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浙江省劳动厅:
你厅12月12日《关于人民保险公司系统职工参加地方退休费用统筹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国发〔1985〕33号)明确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在全国经营保险、再保险业务的国营企业”。今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国营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筹,“中央企业,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都要参加所在地区的统筹”。目前,国家没有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系统统筹。为了保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系统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险企业的职工应当根据国务院上述规定参加所在地区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请你们向有关单位讲清道理,积极认真地做好工作。
「失效日期1998.08.06
【关键词】水土保持;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1、引言
早在1920 年美国就已开始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坡面产流和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从50 年代开始, 我国首先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进行入渗试验,最早的国内降雨模拟装置是淮委水文测验室的苏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此后,1959年华东水利学院的10m^2放瓦尔达依式降雨装置,1963年黄委会水科所的侧喷式降雨模拟装置依次出现。近年来, 引进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人工降雨器并应用于室内与野外试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是在径流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固定小区观测虽是土壤侵蚀定量测定最准确的方法, 但有难以克服的弊病, 径流小区试验依赖于天然降雨。天然降雨是复杂多变的, 尤其在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更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而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多项多次观测试验, 积累更多所需资料。基于实验室尺度的研究比坡面尺度的研究具有经济、便捷、可控等优点。因此, 利用模拟降雨装置进行试验已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模拟降雨装置的应用主要涉及水土保持业、农业及林业等领域的研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特点在于:
2.2.2国内降雨模拟装置的发展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适于室内与野外各种试验要求和研究目的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最早应用降雨模拟装置:淮委水文测验室,苏制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2)1959年,华东水利学院,10m2仿瓦尔达依式降雨装置。
(3)1963年,黄委会水科所,侧喷式降雨模拟装置。
(4)1983年,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学试验站与陕西机械学院合作研制,活动轻便式降雨模拟装置。
(5)1984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PS3—15型移动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最近几年,国内降雨模拟装置的研究不断发展,又先后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应用更加广泛的降雨模拟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中科院地理所针头式降雨模拟器
(2)清华大学水利系管网式降雨模拟器
(3)清华大学水利系组合喷头式降雨模拟器
(4)大连理工大学组合喷头式与管网式降雨模拟器
(5)西北水保所及河海大学的降雨模拟大厅
2.3模拟降雨装置的发展趋
(1)根据雨滴发生基本原理搭建的手控、简易的降雨模拟装置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2)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化的降雨模拟大厅很有发展潜力。
3小结
模拟降雨是水土保持试验的重要手段;通过降雨模拟试验,可以缩短试验周期、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主要有喷嘴式、喷洒式(又称管网式) 、悬线式和针头式四种。现代化、自动化的大型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手控、简易的降雨模拟装置都在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树梅,刘洪禄,顾涛.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3:73-75
[2]王洁,胡少伟,周跃.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88-191
[3]程飞,徐向舟,高吉惠. 用于土壤侵蚀试验的降雨模拟器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107-112
作者简介:
朱嘉嘉,男,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2010级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1998〕23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同时结合我省实际通知如下: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和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搞好教育、科技事业经费支出预算安排,对于年初预算没有达到法定增长要求的,要按照有关法规,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教育和科技经费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地要经常分析教育和科技事业经费支出进度,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也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分配比例。
[关键词]黑杨 灌溉 作用 渗灌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90-01
黑杨是我国山地和平原区栽植最多的速生用植树种,具有好栽植、易成活、生长快、易加工、用途广、价值高等特点。随着杨树原木价格的不断攀升,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杨树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栽培项目。杨树的栽培已由普通的用材树栽培正逐步向精细的经济林栽培模式演变;由雨养型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准数字型过度。在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中,肥料与水的贡献最大,可见水在黑杨栽培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1 灌溉的作用
杨树是湿生树种,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缺水时,植株很快停止生长,叶片萎蔫、发黄和脱落,直到死亡。长期干旱,杨树的抗逆性大大减弱,易受病虫侵染。灌溉能人为地改变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林地空气湿度,提高造杨成活率,是杨树生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施肥及其它管理只有在合理灌水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灌溉能增加叶的数量和单叶面积,扩大光合作及面积,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树木生产量。灌溉林分平均单株冠叶片总数比无灌溉林(对照)高94%~120%,灌溉林分平均单叶面积比对照大28%。灌溉大幅度扩大了叶面积,为林分创造了高产基础。有研究表明,灌溉能显著促进林木直径、树高生长和枝条延伸,在幼林期与对照相比,灌溉可使树高增加17.2%~24.6%,胸径增加10.7%~22.1%,材积产量增加20%~42.6。5年生时灌溉的林分材积比对照增加18%~32%。可见灌溉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2 灌排水的原则
2.1 气候对灌水和排水的要求
以中原地区为例,3~5月份是干旱季节,雨水较少,也正值树木生长发育的初盛时期,需水量较大。在这个时期一般都需要灌水,灌水次数应根据树种和气候条件决定。在此期间只要见土干就应灌水。对于杨树来说,此时应根据条件和情况做出决定。总的来看,这个时期是由冬春干旱转入少雨时节,需水树木又是开始生长并逐渐加快的时期,所以土壤应保持湿润。在江南地区因有梅雨季节,此期不宜多灌水。
6~8月份为中原地区的雨季,本期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故不需要多灌水,遇雨水过多时还应注意排水。但如遇大旱之年,在此期也应灌水。
9~10月份是中原地区的秋季,在秋季应该让树木组织生长更充实,充分木质化,增强抗性,准备越冬。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应再灌水,以免引起徒长。
11~12月份杨树已经停止生长,为了使杨树很好越冬,不会因为冬春干旱而受害,故此期应灌封冻水。
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灌水也有不同。例如在华北,灌冻水宜在土地将封冻前进行,但不可太旱,因为9~10月灌大水会影响枝条成熟,不利于安全越冬。但在江南地区,9~10月常有秋旱,故为安全越冬起见,在当地在此时亦应灌水。
2.2 不同树种对灌水和排水的要求
由于资金、人力不足,普遍灌水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应区别对待。甚至有很多地方因为水源不足、劳力不够,基本不灌水。对喜欢湿润土壤的杨树,则应注意适时灌水。需要指出的是,耐干旱的不一定常干,喜湿者也不一定常湿,应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随机应变。对于不同树种各方面的抗性情况皆应掌握,应根据树种的习性浇、灌水。
此外,树木是否缺水,需不需要灌水,比较科学的方法是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很多园艺人员凭多年的经验即可做出判断。例如,早晨看树叶上翘或下垂,中午看中片萎蔫与否及其萎蔫程度,傍晚看恢复得快慢等。
还可以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来判断。例如:是否徒长或新梢长短,叶色、大小与厚薄等。认为落青叶是由于水分过少,落黄叶则由于水分过多,这一经验也可供栽培树木时参考。
在排水方面,也要根据杨树的生态习性、忍耐水涝的能力来做决定。对于杨树能耐2个月以上深水淹浸,是耐力较强的树种,即使被淹,短时期内不排水也无大碍。
2.3 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
灌水排水除应根据气候、树种决定外,还应根据土壤种类、质地、结构以及肥力等综合决策。盐碱地,就要“明水大浇”、“灌排结合”,即灌水与中耕松土结合,最好用河水灌溉。
对砂地种的树木灌水时,因砂土容易漏水,保水力差,灌水次数应当增加,应小水勤浇,并施有机肥增加保水保肥性。低洼地也要小水勤浇,注意不要积水,并应注意排水防碱。
较黏重的土壤保水力强,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应当减少,并施入有机肥和河沙,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2.4 灌水应与施肥、土壤管理等相结合
在全年的栽培管护工作中,灌水应与其它技术措施密切结合,以便在互相影响下更好地发挥每个措施的积极作用。例如:灌溉与施肥做到“水肥结合”,这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施化肥前后应该浇水,既可避免肥力过大、过猛,影响根系吸收、遭毒害,又可满足树木对水分的正常要求。
此外,灌水应与中耕除草、培土、覆盖等土壤管理措施相结合。因为灌水和保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墒做得好可以减少对水分的消耗,满足树木对水分的要求并减少经常灌水之烦恼。并有“湿地锄”和“春锄深一犁,夏锄刮破皮”等经验。
3 杨树灌水方式
正确的灌水方式,可使水分均匀分布,节约用水,减少土壤冲刷,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并充分发挥水效。常用的灌水方式有下列几种:
①人工浇水。在离水源过远的地方,人工担水浇灌虽然费工多而效率低,但仍有必要。浇水前应松土,并做好水穴(堰),深约15~30cm,大小视树龄而定,以便灌水。有大量树木要灌溉时,应根据需水程度的多少依次进行,不可遗漏。
②地面灌水。这是效率较高的常用灌水方式,可利用的水源有河水、井水、塘水等,可灌溉面积较大,又分畦灌、沟灌等。畦灌时先在树盘外做好畦埂,灌水应使水面与畦埂相齐,待水渗入后及时中耕松土。沟灌方式应用普遍,能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它是用高畦低沟的方式,引水沿沟底流动浸润土壤,待水分充分周围土壤后,不会破坏其结构,并且方便实行机械化。沟灌是大面积的表面灌水方式,因用水极不经济,现已很少采用。
③地下灌水。是利用埋设在地下多孔的管道输水,水从管道的孔眼渗出,浸润管道周围的土壤。用此法灌水不会引起土壤板结或流失,便于耕作,较地面灌水优越,节约用水。但要求设备条件较高,在碱土地中须注意避免“泛碱”。在有些国家,有安装滴灌设备进行滴灌的,可以大大节约用水量。
④空中灌水。包括人工降雨及对树冠喷水等,又称“喷灌”。人工降雨是灌溉机械化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技术,但需要人工降雨机及输水管等全套设备,目前我国正处在应用和改进阶段。
⑤滴灌,这是最能节约水量的灌水方式,但需要一定的设备投资。
4 灌水次数、时间
灌水次数对杨树速生丰产林,一般每年至少灌水4次;
(1)返青水,3月下旬树木发芽前;
(2)促生水,5~6月份枝叶扩大期;
(3)夏季干旱时浇水,降雨多时可免浇;
发射激光下场雨
说起人工降雨,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在干旱的季节里,为了满足农业的雨水需求,人们常常会用飞机或者高射炮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它们可以在云中形成凝结核,使云中的水汽聚拢凝成水滴或冰晶,当水滴达到一定的重量时,便会向下坠落,形成降雨。
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但是这种催化降水的方式的效率和云层中本来含有的水分多少息息相关,因此很难预测。另外,碘化银分子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气,会不会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也很难判定。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光学物理学家卡斯帕里安和他的同事试图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人工降水的问题,他们想到了激光。
他们在实验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首先,他们准备了一个包含大量水分子的隔离间,然后用高能激光向击,结果发现隔离间内很快凝结了大量水珠。原来,激光光柱在射击时,将自己周围的氮气和氧气分子电离了,而这些被电离后的分子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水滴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而后,科学家们在室外进行了实验,他们直接用激光射击云朵,结果发现,只要云朵本身含有的水分较多,就能成功地形成降水并增加降水量。虽然目前这一技术并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科学家们探索解决,但是激光降水这种环保的人工降水法一旦研发成熟,应该会替代我们现有的人工降水方法吧!
沐浴激光变隐形
提到隐形,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各种童话或者神话故事中的隐形斗篷。在作家的描述中,人们只要披上这种隐身斗篷,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到任何地方而不被发现,真可谓打家劫舍、藏匿跑路之必备用品。科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利用光的散射折射或者使光弯曲等原理,真的制造出了能够让人临时“隐身”的斗篷,但这种隐身还是需要被隐藏的物或人覆盖一层特殊感光材料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最近,伦敦帝国学院的克里斯・菲利浦斯教授发现,利用激光技术,物体可以自己“隐形”。他利用激光改变了物质的感光模式,从而使物质自己“隐藏”了起来。那么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东西。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有光的存在。光线在照射到一种物质表面时,会有一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而另外一部分不被吸收的光子则被反射出来,正是被反射出来的光线在我们的眼中形成了图像。
菲利浦斯教授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使用“耦合激光”,也就是将几种激光配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光束投射向一个物体,这种激光不像普通的光源那样可以被物体表面的物质吸收反射或折射。没有了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的眼睛也就看不到物体了。
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家里贵重的物品“隐藏”起来,而不被坏人发现,魔术师也有了更方便有效的魔术手段。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目前这种技术还只能在实验室中实现,因为想要制作“耦合激光”需要大量不同波长的激光以及数百万瓦功率的电源,造价高昂到令人瞠目,所以想体会激光隐形的好处,还需要耐心等待哦!
激光一扫,心跳变速
如果说利用激光进行人工降水或者隐藏身形还不够刺激,那么用激光控制人的心跳频率又怎么样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使用红外线激光控制生物胚胎心跳的方法,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心脏病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用红外线控制胚胎心跳的实验首先是在已经发育的鹌鹑蛋中进行的。科学家选用的鹌鹑胚胎刚刚发育2~3天,这时它们的心脏只有约2立方毫米大小,从本质上说,这时的心脏只是一团细胞而已,还没有形成四腔室的心脏结构。研究人员利用光导纤维将红外线脉冲发射到距离鹌鹑胚胎只有50厘米的位置上。
在他们打开激光之前,鹌鹑胚胎的心跳频率大约为每1.5秒一次,而当激光被激发之后,鹌鹑胚胎的心跳则变成了1秒钟两次,比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更神奇的是,鹌鹑胚胎心跳的频率是与激光的脉冲频率相一致的,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的脉冲频率控制胚胎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