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于应用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当代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相关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将原有相对单一独立的专业课程设置逐渐转变为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和服装工艺课程为主体,以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衔接性,加强对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工艺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强调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2]。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相关的课程包括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造型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业推板、服装CAD等课程,所谓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就是将上述相关课程进行群体性的融合和衔接,改变以往的相对单一独立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结构设计的能力[3]。见图一。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各课程间的融合与衔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主要解决服装从设计到生产中的工艺与技术问题,同属于技术类课程是课程群中各个课程共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将课程中的知识转化成应用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工业生产和制作的基础,是实现服装纸样设计的前提,服装工艺给出了服装制作的方法和流程,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服装造型设计课程、服装样板设计课程中都涉及到服装结构设计知识,不仅是对服装结构设计知识延续和深入,而且又侧重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给出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手段,服装工业推板是将服装结构设计纸样用于工业化生产,服装CAD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提高工作效率[4]。2.1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工艺课程的衔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为服装生产和加工提供纸样,服装工艺课程主要讲解服装生产中裁剪、车缝、整烫三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可以讲授基本款式和流行款式等多种服装的结构制图,但必须包括工艺课程中的服装款式,这样既达到了结构课程的要求,又为工艺课程奠定基础。在两门课程的授课安排上需先讲授服装结构设计,再讲授服装工艺课程,学生可以在服装结构课上绘制服装结构图,在服装工艺课中制做完成,学生可以很快看到自己通过绘制结构裁剪后缝制出的成衣,成就感十足,激发学生的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顺序可以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裁剪、车缝、整烫技术的应用能力,具备服装企业纸样设计和生产经营的能力。2.2服装结构设计课与立体裁剪课的衔接。尽管服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服装的结构图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应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开设少量学时的立体裁剪基础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服装各部位及大概尺寸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的理解,学生有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基础后,在继续学习立体裁剪课程,将平面设计与立体设计结合,解决服装结构设计中难以实现的造型设计。这种课程安排方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从三维立体与二维平面的转化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方式很快将服装款式的结构图设计出来。2.3服装结构设计课与服装样板设计课的衔接。服装样板设计主要解决服装效果图、平面款式图及服装样衣转化为二维平面纸样的过程和方法,在课程群中服装结构设计是基础课程,服装样板设计课程是对结构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在授课内容上除包括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外,还要结合流行趋势、服装面料特点及工艺过程的实现等讲解在纸样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在样板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2.4课程群中各课程与服装CAD的衔接。现代服装企业通常采用服装CAD系统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图的绘制,放码(推板)和排料。与传统的手工画样,推板和手工排料相比,使用CAD的突出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数据准确、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同时图形清晰,数据便于存储、调用和修改。在教学中需要在讲授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基本知识后便开设CAD,这样学生便可在服装CAD课堂上绘制结构图。特点是:利用专业软件绘制结构图节省时间;放大操作方便,图形清晰,打破传统板书的局限性;使用计算机软件对结构图进行复制、旋转、试穿、修改操作方便,服装结构直观。服装样板设计和工业推板课程后开设服装CAD实践课程,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使用服装CAD系统进行结构图绘制,放码和排料。
3、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效果
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整合、优化,不仅整合了课程的知识内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而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经过三年的课程群建设,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国际、国内各种服装赛事中托运而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绮丽杯”第18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获优秀奖1项;第二届东北三省服装设计效果图大赛,获特等奖1项、金奖2项、铜奖2项、优秀奖2项。在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中的造型设计、纸样设计与流行时尚结合紧密,贴近市场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 服装结构 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9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服装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切实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进行服装结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开发。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约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无法跟上当今服装产业发展节奏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程教学中所设计的服装版型,往往只停留在课程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之内,而没有真正的走入服装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导致中职服装结构教学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与服装市场之间的割裂和脱节,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较低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学习问题和学习特点,习惯性的以教师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在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之内,影响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M一步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改进策略思考
1.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制图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将服装设计制图和服装剪裁、缝制等相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服装设计实践技能。在传统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会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但是教师的这种课程教学往往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停留在图纸阶段,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知识,能够绘制出图纸,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课程理念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与“练,“练”与“做”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武断的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服装设计独立制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服装结构制图课和服装缝制工艺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学习所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服装专业的独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和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教学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的和教师行进配合,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并且以教师的教学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氛围之中,参与到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演示中来,和教师相互配合,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体型和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学习见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和纠正,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服装工艺设计课程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开展了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程。
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作为服装专业承前启后的专业主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配合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两门课程的改良建议。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的掌握
(1)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
2. 能力素质要求
(1)能够及时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先进技术,提出改善服装结构 与工艺方面的方案;
(2)能够用科学方法和观点,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和试制过程中的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工程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改的实施措施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服装结构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制定相对动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法等[1]。定期支持相关教师到服装企业挂职锻炼,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相符合。教学中,还可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的体制,努力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专业实体“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使培养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实践,全面理解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在实际训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学习[2]。打破以前那种枯燥的公式记忆、被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由此得到训练培养。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由设计款式,并说明款式特点和结构原理,然后由师生共同提问并开展讨论,最后由老师作出评价和总结。这种方法不仅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视效果图、款式图并把它们变成结构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服装结构教学与工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两门课程,结构设计是工艺设计的前提,同时又需要在工艺设计中体现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讲解的基本款式应在工艺设计中进行实施和制作,使学生对服装的平面结构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服装的结构具有两维和三维双重性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它是两维的,平面的,但制作成成衣后,穿着于人体上,它又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的特征。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仅仅采用在黑板上进行平面制图的方式,学生要从平面的结构想象其立体形态,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工艺课程的课时有限,不可能结构课程上讲解的所有不同款式的服装都能进行制作,因此学生对其制作方法也不能直观的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展示相关款式的三维形态和工艺制作过程,可以增强结构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改革课堂实习模式,抓好实习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中,一般是在理论讲解、操作示范结束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性要求进行练习。这种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因此,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开放性实习教学模式,这种实习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自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积极推进课堂之外的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了解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服装生产基本技能[4]。学生以一个样板助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样板设计开发工作,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最好实践,也是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最佳途径,同时经过实习,由企业和校方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对学生实习结果作出具体评价,并提出建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改善,为就业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5. 加强校企联合:学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反映杜会及企业的需求,要积极发挥社会及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由单一型办学转变到多元型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途径,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实现“零距离上岗”[1]。在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即以学院服装公司为依托,建立服装开发中心,利用自己的设计科研力量创立服装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同时,又把企业、市场及科研课题引入学校和课堂,使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产、教、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宋艳辉.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2):93.
[2]罗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2):115-117.
[3]陆洋.提高服装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文教资料,2006,(5):171.
[4]赵锦.关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企业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
作者简介:
夏蕾:(1976.1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现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人体工效学。
基金项目: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
服装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设计原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不知道面料性能与体型特征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道结构与造型(款式)设计、版型与工艺标准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缺乏对服装结构规律深层变化的了解和服装细部造型的感觉,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结构设计教材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
立体思维又称为“全方位思维”。即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的考察、探索,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正、逆、纵、横方面延伸思考,以获得新的思想或解答,使不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多维思考相互联系起来,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叉性的思维,并使原有知识形成多维的联系,在某一点上产生新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
服装结构设计中二维平面形态向多维立体形态转化的过程,在人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制衣材料用立体思维进行形态的表现和再造。学生必须清楚知道结构设计线与造型轮廓线在服装和人体上对应的位置,平面制板的立体效果。而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时往往会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虽然在图上画了一条线,但不知此线在服装或人体上的对应位置;学生不能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服装基本结构原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既没有立体思维方式,对服装的三维空间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是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通过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研究,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培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教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立体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教学。教师在教授结构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时,要有意识地与工艺、设计等等学科相互联系,互相整合,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如设计中需要流行需要个性,也需要想到制图;制图中需要想到款式想到方法,更要考虑到工艺;工艺过程中要注重技巧注重精致,但也要考虑到搭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
(2)立体思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很多不足。除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比如立裁和平面制板结合,单一采用立体裁剪,学生可以看到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但不知结构变化原理和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但结合平面制板可以了解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如衣身的省转移,省位由原先转移到新的省位,平面样板廓型有了变化,而立体形态相近,只是省的位置不同;把“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一起、相辅相成展开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并对学生今后采用“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起到了启发性作用。在教学中彻底实行“以人为本”“以学科为本”的直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多媒体及服装CAD的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的手段。服装是以人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胸有其人。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掌握服装结构的点、线、面的处理与人的形体、人的动态变化规律,使其与人体体表的各部位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为创建服装的结构美打下了量与型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服装的立体观念淡漠,只有平面纸样的转化,没有人体的立体形象、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转化后纸样的成型效果。即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换。因此要加强学生立体思维造像能力的培养。
1)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在服装款式设计学习中,学生的效果图和做出的服装有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立体意识及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向服装所表现出的空间审美特征上,服装的平面和立体造型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却有所不同,平面形态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装的外形轮廓来进行。一个确定的轮廓就表现一个肯定的平面表态,而一个立体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态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没有根本的变化,立体形态则不然,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对于结构设计者来说这种立体感需要经常培养,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也需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思考。2)立体构形训练与拓展。①人体或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训练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如人体或人体模型上,或一些立体支架模台,三维动画等练习处理基本或复杂的服装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空间组合概念,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结构过程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实体的表现。如图1。②运用服装材料进行局部款式造型。即挑选适合款式的几种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质感进行结构造型。用平面纸样展开方法构成曲面状态进行比较,以选定的面料小样进行局部的立体构成。每个服装局部细节都可以运用实际材料进行立体试样,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③运用抽象和具象立体构成手段训练。抽象形式造像是利用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及各种非规则的抽象形体,将服饰材料的不同色彩、质地、形态等协调搭配、并置,感受和观察视觉的形式美感的变化,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款式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具象形式分解则尽量模拟服装实际效果,运用各种服饰材料,注意色彩、质地、形态及比例的相互协调,进而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强调空间意识及立体着装效果。
综上所述,服装结构的立体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服装的三维空间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提高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服装结构制图;立转平; 一体化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对于人们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然而服装结构制图更是结构设计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类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然而,随着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
服装的服务对象是人,许多学校常常将款式设计视为服装设计的主体,忽略了结构制图的重要性,其实却恰恰相反,结构设计是服装分流设计的重心,是款式构思图形的具体化,即把立体空间和艺术性的设计遐想逐步制作。所以说结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设计联贯性。
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我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1. 教材的处理:“立转平”,认识服装人体结构
立是指人体。在教材(《服装结构制图》)中第一章节就讲了人体的一些特征(包括男女体型的异同点),对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体型进行了讲解,并结合人体对服装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章中除了解部分人体构造和体型外,还要结合服装结构平面图上的点、线、面以加深人体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立体的运用到平面当中,两者相互对应起来。
为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的有关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图片,在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如点当中的颈肩点、肩端点、颈窝点等。让学生通过触摸来加深影响,并且记住这个点的名称,同时思考一下人体上的点在服装平面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把枯燥难记的理论知识变的形象起来,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气氛轻松了。
对人体的立体形态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们结合人体的形态进行服装的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我们要对这一件服装进行详细的分析,如西裤的结构设计:(1)此款式在效果图中看是宽松的、紧身的还是适身的。(2)此款式效果图看裤长所处的位置在哪个部位,这时要结合人体上下部位作比较。如此裤长处在踝骨往下一点约2-3cm或裤长离地面高出多少,这就是你控制裤长的一个范围。(3)裤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比如:直袋与裥在内部位置的情况,就要分析该结构在西裤中旋转位置和该结构的大小情况。通过这样的解剖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也是结构设计的一个技能。在刚开始学习结构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等到学生对分析款式图有一点思路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修改、总结款式图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根据规格尺寸进行结构设计。
在刚学习裤子时,首先要掌握西裤的最基础的结构。学生因为刚接触服装结构,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仔细,要对每个计算公式都应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去计算?原理是什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人体的截面来分析。如臀部的处理上为什么采用四分法,为什么前片要H/4-1,后片是H/4+1。在讲解时我一般通过结合人体截面来讲解。并通过图示把这理论化的计算公式简化了,从这种教学方法中体现了结构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在结构制图时,要以人体为基础,在制图时要运用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就是“立转平”。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转平”是服装结构设计到具体数据时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从服装的形象思维中过渡而来。落到具体的衣片分辨时,在平面上进行结构设计,确定出衣片形状及各部位尺寸大小,“立转平”使得可以将服装立体的三维图形转化为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这极大地简化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绘制难度,所以具有空间想象的思维对结构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对裤子的结构处理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款式变化。如:口袋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变化制图,这是从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方法。
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的方法。老师从讲解并在黑板上演示进行教学,接下来可以慢慢变化教学方法和速度,直到老师出款式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结构设计,这也是我们教学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完成。
例如课本中讲颈部与衣领的关系这一内容时,讲到领子与颈配合,面颌向前倾斜,所以领的造型基本上是后领脚比前领脚窄。为什么是这样呢?学生不理解,此时重难点出现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会这个道理,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重点突出了,难点近而解,化难为易,学生基本理解了领子与颈部的关系,掌握了领子的造型。通过多媒体的操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放开思路,不要把思维仅限于简单的结构中,要大胆地处理,因为结构设计具有模糊性。比如:把一个很到位的前后肩缝线略微变斜一点或放平一点,称为肩斜的模糊范围,同样道理,在服装结构的其他部分都存在着这种模糊性,这个模糊范围也就是学生进行结构设计的范围。所以在结构制图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决不能把它定的很死。如果上课时,起翘多少量就多少,把学生的制图思路塞的死死的,这样的学生走进企业后他们的适应能力就很小,虽然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可能很多,但成绩也许不显著,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路子,这对学生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结构制图有了灵活处理的思路,从而也提高了动手能力,这就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所要培养的服装人才。
2.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
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君岛先生用此实例说明: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其结构的设计。
因此说,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那种设计课是设计课,工艺技术课是工艺技术课,设计课不管工艺技术的事儿,工艺技术不能有效地体现款式造型的分离式教学,看似分工明确合理,实则是专业教学中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总之,服装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结构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服装结构制图》第四版(高教版)
[2] 《服装制版与缝制》(劳动版)
[3] 《文化服装讲座――基础篇》
[4] 戴建国 许宝良 郑娟 周雪峰 娄志芳 (服装结构与工艺教学的知 识点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