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当前人类社会可利用的三类基本资源,就是能源、物质及信息,它们是组成宏观世界的三基元。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其根本区别是不同的核心资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它使人类的社会管理结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资源使再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在生态经济问题及其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问题上,高效的信息反馈和控制建立了新的机制,并且促进其不断超越和创新,处理危机也相当迅速,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模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兼顾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方面的效益。因此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可持续性都包含在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现代经济形态、文明形态正向知识经济和绿色文明上转变,从非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转向了可持续发展上。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趋势。我国生态经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我国的生态经济持续发展要以信息化、工业化为主导,把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实现同时信息化、工业化、生态化以及知识化并举。在知识体系中,信息化具有很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核心的服务产业结构,直接导致服务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并且促使其快速发展。如与信息沟通和社会文化交流相关的“心经济”文化产业,是一种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经济。在可持续性经济时代,这种生态友好的社会发展产业成为主导的产业。

2信息化时代中,我国生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在任何时代中,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问题都是物质资料的分配、生产、消费、交换的经济活动。绿色经济时代也一样,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在活动方式、依托力量、运行基础以及根本动力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绿色经济和传统经济不同的是与知识、生态生产过程统一运动和相互交织的过程,它能够在生产物质资料、知识智力以及生态环境生产中,使整个经济活动朝着有机协调和结合的方向运行,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上,生态经济表达了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及效益的统一性,提升了人们的发展理论,对经济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态经济运行主要有哪几个特点?(1)目前,在我国,生态环保标准逐渐成为强制性标准。其强制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产品的通行证明就是产品的生态、绿色标准。(2)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都青睐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自己的生态含量。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企业要立足于经济市场中,就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环境友好的产品,附加值才高,企业才会用更高的效益。因此,生产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经济的基础。(3)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信息化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要综合经济增长、人文、环境、资源等指标。如果忽视环境的影响,那么会为治理末端和环境恶化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21世纪议程》中强调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指标概念。(4)生态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应该与企业文化有机的结合,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和心理总和。而企业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企业要想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并且扩大器外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现代化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为主要的支撑,同时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对工业革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生态经济起到了根本性的否定和扬弃,它是生态革命,也是经济革命。

3信息化社会中,经济效率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是统一的在纯经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范式以经济和生态相脱离为特征,其理论框架是物本经济,物质资料经济运行的规律及经济现象是通过实物商品和物质资源的关系来阐述和解释的。因此,对于目前信息化社会中的知识、网络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是无法决定的,在当今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生态退化等生态经济问题上,是无法解决的,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中,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高层次的时代意义,是人类创造知识和生态财富的经济活动。而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形象概括和形态就是信息化和生态化,它的基础是生态经济,主导是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模式[2]。绿色经济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规律,看成是共同制约经济发展的过程。从发展经济学角度上看,生态可持续性是要获得更多的效益,从生态环境角度上,是要进一步的改善生态环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是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正处于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经济要求我们要创建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而适应2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潮就是生态环保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不管是国内或者国外,新世纪现在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就是绿色经济发展。在信息、环境、生态以及资源经济学上,绿色经济体现了各个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要利用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知识经济向生态化和信息化发展。

4促进信息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强调信息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是因为在资源集约上,它们是知识经济两大相互支撑的基础。一方面,信息经济发展支撑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经济过程中,循环经济是物质资源的减量化,而在经济流程中,无形资源取代了信息经济的有形资源,并且注入了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视野中,纳入信息经济的发展。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上说,在生产中,某些信息经济成果虽然减少了资源消耗,如电脑和电子产品等,在使用过程中却加大了环境等问题。因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用生态经济的原则来规范。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转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传统模式。资本和市场并不是与环境相对抗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在绿色价格体系框架中与环境保护是一致的[3]。信息化社会中,科学技术支撑着经济的发达,因此以信息化推动发展人力资源教育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则是信息化和生态化,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化”和“环境产业化”。“产业环境化”,如使用资源生态化、消费生态化、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生态化等,即国民各行业对环境的友好化。“环境产业化”,如环保设备、服务行业等,即环境保护和其相关的产业发展。诸大建曾经指出开展工作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在企业结构层面上,为促进传统产业的软化和绿化,就要培植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兴产业;(2)在企业发展层面上,为在生产上实现增效减污和增产减耗的目标,要使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导向的技术增强创新能力;(3)在产业局层面上,通过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能源、物资、信息的合理布局沟通,根据信息化和生态化要求,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和谐,建立生态化生态体系。

5总结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完善基本管理机制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明确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该产业健康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四部门分类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信息产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信息产业 投入产出法

信息产业及其核算范围

对于信息产业这个范畴最早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见于1962年马克卢普(F. Machlup)的著作,只是当时采用的是“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名称,后来日本学者提出了目前常用的“信息产业”的概念。由此不难发现,这方面的产业研究不过区区50年时间,可以说仍处在探索和深化的阶段。学界对其概念以及核算范围的界定存在分歧也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这是由信息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部类以下两方面的特点造成的:一是信息产业的发展虽然处在迅速上升过程中,但是自身的规模仍然较小;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信息产品的日益丰富,信息产业的涵盖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由于这两方面的特点,人们对信息产业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不断加深。

笔者认为,考虑到现实经济情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有必要将信息产业界定在一个“中等口径”水平上,即不仅包括狭义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与服务行业,还应包括提供其他性质的信息产品(未必是电子的)的行业,如出版、印刷、教育、科研等等,但是又不宜将范围扩大太多,以致包含一些主产品非信息产品的机构单位中的信息活动,这主要是出于核算可行性的考虑。以此为基调,笔者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与信息产品(包括信息货物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与使用有关的若干生产活动单位的集合。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四个产业部门,共15个二级部门,如表1所示。

本文以下的分析就是建立在上述对信息产业概念及分类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本文根据河北省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按前述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部门合并,构造了15部门投入产出表,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信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及其在当年全省总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

由表2不难看出,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年均增长速度为13%-15%,可以说信息时代的脚步正加速而来。从信息产业增加值在总增加值中占比的情况来看,有两方面的信息值得关注:一是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且每年的新增产品价值较高,但是信息产业对总增加值的贡献还不足8%,且近年来似乎表现为占比逐渐降低的趋势。二是信息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较之地区总体经济而言(年均增长速度为16%-19%),其发展仍然相对较慢。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信息产业对河北省经济总产出的影响

要了解信息产业对河北省经济总产出产生影响的方向和力度,本文根据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核算资料计算了反映其后向关联性的影响力系数和反映前向关联性的感应度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信息产业所属的产业类型性质的判断。

(一)信息产业的后向关联性分析―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也叫带动度系数,是指当某一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带动国民经济中各部门总产出的增加量,它反映了国民经济中该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货物和服务的需求程度,即产业后向关联度,进而揭示该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这个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出所研究的产业部门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可以体现其间接影响。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分析来说,该系数的取值越大,表明信息产业对其他部门的需求越大,也就意味着做大做强该部门可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以及就业机会,以提供信息货物和信息服务生产所需的资源,这也就是信息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

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为:

(i = 1, 2,…, n; j = 1, 2,…, m;n = m)

其中,cij为j部门对i部门的完全需要系数;为产业j的影响力,即完全需求系数矩阵C(也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C=(I-A)-1)中第j列之和;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C列总和的均值。

在评价中,通常将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对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1作为标准。当Fj >1时,表明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力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依此类推,Fj =1和Fj

2002-2007年间,河北省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如表3所示。表3的最后一行显示了信息产业总体的影响力,2007年1.03的指标值表示信息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需求,就会带动整个经济增加1.03万元的总产出。这些信息同时说明,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近年来有所提高,已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与其他三个产业部门相比,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考察的时段内一直位列第二,仅次于第二产业,进一步表明信息产业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就信息产业内部六个类别的影响力系数来看,除了商务服务信息类和教育信息类之外,指标值均超过1。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信息类(2007年为1.2489),说明文化产业是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实力”产业,其带动作用不容小觑。相反地,商务服务和教育两个类别的影响力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情况表明,河北省在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部门的活动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信息产业的前向关联性分析―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也叫推动力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要求某一产业部门增加的总产出,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所关注部门产品的需求程度,即产业前向关联度,进而揭示该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对于信息产业的感应度分析来说,该系数的取值越大,表明信息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支持力度越大,也就意味着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不仅是其自身的壮大,而且由于为其他部门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产品,从而推动这些部门的发展。

感应度系数(Ei)的计算公式为:

(i = 1, 2,…, n;j = 1, 2,…, m;n = m)

其中,为产业i的感应度,即完全需求系数矩阵C中第i行之和;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C行总和的均值。

在评价中,通常以社会平均水平,即各部门对某个部门的需求水平平均值1作为标准。当Ei >1时,表明i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感应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依此类推,Ei =1和Ei

2002-2007年间,河北省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如表4所示。表4的最后一行显示了信息产业总体的感应度,2007年0.55的指标值表示其他部门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需求,要求信息产业增加产出0.55万元。这些信息同时说明,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不仅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近年来还有所下滑,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乏力。与其他三个产业部门相比,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所考察的时段内一直位列最末,与首当其冲的第二产业相比差距悬殊,进一步表明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还没有为推动河北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当然,这与该产业在地区经济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也是有关的。

就信息产业内部六个类别的感应度系数来看,虽然全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文化信息类的感应度系数仍为最高的(2007年为0.8028),与上一节的结果相呼应,说明文化产业的确是对地区经济发展极具价值的重要部类―其辐射力很强,推动作用同样突出。相反地,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类的感应度不仅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显著低于信息产品的平均水平,这一情况表明,河北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仍需寻求有效的手段。

(三)信息产业的产业类型分析

产业类型分析是建立在上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的基础上的。为了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我们以感应度系数为X轴、以影响力系数为Y轴构造坐标系,并以二者各自的社会平均水平(1)的交点为原点将这个坐标系分为四个象限。位于第一象限的产业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性的双重作用;位于第二象限的产业表现出强辐射性和低制约性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位于第三象限的产业属于低辐射和弱制约性的部门;位于第四象限的产业则具有低辐射性和强制约性的特征,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由于某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来说不尽相同,所以观察所关注的产业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构造的河北省四个产业部门以及内部的15个二级部门的产业类型图如图1所示。图1显示,河北省信息产业位于第二象限的边缘(感应度系数为0.5538,影响力系数为1.0317),距离第三象限较近。这种情况表明,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制约性偏弱,而辐射作用较强。因此,河北省要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同时该产业的推动力仍待提升。在信息产业内部,文化信息类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无论是在影响力方面还是在感应度方面的表现都显著优于其他信息部门。与此相对地,商务服务信息类和教育信息类都位于第三象限,表现出低辐射、低制约的特点,这与信息产业尤其是教育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够协调。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类与其他信息类虽然位于第二象限,但是位置非常靠左,亦即感应度系数过低,这也是推动作用没有充分释放的信号。

河北省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一)信息产业取得了进步但发展速度不快

近年来河北省的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互动逐渐加深两个方面。虽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是与河北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相比,还是与兄弟省市信息产业的增速相比,其产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与信息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部类的高成长性不相符,从原因上来看,产业发展机制不顺畅是关键。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感应度系数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该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较强,与此同时,反向作用力不理想―未能有效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他产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不足。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需要对信息产品的应用加大支持力度,从政策引导到督导落实到媒体宣传都应得到重视。只有使信息产品成为广受认可并为其他产业部门大量使用的“投入品”,才能有效地促进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

(二)经济结构亟需转型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难点既表现在调整本身的复杂性上,又体现为转型“抓手”不明确的棘手问题。由本文之前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河北省目前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典型的工业主导―第二产业地位突出,其他产业对总增加值的贡献明显不足。就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看,第二产业均占居首位,并且2007年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高达2.02,而其他三个产业部类均显著低于1,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情况与信息时代的经济结构典型特征差距是很大的,后者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对总增加值的贡献比重较高,按现有三次产业分类的第三产业贡献最大,工业增加值退居次席,即呈现“后工业化”特征。

就此来看,河北省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在于,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其较高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同时重视信息产品的利用对其他部门实现技术升级、生产质量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适时培育自己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基地,拓宽社会信息的传播渠道,加强以维护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智力成果保护工作,将地区经济逐渐引导到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良性发展道路上来。

(三)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对河北信息产业内部的各个部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信息类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是较高的。这种情况给有关部门的启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对其他部门的辐射作用非常显著,它的发展需要大量使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增长不仅是一个局部的壮大,而且必将带动地区经济整体的迅速增长。加之文化信息类包含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用品制造与租售等行业所具有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等特点,符合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对于提高河北经济增长质量大有裨益。二是文化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推动力有待提高,虽然文化信息类在信息产业中的感应度是最高的,但是与第二产业及其内部的部门相比,推动力仍显不足。考虑到文化信息产品的特点,必须首先提高文化信息自身的质量,进一步挖掘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释放文化产业蕴藏的潜力,以保证为其他部门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其次还要注重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使信息传播更畅通,改善信息的时效性,并有效降低文化信息传播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

(四)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对河北信息产业内部各部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还揭示了一个严峻事实,即科学研究、技术信息类和教育信息类两个部类的发展中均存在着感应度较低的特点,且教育信息类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也偏弱。

笔者认为,要解决科技与教育领域的问题,首要着力点还不是如何令这些行业本身的规模扩大,更紧迫的是如何提高这些行业对其他部门的推动力,即加强科技和教育行业的质量建设。具体思路包括,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沟通,通过这些渠道建设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统一,缓解目前脱节和错位的现实矛盾。还要大力扶助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以“高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形式扶植创新型企业将其智力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要举办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提高高校毕业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提升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部门,自身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河北省信息产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产业规划,为实现河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机遇,并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沈开艳,黄国华.中印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7)

2.孙华良,赵邦宏,李剑.河北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论坛,2006(11)

3.吴先锋,吴伟.信息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21)

4.鄢显俊.试论IT产业在美国信息经济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7)

5.廖明球.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模式探析;财务管理;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92-03

从不同的经济角度来划分,可以将经济管理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为应对当前多变的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来说,根据经济的构成要素可以将国际市场竞争上的经济管理模式分为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两种,而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律可以将经济管理模式分为知识经济型、财务管理型及信息管理型等三种模式。

1 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从宏观方面来看,根据政府干预程度和方式等的不同,可以将世界经济管理模式划分为竞争型和政府主导型。

第一,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随着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经济体制在总体上表现为比较和谐的发展关系,但是根据各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在经济管理上表现为较大的差异性。竞争型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言,宏观调控的控制手段比较少,而更多的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体现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典型代表国家是美国,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政府干预经济上的手段相对较少,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竞争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因此来说,在市场竞争型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保障了较大的活力,私有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体现了竞争的公平性。但是,传统的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过于依赖于市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缺乏正确的认识,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的多样化,使得市场的格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更加促进了经济危机的产生。

第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经济的计划、规划和对产业政策的分配进行必要的管理,从而构成了政府进行经济计划的发展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的主导型地位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市场主体本身性质的不同,所以在经济管理上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进行预测性的诱导,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计划,促进竞争的合理化,保障市场的活力和企业主体的长足发展。但是过度依靠宏观调控的力量,忽略了市场经济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市场主体的长期发展,难以有突破性的提高。政府型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以日本的产业管理模式为代表的,日本的国家干预措施主要体现在产业的调整上,但是根据日本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得不说其是较为成功的运用的产业政策的国家之一。虽然,日本的经济发展趋于繁荣,但是依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出口是日本经济赖以依存的支柱,政府则是政策的决定和实施者,两者共同决定日本的命运。可惜,金融海啸一年多后,两者并未带领日本经济复苏,反而暴露出日本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缺点;而政治不稳定也影响经济复苏。”

所以说在面临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的形势下,以政府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发挥作用,从而稳定经济市场,促进企业发展。

2 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和信息型经济管理模式探析

从宏观来看,可以将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划分为市场主导型的竞争式经济管理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模式。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作用越来越强,政府的经济干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趋向于以市场规律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调节的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控制下,由于市场主体的经营性质和范围、手段的差异,侧重点不同,导致经济管理模式的差异。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分为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信息型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2.1 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

(1)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的模型逐渐多样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市场主体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逐步倾向于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保持竞争的绝对优势。分析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首先要从当前的时代特征和经济背景着手,新的时代,要求企业具有知识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潜力,要求企业具有应对市场变化的柔性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化的市场中,能够较好的进行知识和产品的创造传播。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知识主要体现在基层,体现在专家的头脑里。”当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开始有了横向和纵向的发展,人们将知识广泛运用于企业的开发、利用和研究当中,创造动态的经济管理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2)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首先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主要是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企业精英,从而促进企业的纵向发展。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侧重于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管理,注重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精神内涵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爆发力。“由于人是知识生产、创造、应用的主体,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因此,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注重的是人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所以,在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中突出人的力量,体现以人为本。

第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为了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需要不断的分析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和谐管理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和谐管理是保障企业组织内部组织条理化,外部管理的拓展性。具体来说,要进行内部层面的知识管理,最大化效益,并且合理设置内部结构,规划管理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组织成员提供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从而有利于处理好组织与成员、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外部层面的知识管理,以理性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保证组织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正当利益,从而为组织的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

第三,体现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面向市场,市场变化性较强,商品的流动性较大。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机制,以突破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管理形式,更多的将知识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以知识为先导,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知识作为一种财富也就具有了自我封闭性,因此知识的所有者大都不会主动地将知识提供给他人,必须将知识市场化或者实用化”。

2.2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财务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管理,最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组织财务活动,达到企业最大效益提升的终极目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经营目的和财务管理目的相一致,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达到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1)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第一,集权式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具有子公司的公司集团而言,通过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控制体系和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企业的经营运作。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的管理特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包括投资、资产重组和收益分配等都要统一服从母公司的调配,在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虽然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减少浪费,节约成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子公司的积极性,灵活性不高。而在未来的发展模式中,集权式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依然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但是要建立在灵活性的基础上。

第二,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指由于子公司充分的把握财务管理权利,母公司负责监督和监管,在进行财务资金的运作和收支时,子公司具有充分的决策权,这样就保障了公司的应对市场的灵活性,但是相对来说风险也提高了。

分权式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分析,捕捉商机,增加企业的赢利机会,同时充分保障企业职工的权益,易于制定弹性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其缺陷主要表现在,风险较大,“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集团整体,子公司各自为战,容易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便于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以及时发现子公司的风险和重大问题”。

(2)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造成困扰,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行经济管理模式革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第一,加强财务管理的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渗透和交流的频繁,在经济运作方式和经济管理上存在的差异,等到相互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市场的进一步稳定。所以,加强财务管理的开放性,有利于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提高企业财务经济管理的延展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延展性具体表现在,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保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使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应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研究向金融方向延伸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1)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信息经济时代,网络和科技促进了新时代的来临,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中,需要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另外,现代交易平台更多的转移到网络中,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企业的合作效益。加上商务信息的普遍利用,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强。甚至渗透进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企业资源的分配,财务信息管理等,都需要进行细致的信息管理。

(2)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化的逐步深入,未来的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将更多地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形成系统的信息知识流,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结 论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可以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而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各企业的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又可以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分为知识型、信息型和财务型,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经济管理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浅析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J].论文下载中心,2007.

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ERP; 管理; 电力; 效益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人类社会也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中国电力企业,应用ERP管理系统对于充分实现社会经济责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ERP及其特点简述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缩写,中文意思是企业资源计划,是在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包括分销、制造、财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管理等子系统,体现了物资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ERP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实现企业业务数据的统一化、协同化,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最终确立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

ERP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财务和企业内部各业务的协同,与供应链、销售链的协同。

与企业内部各业务的协同是指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传递实现内部的协同,如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或劳务数据,并实时、批量送达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过来,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与供应链、销售链的协同是指通过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与电子商务,如网上订货、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财务系统;网上服务、网上咨询使供应链的协同更加默契等。

二、ERP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与前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企业就开始引进并推行MRPII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实施ERP系统管理的趋势呈现出新的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ERP市场。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年需求量应在200亿元以上,其中对ERP软件、集团财务管理软件、商务管理软件的需求较为强烈,约占90%,我国企业在应用ERP上,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在应用ERP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各个企业差距较大,能够真正成功地全面实施ERP管理系统的企业很少。人们对ERP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片面认为ERP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只重视信息流,忽视物资流;二是企业领导重视与参与程度不够;三是对咨询服务的价值认识不够,使企业在软件选型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量越来越大,在信息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及时获得信息,实现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和及时决策,都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制约企业全面竞争能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500强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已应用ERP管理系统来加强企业管理。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深入,对ERP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应用ERP的范围和质量必然会急速提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电力企业应用ERP的必要性

ERP作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国际知名电力企业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国内电力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针对于国家电网走向国际化,建设“一强三优”坚强电网的宏伟目标,应用ERP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电力企业走向国际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一个是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水平;另一个就是电力业务的网络化和数据的电子化水平。20多年来,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设备自动化上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尤其在控制系统上许多设备已经赶超了发达国家。但是在电力业务的网络化和数据的电子化方面,也就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企业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

首先,ERP系统能为电力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供需链上所有的资源与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各职能业务部门独立信息系统带来的信息资源分散的局面,消除了企业内部因部门分割造成的各种信息隔阂与信息孤岛,实现了信息的充分共享及业务的流程化运转。其次,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运用ERP系统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与优化,实现生产经营的精益化与集约化,达到降低成本、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经济效果。

电力企业应用ERP实现了生产运营实际情况的实时反映,能够对资金、物资等重要资源实施集中运作,进而实现生产的协同作业,最终通过商业智能分析等信息的增值应用,达到企业综合决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二)从具体管理角度分析

电力公司经营的产品单一,从电厂采购电力资源后,通过自身的输、配电网将电送给最终用户,然后由业务人员抄表,收取电费,从而实现企业的供、销平衡和赢利目标。这种业务模式清晰地表明,电力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有三部分,即:用户、电网和电厂。因此,电力公司的管理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同时兼顾这三方面的平衡,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首先,用户是电力公司取得赢利的来源。针对用户进行的赢利性分析将极大地提高电力公司对自己的收入和利润构成的认识。虽然目前中国电力行业仍属垄断,投入成本进行用户赢利能力分析,从表面看意义不大,但从电力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配电业务和电价的放开是可以预见的,电价结构的透明度也是越来越高。对不同用户的盈利性分析之于电力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根据不同用户情况,指导分类定价,从而得到合理的电费收入;了解不同用户类别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差异,在开放市场上有针对性的选择用户;从财务角度了解不同用户类别所承担的成本结构的不同,制定合适的方法来降低相应成本;给电网改造投资提供财务依据。

其次,对电网的管理。电网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日常维护,包括静态维护和动态维护。静态维护是固定资产和设备的属性数据的维护;动态维护则是指设备的故障、维护和保养记录。动态维护从短期角度看仅是操作层面的工作。而动态维护数据的更大价值在于中长期。经过长期、强制性的数据收集和积累,设备的维护记录可以提供设备故障史和相应的维修史,从而为将来实施基于可靠性的维修策略提供数据基础。这些数据在中长期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是决策层的关注点。但数据的保存和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ERP的应用恰能够全面地保存整合这些重要数据。

电网管理的第二部分是电网建设。电网建设的重点在于项目的全方位管理。目前国内的电力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每年用于项目的投资都十分巨大。ERP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方法,包括项目范围、时间、成本、采购、人员、审批流程等多个方面。实施ERP项目管理以后,各业务部门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管理部门同时在这一平台上设置检查点,保证项目按照规定的流程正常运行而不偏离。

再次,对于电力公司的运营来讲,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现金给企业带来的收入,是应用ERP能够带给中国电力企业最直接、最重要、最能够看到数字效果的部分。

没有准确的现金流预测机制是中国电力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力公司的资金流向分收入和支出。收入几乎全是电费,支出则主要是由电的采购、电网维护的备品备件、各类项目的设备、服务支出以及税费支出、管理费用的支出等组成。目前现金预测机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数据来源多,有营销系统、银行对账单、采购合同和供应商发票等;来源层次多,有省、市、地、县各级分公司;来源信息渠道不畅,如采购设备等的付款时间事先没有反映到财务系统;项目资金缺乏预测和根据时间变化自动调整机制,往往采用按照固定时间进度下拨资金的方法等;信息无法及时整合,缺乏实时汇总和修正的功能。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ERP软件实施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其中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原本就是ERP软件的标准功能,通过整合流程,资金利用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在短期内实现财务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不仅如此,先进的ERP系统应用程序模块都是根据行业里“最好的经验”设计的,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都可以在系统中实现。在企业实施ERP时,可以将行业标杆企业中的先进方法应用其中,优化流程,改造程序。

综上所述,中国的电力企业实施ERP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通过应用先进的ERP改善中国电力的国际形象,同时也顺应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