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概念

农旅融合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旅融合概念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1篇

一、农旅融合模式下的传统农业园区转型与重构框架体系

目前,学术界虽未对农旅融合的概念作具体界定,但对其发生机制与本质特征已有共识,即农旅融合的本质是创新,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联动而形成新型业态,正成为当前我国传统农业园区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与路径之一。且我国传统农业园区的“农旅融合”模式才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产业融合对策的研究如王安文(2016)就从产业、空间、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德江县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业经济、功能空间、景观生态、支撑体系、管理经营、五个转型方向所构建的框架体系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以实现农旅融合与园区转型与重构,具体如图1。

二、案例研究

(一)@区概况

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的广元朝天区、利州区、旺苍县等三县区交界处的汪家乡蓝莓园,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过渡到温带气候,夏热冬暖,四季分明,空气质量极好,森林覆盖率高。其海拔、土地酸碱度和有机质富含量、光照使得玉米、荞麦、“三木”药材、天麻、香菇、蓝莓等作物生长良好。并且广元市、朝天和曾家山景区的旅游经济条件和发达的交通路网,使得该地区位优势明显。

(二)汪家乡蓝莓观光园的转型策略

1.产业深度融合策略

基于当前蓝莓园产品开发层次低和功能单一,经济效益低,体制不顺,接待水平弱等一系列问题。规划选取蓝莓、蓝色寓意、蓝色时间、蓝色音乐和蓝调精神5个“蓝”元素和蓝调文化、佛禅文化、女皇(女性)文化3个文化元素,以花果木、休闲度假为产业引擎,带动区内创意精品农业、文化产业、特色手工业以及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养生产品等加工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高端度假为核心,蓝莓花海、乡野民宿、康体运动、文化体验为辅的五大空间景观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高端养生度假品牌产品体系。

2.空间结构转型策略

基于由小景点向大景区空间转型战略思维,整合当地五大特色资源,优化布局,延长产业链,强化科技,拓展农业功能,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等措施,最终构建一心(蓝调服务中心)一镇(蓝色风情小镇)三区(蓝田果庄采摘区、蓝花漫山休闲区、蓝山康体运动区)两谷(蓝心谷、悠蓝逸养谷)的空间结构。

3.支撑体系优化策略

蓝莓园应在平衡游客量的前提下从基础设施(包括旅游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设施)、服务设施(包括乡村餐饮、乡村民宿、休闲娱乐、特色购物、标识设施、医疗服务)、防灾(包括虫害、消防、抗震、防洪以及紧急救助)三层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提高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4.景观生态营建策略

应巧妙融合原有植物、湖泊与溪流水势、山体、良田、村落等自然原生元素,改造原农村风貌打造高端度假环境格局。同时提炼该地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将蓝莓文化以及蓝调文化特色用艺术手法变为可视景观形象,并依托园内良好建筑群落,集中打造以自然主题元素特色名宿区。

5.管理经营体系

深度挖掘三大文化,紧抓蓝莓产业,创建“蓝调”为主题的蓝文化旅游品牌。并采用O2O营销模式做到线上下双渗透加强诸如SNS、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旅游咨询平台(包括网络软文和地图信息、销售信息)的创建与运营,大力合作传统媒体,精准投放如百度、腾讯等顶级门户造势,并通过四季节事活动,引爆市场关注度。

6.旅游路线设计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2篇

新浦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3A级渔湾、东磊风景区,有良田十万。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愿望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现代农业、自然资源、悠久历史,因势利导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具有新浦特色的“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富民、以旅旺区”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对农业及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的主要窗口,是农业产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升华和对现代农业的提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加快农民致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发展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是当前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水平后的必然趋势。

二、新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新浦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发育程度高,东依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新浦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调和,汇江河之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淡水养殖、地方畜禽的优势产区,全区现已认证三品7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2个、并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培植了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十里桃花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凤鸣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农业品牌。

一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坚持把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引导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抓生产、搞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今 年1-6月份,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 为0.03亿元;近0.01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投入30万元,科学修订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凤明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11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彰显其旅游元素,促进农业与旅游“联姻”发展,目前已创建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成功举办了二届“番茄采摘节”,农业旅游的兴旺亦进一步促进了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发展高效农业10万亩。

三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百村整治”、“千名专家教授兴千村”、“农民素质大提升”等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创建市级康居示范村1家,市环境优美村5家,培育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宣传推介新浦、提升新浦知名度的有形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出樱桃采摘游、太平渔家游、温室大棚赏花游、番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水生花卉观赏游、新农村考察游等覆盖区域的7条农业旅游线路,凤明湖樱桃、草舍番茄、云盛万亩荷花、岗埠鲜切花、龙浦泥鳅、集瑞园果蔬等6 大特色基地被列入我区乡村旅游宝典,引入各大旅行社踩点踏线、签订旅游协议,使新浦乡村旅游成苏鲁边界知名的大众旅游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新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新浦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1.突出优势

突出我区作为城郊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颇具吸引力的特色农业,引导游客领略体验不一样的农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2.多元化

形成农业观光、休闲、高科技农业展示,会议接待及农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3.参与性

让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参观游览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到温室和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给旅游者采摘、耕耘、栽种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实现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

争当新时代沿海人,为新浦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新天地,增添了新动力。新浦区将抢抓新机遇,投身沿海大开发,实施“一、二、三”行动计划,全面开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时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休闲、观光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云台山南部及包青路沿线现有的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为基础,增加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通过统一规划,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培训宣传,重点培植 “二区十园”的格局,即云台山南麓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示范区(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新浦区西郊新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番茄园、鲜切花园、特色水产园、设施蔬菜园)。打造新浦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线路,使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产业规划为切入点,科学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围绕精品休闲带、旅游区,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建设,达到自然、农业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提升新浦农业形象。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对产业发展具有决策与导向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种养结构调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产业特色,科学编制新浦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统一布局,实现大面积农田风光与各个景点的相互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二区十园”建设新浦乡村旅游,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导向功能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吸引“三资”投入,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效益的提升。

(二)以生态技术为突破点,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推进旅游农业的有效保障。从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入 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 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力度,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 程清洁化飞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舒适化,改善农村生产飞 生活环境条件,打造“蓝天、碧水、沃土”,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

一是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 防治技术,实施统防统治,控减农药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化肥施用,提高利用率;推广秸轩全量还田技术,在机械购置、技术应用等 方面对农户给予补助,解决秸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培肥地力。

二是推广复合种养技术。发挥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将种 植业、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实施稻渔共作、稻鸭萍共作、林下 养鸡等生态复合种养技术,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渔业复 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社会经 济生态效益,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是推广生态混养技术。立足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栽种或移植水草,实施生 物调控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虾蟹鱼混养,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控减因长期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以旅游产品为落脚点,注重优质品牌培育

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包括优美的生产环境、优质的 农副产品和优良的特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植推进乡村旅游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实现生态与 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一是培植市场主体。乡村旅游离不 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参与,加大相关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 的培植,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合起来,规范管理,培育一 大批创新能力强飞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 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 竞争主体,推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wrfd”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湘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9日在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文广新旅局局长 王 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

精规划、强落实。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

找亮点、抓特色。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源;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是做好内涵文章。如:东桥边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书法创作、茶艺表演、学术交流、户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端农家乐,是萍乡市慢游生态田园的典范。通过整合水务、交通、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对边山翡翠谷景区村落、山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翡翠谷景区建设水平,发展山、水、田、村并举的乡村农家乐旅游,将边山翡翠谷建设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花海观光、田园骑行、登高揽胜、民俗体验于体的山水田园旅游景区。

四、针对“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重基础、促提升。在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提升基层从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江西省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每年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一次“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给予奖励和补助,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提升了我区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培训4期,培养学员158名;经过评定,湘东区双月湾休闲农庄和排上仙居山庄荣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区新骐农庄荣获江西省四星级农家乐。

二是成立湘东区农家乐行业协会。对旅游重点村或乡村旅游点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2020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园区(农庄)项目名单。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扶持,推动农家乐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从区旅游发展基金中拿出资金,奖励和鼓励星级农家乐对自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并将发展农家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开发、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我区各大景区通往农家乐的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做活推介,不断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推介与点上活动推介相结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赴外旅游推介,把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融入到湘东旅游整体向外推介,提高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湘东乡村旅游美食节、网红美食直播等节庆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做热湘东旅游。充分发挥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瞄准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精准营销,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优势,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和古傩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结合,使山野农趣与陶艺体验、国学经典诵读、傩雕等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4篇

    事实上,荆州市如桃花村般发展成熟的都市农业并不多见,与桃花村相比,很多发展中的都市农业由于前期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不幸夭折,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荆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应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都市农业项目;以“环保”为前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都市农业。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1.1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都市农业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

    1.2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都市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都市农业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1.3荆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农业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大力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都市农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都市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5篇

前不久,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开幕,活动中举办了“兰陵现象、代村实践”报告会,对兰陵代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探索。活动期间,记者参观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代村社区、兰陵镇等地,亲眼目睹“兰陵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据介绍,2013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并批复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兰陵历史文化悠久,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客中行》,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先后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中国洋菜园”、“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荣誉称号。对于兰陵代村被选为今年美丽乡村的典型,山东省兰陵县副县长高思圣表示非常荣幸,他告诉记者,凭借农业、文化、区位等优势,兰陵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旅游、农业、文化三者高度融合,涌现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典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陵现象”,其中代村的成效尤为显著。

科技激发现代农业

记者了解到,兰陵通过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与自然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3元,增长13.9%。以代村为中心,当地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总面积为2万亩的综合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县新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园9个,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2万亩,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0个,新天益等8家企业成功申报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

利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观光区。记者来到该基地进行参观,放眼望去,一栋栋规格相同的温室大棚整列排开,延伸到远处,看上去规模不小,现场还品尝了大棚内种植的黄瓜,口感清甜,让人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以“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努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插牌立标的“五统一”要求,规范生产,确保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此外,与兰陵古县开发紧密结合,积极打造兰陵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观光体验农业相融合的旅游体系,力争把基地发展成为兰陵独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产业区、观光农业游乐区,从而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

为了提升蔬菜产业,兰陵县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有机生产、精确施肥、生物防治、生态循环、良种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监控棚内温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每一个生产环节,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兰陵县以保护地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棚体、温室保温新材料、微滴灌及施肥一体化技术。目前为止,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农业机械应用率在95%以上。抓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场流通。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兰陵县集中抓流通体系建设,培育了以荣庆、北方为代表的一批物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形成了以鲁南和艾曲两大市场为龙头,以特色市场为补充,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呈现出“渠通四海、菜销天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局面。

“天下菜园”打造生态旅游

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告诉记者,所谓国家农业公园,是集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也不是普通的农家乐和乡村游览,它表现为城乡互动的休闲模式、田园生活的体验模式和融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旅游模式。

据了解,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整个试点项目分解成10个功能区。目前已经建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锦绣兰陵、农科蔬苑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建成并对外开放。记者来到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智能化温室,这里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不分春夏秋冬,郁郁葱葱、争奇斗艳,前来观光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农耕文化广场内更是将沂蒙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时,高思圣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总结为“四个园”,首先是大菜园,这里集中展现现代农业,特别是蔬菜高端种植方面的技术,对全县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是大花园,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把它打造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大花园;第三是大家园,国家农业公园的出发点依托的是现代农村社区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希望让这里的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形成一个大家园;最后是大乐园,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让百姓有其屋、有其业,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既宣传展示了蔬菜品牌规模优势,又促进带动了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使“天下菜园、美丽兰陵”与“华夏古县、文化兰陵”相映生辉。

创新驱动产业平台

为了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兰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当地积极搭建发展平台。2013年4月12日,兰陵县在山东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区举办了首届中国(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以菜为媒,以菜会友,通过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兰陵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接着成功举办了苍山蔬菜北京推介会、苍山大蒜印尼推介会等,全县优质蔬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当地把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布局,重点规划实施了“一区五园”建设,全县形成了连片种植30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大蒜、5万亩牛蒡,食用菌年投料2亿公斤、产量2.2亿公斤的区域规模优势。同时,依托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蔬菜,目前已建设品牌基地20多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18个,打造了九合韭菜、龙湾西红柿、庄坞牛蒡、长城辣椒等一批知名品牌。

相关期刊更多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航空旅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