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1篇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决定模型

假定企业的i的需求由两部分ci和ai组成,其中ci是对价格的敏感要求,服从不变替代弹性函数

因而有 , ,ai是受非价格因素影响的需求,主要受金融约束,财政支出,国外收入水平的影响。设ait=At,则企业的需求函数为:

(1.1)

设企业i的要素需求函数为1it=α+βqit,要素价格为Wt,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IIit=pitqit-Wtlit=pitqit-Wtα-Wtβqit(1.2)

把式(1.1)代入(1.2),求解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得到一阶条件:

(1.3)

利润最大化还要求满足二阶条件:

(1.4)

将利润最大化条件,即式(1.3)对数线性化,可得:

(1.5)

类似的,我们可以得到t-1期企业定价的价格方程:

(1.6)

我们沿用Calvo(1983)的交错价格模型,假定t时期企业只能以y概率调整价格,这意味着t时期,所有企业中只有比例的部分可以调整价格,1-y比例的部分沿用前一期价格,即总价格水平为:

(1.7)

对数线性化后,得:

(1.8)

由式(1.5)、式(1.6)和式(1.8)得:

(1.9)

式(1.9)两边同时减去 并用 可得:

(1.10)

式(1.10)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受通货膨胀预期,外生性需求对其稳态值的偏离,以及实际成本对其稳态值的偏离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把外生性需求分解为贷款引致需求L,财政扩张引致需求G和国处收入增加引致的需求T;把要素成本分解成劳动力成本W1,资本成本WK和中间投入成本Wi三部分,并假设总的外生性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都服从C-D函数,则可得:

(1.11)

其中 都为正参数,可以看出式(1.11)描绘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动态。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选择国际原油价格指数(oil)、进口商品价格指数(mp)、人民币汇率(e)货币供应量(m1)、工业产品价格指数(PPI)以及GDP产出缺口作为解释变量。所有解释变量的数据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由于我国不公布GDP的月度数据,所以我们用工业增加值来近似地代替GDP,通过对工业增加值进行季节调整,并利用HP滤波法计算循环因素,由此来表示GDP缺口。

(二)我国本次通货膨胀成因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通货膨胀与解释变量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进行了CPI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与CPI存在着Granger因果联系。由于某些变量的原始数据存在非平稳性,因此,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存在6个长期的协整关系。

在前面各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模型精简原则以及AIC、SC信息准则,我们选择滞后期为1期,并建立模型。表1为各子程的模型估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除GDP产出缺口之外,各子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超过90%,虽然GDP产出缺口子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69%,这表明模型总体有着较高的拟合效果。图1中的点表示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可以看到这些点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我们所估计的模型是稳定的。

表1 各子方程的模型估计结果

图1 VAR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根

(三) CPI的脉冲响应曲线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我们可以识别一种变量的冲击对VAR系统中其他变量的影响程度,现在我们就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各解释变量所形成的冲击对CPI的影响,CPI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到:

(1)一次正的汇率冲击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正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5期左右达到最大,而30期之后,这种影响逐渐消失了。

(2)正的GDP产出缺口的冲击对CPI产生正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第6期达到最大,16期后变为负的影响,而33期后影响消失。同样,M1的正面冲击也会对CPI产生正的影响,影响在第7期达到最大,18期后变为负的影响,35期后消失。正的PPI扰动也会对CPI产生正的影响,与GDP产出缺口和M1的影响相似,PPI所产生的影响在3期左右达到最大,第9期后变为负的影响,22期后影响消失。

(3)进口商价格的冲击首先会对CPI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在16期后该影响变为正向影响,并在35期后消失。国际原油价格冲击起初有正的影响,但持续时期较短,很快便转为负的影响,并在16期左右达到最大,但23期后,其影响又变为正向影响,并在40期后消失。

(1)对cpi的响应 (2)对汇率的响应 (3)对产出缺口的响应

(4)对M1响应 (5)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响应 (6)对原油价格指数的响应

(7)对PPI的响应

图2 CPI的脉冲响应曲线图

三、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对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首先从厂商定价模型出发,进而推导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决定的理论模型;然后,在我国通货膨胀月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上述步骤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汇率对通货膨胀有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所持续的时间不长。

(2) CPI对产出缺口、M1的冲击有相对较大幅度的响应,产出缺口与M1是代表需求的变量,说明需求因素在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起相对主要的作用。

(3)CPI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原油价格指数以PPI冲击的响应幅度相对较小,这些是代表成本因素的变量,说明成本因素对我国本次通货的影响小于由需求因素产生的影响。

从以上的结论我们可得到以下启示:

(1)利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其效果持续时间不长。理论上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减小贸易顺差,从而减小国外的需求,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从需求方面减少我国的通胀压力。然而,事实上,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上升、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多重压力之下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说明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机制存在着阻碍。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升,巨额的套利机会促使国际游资加速注入,这将使得人民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我国的通胀压力,因此,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当前通货膨胀问题并不见得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通胀预期

2008年的宏观经济如一场好莱坞大片,有太多的戏剧性变化,上半年,压通胀,防过热,力保经济“又快又好”话音未落:下半年,防紧缩,保增长,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雷厉风行。进人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仍在衰退泥潭挣扎的时候,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在局面

转好的同时,一些有远虑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扩张的货币政策已埋下了通胀的种子(周其仁,2009)。2010年,汽油柴油涨价,糖涨价,食用油涨价,一连串的涨价。2011年1月份我国CPI上涨比率达到4.9%,2月份保持居高不下,反映通货膨胀已经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也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头戏。

一、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有以下特点:

其一,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实表明,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

其二,食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价格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17.7%。

其三,本次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从2009年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收效甚微。玉石、文物、古董、字画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视角下的通胀变动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是最近3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行列,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化对各国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地动态演进。全球化通过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和工资抑制效应、增大全球总供给和形成主要经济体低通胀目标偏好等渠道,压低了全球通胀水平,使得世界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正是过去30年所发生的情况。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分化,全球化对通胀的作用方向逐步逆转。下面,我们将构建一个基于全球化视角的逻辑框架。

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过度消费增长模式与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度投资增长模式间的“二元”格局。在这种经济格局下,美国政府、居民和企业借助现代金融制度安排,无节制地放大消费需求,而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以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为代价不断加快投资速度以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两者相互强化,通胀压力随着正产出缺口的持续而开始日趋加大。此外,又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进入同步的通货膨胀上涨周期。作为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我国,通胀更是具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

2.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流动性过剩: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物价上涨是货币现象,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关于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外汇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尤其在2000年以后增长进一步加快。2009年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就已突破了2万亿美元,2010年已经达到2.9万亿美元的新高值。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上升,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及增速,无论是与国内同期GDP纵比还是与外国情况横比,都显示货币发行过快,导致流动性过剩。十多年来,我国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距离在拉大,且这一状况自2009年开始加剧。从M2/GDP的比率也可以看出,进入2000年后,该比率长期在150%-200%之间波动,2010年更是接近200%,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伴随着巨量的货币扩张。且具后续效应。

本轮物价上涨是近十年货币被动超发的累积结果,而宽松的信贷条件、长期的低利率则起到助燃的作用。“货币超发一房价上涨一物价上涨”的逻辑是合理的。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机会成本涨,反过来又会牵引着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是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3.资产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强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供给的单一垄断性,我国房地产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必然趋势。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国内外大量资金就会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加速上升,而房价上升又会增强通胀预期,驱动更多的资金不断进入,进而在房价和通胀预期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的自我强化循环。

三、抑制通胀的策略选择

通货膨胀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应综合运用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量化紧缩:(1)加强对国际热钱流入的监管。建立健全以央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结构为补充的热钱防控体系,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此外,在国际投资资金审批上应注意阶段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外商投资项目资金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利用汇差和利差进行套利或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进行投机:(2)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有助于消化掉目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化解通胀的压力。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规模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而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又迫使我国通过这一领域的对外投资来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

2.供给扩张:(1)实施减少企业税收的政策,以抵消成本上涨的因素,防止物价上涨;(2)改善企业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3)加强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此外,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这样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其政策意旨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3.继续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扬。股市、楼市的过度活跃,一方面挤占实体经济的可用资金,另一方面大大强化通胀预期。因此,必须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股市。同时,应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击囤地行为等措施平抑房价,防止热钱大量涌入并进一步助推通胀预期。

4.努力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一旦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粮食减产,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地触发通胀。为此,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等多方面支持农户以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同时,继续运用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及粮食储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供应。

5.控制通货膨胀要加强对预期的引导。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低通货膨胀时,其预期是收敛的,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引导预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而当通货膨胀高涨,发展到高通胀时,其预期是发散的,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便难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说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央行既要考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也要考虑预期的作用。当前,稳定预期就成为我国央行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稳定预期又对央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央行要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稳定公众预期,防止因预期不稳而导致通胀出现螺旋上升。

总之,我国目前治理通货膨胀并非一件易事,正如总理所说,“放虎容易关虎难”,而且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油价的上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还需要审时度势,据实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剑,全球化、全球产出缺口与国内的通货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9,(6)

[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

1.引言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现象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会面对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派别与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对各种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2.现代通货膨胀研究的两大派系

货币是否为中性的问题成为划分均衡学派和非均衡学派的分叉点。均衡学派的代表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派学,非均衡学派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

这两种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也有较大的分歧。均衡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完全的货币现象,而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而通货膨胀不会对国家除货币以外的其他事项如工业产出和就业情况产生巨大影响,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关系,与国民经济实际部门的运行无关。而非均衡学派认为通过膨胀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发生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即为货币流通量大于社会的总需求,货币供大于求导致货币贬值,这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使得钱不值“钱”。严重的恶性的通货膨胀会给除货币以外的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比如失业率会急剧上升。

均衡学派推出结论的基本假设有: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可以充分获取信息,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市场的真实交易量在短期内为其平均数。由于其前提条件过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若以此作为指导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在接下来关于通货膨胀的内容中,以非均衡学派的观点为主。

3.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四种理论

(1)需求膨胀论,该理论认为是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生产产量不会再得到增加。总需求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各经济主体的需求。此时供给小于需求,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支持此理论的我国学者以其观点分别有:有戴根有(1995)结合 1994 年的背景,认为人民币的低估值导致外需旺盛,从而间接的引起我国外需拉动型通货膨胀;刘金全、陈广华等(2004)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有两个主要成因:一是以货币扩张为代表的名义需求扩张;二是以消费需求扩张为代表的实际需求扩张;陈功(2008)认为我国存在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又进一步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从食品价格、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GDP 增长率等多个诱因分析我国通胀成因,发现 GDP 增长率是影响我国物价的最主要因素。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我国支持此理论的学者及其观点包括,桑百川(2008)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胀是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所引致的;顾书桂(2008)认为,由于地租参与社会生产分配的特殊性,使得地租成为我国通胀的主要诱因;王虎等(2008)对CPI和我国沪深指数建立了VAR模型,指出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和CPI存在稳定的关联性。新凯恩斯经济学派是支持该理论的主要学派,通过影响成本中劳动力这一因素的角度,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工资—工资螺旋式通货膨胀”式。该模式基于工资刚性假定,认为在通货膨胀刚开始产生时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多余的财富实际是聚集在资本家手中并有利于增加资本家的投资资金。但劳动者迟早会感受到通货膨胀而带来的物价上涨,面临着增加的生活成本劳动者趋向于要求增加工资并且工资增长幅度至少不小于通货膨胀的程度以不降低其生活质量。工资增加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推动了价格上涨。而且少数行业的价格上涨也会影响其他行业的价格。那些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大,比如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我们相信最后方便面的价格也会发生上扬。即工资上涨进一步推动成本上涨,导致了产品价格水平的又一次增加。而价格水平的增加会导致下一轮的工人工资的上涨,如此反复,价格不断升高。

(3)结构性通胀理论,支持该理论的李晓西(1994)强调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经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但工资趋于一致,因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成因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分析认为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可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部门差异、各环节价格指数内部构成的差异、城乡区域三方面;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2008)认为管理外汇储备是控制通胀的最重要的方面,而且判定2008 年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2008)也认为中国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而物价上涨主要是供给冲击型,而非需求拉动型。苏剑和盛磊 (2010)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我国当前的劳动供给结构处于“刘易斯拐点”。这个理论认为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引起的通货膨胀,如高成长性部门和行业因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由于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领域合格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匮乏,且由于发展阶段中各人员需付出努力较多等)。由于这些特殊性和原因,资源价格和人员工资水平会上升。尽管这种人员工资上升是由于其产业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那些处于夕阳产业和衰退行业的人员依然会要求增加工资数额,而这些行业往往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经下降,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都已饱和。这些产业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推动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抬高物价,其实就是转变为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形式。

(4)预期性通胀理论。我国学者宋国青、陈学彬、赵留彦都是该理论的支持者。该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罗斯福曾对陷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说过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对通货膨胀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可以影响人们的需求以及供给,进而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具有储藏价值的商品,如金银贵金属、奢侈品、房产甚至是普洱茶。这种对某种产品的过度消费就导致了某一行业过热,推动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其他行业工资上涨,加深通货膨胀的程度。(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4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4-02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