响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开展的显著性指标2个题、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指标5个题。

2.因变量焦虑情绪:拟采用xie(1995)对焦虑研究所应用的焦虑情绪受测量量表。该量表包括5个题项,如我会因为工作感到烦躁或神经紧张、工作经常使我忙得几乎发狂。

3.调节变量: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均以Karasek在JDc理论模型中开发的量表为基础,结合传媒特征进行改良,其中工作要求量表包括6个题,工作负荷指标3个题,时间压力指标3个题;工作控制量表包括7个题,技能判断力指标为4个题,决策自由度指标为3个题。

(二)研究数据及分析

研究前期共收回调查问卷219份,填写方式为在线自愿完成,时间跨度为2015年9月1日至10月1日,受访者均为供职于报纸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样本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浙江及其他。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对总体样本的特征与结构分析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变量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拟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对媒介融合对焦虑情绪的预测作用,工作要求、工作控制的中介作用等验证拟采用回归分析法。小样本预调研数据分析显示,上述各量表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受篇幅所限不再详述),说明本次研究采用量表信度较可靠,且可用于正式调查。各量表中测量题项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1对应非常不同意,5对应非常同意。

四、研究结果

(一)新闻从业者人口统计学素描

本次受访者以男性居多,占比56%;其中-21 35岁年龄段人群占1:L75%,总体呈年轻态势;工龄在五年以下者居多,十年以下者占比近七成;近六成有跳槽经历,追问其未来半年是否将跳槽,四分之一受访者给出肯定答案。此外,样本总体呈双高态势,即高学历、高收入。其中,58%的受访者学历为本科,博士研究生超高学历者占L:L5%;而4l%的被访者工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6000元以上者占比接近六成。

(二)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性分析

1.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本次研究以焦虑感受测量量表五个问题所得值的均数作为焦虑程度值。根据SPSS22.0样本统计结果.可知,反应焦虑程度的指标均值为3 26,大于题目平均值3,并且经过t检验得知,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当下焦虑情绪显著。

2.焦虑情绪在学历、工龄属性中差异显著。检验焦虑情绪在不同属性下是否差异明显时,发现存性别、年龄、是否有跳槽经历三个属性中,不同类别下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差异并不显著。尽管如此,《青年记者》以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为调研对象,充分验证了年轻一代新闻人的职业因惑和从业焦虑。此外,学历属性下的最高学历一博士研究生类别受访者,较其他几项低学历受访者的焦虑情绪更高,且p值0.005小于水平显著性0.05,即不同学历的新闻从业者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工龄分组中,工作21年以上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程度最高,且p值0.038小于水平显著性0.05。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根据SPSS22.0 pe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虑情绪与媒介融合在水平显著性0.05上相关显著,几‘为正相关。(表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媒介融合量表中五个指标为自变量,以焦虑情绪为因变量构建同归模型。首先0ANOVA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2 847,大于10,且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此因变量适合做回归分析,并且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通过系数表格得到方程为“焦虑=3.730-0.017。影响+0.274*强度和重要性.+0 254*意义-0.458*显著性+0.397*个人控制”;自变量p值均小于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该方程,媒介融合总体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正向相关。其中,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三项指标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作用尤其显著

(四)调节变量对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的中介效应

加人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变量后,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焦虑情绪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均有所提升,说明如上两个调节变量的加入具有显著影响力。

1.工作要求变量。加入工作要求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0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要求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621,表明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中起显著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要求升高时,自变量媒介融合对因变量焦虑情绪的作用也相应增加。(表3)

2.212作控制变量。加入工作控制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3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控制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289,表明工作控制在融合变革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较工作要求变量发挥偏弱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控制升高时,媒介融合对焦虑的作用仍会相应增加。(表4)表4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

五、研究假设修正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及模型修正

综上分析,假设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成立,假设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成立,假设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不成立。研究模型修正如图2:

(二)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本轮以政府行政力主导驱动下的媒介融合变革,不仅诱发了原本在上一轮传媒产业变革便已萌发的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而且使其朝着更严重、更严峻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借鉴塞缪尔斯托夫等提出的“相对剥夺”概念,即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一方面要对付媒介融合下的更高工作要求一更多工作量、更短工作时间,一方面相对于新媒体从业者或传统媒体引进的新媒体部从业者,认为与之对比未能获得其认为应得的精神认同与物质回报,自觉受到相对剥夺。上述因素的重合叠加更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持续堆积、增长。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第3篇

1.1新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高效高速、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跨越时间、距离界限等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效率,可以达到的效果对比于传统媒体更为强大。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3结论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greatly affected the comput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a technology. Some of the emerging modern media technology into various fields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computer teaching, into the modern media, has brought great vitality to the new era of computer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also brings huge influence to the reform of computer education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modern media for students of computer education improvement and promote the effec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computer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media; computer education; new era

0 引言

计算机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而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两者的碰撞为军事、医疗、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火花(即计算机现代化)。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效果更为明显。由于计算机现代化技术的先进性、高效性,使得计算机现代化媒介为新时代的学生带来了除教师外的新知识领域。而将计算机现代化作为新的媒介对新时代学生教育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媒介的进入,给新时代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给学生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1 传统计算机教育的优缺点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占绝对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课堂节奏,知识的重现性好。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更新性不够,无法反映最新的成果和资料;而且,利用传统计算机教育方式也很难将一些抽象理论和具体实践过程阐释清楚,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不能真正理解消化计算机课程,导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满足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媒介的出现对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些新兴的现代化媒体技术进入到了计算机教学的各个领域。现代化媒介的进入给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给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

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现代化媒介在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化媒介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潜移默化之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毫无创新之处,无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现代化媒介的进入,可以以现代化媒介为主导,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改进,使计算机教师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增强知识储备,由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传统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只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计算机教学,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使计算机教师掌握了利用现代化技术处理教学信息的能力,并能制作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能够熟练的与课件相结合进行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从不同方面进行学习。

2.2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现代化媒介的出现,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逐渐形成多元化趋势。教师从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设计者、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的导演者。在这种背景下,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合理的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获得大量的、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一来,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都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

2.3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传统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时,就必须去找相关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由于被地理因素、时间因素等外部条件制约时,不能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现代化媒介的出现,是增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新兴的现代化媒介,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教师答疑解惑、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交流和共同学习提供了平台。这种师生之间的探讨方式往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现代化媒介进行学习和互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3 现代化媒介对学生计算机教育改进的影响

但是,过多的依赖现代化媒介,在课堂上,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面临威胁,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现代化媒介带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教师不能良好把握计算机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使教师授课内容增多、计算机知识本来就晦涩难懂,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计算机授课难度,使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并消化吸收,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计算机教学的重点不突出。

(2)由于现代化媒介的进入,在计算机教育改进过程中,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手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教学目的还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导致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现代化媒介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现代化媒介的交互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3)无论所授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需要现代化媒介,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都使用的话,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离开现代化媒介后无法进行教学授课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现代化媒介出现过多,反而会使学生大脑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4)运用现代化媒介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彰显所谓的“高大上”,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运用现代化媒介,相反却忽略了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研究,导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师对整体教学的设计。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一、新媒介主要特征

随着大众需求的不断更新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媒介也不断地涌现和发展,加上各种技术的进步,使更多人习惯了应用新媒介进行信息传输。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首先,新媒介最大特点传播中表现出及时、快速。由于受到实际状况的影响,传统媒介在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都不能充足的表现,有一定的延后性。而新媒介则加快了信息传输效率,能够使实时信息得到及时。尤其在网络平台之中,各类突发事件或者重要新闻都可以更加迅捷的。其次,新媒介体现了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介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民众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起讨论,为更多人提供了阐述的机会,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单纯让部分人控制话语权。第三,新媒介还有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传统媒介采用的为单向传播模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播方与广大受众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在新媒介之中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的,可进行多向传播,广大受众还可以就信息展开讨论,具有大众传播特点。第四,新媒介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更新迅速,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讯。因此,广大受众在应用新媒介的时候,可以根据本身的爱好选择信息,并切与自己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进行信息交流,使信息网络系统构成完整的信息圈。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影响

新媒介逐渐融入了民众生活,在新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首先有着更多的传播途径。例如,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大型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节目主持人、评论员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广大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还可以在交流中收集更多节目素材。第二,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运用网络平台与受众进行实时交流,受众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感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馈,这些方式可以为电视新闻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了更好地收集新闻素材和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如今很多电视台以网络的形式开设了互动平台,群众既可以与新闻采集人员直接交流,也可以在电视台的网络论坛上发表评论,成为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第三,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的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进行,观众可以随时点击观看未看过的新闻,使新闻生命力得到充分延伸。

三、新媒介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的改变

(一)使电视新闻节目语态达到有效转换就传播本身来讲,人们之间面对面沟通最为直接。在媒介介入后,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应尽可能的贴近此方向。由于传统媒介之中,话语权仅仅为少数精英所掌控,因而完成大众传播面临困难。新媒介下,为优化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应有效转变语态,在同受众沟通交流过程中,应尽可能创建形成同受众进行对话的综合平台,营造更为理想的人际交流环境。播报电视新闻过程中应深化大众需要,以平等姿态讲述新闻。主持人则可利用形象生动语言凸显新闻节目的亲民性以及娱乐性。

(二)传播主体的改变传统媒介之中,大众通常处在被动地位,仅单纯接受信息。新媒介下,大众多少掌握了解了一定的高新技术手段。因此,该背景中,传播电视新闻节目应由单一面向多元化方向进行转变。制作新闻节目阶段中应扩充信息来源,在开通热线、设立节目网站基础上,还可通过官方微博、开设论坛等形式紧密同受众进行联系,使他们由以往单纯被动的观看发展为积极主动参与。电视新闻节目传播阶段中,应借助丰富的新媒介做好推广以及宣传,丰富节目内在功能,提升传播实效性,打造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大众交流思想、分享心得的综合平台。

(三)受众视觉的改变传统时期,寻找电视新闻素材通常为电视人直接进行把关,这样一来媒介将享有更多的电视信息控制权,较多信息内容由记者、编辑首先筛选后方能播出。而在新媒介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显现出了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大众意见反馈以及资讯交流均能够快速及时的反映于电视终端。该环境之下,需要电视新闻节目更新定位,使之由以往的宣传视觉合理的转变成受众视觉,更加贴近广大受众。选择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内容,应密切的联系大众日常生活,进而展现出他们密切关心的新闻内容。再者,应积极发挥新闻评论员在电视节目之中的有效作用。他们不但可紧密的联系大众,还可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舆论导向。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