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服装加工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教学工作还是远不及服装设计、服装营销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对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严重脱离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制板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服装行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决定了服装专业势必是一门教学内容复杂、教学体系难以统一的学科,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是一门在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工艺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且实践性很强的服装专业课程,是集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综合性特色课程。授课者很难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设定方向,侧重点究竟是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教学还是工业制板实践能力训练?二者又该如何结合起来,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舍,讲授重中之重?若该门课程的讲授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效果就无法显现出来,就会造成所培养的学生难于具备企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使学生难以适应和胜任该项工作。

1.2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教材就更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的系统性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服装制板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市场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制板分开出版的书籍很多,相反,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相结合起来出版的书籍就很少,且已出版的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类的图书能够选作教材来使用的就更少,并且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单一,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知识面在深度和广度上有限,实用性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学需求。

1.3教学手段和模式单一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教学模式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授课时多数较注重结构设计的原理及方法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锻炼的培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与板书,学生不断地记笔记,消化理解,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设计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缺少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得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1.4缺少“双师型”师资力量多数

高职院校讲授服装结构与制板的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服装结构设计的系统性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对服装工业制板所要求的实际性掌握得很有限,即使考取了中高级甚至是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也还是缺少服装行业的从业经验,授课就很难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指导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完善。而大部分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又缺乏高等院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够作为辅导教师。能够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1.5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多数学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参加全国统考的理科生,服装专业基础知识较弱,甚至为零,对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学习兴趣也就欠缺,加上对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缺少认识和实践机会,直接影响到服装结构设计创新思维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吃力,造成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学习有抵触情绪,无法提升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教学改革的对策

在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手段、抓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兴趣、紧跟行业趋势等等,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用能力,加强实用性教学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2.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当今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的需求,针对服装企业的岗位要求,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培养既具有结构设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制板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加强实践锻炼能力。

2.2选用或编选合适的教材

在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应根据岗位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及基础知识,更要掌握工业制板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实际制板过程中的标准性、规范性及经验定寸取值的能力都要掌握和加强。选用教材时,教材的内容应将理论性、创新性与应用性融于一体,可借鉴发达国家在服装领域内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既能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开阔国际视野。教师也可自编教材,使教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3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教学中制板业务方面的操作可聘请行业资深人士承担讲解,他们可将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案列及实物情景带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掌握宝贵的实践知识。教师也可利用假期进入服装企业顶岗锻炼,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服装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经验来进行教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2.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然后再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小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向市场,走向企业,进行真刀实枪的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 结构设计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纪婧(1961-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研究。(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与就业定位方向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0DB19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48-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院校服装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重点专业课程,分为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也叫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它以设计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技术技巧为手段,强调动手实践的直观性、创意性和全面综合能力,是一门极具实践意义的特色课程。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的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

1.目标定位。在服装行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应该以服装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服务于服装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装生产企业和研发部门培养服装结构设计、工业样板开发、服装样品试制和服装产品策划等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由过去的以技能型为培养目标转向以技术型为培养目标,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结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是在服装款式设计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从款式设计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对服装款式的分析能力。整体与局部结构的形态、各部位相关线条的吻合关系、各部位比例关系和具体尺寸分析能力。(2)对服装款式的分解能力。掌握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分解各类服装从款式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3)工业用系列样板的制定能力。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及用服装CAD软件打版的能力。

二、建立适应服装产业需求的教学模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的教学模式,是决定服装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服装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系遵循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宗旨,研究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沿和后续衔接、课程特点,根据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特色,注重市场实际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与完善课程改革与建设。

1.以原型裁剪为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原型就是服装的基本型或母型。即按人体的几个净尺寸,经过计算绘制成基本型,把它作为裁剪各种款式服装的依据;按照款式造型的具体要求,对原型的各部位加以缩放。原型裁剪法具有造型变化丰富、灵活,理论数据准确、稳定,服装合体性强等特点。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人体,其设计理论是以人体为本,制图公式和系数来自于大量的人体体型测量调查、研究分析,不受成衣的干扰,制作出来的原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原型直接源于人体,相当于把立体的人体表皮平面展开后,加上基础放松量而构成的衣服的原型,其处处显示人体与服装的关系,使服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原型以人体为本的设计特点,有助于学生认识服装制图方法,认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其变化原理强,但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原型为基础,为各种服装款式结构设计的展开、分割、加放或缩减提供了严谨而可靠的依据,方便快捷,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更加适合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需求。

2.以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有机结合为重点。立体结构是将面料直接复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进行的制版方法,设计师可以直接感受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是平面结构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服装,也适用于款式多变的时装;由于立体结构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的限制,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错误,这样就能解决平面结构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例如,在礼服的设计和时装制作中,出现不对称、多皱褶及不同面料组合的复杂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是难于实现的,而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地塑造出来。这样从平面到立体的直观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们快速地理解结构制图的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服装业竞争的核心技术。

3.以手工1︰1制版和服装CAD打版为实践能力演练。为了使学生透彻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同时能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以手工1︰1的制版和用服装CAD软件打版能力的演练,尽可能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推版、排料等,在教学中模拟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强化服装CAD的应用和手工1︰1绘图,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尺寸的大小、版型的大小,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各种结构处理形式以及相关线条之间的吻合。绘制完的版型还要再进行成衣制作,成品如何,也是对学生结构设计能力的一种检验。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服装结构设计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尝试系统化、多样化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教师示范操作。教师不仅要讲理论,还必须亲自动手演示操作。这种方法直观性强,胜过语言的表述。(2)分组实施项目化教学。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到技能,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3)教学多媒体化。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是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同时配以多媒体动态解剖图,不仅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生动有趣、交互性强,还节约时间,有利于学生反复强化操作环节,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学目标动态化。第一,在结构设计学习初期,以掌握结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目的,结构训练力求培养学生立体造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安排“立体裁剪基础”“裙装结构设计和原型结构设计”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服装结构意识,奠定学生服装结构基础,加强基础训练,加大教学实践比重,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熟练运用立体裁剪基础理论、技巧的能力,增强实际的造型设计、版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在结构设计学习中期,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安排“服装设计”“成衣立体裁剪”“服装原型应用”“礼服立体裁剪及制作”等课程,提高学生整装立体造型设计及版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立体与平面的转化能力。为了适应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成衣、礼服及系列装的设计和立裁训练上,通过个性化指导、多种赛事的参选,有效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采用“全程参赛”的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系每年都举办大型服装设计表演比赛,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多种服装专业比赛(如设计大赛、买手大赛、立裁大赛),代替单纯的完成作品作业,使学生在独立构思、独立设计、系列合作、服装制作、配件制作、舞美、化妆、配乐等多方面得到了综合锻炼,有益于提高学生服装设计整体运作能力,为市场化专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结构设计教学的后期,结合市场需求,引入企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服装市场的应变能力。安排“服装创意立体设计”“服装工业制板”“市场调查”“下厂实习”等课程,在学生专业实习阶段,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真正结合,把服装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商场需求款式项目为导向,进行服装设计及版型设计的实训,培养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聘请市场专家做技术指导,并一起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以市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的无缝接轨。同时,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场中去,到生产车间顶岗作业,把握服装市场的时尚和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手设计生产符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实用时装。我们将教室与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商场挂钩,将学生推到市场的第一线去实践锻炼,使教与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一铭.现代服装设计入门[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输助设计技术CAD(ComputerAided Design)在设计领域占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服装CAD可以快速显示图形图像,有超强记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与设计质量,将传统的手绘方式改变为计算机设计的方式,从而使设计者能有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上面,因此将服装CAD引入日常的教育学习当中,培养学生通过服装CAD来设计服装款式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服装CAD来对服装的CAD设计、推板、排料等能力,将服装CAD的教学与服装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并能通过老师所设定的教学项目或者引入的企业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综合的专业技能,实现服装设计的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良好结合。

服装CAD是服装行业中较为先进的设计工具,可以达到手工设计难以达到的效益与效率,且该软件作为服装设计与服装生产操作的基础,应在教学中得到重视,使其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将服装CAD应用于服装教学当中,既使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化,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完善了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企业生产更好地链接在一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服装CAD是以排料、推板、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等为重心,由于其功能包含着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三维试衣、结构设计等一系列的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服装的设计与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的服装设计生产过程中服装CAD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就业基础。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教学当中,通过老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服装CAD引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服装CAD各个工具按钮的内容与使用方法有深入了解,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对服装行业的操作流程与生产方式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服装业的生产规律有所了解,并能加深服装CAD在企业的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这不仅能使学生构建宏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从而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实践的一体化。

二、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实例教学与作业布置

1.实例教学

实例教学是提出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实践能立即看到教学成果,从而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实际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了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

以女式裤装结构设计教学为例,女式裤装在是服装企业生产量最大以及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服装之一,因此对其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裤装设计能力,满足了企业的设计需求及市场的发展需求。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先后讲解到裤型与人体下肢的关系,门襟、袋垫、腰头、后裤片、前裤片等结构之间的形状以及组合关系,并绘制结构图,最后制成纸样并出样练习,学生可去市场采购相关面料,按着个人设计需求进行裁剪裤片,并上机制作样品,然后再找出问题进行修改,通过这种反复的练习,学生能提高服装的设计制作能力。

2.作业布置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服装的设计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通过布置多样化的作业要求,利用大胆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有创意地解决服装设计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布置作业帮助学生更快地体会到服装设计的概念与要领,并从项目实例中学习。服装的教学应能引导学生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款式,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服装样板,将设计想法变成现实,通过作业的布置,激发了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独立设计出个性鲜明的服装作品,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实习实践与教学活动的结合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种产业课程的教学,主要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目前很多学校的设计课程的教学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服装设计的知识与流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仍与实际的生产有着一定的差距,当走上社会后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融入企业与市场的生产生活中去,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空间,缩短学生与企业生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企业实践相关的课程。

企业服装的生产流程,一般为:设计初稿、技术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技术工程师修正、修正版、样衣编号、订单生产数量的确认、原料采购、下订单、生产、销售以及售后反馈,只有到了企业当中才能对该设计流程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对服装的设计制作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说,服装企业的相关岗位有生产管理、销售、制衣、打板、设计等类型,因此学校老师针对该不同类型的工作,可以在教授完相应基础知识后,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与学生兴趣,分成不同兴趣小组,以加强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到服装工作室、服装市场、相关服装企业等服装相关行业中,由老师带领,在实际参观、学习并实践,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校外的实习、实践相结合,或在校外边学理论边实践,使学生能亲自去尝试服装的设计、打版、联系服装订单、生产等企业活动,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接触到具体的面料、辅料、可以了解成衣的市场,且老师或企业的负责人可以对学生给予实时指导,促使学生快速地进步。

参考文献:

[1]林烨.服装CAD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才智,2012(2).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工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The Flipped Classroom for “The Basic of Clothing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a new pedagogic model. By taking “The Basic of Clothing Technology”courses as example and aimed at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author discussed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Key words: “The Basic of Clothing Technology”;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服装工艺基础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是服装由面料到成衣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实现手段和方法,也是基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基础确保服装设计完美体现的第三个设计再创造的环节,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手缝工艺、机缝工艺和熨烫工艺。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服装工艺基础教学是与服装设计课程和服装结构课程分离教学的,它的教学流程大多数是将教学内容机械地分割成若干个部分讲解,然后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的速度快,但遗忘的也快,并且实际教授过程中并没有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意识到服装工艺基础的掌握在成为一名成熟服装设计师的道路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谈不上专业、行业和职业的相互关系了。学生甚至是将服装工艺课程理解为一门孤立的、与其他专业课关联不大的课程,进而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1 翻转课堂的实质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也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翻转课堂其实质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服装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手缝工艺、机缝工艺和熨烫工艺的特点、要求等基础知识,然后布置单项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练习。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事先通过老师提供的视频、专业资料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上则进行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和知识运用,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由于服装工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强调学以致用,其教学质量成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学生的自觉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然而服装工艺基础课程的初期学习相对其它设计课程会显得有些单调乏味,因其需要反复多次地学习、练习和操作,并且特别注重循序渐进。如果有一步没能跟上和领会,会造成后续的工艺无法衔接有序,这样就会挫败学生对于工艺课程的学习热情,甚至是造成抵抗情绪,教学质量便无从谈起。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2.1 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时间和进度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老师事先将服装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视频挂在校内网的学习资源库当中,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

学生在课外先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和操作手法,完全可以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迟到、担心无法完成作业、担心遗漏重要知识、担心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等等。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看懂了明白了就快进跳过,没看懂没明白时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

2.2 同学之间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开始通过聊天软件和校内BBS平台向同伴相互询问学习方法、进度等,以寻求帮助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完成单项作业后,利用全校及宿舍的无线网络覆盖资源,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会被相同的某一个问题困扰,于是通过手机端的聊天软件和微信方式,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讨论小组,为他们进行及时解答和辅导,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这种方式的精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当教师成为师傅而非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协作学习小组,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2.3 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外的一个好处就是增强了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性,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教学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师傅,这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讨论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

多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的到课率、学习的态度、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面来评判学生成绩,这些都是通过学生单方面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老师只是一个裁判。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这些问题已不再重要。真正的问题是教师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老师带着这一深刻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商量探讨方法。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后在通过学生先自发思考、讨论,教师再进行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使学生能记忆更深刻。因为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在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之后承担着服装成型的重要角色,他们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明白了认真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无论在学校、在宿舍、在家里都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3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方法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建立在行业的岗位需求、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基础素质之上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为主体。在现今服装行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以往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强调设计审美的片面模式,应需调整与行业相适应。

首先,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特点是注重教学的方法。将服装工艺基础(服装制作)类课程与服装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衔接和结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知识基础之后,再来安排服装工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调服装工艺基础的学习也是为了“再创造”。这样利于学生接受,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因为最终能够立体呈现设计师想法的还是产品,也即要经过服装的缝制工艺后最终完成的,其设计的过程中各种造型要素与各个制作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熟悉和掌握各种工具、材料和机器的使用及服装制作中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此后,通过服装各种零部件的实际制作到整体组装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工艺制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服装的制作工艺是属于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二度创作”,要以设计创作的理念贯穿始终。在此思想指导下,经实践,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并将工艺制作后的实际效果引入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以此作为设计灵感进行再创造,工艺基础课程确实扩展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其次,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引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集图、文、音、像于一体,课程中学生在上下课期间均可以触摸屏幕快进、倒退或重复播放观看教师示范,这样将资源重复有效地利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他班级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工艺实验室自主学习,这样进一步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先由教师对技能操作知识边讲解边示范操作,然后将学生分批围着一台缝纫机看教师操作示范,相同的内容教师重复多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教学方法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每一个细节;再者,此种教学方法具有不可逆性,即操作过程和成形的面料不能再次使用,加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会造成理解的偏差。简言之,这种传统模式效率低、浪费大,不能适应现代转型中的服装行业节奏和市场变化,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再次,老师整合社会资源,将其他学校、企业的服装工艺基础相关的视频,按服装的类别,如针织类、衬衣类、西服类、外套类、运动户外服类等资源挂在校内网的学习资源库中。经过整个课程的前半段理论和实践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服装工艺基础知识。此后,对比知识和企业规模化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增长见识,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之前有心理上的准备,了解服装企业的制作标准,提早适应服装企业的文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平台资源的搭建是建立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放程度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和教师与企业合作深度有关,也为日后建立SPOCs(小规模翻转课堂网络课程)和开设具有专业领域竞争力的MOOCs(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之,课程过程作业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必须证明自己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作品展览。谁的作品有创意一眼便看出,学生的成绩真正是由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在上课初始阶段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创新地完成作业要求,因为结课的作业要进行展览打分评比,学生可以加入对自己作品的创意和意见,教师按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酌情加分,鼓励他们进行再次创作,这样又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综合类高校和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相关专业,但是,入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入校后不会很快接触到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陷入迷茫。“服装设计基础”的启蒙、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定位再认识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涉及服装领域的有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纺织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还有特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分服装工程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高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高校选择开设的服装本科专业也各有不同。服装高等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但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都有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体现出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服装艺术类专业在第一学年以造型基础和构成基础训练课程为主,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等,服装工程类专业以服装结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学课程为主,基本都较少涉及设计类课程。传统观念影响下,设计类的学生容易陷入“画设计”的学习误区,“重艺轻技”,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而工程类的学生对艺术时尚、设计创新缺乏敏感度,审美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对所在专业的认知度很低,学生很难理解前期基础训练的课程与今后要学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设想今后的专业道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学习方法,拓宽专业视野,初建职业意识。作为面向一个或多个服装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具有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目标就是要打破专业界限,为学生搭建一个艺工结合的知识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规划

为突出“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特点,在教学内容规划中要重视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基础知识的结构逻辑,而无需面面俱到,深入细节。摒弃只强调服装艺术美感的表现,不在乎其工艺可实现性的错误认识,强调综合能力培养而弱化专业差异,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意识,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课程中各章节的纵向知识融合,除了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设计理论的讲解以外,对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规划和讲解,凸显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学科属性。同时也要注重已经学习和今后要学的课程之间知识的横向融合,承上启下,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的定位及知识关联与技术逻辑。还要融入服装产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发展成果,让不同服装专业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服装行业特征及职业特点,建立宏观的行业意识和职业视野,明晰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和位置,明确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设计类课程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知晓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方向,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很重要。“服装设计基础”课堂理论教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将理论分析可视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案例教学法效果突出。教学案例既要分析讲解服装产业、服装设计领域中影响时展的经典事例,也要选择本土化、本地化、市场化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方产业、地方品牌的发展现状,同时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重视对案例中设计背景、设计思路的产生、设计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说明,而不能只作表象的介绍,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与实践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示。为了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前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料室、展厅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实践、实训设计

(一)课堂实践为主,课后训练为辅

作为专业基础课,“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并不难,但充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综合应用就有一定挑战。课堂实践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看似了解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如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线、面要素,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堂实践练习不宜复杂,可多次反复练习,所需时间不宜太长,可设定时限,采取单人形式完成,教师可评价,学生可自评、互评,指导学生掌握专业设计语言,突破思维界限。而课后训练要有一定难度,考量多环节、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课后训练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完成,因此不宜安排过多,要重质量轻数量。可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课后训练形式和内容,其关键环节、过程进度还需教师监督管理。

(二)限定性形式为主,自主性形式为辅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在课堂中初次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入门初期,实践、实训设计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很重要,它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基础课实践任务要以限定形式为主,自主形式为辅。所谓限定就是有条件、有要求的,限定形式可能会被人们认为它与创造性的活动相违背,似乎创造、创意、创新就应该天马行空,没有限度最好。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由发挥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很难寻找切入点而始终处于不确定、不知所措的状态,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信息的寻找与捕捉中,浪费在无从选择的循环与矛盾中。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对于“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实践、实训的设计就是要预先设定一个或多个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围绕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思考与创造。

(三)自主学习引导

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跟随教师学习,还要学会在课后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在前期专业知识积累较少,没有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会产生学习无从下手、拖拉应付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什么需要记录的就随手找张纸,事后不整理,更做不到长期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从量变到质变,从混沌到领悟的过程。从设计基础课程起,要求学生将上课笔记、课堂练习、设计草图、资料收集、课后学习等内容融汇一体,可文字、绘图、粘贴等,形式和内容不限,汇集成册,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规划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和互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扩展到间接知识的学习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打破专业界限,涉及领域广泛又有其内在关联,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网站提交学习心得,互动交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五、结语通过“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搭建了平台,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规划等方面也获得很大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也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饶蕾 单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严薇.有限无限:装饰图案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