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意大利人而言,一天中真正的正餐是晚餐,通常意大利人都会选择同家人一块享用,意大利人吃晚餐普遍较晚。这是由于意大利地处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夏季气候非常炎热,人们在酷热的环境中很难有食欲去好好享受一天中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餐。待晚上7点之后,太阳逐渐西沉,空气也变得清爽凉快,人们才愿意来享用晚餐。这也是地中海地区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晚饭时间偏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式晚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需时间很长,一顿晚餐一般耗时3~4个小时,这与中式晚餐有明显的区别。观察意大利的用餐习惯颇有意思。一次完整的意大利式晚餐通常包括以下几道菜:1.前菜(开胃菜)。用来激发人的食欲,品种丰富多样,除了具有各地物产特色的沙拉以外,比较著名的前菜还有Meloneconprosciutto(蜜瓜火腿),将火腿切薄片卷在蜜瓜上同食。2.第一道菜。一般是各种米面类菜肴,如Spaghetti、Tagliatelle等各种意面,各种意粉和米饭。在第一道菜上意大利南北也略有差异,北方米面均有,而南方则是对面情有独钟,也更青睐植物类酱汁。如由大量新鲜剁碎的罗勒加上薄荷叶、碎松仁和特级初榨橄榄油拌匀制成的青酱,天然清新,浓香扑鼻,味道浓郁。3.第二道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西餐的主菜。意大利的主菜通常分量较大。在吃什么的选择上,南北的差异也比较大:北方以畜类和禽类为主,如著名的佛罗伦萨牛排,每份牛排至少重1千克,需要煎制约20分钟。做好后的牛排表面呈深褐色,焦香四溢,但切开后,内部仍是肉汁丰腴,鲜美可口。南方的人们似乎对这种浓郁的口感并不感冒,他们更喜欢清淡而原本的味道。在食材选择上,他们也更愿意选择海鲜。4.甜点。一般是冰淇淋、各类蛋糕或水果等。在吃完甜点之后,喝一杯Espresso浓缩咖啡,一次意大利晚餐就结束了。而中国饮食严格遵循一日三餐制,早中晚餐在一天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比较均衡。早餐在七点半左右开始,样式丰富,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特色早餐,如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桂林米粉等。而中国的正餐品类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作为正餐范畴内的中餐,不像意大利采取分餐制,而是采取共餐制,菜肴也没有明显的前菜、头盘、主菜之类的区别。

二、中意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地形地貌层面意大利北至北纬47°,南至北纬36°,西至东经6.7°,东至东经18.5°,地处欧洲南部,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挡住来自北欧地区的寒风,加上整个亚平宁半岛深深地嵌入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比同纬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温暖。亚平宁山脉北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接,从中部纵贯整个意大利,给意大利带来丰富的地形环境。在意大利东北部,由波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巨大的波河—威尼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为意大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意大利的东部海岸地区地形以山区和峭壁海岸为主,以海产居多,有零星的果蔬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以平缓的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和地形均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各种果蔬,乳类、肉类产品和粮食作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较为寒冷,较少种植果蔬类作物。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南北作物的交汇地带,南北方的各类作物均有种植,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南方大部地区果蔬品种非常丰富,但由于地形复杂和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畜牧业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存在。广袤的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等原因,农作物品种较单一,以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较低,仅是自给自足水平,但畜牧业比较发达,各类牛羊肉和乳制品产量都很大,当地人也都以乳肉作为主要食物。

(二)气候层面意大利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湿润副热带气候,如都灵、米兰及博洛尼亚等地,特点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沿海地区及佛罗伦萨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日间气温常超过35℃且昼夜温差很大,冬季温暖多雨,气候温和。如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冬季日均最低气温为12℃,日均最高温为17℃,气候宜人,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这也是意大利南方人食用果蔬量明显比北方人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农产品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积累,所以意大利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风味十足,这也是意大利饮食更偏爱使用各类未经深加工的天然香料调味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气候种类多样。东北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多积雪,日均积温低,作物生长时间长而品质高。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虽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年均气温比东北地区高,受太平洋夏季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水热条件适合多数农作物生长。秦淮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降水都比较温和,良好的降水光照条件是南方种植业发达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少,冬季被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凛冽干燥的北风持续整个冬季,而地区则是高山高原气候,终年低温少雨,上述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物产层面意大利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受历史上的数个统治民族的影响。这些民族带来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把他们的特色食材带到意大利种植、培育。因此,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产出的各种食材,有不少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就整体来说,意大利的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各大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特产也不尽相同。北部如皮埃蒙特大区、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就以出产优质的小麦、玉米和葡萄为主。中部偏北地区如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托斯卡纳大区则有着极为发达的畜牧业和大片的果园、葡萄园,为全意大利甚至世界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如以帕尔玛火腿为代表的肉制品和托斯卡纳地区的特色红酒等。以罗马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则是意大利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橄榄的种植也从此开始。如拉齐奥大区,用于制作各种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粉的杜林小麦大半产自此处。在自然风光秀丽的南方,地中海气候赋予这块土地充分的日照和剧烈的日夜温差,果蔬农产品就成了南方农产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意大利南部大量出产的果蔬主要有:1.番茄,以个大、味浓、鲜甜可口而闻名;2.葡萄,南部产区出产的葡萄酒口感锐利,偏涩,别有一番风味;3.柠檬,在意大利除了调味之外,还被拿来酿制成独特的烈酒———柠檬酒,它口感甜中带辣,香味馥郁久久不散,深受意大利人喜爱。南部的渔业在意大利举足轻重,在全国鱼类供应中占了大半。意大利国土面积较小,各地出产的各种食材都能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差异大,各地物产差别较大,饮食多以当地或附近的食材为主。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肉类是以牛羊为主,各种奶制品也较多;由于气候所限,北方出产的蔬菜种类较少,以耐寒耐旱蔬菜为主。在沿河沿海地区,各种水产被广泛地食用。中国南方地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在全国范围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根据记载,在中国有约600种被食用的蔬菜,其中大半均在南方种植,除此之外,如芒果、百香果、山竹等热带水果也是南方独有。

(四)人文历史层面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而意大利的饮食观念是天然新鲜和原汁原味。中国饮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以和为美”的概念在中国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调味时强调五味的调和,在食材的选择上追求温寒搭配、多种多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各种食材巧妙搭配,成为一道道驰名中外的中国名菜。而饮食文化也融合进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更发展出了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由于在文明发源之时,自然资源不甚丰富,人们必须努力探索、开发自然以获取发展的资本。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和独立自主、互不干涉的思想深入到了西方哲学中。意大利饮食也与其他西方饮食一样,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每天的饮食只要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满足一天的消耗,能保持身体健康即可,对食物的口味和样子并不过分追求。“独立、分别”的思维也深深地融入了意大利的饮食中。在意大利的菜谱中,除了汤类和酱汁,各种食材基本都是分开烹饪,互不相干,即便有搭配也都是在盘中。在用餐时也实行分餐制,体现了个人的独立自主。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吃”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三、结论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因而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一家围在一大桌饭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会时,领导与下级员工也会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说有笑,边说边聊;在吃饭时人们都会很活跃,相互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这样的饮食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场合都会用到,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里,全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到一块儿过节,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长烹饪的人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饭,并祝福、拜年等等,讲究的是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通常中国人在进行聚会时,不会给每个人定食定量,而是会准备很多的饭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没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用餐方式就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没有中国人团圆与热闹的吃饭习惯,他们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就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而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没有中国式的一大桌子人围着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没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着自己的餐盘随意走动。西方人的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空间,讲究个体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人们在吃饭时不能进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乐的情调。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中国的餐桌,可以谈成合作、可以求婚、还可以联络感情,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因而,餐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在用餐这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中,礼仪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来讲,中国人在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内部的吃饭,其余场合里人们进餐时都十分重视尊卑、长幼。在集体进餐时,人们一般都会等客来齐了才会入席,而座位则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对着门口的位置为最高,其次以东为尊,而请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门口的位置。宣布开始入席时,会先叫一些位高权重、重要的人先开始,随后主人才会开始。但在西方,饮食礼仪则与中国存在着很多不同。西方进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绅士风度,男性要对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口的最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则座在女主人的对面,即门口的位置,显示出对女性的尊敬。而在具体的进餐时,男士要起身先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时,男性并不能先进餐,必须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开始进餐后,男士才开始进餐。在进餐结束时,女主人离席之后,男性才能离席,而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绅士风度。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为主,其次中国的蔬菜种类很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国家的七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种。中国人之所以将植物作为主菜,这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灵,人们不可以将其杀死,也不能把他们的肉用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中国就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内容。因此,有人将中国人的性格称之为植物性格。中国人在进食时喜欢将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热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菜如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菜的味道才真正发挥出来。西方人则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居多,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打渔、捕猎与养殖为生,而种植业在西方社会并不发达,因而人们习惯在动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国家,食物中动物类居多,如牛肉、羊肉与猪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考虑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动物类居多,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是有动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他们喜欢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盘等,一直是西方大从所爱;他们在吃蔬菜时,也喜欢生食,如生菜、黄瓜等,并不将它们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视觉文化;隐形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6-1

前言

校园视觉文化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彰显自身文化特点,还能够对学校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并加强了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校园视觉文化

视觉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认知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步丰富了视觉内容,并出现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广泛的概念,不仅是以美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还深入到学校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图画、符号等都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赋予了视觉文化形象、直观的特性。

校园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我国政策方针指导下,精心设计,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其与环境文化一样,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的,例如:园林、建筑等实实在在的一切,囊括了整个校园所有物质载体。视觉文化作为校园的名片,不仅能够体现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承担着传承我国悠久历史的重担,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校园视觉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主要是指引导学校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并不断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等单纯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借助通过创建文化氛围进行影响教育。学校通过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某件事的看法和观点,并将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高尚的品德。

(二)凝聚功能

校园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师生耳濡目染接受着这些文化,对自身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视觉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师生凝聚力,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1]。

(三)约束功能

人们在思想等方面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师生处于美丽的校园、整洁的宿舍等优美的环境中,能够约束师生的行为,促使师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逐渐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借助这种无形力量的约束,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激励功能

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精神、愿望等,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物等,影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原则,并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三、促进校园视觉文化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校园指示系统

校园指示系统是校园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路、平面图以及路口指示三大部分。现代校园占地面积较广、功能齐全,学生在校园内活动需要道路指示才能够准确找到目的地,尤其是一些新生,对校园不熟悉。因此,校园可以在道路指示牌的设计上花心思,用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称给道路命名,并用一些能够彰显校园风格的材质制作路牌,例如木质等,既能够便于学生寻找道路,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平面图的设计主要是清晰、简单,并将平面图设置在校园的特点位置,例如校门口、食堂门口等;楼口指示牌能够为学生指引道路,学校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文气息。

(二)规范宣传平台

宣传平台主要是指校园的宣传栏、公告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密切。因此,学校要规范宣传平台,避免一些社会广告对学校文化的破坏,专门设计各类信息的平台,便于学生信息,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乱贴广告等不文明的现象;除此之外,宣传栏作为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经常更新上面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保持公告栏的清洁整洁,为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2]。

(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学科,包括校园内的建筑、水景等多方面元素,学校设计建筑要结合地方特点,展现民族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优秀的雕塑艺术能够影响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雕塑形象。除此之外,校园环境还包括校园绿化、水景等,学校应全面考虑校园各方面因素,为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校园视觉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不仅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原则的具体表现。因此,学校管理者加强对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直观形象的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感性认识的启发下顺利的进入理性的探究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创设情景中,实验是最好的素材,学生被鲜明的实验现象所吸引,从而顺利地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氯水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氯水的成份和性质进行猜想,学生们都一致认为有酸性,教师就可以顺势利用紫色石蕊试液进行检验,从而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不仅看到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会逐渐褪色,学生纷纷询问:为什么会褪色?针对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有的同学认为氯水中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有的同学认为生成的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学生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各持一词各不相让,这时就有同学提出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转而让学生讨论怎样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下,学生细致的研究了实验的各个环节,最终设计出先让干燥的氯气通如干燥的有色布条中,再接着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中,学生对这个实验都认可,从而积极地进行了学生实验,在鲜明的现象面前,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氯水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情景建立,使学生在实验情景中找到了“疑点”,顺利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来进行思考探究,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实验引导,渗透科学方法

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方法的提炼和思想的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步的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的思维层面获得提升,真正实现“启发-探究”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学习有关“溴苯的制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规范认真地对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获得成功的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藏在心中的疑问,学生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释实验的各个环节,将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表达出来:生成的溴苯中的溴单质如何除去?为什么说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就要进行分类整合,将其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的逐级讨论中,其思维得到了螺旋式的上升,认识到了溴苯中溴单质除去的方法和步骤:水洗、加氢氧化钠溶液、水洗、分液、蒸发;学生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可以延伸到硝基苯中二氧化氮的除去,使学生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在验证反应的类型上,学生根据在导管口看到有“白雾”生成,而采用了验证产物的方法,利用硝酸银溶液来验证生成的产物为溴化氢,得到了该反应为取代而不是加成.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根据学生对实验中问题的发现来诱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在学生深层的探究中获取了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体验实验操作,发挥学生自主

实验具有很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都非常喜欢实验课,在操作中也会非常的积极主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点出疑点,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银镜反应”的实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实验,利用学生的亲手操作来思考实验中细节的重要性,学生在经过了银氨溶液的配制以后,了解到了其中的“沉淀恰好溶解”;然而在接下来的制备银镜中,有的学生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纷纷思考其中的为什么?在学生的逐渐讨论中,了解到了“银氨溶液要新制,不可久放”,同时还注意到了“试管要洁净”、“实验过程中试管不可震荡”,正是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思考和总结,学生才会看到自己制备出的光亮的银镜,学生们顿时欢呼了起来,纷纷相互击掌庆贺.在实验结束后,兴奋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做完银镜的试管怎么才能清洗干净呢?学生就会从这是什么开始思考,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讨论怎么将银单质除去,在学生的逐一排除和方法整合中,最后采用了稀硝酸来清洗试管.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了学生想要成功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每一个细节,使学生的操作更为准确规范,更深层地理解了实验原理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改进实验创新,实现能力升华

实验的启发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印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方法和经验,来对实验进行改进,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时,传统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时间太短,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察要求,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观察到持久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诱导学生从原理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到沉淀的关键在于:未被氧化的氯化亚铁溶液和不溶有氧气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且在制备后也不要与氧气接触.学生在对原理有了深层的分析后,开始讨论如何不让氯化亚铁溶液被氧化?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如何巧妙地避免与氧气接触?学生积极地进行了讨论交流,从而选择了利用铁粉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利用生成的气体将硫酸亚铁压进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试管上层用植物油液封.学生对实验的创新,使得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每个学生都很兴奋.通过这样的实验创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巧妙地利用了物质的性质,领悟到了实验成功的精髓,是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创新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实现了学生能力的飞跃.

五、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