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统筹和安排[1]。有效的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合理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的主动性[2]。然而目前的学业规划指导主要局限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3]和本科院校[4],在高中却鲜有涉及[5]。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未来规划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6]。个体经历着从生理、认知到社会角色的新变化,需要在学业、职业等领域做出更多抉择,以便为进入成人期做好准备[7]。在这一心理发展需求下,高中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为切入点,分析了面临新高考的首届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结合学生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程度,就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开展相关学业规划指导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业规划现状
1.对自我认识明确但对环境评估不足
一个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对新高考改革这一大环境的认识和评估情况。
(1)自我认识较明确。通过对自我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人格特质、处事风格和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研究发现,高中生各方面的自我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反映出高中生的自身认识与定位较明确,该结论与埃里克森提出的高中阶段需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12~18岁)这一理论一致,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定位,以避免生活和学习中的盲目。
(2)环境(新高考改革)认识不足。学业规划要求能充分认识当前环境,把握环境的优势与限制,评估环境对自己学业发展的影响[1]。对于将参加2017年新高考的高中生而言,新高考改革是他们所处环境中最突出的内容。而53.8%的学生对新高考的认知水平为中等程度,仅有2.8%的学生对新高考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对新高考认识不太清晰或根本不了解的占到总体的12.6%,这表明高中生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存在不足。
(3)对新高考利弊持中立态度。有关新高考对个人的影响,11.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即高考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和长远发展,26.4%的学生认为弊多于利,而高达57.2%的学生视新高考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表明学生对于新高考的利弊评估较为中立。
(4)兴趣成为选考和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在选考方面,高中生的主要参考依据分别是备选科目成绩优劣(42.1%)、个人的科目兴趣(30.8%)、科目与高校专业相关性(24.8%),而较少考虑该科目的师资力量(0.9%)。在未来高校专业选择方面,64.2%的高中生将兴趣作为高校专业选择的最重要依据,另外性格特点和专业热门程度的影响分别占到了16.0%和8.8%。由此我们发现,兴趣不论是在选考或是专业选择上均占据重要地位。
2.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5.2%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比较了解,而对学业规划认识不足或认识程度一般的高中生则占到84.8%。在学业规划行为层面,仅有7.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过较详细、系统的规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40.1%的学生只做了近期规划,而高达44.8%的学生想过做规划但未付诸行动,还有6.3%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做规划。
面临新高考,仅18.6%的高中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即愿意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自信能够应对;而高达81.5%的高中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采取消极或被动的应对方式,其中包括对新高考改革未作考虑并幻想到时候总会解决(49.4%),以及对新改革所引发的不确定影响而感到焦虑(14.8%)或茫然(17.3%)。
由此我们认为高中生的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学业规划了解不足,同时自我学业规划行为缺乏主动性,很少制定详细的学业计划。面对新高考的到来,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较消极的应对方式,甚至产生焦虑、茫然等负性情绪。
3.获得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迫切
从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包括团体或个体指导性质的)的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3%的高中生接受过相关的指导服务,而高达73.0%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指导接触少,甚至从未接触过。在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上,有68.4%的学生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可见高中生较少有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的经历,同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的自主选择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他们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强烈。
4.学业规划课程指导成高中生的首选
关于高中生对学校层面提供的学业规划指导方式的喜好调查发现:开设相关的学业规划课程是最受欢迎的指导方式(42.7%),此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以及为学生提供个体指导也较受学生欢迎(分别占到22.2%和17.1%)。
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通过对高中生的自我认识及对新高考大环境的认识、高中生学业规划的意识与行为以及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新高考改革从试点逐渐到全国普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1.开设学业规划课程,强化学业规划意识
高中生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多数学生无具体学业规划。学校应开设相关学业规划课程,将其作为高中生学业规划的主渠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规划,并增强自主开展学业规划的意识和技能。
2.课程指导,突出选考
为实现科学选考及合理选择高校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介绍学科最佳学习方法、科目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应的潜在职业发展方向等。从学科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对该科目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选考提供重要依据。
3.科学评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自我了解程度处于中上水平,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8],而这两种自我认识方法的缺陷在于简单、片面,易产生认知偏差。学校指导人员应运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科学方式评估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以帮助其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4.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是学业规划指导的更高要求。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咨询服务。指导人员借助科学评估手段,结合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技术使学生的自我认识加强,同时结合当前及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业规划蓝图。
5.加强社会实践,从现实生活中了解职业
高中生生活圈的狭隘性及高中阶段对知识学习的过分强调,导致其实践活动缺乏,进而限制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社团活动、社区调查以及职业技能类培训,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直接体验,以便为其开展学业规划提供直接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恒亮.学业规划:筹划未来[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3] 郑昌辉,张景书.浅析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20).
[4] 李小红.大学生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6] Nurmi,J.E..Socializ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channeling,selection,adjustment and reflection.In R.M.Lerner & L.Steinberg,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04.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英语教育;挑战与探索
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网络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生们更应该培养国际意识,加强国际交流能力,学会各国之间的语言。但现如今的课堂大多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安静地听讲,并且学生大多对英语教学的适应性还不强,直接导致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低下,英语的整体质量下降,而新高考对高中英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得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得到了广大教育人士的关注。
一、新高考改革的内容和挑战
1.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将外语考试记录两次成绩,满分仍为150分,每年于4月和10月安排两次外语考试,考生可报考两次,并择优选择自己的外语考试成绩。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挑战。第一,弱化了英语的地位。新高考改革给予了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一次比原定考试时间早了两个多月,使得英语的专业性难以得以体现,对学生高中学习阶段中的目的性确认造成巨大的影响,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第二,学校英语教师任务繁重,影响正常教学。教育改革使得学校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的选择空间,但学校一时间教师难以得到充实,使得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出现疲惫等状况。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观念及自身素质问题。就目前的高中英语教育,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全方位素养培养的应试模式上。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只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语法知识,对学生口语以及素质教育的意识较低。有些英语老师自身口语能力不够,难以使口语教学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应用,再加上教学任务的压力,甚至于有些英语老师不愿意在课堂中改变教学模式或者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培养。2.学生的基础差异。一个班的学生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虽然农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甚少,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对英语更为陌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更为巨大,导致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适应性要低于城市学生。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年龄是参差不齐的,相比年龄小的学生,年长的学生阅历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成熟,对学习的适应性也更快。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探索
1.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之间交流,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明确分组,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第二,将实际问题加入口语教学部分,增加学生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勇敢地参与互动。第三,教师做好榜样,引领学生正确地学习,及时地总结归纳,并让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兴趣。在英语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类似角色扮演、辩论赛、学生当老师等活动,设置相应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也能通过参与活动加强口语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3.完善英语教育评价体制。完善的英语教育评价体制,能够协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及全方面素养的培养。学校出台相应的评估,不单单从学习成绩上评价教师与学生,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课堂变成双向的,使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的适应程度,同样也能提高家长及教师对学生们学习适应性的重视,使学生们能够往好的方向得到全面的发展,培育全方面素质兼优的祖国栋梁。
本文围绕新高考的相关背景,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挑战与探索进行研究与思考。新高考对高中英语提出了巨大挑战,英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思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老师,望各个学校、教师能够重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全方面优秀的人才。
作者:余明建 单位: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浩.新高考方案下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校园英语.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考模式 地理教学 调整适应 有效对策
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学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学教学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应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跟上形式的发展,以适应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教师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教师的抱怨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教与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适应各种形式的改变,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带领好学生迎接各种挑战。
(二)教师学科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不是用一个科目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往往牵涉各科、各类知识。新高考考试模式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尝试。要求学生如此,教师的智能就不能浮于表层和偏于一隅,需要借助满腔热情的“继续学习”,做到常学常新,在知识的“深”和“广”上双翼齐飞。
(三)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
不会研究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高考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定位和调整,并制订新的措施,此为瞻前性研究。教师只有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并不断进行理性升华,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有方向性、有指导性和有艺术性。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中的信息题,已经给中学地理提出“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学有所得。
三、重视“双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不仅在旧高考模式中应得到重视,在新高考模式中同样应进一步得到强化落实。不管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能力立意都是主流方向。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谈能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模式虽然改变,但中学地理大纲并未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求学生应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另外,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巧妙地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有效思维。
四、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适应新的考试氛围
新高考的模式改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有人做过统计,同样的一份试卷,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差别。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知识放在同一份试卷内,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会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个问题不知从几个角度解答,不知道要考虑哪几科的知识,以至于无法准确找到回答问题的关键;
(2)完成一张试卷的过程的同时把中学学习的三科知识进行应用,使用的知识量大大增加;
(3)完成一份试卷的过程中,要经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同时和不同时的思考过程,用了地理的知识,接着用历史知识或政治知识,单一思考变成了混合思考。
(4)各科增设了选作题,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高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给学生经常性的综合练习,多设置一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考试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综合试卷与平时的试卷并无二样,消除学生对综合试卷的恐惧心理。在不搞题海战术前提下做到见多识广,熟而生巧。
在整个高中阶段,所有学生一般会在高一年级将所有科目作为必修课程,在此期间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对孩子所擅长的科目,即文理作出一个综合的衡量与判断,然后会作出适当的取舍,在整个教学当中学生也会自发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产生排斥心理,如擅长数、理、化的学生自然会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形成的思维是:“反正我又不选文,高考也不考历史,不学也没关系”。出于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学校与老师也不免形成敷衍的心态,再加上不少高中院校重理轻文的风气使得历史课程并不能得到该有的重视。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政治、地理在高考中总分值300分,其中各占100分,历史课程本该重视体系贯通,但是初中阶段不少学校将历史课程看得可有可无,尤其是初三年级,所以不少同学在高中的学习中很难将历史课程整体串联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理不分家可谓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为适应新高考政策,各学校与老师有必要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作出创新性的突破。
(一)历史教材的编排新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分类与专题教学,主题与侧重点都很明确,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够自己分析差异及成因。另一方面,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其专业度的要求必将有所提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体系与顺序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自然会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程的兴趣,长期下去,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针对新的历史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与潜能。
(二)对历史课程思想的转变近些年来根据文理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科生的可选择性似乎多于文科生,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高中院校形成重理轻文的风气,家长与学生也被渐渐感染,从初中便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成绩,对历史、政治、地理只是做简单理解。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新的高考模式也正是做出了对这一错误认识的反驳,不分文理,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新的高考模式一经提出,不少学生也纷纷抱怨学习压力的加大,不少家长也会担心孩子门门学不好、学不精。针对这一顾虑主席也提出“多元录取”的政策,所以在学生录取与未来就业上家长大可不必那么担心。在传统高考模式下不少学生呈现极端化,即理科知识门门精通,但文科却一窍不通或文科知识学得很好,但理科知识却一点也不懂,这样的偏科现象甚至不在少数。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新高考的政策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家长、学生在新高考政策上应该有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不应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应为社会的发展与孩子的将来作出更长远的打算。
(三)历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强调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应着眼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根据以上宗旨学校有必要对历史课程作出整体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如若具备相关条件,可以模拟历史的情形再现,也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相关的历史短剧或者安排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的电影与电视剧,在近几年电视银屏上历史巨作层出不从,经过改编的故事情节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一方面可能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这时候校方应对学生做出正确、积极的引导,对影视剧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及时做出探讨,避免学生误读历史。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教师在历史的教学方式上也应作出深刻思考与大胆尝试,首先要优化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导入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是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时,他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可以多加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刻意去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预备包含感情的意境当中,进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震撼之感,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如此一来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与记忆必定深刻;最后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优化学习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可以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高考政策 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新高考政策的内容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研究高考政策走向、命题趋势、考查要求,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践行者、高考政策的执行者,必须切实将高考政策要求渗透和落实在平时教学的点滴进程之中,不断转变教学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课改和新高考政策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和显著提升。现在梳理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科学组织实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更加重视双向沟通交流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是运动、变化、前进的发展进程,在此进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双边的互动活动。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挑战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并且强调指出深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与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师与生之间的活动相互割裂,没有交集,各自完成讲解和学习任务,缺少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压抑内在情感,影响教学进程及效能。这就要求新高考政策要求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更具“动感”,更有“活力”,将双向交流、双边沟通等融入和渗透进师生之间的学教进程中,组织开展问答式、探讨式、讨论式等具有互动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教的实效性。如教学“等比数列”第一课时“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内容时,笔者采用问答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述等比数列定义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推导出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使用过哪些方法?
生:回顾思考,指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证明通项公式的方法。
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类比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更加注重数学实践探究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培养永远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更是实施教学的“主任务”。新高考政策的制定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自然将数学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查和检验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实施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贯彻和落实“学习能力培养首要任务”的重要思想,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进程之中,设置具有探究、实践特点的教学载体,提出数学探究任务和要求,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实践和思维活动,同时强化高中生探究解析实践过程的有效指导,逐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教师组建起同组异质、相互均衡的探究合作小组,设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究任务,并且向学生提出“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步骤”、“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否与二次函数的解集讨论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等探究解析的要求,组织学生根据所提要求进行针对性合作学习、互助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活动,在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实践互动下认识到“一元二次不等式图像的特点及解集的解题步骤”,发挥课堂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数学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这一“双重功效”。
三、更关注数学高考政策要求的渗透
高考政策的认知和掌握不是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持之以恒的点滴教学进程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将新高考政策对学生数学知识及解析能力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化整为零,渗透和落实到相应的章节教学之中,在相关数学知识点内容及案例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高考政策中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案例呈现,组织讲解和案例解析等教学活动,通过“积沙成塔”的方式,让高中生适应和适从新高考政策和案例解析要求。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讲解后,教师向高中生指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直线方程的深化,线性规划与实际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新高考政策命题中,一般都是设置现实问题进行展示和考查,命题时一般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平面区域的确定及求最优解的问题。这样高中生对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及命题趋势有所了解,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数学迎考能力。
四、更强化良好学习品质情操的培树
新高考政策与新课改要求一样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品质、学习情操,始终把社会优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成才先成人是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根本、最基础要求,是对学生主体最现实、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主体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自然承担和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其课堂教学组织推进中,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各方面教学资源、多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提振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锻炼他们的能力、深化他们的认识,做好高中生善于学习情感的激励、敢于攻克难关的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促使他们形成优秀学习情操,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人才。
以上是对新高考政策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的简单论述,还希望更多教学同仁积极深入其中、共同教研,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出力流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