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1篇

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对比

在世界园林景观的众多分支中,中国古典园林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有各式各样的处理空间的手法,其中以对比来处理景观空间的手法最常见,形式也最多样,同时它的成效也最显著。为了通过借助两者的对比作用而时期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可以毗邻地安排两个有明显差异的空间,例如连接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人们对大空间的感觉将由于小空间的对比、称托,使人们觉得对其有更大的感觉。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由于对空间进行经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为了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即为了突出园内主要景区空间的效果,在其之前有意识的安排若干小空间,这样园内主要景区的优势地位便可以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显得更加突出。例如南京的赡园,它的入口部分组织空间的处理手法便是根据这样的原则来进行的,尽管园内部分主要景区的空间规模有限,但经过一连串小空间的串联组织,人们来到这里之后,依然可以对它产生比较开阔的印象。还有少数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怡园,它的主要景区由于种种原因,在设计上处于园的后部,与园的入口或住宅部分的直接联系不大。即使存在这种情况,游园突出主体空间的做法依然不能改变,也往往适当的把一些较小的空间院落或较曲折狭长的游廊安排在通往主要景区之前,使人再通过时的视野一直处于收束的状态,在进入园内主要景区后,某种意想不到的兴奋情绪将会随着视野的突然开放而产生。空间形状的不同也可以产生对比作用。例如整体规则的空间院落与自由、曲折、不规则的空间院落,它们会具有迥然不同的气氛差异,由此强烈的对比作用即将产生。大小、形状以及封闭与开敞的程度不同的空间院落相毗邻在一起,除了会产生对比作用以外,极其强烈的对比关系还因为其内部处理及空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例如故宫内的乾隆花园,虽然在大小或形状方面,它的数进空间院落都具有不同的形式差异,但对比关系由于各院落不很显著的差别而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各院落之内采取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从而给不同的意境赋予了不同的气氛。这样当人们从一个院落走入另外一个院落时,它们的主观情感上就不会有重复或单调的感觉。大型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它们建造于自然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但即使如此,为了谋求豁然开朗的效果,空间对比的手法在其中仍然被人们不遗余力地采用。以人工形成的有限的空间来与无限的自然空间作对比是其常用的空间分隔手法,在园的入口部分空间处,它的处理手法和私家园林相同,为了满足功能要求,在大型皇家苑囿的入口部分可以安排一些比较小的,以处理朝政功能为主的殿宇,这样,一些规划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便以人工的方法形成了。这些空间院落不仅气氛严肃,人们在穿过它们时,观察环境的视野基本上处于收束状态,巧妙的利用这些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比较,使人在视觉上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观感。

2中国古典园林景点创造的手法

(1)园林中的障景与分景用于两景间的障碍性景观称为障景,它的目的在于去丑存真,而分景的好处用于各取佳妙,两者在使用时时分时合。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中,许多障景手法被有意的使用了,以使自己的美学结构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符合。最直截了当的障景手法莫过于壁障。壁障可分为影壁障、墙壁障等。影壁(或称照壁)常作为小品建筑独立于建筑群体之外,它既可以防止冬季的寒风从门口直贯而入,又可以组织风水学中煞气的进入,还可以作为景观使正门所对的不良外部景观得到遮挡,同时隐藏内部景观。正如汪菊渊先生所说:“正是由于障景的起手,才能有引入入胜的生发。”比如故宫北海的九龙壁长27米,厚1.2米,高5米,在两面各有九条琉璃黄龙盘旋其上,是中国园林雕刻中的精品。在门口设置的影壁可以作为面对河岸的障景存在,而景区或景园的障景则可由园墙或廊墙承担,由于与景的位置与角度存在不同的关系,廊的曲折程度和方式也会存在多种变体。嘉则收之,欲则屏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以障多收少的设置方式进行建造,一系列的景观悬念由此随之产生。

作者:沈志野 单位:新乡学院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4-02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雅士和布衣贫民都喜爱竹子。曲径通幽、扶摇凤尾,成为我国园林绿化和园艺造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色景观。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

一、竹子与中国古典园林中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时,就有竹子应用于皇家园林的记载,“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林,是曰竹林”(《穆天子传》)。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唐宋两代竹子被广泛运用到园林造景中,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估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明清两代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

二、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一)竹径通幽

竹径通幽艺术手法指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的营造。计成在《园冶》之“园说”中勾勒的理想景观是:“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里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同时在《园冶》之“相地篇”中亦多次提及竹林景观,如“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熳”。

竹径通幽包括竹林的静观和动观两方面。关于竹林的静观,最负盛名者当属辋川别业的竹里馆,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宋相照”,尽情享受竹林的静观之美。《园冶》中的结茅竹里即属此类处理,掩映于竹林深处的茅屋既是赏景的佳处,又极富返朴归真的野趣。竹林的动观处理则主要体现在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园冶》关于园路的论述都强调曲径,如“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等。

古典园林竹里通幽的典范之作当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径通幽。曲径通幽位于三潭印月的东北部,入口是风格别致的隔墙漏窗,月洞门上匾额系康有为手书的“曲径通幽”。竹径两旁临水,长约50m,宽1.5m。竹种以刚竹为主,高度2.5m左右,游人漫步小径,感觉清静幽闭,看不到堤外水面。沿小径两侧是十大功劳绿篱,沿阶草镶边,刚竹林配置了乌桕和重阳木,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人工群落。特别是竹径在平面处理上采取了三种曲度,两端曲度大,中间曲度小,站在一端看不到另一端,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竹径的尽头展现出一片开敞虚旷的草坪,营造出符合奥旷交替的园林审美空间。

(二)移竹当窗

移竹当窗的本义是窗前种竹,该文特指竹子景观的框景处理,通过各式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框景的手法最早见于《一家言》,李渔在“居室部”窗栏一节中指出:“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作法,又称“尺幅窗”、“无心画”。移竹当窗的手法把彼一空间的景物引入此一空间,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有助于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园冶》对移竹当窗的深远意境有精辟论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移竹当窗以窗外竹景为画心,几竿修竹顿生万顷竹林之画意,“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合牖”(李渔《一家言 居室部》),起到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效果。同时由于隔着一重层次看,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幽远的意境。

移竹当窗形成的框景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欣赏者位置的变动,竹子景观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与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学说不谋而合。倘若连续地设置若干窗口,游人通过一系列窗口欣赏窗外竹景,随着视点的移动,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同时画面亦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

关于取景框的形式,《园冶》中讲“制式新番,裁除旧套”。移竹当窗的取景框除窗洞外,还包括各式门洞、漏窗及其它建筑围合空间,如由挂落、美人靠和柱围合而成的取景框。从虚实关系上讲,窗洞门洞为虚,白粉墙为实,漏窗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起过渡和调和作用。杭州西湖小瀛洲的园墙辟有漏窗,透过图案精美的漏窗欣赏窗外竹林,若隐若现,虚实相生,增大了景深,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三)粉墙竹影

粉墙竹影指将竹子配置于白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由于江南园林的墙垣多为白粉墙,故该艺术手法应用广泛。粉墙竹影是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计成《园冶 掇山》)。白粉墙前几竿修竹,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益显青翠,同时细腻光滑的竹竿极易与平整光洁的白粉墙通过微差取得质感上的协调统一。倘若适当点缀几方山石,则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

(四)竹石小品

竹石小品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合成景。古人对竹石的喜爱源自古典园林一个基本美学观念,即“自然的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相信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白居易不仅居必种竹,而且对山石情有独钟,诗人在宅园的竹林中散点奇石,“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白居易《北窗竹石》)。白居易爱竹赏石的园林思想对后代园林竹石配置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启承意义。

宋代文人爱石成癖更甚于唐代。苏轼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以竹、石为主体的画体,竹石画体的流行大大推动了文人园林中竹石配置的应用。清代郑板桥的爱竹癖石之情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在一首题画诗中对竹石小品的意境作了精彩描绘:“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不多,其费亦不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诗人与竹石情感交融、物我两忘,表达了人情与天籁共鸣的感受。

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又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竹和石是个园的两大特色,个园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位于今园入口处,由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竹笋石笋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夏景由柔美纤巧的水竹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组合成景,配以紫薇、广玉兰等,渲染出夏季的清丽秀美;秋景是全园的,以大明竹配置黄石,加之红枫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山由宣石叠掇,配植斑竹和蜡梅,“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悲凉凄苦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斑竹、蜡梅与邻近秋景区的黑松创造出“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

总之: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如“竹石小品”置于白粉墙前即成“粉墙竹影”,收之于取景框则是“移竹当窗”。分析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为了现代园林竹子景观设计,“竹里通幽”、“竹石小品”依然适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则主要适合借鉴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空间,如宾馆内、外庭园,盆景园等“园中园”。在风景竹林郊野旅游地和其它城市园林空间中,亦可根据总体布局的需要营造一些“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的竹子景观。总之,对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借鉴应因地制宜、“景到随机”。

参考文献:

[1]方伟,荷仙.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竹子汇刊,1998(17).

[2]方丰太.论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08(2).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竹子造园史考.

[5]韩炳越.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形成与发展[J].广东园林,2000(01).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园林建筑;园林造景;造景手法

从古到今,造园不仅需充分考虑周围的外在环境,更需注重的是整体的空间布局,园林建筑、山石、水体、景观完美结合,方可造出园林之精品。

1 中国古园林造景元素

园林的营造是将主体建筑、山石、水体、景观等多种元素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完美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1 水在古园林中的运用

纵观中国南北方的园林,不论是苏州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皆有水,并且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上海的豫园、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等都是水景造园之杰作。而作为北方园林代表的承德避暑山庄,水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整个园林被分为四大部分,而湖泊则在整个园林中占据主要地位,将湖面分割成不同面积的几个区域,形式各式各样,层次分明,湖面碧波荡漾,岛屿屋宇穿插。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2 山石在古园林中的运用

从古至今,山石都是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几大元素之一,如上海的豫园、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常熟的燕园等。古人言“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山石的自然特征往往给人以抽象的意境,往往也和自然情感联系在一起,在园林营造艺术中,即便是只石片石也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激发人们的内在情感。分析《园冶》一书可知,园林景石和山石景观的布置在古代园林营造中是极其考究的。首先,需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其次,在景石的选材与造型上以及意境的创造上都需经过细心观察与潜心研究,才能创造石材最天然、最本真的一面;最后,根据不同的区域环境,将景石与周边景观相融合,相辅相成,造出别具一格的山石景观样式。

1.3 古代造园中建筑主体的设置

造园必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以山水环绕之与之装饰,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样式。在古园林建筑中,主要分为两类:第―类是皇家园林,主体建筑以殿堂为主,体量宏伟庞大,以亭台楼阁为辅,总建筑数量居多,其中宗教建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这点与皇家传统的祭祀典礼的需求相关,皇家园林以大面积的山水作为点缀,人工与自然共同营造出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第二类是民间私家园林,建筑布局上较为稀疏,建筑体量较小,数量也不多,一般为居家和游憩所建,极其注重景观的营造,每个楼阁之间或以廊相连,营造出一种游廊观景,处处为景的雅致氛围。

1.4 景观配置在古代园林中的作用

在园林营造中,可以说植物起着画龙点睛的绝妙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皆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一般寄托了古人崇高的理想与情怀,或用于借物抒情,抒发了对亲情、爱情以及友情的珍视,含意深邃。现在我们所见的古典园林其植物配置,涉及文化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古人将两者结合,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效果。园林景观配置其实是将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以及古人心中的宇宙观、人格观互相融合,几者综合,最后反映到所建的园林中。所以古代园林造景是古人对生活追求以及审美志趣上的一种表现。

2 中国古代园林造景手法

2.1 借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主要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如拙政园远借白塔寺,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使得园内景致和园外景致交相辉映,达到丰富景观视野的效果。

2.2 对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从观赏感受上讲,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规整、威严的感觉,一般较多应用于皇家园林。借景由于视线的固定,在视觉观赏上存在拘束、不自由的缺陷。

2.3 框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框景的手法在园林造景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不仅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也常运用此手法,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观看造园者设计好的景色,常常给观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手法是人工技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2.4 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漏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常见的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漏景的设置一方面为了吸引游客寻幽探景的兴致,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会产生一种迷蒙虚幻美,使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2.5 障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障景,是指在观赏景点或观赏游线上设置山石、照壁及花木等,挡住游客的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按其设置的游览路线游览的造景手法。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在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石头和树木的遮挡,使道路变得蜿蜒而充满乐趣。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 古代园林空间造景对于现代园林的借鉴作用

由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在材料运用上,将本土材料进行精工细作,使园林景观呈现出自然的意境;在空间造景上,可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内景与园外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相联系,不被庭园范围所限制;在空间布景上,可通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等的空间组织手法的运用,将园林整体分隔成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空间的诸要素糅和在一起,即可开阔游客视线,丰富视线画面;在文化修养上,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等形式表达出景观各自特有的意境,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

对我们现代的造园技术而言,应在古代造园技艺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适用于我们现在造园的手法,我国的造园技术必将达到新的高度。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淄博市植物园古典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淄博市植物园位于张店城区西南部,北接铁路桥,南临王舍路,东起西五路,西接世纪路,占地面积约为44.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约为8公顷。淄博市植物园原名张店区植物园,始建于2000年,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公园,原植物园植物配置品种比较单调,整体景观较差,2010年升级改造为淄博市植物园。淄博市植物园在升级改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通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使植物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原来的植物配植品种单调、半封闭式管理、景观效果较差的植物园变成了一所以景观设计为新亮点,能体现淄博植物景观特色,集科普、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亲民公园。在此,我就淄博市植物园在整体改造过程中所运用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因地制宜、强调传承,对原有景观及地形地貌的充分利用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对现状自然条件的充分运用及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植物园长势较好的植物树种及主要道路系统,并对原有的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了充分利用。一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状地形的高低起伏,开挖水体构筑水景,堆挖微地形或小假山种植植物,并在地形上铺设自然式道路,尽可能地调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气息夹杂的园林环境。二是保留园内长势好的树种,增加品种、数量,形成群落景观;大量利用乡土树种,特别是乔木,来形成整个公园的总体框架;加强常绿树种在公园中的应用,丰富冬季景观;加强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的应用。三是对原水面进行了完善,将原来呆板的湖岸线进行了自然化改造,减少人工因素,突出自然效果,并将湖水与玉龙河相通,将原来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大大增强了整个园区的观赏性和景观性。

二、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的充分运用

1、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讲究承上启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通过各种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而各种不同的空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参差交错、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手法,改造过程中增设了牡丹园、荷花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在原有的路网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调整,并结合路网调整及专类园的建设形成了若干相互联系的景观区。新增加的景观区增加了植物园内的吸引点、提高了局部路网的使用效率,而调整后的路网则增强了不同景观区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先抑后扬、小中见大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经常可以见到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等设计手法。这些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无非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淄博市植物园有多个功能分区,其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淄博市植物园虽然可以称之为“景”的地方不多,但又让人感觉到步步是景,以小见大,向人们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神奇之处。道路变化的设计与相应的园林景观结合的很好,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园林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整体景观的完整性。游历其间,感受深刻,同时用植物渲染环境,造就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娱乐设施周围,树木花草高低错落,游艺设施掩映期间,像是林间空地,风格如出于天然。

三、整体协调的园林空间环境

园林设计中的小品及建筑设计等一定要审慎,要保证与整个园林设计风格的协调。灯具、垃圾箱、标识牌、建筑等都是园林的一部分,其品类大小形式应各具特征,形式、风格要与整个园林保持步调一致。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及小品设计就协调地融入到了整个植物园的环境之中。无论是灯具、垃圾箱、还是标志牌等,它们的设置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突兀,很自然的处在自己的位置,起到自己的作用。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并且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园中的桥梁设计,无论是水面上的木桥还是横跨整个水面的拱桥,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他们很好的融入到了植物园的整体环境之中,体现了园林的中国传统古典之美。

四、丰富的植物景观配置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而丰富的植物景观配置则是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中除了保留了原有较好的植物品种意外,还增加了牡丹园、梅园、竹园等观赏类植物专类园。改造前绿化种植单一,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失调,空间无序,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改造后,大量的增加了植物的种类,达到了150种。常绿树种、赏花树种的增加,使园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淄博市植物园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及景观功能的前提下,还种植了许多具有品格象征的植物,如代表豪放富贵的牡丹、品质高洁的松树、吉祥如意的莲花等等。通过此类植物的丰富,多赋草木以情趣,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也更有人情味道。

只有充分的总结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不断的领会和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学习和研究,将传统园林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肯定。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设计手法的研究和运用,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 现代 应用 展望

中图分类号:S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10-02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现状与问题

园林是历史文化和思想审美的产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以及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台阶。

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与冲击,另一方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华。因此,对于园林设计,本身有着强烈的特殊性以及地域历史特色的设计风格,如何抵御西方园林设计的冲击,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造景设计的精华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当代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重大课题。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配合、与现代美学艺术的一种契合。就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关系可是现代园林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古典园林的兴衰

(1)发展历程。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围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口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

(2)世界地位。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己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的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3)衰落的根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衰落,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中的失败导致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国力的日益衰败,使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论从褒扬转为批评。可见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地位的重要准则之一。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未有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片面追求全盘西化,使中国本土园林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穷。国人既对外来文化缺少深刻的理解,又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缺乏认识,造成目前中国一方面园林建设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园林理论与实践水平均十分低下的尴尬局面。

三、展望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上的应用

(1)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传统的园林造景中的自然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亲近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园林造景设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然,要表现园林的自然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考虑气候条件、场景的协调,达到园林设计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1】。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应用,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已逐渐渗透,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居住面积和娱乐面积等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2)保存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文化的深厚影响深远,传统园林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深受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如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借助题名、匾额、对联、石刻等文学来丰富园林布局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园林具有意境之美,表现出一种士大夫情怀。在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中也会根据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山水地形、植物搭配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经过人的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得到升华。因此中国的现代园林中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但现代园林艺术在这方面远不及古代园林,希望能随着人们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的提高,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3)融入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风民俗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历来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具有地方特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区域传统文化传承现象。当代园林设计虽然存在设计师的个人情怀,但是必须尊重一个地域的民俗,并将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标记融入其中。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民俗,园林的设计在设计时如可以巧妙的发掘当地的民风民俗,则会让设计更具韵味,更具内涵和特色,这需要现代园林设计师具备深厚和民族文化底蕴。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的设计至今还影响深远,现代园林的造景设计在很多方面和层次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归根结底,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受到了多方面文化元素的冲击和刺激,总的来说这些因素促进了中国现代园林造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吸取这些因素中的养分,形成这个时代所赋子的园林造景设计的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