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功能性状;可入侵性;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Q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12-02

1 引言

外来植物入侵是指植物从其原生地,通过人为或自然力进入新栖息地,并爆发性扩散,打破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危害现象。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的类群更普遍,入侵生境更多样性,因此,植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掌握外来植物是如何入侵和扩散是控制植物入侵的关键。在众多关于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中,还未有定论,但大部分认同促成外来植物入侵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自身有较强侵染力,另一方面则是新栖息地可侵入性强,自然或人为的传播以及环境干扰则是其驱动力。

2 植物入侵的机制

2.1 外来植物的侵染性状

2.1.1 表型性状

外来植物的入侵力的大小可从表型性状反映,由于这些表型特点极大地影响着其传播、定居建群和竞争能力。如:毒麦通过隐匿在小麦种子中实现传播;在定居建群阶段,植物的生长和形态性状决定了其对光、温、水等外部资源的利用率,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从而决定植物入侵能力,如: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速度是入侵种和本地种的区别之一。

2.1.2 生理生态特点

大部分外来植物的适应范围广,适应各种生态因子,因此它们的入侵潜力大,入侵的成功几率也更高。例如,高光合速率能提高外来植物对水分和氮利用效率,帮助其在入侵后与本地种的竞争从而生存扩撒。早雀麦的根系极深,可利用地下深处的水,故能在寒冷干燥的早春先于本地种萌发而获得优势;表型可塑性强的植物叶将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如某些C3植物进入高温干旱地区后,光合途径将逐渐转变成C4类型,提高了对光、水的利用率,从而成功入侵。

2.1.3 传播、繁殖特性

外来植物强大的传播能力是其入侵成功的重要原因,如大部分入侵植物的种子往往体量小且有翅或冠毛,可随风力或流水远距离传播;并且种子的休眠特性可使其渡过恶劣的环境,便于长途传播,如常春藤叶婆婆纳、豚草。此外风媒植物更容易实现入侵,而虫媒植物将会由于缺乏适当的媒体而无法繁衍生存。成功的入侵种一般能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种子和幼苗,生命周期短,群体更新快;此外,如紫茎泽兰等入侵植物可通过无融合生殖产生大量种子,确保在缺乏传粉者的情况完成入侵;无性繁殖方式均可使得入侵植物避免或少受干扰而顺利繁衍生存。

2.2 新栖息地的可侵入性

新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种入侵的可能性。若新栖息环境与其原栖息地相似,外来种入侵则极易入侵;反之,则只有适应性强的物种才可成功入侵。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也更容易遭受外来种的入侵,由于这些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低,缓冲能力弱,群落结构相对平衡易被打破,导致对外来种入侵的抵抗能力较弱。

外来种的成功入侵很大部分是由于“天敌逃避机制”。进入新栖息地后,如原本的天敌细菌,昆虫或其他动物等全部或部分消失,促使了外来种的快速扩张,如喜旱莲子草。此外,有些植物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排斥本地种,如豚草可抑制禾本科、菊科等植物的正常生长。

2.3 植物入侵的外部驱动力

将外来植物引入新栖息地的直接动力分为自然力和人为力,如流水、风及动物等自然力可以传播外来植物种子、花粉和碎片等,大气CO2的浓度、氮素沉积影响着入侵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人为力则是人类在生活生产活动中,如绿化、木材生产或其它用途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都会会引入外来植物。

一定程度的干扰也会促使栖息地遭受生物入侵。干扰分两种:自然干扰如气候变化、火灾及洪涝灾害等,人为干扰包括砍伐、放牧或开垦等活动。干扰一方面可以改变土壤、水分条件,在群落中形成空余生态位;另一方面,尤其是人类干扰可能改变入侵种群的遗传变异,使其进化产生适应性更强的种类。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BIM;全寿命周期;完备、关联、一致

1 BIM的概念及相关应用领域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运用BIM软件对建筑信息全面整合并加以分析和应用。BIM技术适用于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1.1 对于设计单位,BIM的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可视化设计。随着AutoCAD的普及,工程师从手工绘图走向电子绘图,这是设计领域第一次重大革命。这次技术变革把设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提高效率,提升了设计质量。但是二维图纸有其局限性,它并不能直观体现建筑物,当造型多变构造复杂的项目出现,我们依然是在用“人脑”去拼凑信息,劳心费力、出错难免。BIM技术可以解决这个短板,它的3D模型属性所包含的海量信息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正确性。

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的描述,BIM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这是与AutoCAD等传统绘图软件显著不同的地方。而BIM所提供三维效果图、动画和漫游等功能,使业主等非技术人员看到可视化的最终产品。这对于设计与建设单位的良性互动是意义非凡的。

可以说BIM是设计师正面临着的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1.2 对于施工单位,BIM包含了:工期和造价等信息,以及工程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诸如工序、进度、成本以及人工、材料、机械资源等施工信息。施工方能够基于BIM分析对成本做出预测并全程控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模拟(如图1),直观地体现施工的界面、顺序,从而使工程条理清晰,使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配置,机械排班等工作的安排变得合理、经济、有效。

1.3 对于管理公司和后续运营,在项目管理中BIM可以提供有效及时的冲突识别,如管线、设备、构件之间的碰撞,如设备安装是否满足净高要求等;造价工程师可以直接使用BIM模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造价、预算和决算等繁琐工作。以往工程量计算往往是在图纸上丈量,或使用鲁班等软件重新建模计算,不仅费时耗力,也难免会产生偏差和遗漏,通过BIM技术,我们将大大提高这些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运营段项目的改扩建,也可以沿用原本的模型数据,无须从零开始,实现无缝对接和良好的延续性。

2 BIM的特征及优势

当下CAD技术的普及,将设计师和工程师从图板上解放了出来,计算机辅助绘图一直受到工程师的青睐。那么BIM区别于并优于CAD的又有哪些方面呢?我们需要解读BIM的五大特征:

2.1 可视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形式和造型结构复杂的项目层出不穷。这类项目,传统使用线条绘制的施工图纸,已不能全面满足建筑语言的表达,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来解决这一瓶颈。BIM的可视化设计将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当然,在设计中也有出效果图的流程,但是效果图只是对线条式信息的一种不可逆的表现方法,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只是一种只读模式,缺少互动和反馈。而BIM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反馈性的可视,它不仅可以用效果图来表现设计意图,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项目设计、建造、运营各个过程在一种可以随时修正的可视化的过程中,各方都形成了高度的互动。

2.2 协调性

设计过程中,往往由于各专业工程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而出现各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在2D设计模式下,这是很难避免的。例如,空调风管与顶棚净空,地下管线与结构基础等等,在不同专业交错作业的区域,很难避免碰撞。而这些矛盾的发现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往往已经造成损失,最终难免出现返工、变更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力、材料的浪费。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能够利用BIM模型的协调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2.3 模拟性

BIM不只是模拟可视的建筑模型,还能够模拟在真实世界不可见的一个过程或者一个属性等。设计段,可通过BIM对特定环节进行模拟实验,如建筑物的节能、日照、疏散。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BIM可通过模拟实际施工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4D(3D模型加时间先后)5D(3D模型的造价控制)的模拟,实现工期和成本的控制。在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如洪涝灾害模拟排涝设施的自动化运行,火灾、地震的突发事件中,人员的疏散等。

2.4 优化性

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这是项目本身的特性,与BIM并无必然的关联。但是基于BIM技术,我们可以做到全面、连贯、统一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还会提供项目变化的实际存在,直接对项目优化所产生的成本、质量、进度变化直观表达。可以让业主清晰了解,哪一种优化方法是最优途径,方便工程师和各方人员在众多方案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那个。

2.5 可出图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的BIM不仅可以切出我们传统的使用线条绘制的施工图纸,还通过可视化设计模式下的协调、模拟和优化,实现一些跨专业的综合图纸绘制。如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

3 BIM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的思考

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BIM思想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BIM正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在欧美和日韩,BI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房地产开发。

我国自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一些项目也率先应用了BIM,比如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等。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的全国范围的推展,并上升到政府推进的层面,以及欧洲、韩国已有多家政府机构致力于BIM应用标准的制定,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萌芽时期。

作为一种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的技术和理念,BIM在中国的成长是不可避免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BIM技术真正影响到了中国建筑业。国外几个场馆通过运用BIM,对复杂的三维造型的处理给传统设计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使我们国内的工程师们真正为可视化的3D设计模式所震撼。

中国人是拥有强大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随着国外设计及工程公司接二连三的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工程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才有出路。所幸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差距所在,正迎头赶上,当下除了设计部门引入BIM外,施工企业也逐步深入其中。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BIM技术标准的制定筹划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BIM会真正为中国建筑业带来。著名的上海中心,更是全程使用BIM进行设计、施工,相信后续的运营也会给国人带来一份全新的样本。

在上海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上海富士康大厦工程的施工组织也采用BIM的5D理念,对以往平面模式所不能综合表达的时间、成本因素,都有直观的体现。图1是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模拟的部分截图。

4 结语

逃避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保险;现状;原因;对策

1现状

虽然从理论上而言,旅游保险对旅游业能起到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来看,旅游保险的这种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保险市场“叫好不叫座”。

旅游保险自产生以来,就被各界推崇,被看做是规避旅游风险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发达国家也得到了证实,每年不断递增的旅游收入和中国旅游良好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极具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2006年国内旅游有13.94亿人次,出境旅游有3452万人次,同时还接待了1.29亿人次的入境旅游,旅游总收入6229.74万元。但是,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随团旅游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出游者均处于无保险状态,每年至少应有70亿元保费潜力的旅游保险市场,实际却只有约10%至20%的收入,有八至九成的市场尚未开发。旅游保险市场存在舆论导向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即政府在积极推进,但旅游企业、保险公司和游客这些利益相关方却持观望态度。

(2)旅游保险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总体而言,旅游保险的种类还比较多,比如说太平洋寿险的“逍遥游”、“世纪行”、“神行天下”、“境外救援”;平安保险公司的“旅行平安卡”;中国人寿的个人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太保产险的君安行等,此外,为防范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些保险公司还推出了综合旅游险,涵盖了意外身故、残疾、烧伤保险金、意外医药补偿、意外住院补贴等保障,如平安寿险“万里通”卡、友邦宝安个人意外险计划、太保寿险综合意外险保障计划,还有美国美亚保险公司的“万国游踪”和人保财险新推出“商务旅行保险”等等,这些产品的开发标志着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在旅游保险产品开发的广度、深度和精细化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人保财险共开发旅游保险产品94个,包括61个全国性产品和33个区域性产品。虽然险种的涉及面和涵盖面都比较广,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消费者的购买率还是比较低,还没得到市场的积极反应,由于专业性强和产品名目繁多的原因,有许多产品甚至还不为人知,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我国现有的旅游保险产品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旅游险种涉及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我国主要有旅行社责任险、旅行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这些险种的很多条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险没有太大区别,而面对日益火爆的“自助游”市场和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保险公司又没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整个市场存在供需不对称的矛盾。

(4)旅游保险赔付限制较多。

主要表现在:①赔付的金额较低;②赔付手续繁琐;③赔付率不高。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市旅游保险赔款和给付为586.4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4.5%,低于2006年上海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19.9%的赔付率。

(5)旅行社责任险作用未有效发挥。

旅行社责任险是为规避旅行社经营风险,保障游客权益而对旅行社征收的强制险,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现有旅行社责任险面临的有利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①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旅行社处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降低投保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险公司理赔不到位,赔付缓慢和赔付款额低的局面;②游客的误解,大部分游客认为旅行社投保了强制险是为游客的风险买单,只要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任何侵权行为或意外均可找旅行社索赔;③旅行社责任险赔付金额太低远远无法弥补一次意外或事故的损失,极大挫伤,旅行社投保的积极性。

2原因

旅游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居民的普遍保险意识薄弱,旅游保险产品不能有效地对应日益细分的旅游市场,保险公司营销不到位等等因素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发展,但是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2.1文化因素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生活的细节。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以此为逃避和开脱的理由,采用消极态度,而一部分人则讲究“吉利”,凡事必往好的方面想,如果要在出门前就把若干风险因素考虑进去,事先为未知的意外买一份保险,是许多人不能接受的,说是侥幸心理也好,说迷信也好,大部分国人的保险意识仍然十分淡薄缺。在我国,目前寿险的保单密度仅10%,人均保费不到400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再如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几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但我国保险界的保险赔付仅为33.5亿元,显然绝大多数的灾民都没有向保险公司投保。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在美国,85%以上的家庭都参加寿险,他们的保单密度已经超过了150%,保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险业虽然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保险意识并没能相应的达到普及和全民接受,保险意识并没有所深入人心,人们普遍对保险缺乏认识,这和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2.2行业因素

(1)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

旅游业和保险业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开始起步,二者的发展时间不到30年,而且都是以略微“超前”的模式发展,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新兴行业的代表。尽管两个行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不容小觑,但是这一发展并非是渐进式地良性发展,再繁荣的光环仍然无法遮挡由于基础薄弱而遗留的各种体制上和制度衔接上的问题。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旅游业和保险业均存在低价恶意竞争,市场不规范、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2)行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旅游保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旅游业和保险业而言都具有边缘性,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旅游业和保险业是两个完不同的行业,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体制。由于两个行业对彼此业务不熟悉,客观上造成了行业之间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如旅行社的资质和信用度不能为保险公司所掌握,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对该旅行社的风险评估,而旅行社对保险业务的不熟悉也会直接造成对保险公司的种种误解和抵触情绪。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隔阂,从而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良性发展。

2.3法律因素

旅游保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行业法规的缺失;(2)现有法规的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旅游行业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保险行业有《保险法》可以作为其权利义务判定的标准,而旅游业专业法规的缺失则无法对旅游过程中哪些是旅游企业的责任,哪些是游客的责任进行界定。这也就直接对旅游企业和游客的权益造成影响。以旅行社责任险为例,这一险种是以旅游社对旅游意外或事故有直接责任为前提的,如果有责任,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如果没有责任,保险公司则不负责赔付。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合理,很容易实施。但在实际中,矛盾和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如果在一起旅游事故中,旅行社有直接责任,那么无庸置疑旅行社必须负责;如果事故不是旅行社的责任,而是由于第三方或者是游客自身的责任,由于没有旅游法对各个责任方权利义务的规定,法院只能按照《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判定,即旅行社必须提供无瑕疵的服务,不管怎样旅行社均负连带责任,必须向游客先行赔付,然后再向相关相责任人进行追偿。这样旅行社不仅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而且还要对旅游进行先行赔付。这势必会激起旅游企业的不满,造成互相推诿责任,拒不赔付等现象,从而最终损害旅游企业和游客双方的利益,使得旅游保险有名无实,市场吸引力和公信力进一步下降。此外,当前我国的法规对以新生事物的法律界定比较滞后,在“自助游”、“自由行”等新旅游方式被广泛接受并日益红火的今天,在法律层面却没有相关条款,而因此发生各种权利受损的事件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得不到法律支持,这也在客观上妨碍了旅游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3对策

旅游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保险险种,一个旅游事故的发生不仅涉及到众多旅客的生命安全,而且其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其后续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旅游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不是某个企业或者行业能独立完成的,旅游保险的发展必须依托政府强大的行政主导力量,利用其能迅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公共发展平台的优势,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1)出台行业法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明确界定权利义务关系,这也是旅游行业最缺失的一项,虽然现在许多旅游侵权案件的纠纷也可以通过其他法规进行判定,但是毕竟不能完全符合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缺乏针对性,旅游行业的法规的制定十分必要。

(2)建立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上文曾提到,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各种信息不对称,旅游经营主体、消费者、保险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介人或人这五方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旅保合作机制十分必要,通过双方行业主管部门的相互沟通,信息互换等措施,可以增进了解,一方面旅游行业可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新需求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旅游保险产品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使其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增加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在量化风险,精算旅游保险费率等方面更切合实际,依据性更强。

(3)建立联保制度。目前,旅行社责任险虽然投保率很高,但是较为分散,各种问题十分突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旅行社责任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为使旅行社责任险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按照保险业的“大数法则”,可以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竞标的方式,把某一个地区的旅行社责任险统一交由一个保险公司承保,实行联保制度。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①起到集中作用,增加了谈判的筹码;②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直接对话;③通过竞标的方式,形成竞争态势,有利于双方条件的互换,实现共赢局面;④在赔付时因为是同一公司,其标准具有统一性。

综上所述,旅游保险的发展在现阶段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其发展前景巨大,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后,其作用将日益显现。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并非保险能解决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自己的救援体系和保障体制,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其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向敏.中国旅游保险发展探索[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3).

[2]钱亚妍.中国旅游保险业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花炮科技与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萍乡市乡镇企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