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陈炳东(1975-),助理农艺师,气从事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S 16 文献标志码 B
农业发展中,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影响作用最直接。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生长情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种植农作物对于气候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有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在农业发展领域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度模型,进行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评估对于农业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气候资源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一般研究思路
在我国农业发展相关研究中,对于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研究中,对于气候变化情况对农作物成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一般是通过进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模式选择、气候条件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等相关资料的来源以及最后对于研究模式的参数的确定实现的[1]。
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一般研究思路中。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的模式是进行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模式是对农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宜度变化的情况的正确反映。气候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等资料情况则是进行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研究的重要的依据,相关资料的来源不相同,对于适宜度影响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而最后对于气候条件变化情况下的农作物适宜度的参数则是进行研究结论获得的关键,确定参数值情况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的论述,首先需要从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论述,然后结合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具体研究情况,进行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2.1 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方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就是对一定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就是农业气候资源情况进行量化的评价以及分析。在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的。使用数学方法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量化的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就是通过多年平均气候资料的收集研究,进行区域内农业气候资源情况的量化指数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最后通过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各项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已获得区域内的气候变化情况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研究的具体结果的过程。
在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业资源的生长适宜度影响研究中应当注意的是,农业资源也就是农作物的气候适宜度是指气候因子数量变化情况下,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相关情况通过模糊数学的相关方法进行转换,从而实现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的具体研究。
2.2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影响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进展
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适宜度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对一定区域的气候要素、农业气候适度模型以及不同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运用和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理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研究等。其中,在进行区域气候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是对气候要素的适宜度曲线变化情况、适宜度状态等内容的研究。具体气候资源研究过程中是通过相关气象监测资料以及农业资源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实现研究的。对于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建立研究也是通过模糊数学理论的相关方法进行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实现的。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实现以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等均已经在实际研究中得以实现,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3 结束语
总之,进行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适宜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应当首先进行农业气候资源适宜度模式的建立,然后根据具体研究方法结合农作物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具体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避免。
参考文献
[1] 冶明珠,郭建平,蒋跃林,赵俊芳,袁彬,等.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78-80.
千怀遂,任玉玉,李明霞,等. 河南省棉花的气候风险研究. 地理学报,2006(3):170-172.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关键词]病虫害;气象灾害;农业;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1-0293-01
前言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有利于增加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但也会加重农业方面的灾害,从而降低农业的产量。气候变化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部分条件,带来严重的气象灾害,还会降低农作物的适应性,增加农业投资成本,加大农业的投资幅度。另外对病虫害的影响也会造成农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1在气候变化情况下农业气象灾害受到的具体影响
1.1影响风雹灾害
我国每年发生的风雹灾害的次数最多达到2150次,最少的风雹灾害发生次数也有400多次。因其具有局部灾情重、频次高、范围广的特点,所及风雹灾害累积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总损失的10%。风雹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暴雨、冰雹、大风,暴雨影响较大,但时间短,在发生暴雨之后会造成农田积水、农作物被淹等灾害。冰雹在北方主要发生在4-6月份,在这个季节发生冰雹将损害作物的生长,严重的化会致使农作物颗粒无收。发生大风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会将农作物刮倒,降低农作物的产量[1]。
1.2影响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在我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季节中,而夏季是灾害的频发季节,同时具有最为严重的危害。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地区是东南部,黄淮河流地区、长江流域是集中发生灾害的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对我国东南部影响较为剧烈的气候就是台风。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洪涝灾害发生率已超过60%,并逐年上升。
1.3影响干旱灾害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的干旱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中形势较为严峻且干旱面积迅速扩大的地区有华东北部、华北地区,而干旱面积扩大速度相对较小的地区为华中北部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趋势不太显著的地区为西北东部,近几年的平均受旱面积为11452、15268、24141、25349、26500×103hm2形势越来月严峻,而在这写受旱地区成灾地区的面积为4072、5410、8059、10631、12295×103hm2。在严重的旱灾损害下,造成经济作物损失的资金数额达到了480亿元,粮食减产578千克。而甘肃省是干旱发生的典型省份,在气象灾害中干旱出现的频次占到70%,受灾面积也占到农业面积的57%[2]。
2在气候变化情况下农业病虫害受到的具体影响
2.1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变暖提高年有效积温,加快害虫的发育时间,缩短害虫的越冬休眠期,从而增加害虫的繁殖代数。其中草地螟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可以繁殖两个完整的世代,甚至在常发区可以繁殖三个世代。在温度上升的同时,就会提前害虫发育的起点日期,从而增加其繁殖代数,而较高的温度就会延长其活动期,从而提高成活率,促进了害虫的种族增长,使许多害虫都可以在原有的繁殖基础上多繁殖出1-3代的害虫。从而对农作物造成损坏,不利于农业部门对其控制。另外气候变暖还会扩大迁飞性害虫的分布范围,如粘虫越冬的界限会从向北移动三度,移到北纬36°,接近于一月份的-2℃等温线,而粘虫的繁殖带也会移到北纬30°,从而扩大粘虫的数量。这样不但会使越冬作物的病虫害范围扩大,还会使迁飞害虫的基数增加[3]。2.2暖冬的影响出现暖冬现象会提前虫害的发生期,例如提前小麦蚜虫的发生期,增加其发生危害的总时间,造成其数量的危害程度不断增多。温度能够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当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就会使害虫的适生区域扩大,冬季较高的温度就会促进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发生速度。目前大约升高了100-300米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海拔高度,扩大了病虫害危害范围,发生虫害的时间也提前到2月。另外小麦条锈病还有向南发展的势态,由于暖冬增加了小麦种植密度,致使小麦条锈病不到18×103hm2的陇南地区的虫害面积显著扩大,已超过59×103hm2,发展的速度极快[4]。
2.3地区的影响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带分布较广,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各地区出现不同变化的降水量。而针对于本地区来说,呈现增加降水量的情况。在这种较大空气湿度、较多降水的环境中,使喜湿性病害的发展尤为迅速,如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等。但却抑制了棉铃虫、蚜虫等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展。加上本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冬季温度显著提升,就会降低越冬病虫卵的死亡率,增大虫源、病源的有效越冬基数,减少病虫害的冬眠时间。同时加长害虫生长季节、作物生长季节,增大农作物受害的次数、几率,另外还有可能引发新型病虫害,是以往寒冷的冬季生存不下来的虫害,在气候变暖之后找到了适宜的环境,从而迅速繁殖起来。给病虫害防治部门带来新的挑战[5]。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的深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的危害相当严峻,气候变暖不但会增加农业发生病虫害、气象灾害的频率和次数,还会增加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使农作物得到大面积的减产,因此气象部门应当加大气候变化的研究力度,仔细探究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农业部门及时公布异常的气候变化,以便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谢立勇,林而达.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与脆弱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5:25-30.
[2]刘盛梅.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市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301-302.
[3]潘根兴,邹建文.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9:1707-1712.
[4]张德来,杨扬.气候变化对锦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11,02:52-54.
关键词:气象;农作物;生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某市位于中纬度偏南的晋西黄土高原上,该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大约在120~170d,年平均气温在9℃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h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50mm之间,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身居内陆和黄土高原的影响,使得该区的气候变化明显,各项气候因素差异大,温度、湿度、光照、热量、降水等季节和年度变化大,使得该区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各项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农业减产。因此,研究气象对该区农业的影响,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该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各项气候因素的差异性特征,就有助于该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更好的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一、气象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前,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高温热害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得出,在农作物的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睡到的生育期日数就会缩短1周左右,冬小麦的生育期日数就会缩短2周左右,从而就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不足,物质和能量积累不够。
气温升高,导致农作物的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大幅度减少,有可能抵消全年生长期的延迟作用,但这仅仅是一个有利方面,更多不利方面还在凸显:气温的升高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的积累;气温的升高,蒸发量的加大,抑制了农作物对CO2的吸收,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度和强度;气温升高,使得农作物受到高温的威胁,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高温还有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有益因子和肥料成分的分解和流失,使得农作物的营养不足,呼吸消耗作用增加。高温还有可能使得植物生长发育时间缩短,导致果实或是颗粒不饱满,气温升高或是增暖导致旱涝灾害日益频繁,也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日照时数减少,光照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使作物积累的养分减少,发育受挫,还会使病虫害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对于棉花而言,习惯于较强光照,在晴天强烈光照少时对棉花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十分不利,再加上夏季的雨水较多,更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三)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水资源王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土壤水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我们农业生产大部分要靠灌溉,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资源的污染,使得农业用水问题日意突出,据统计,我国灌溉作物,小麦、水稻水分每减少1/100,粮食将减产90亿t,将对我国粮食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大风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风造成的灾害是由风的压力造成的,还往往伴随着暴雨、冰雹等灾害。在大风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受密度、株高、行向、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风可以使农作物的幼苗折断枯死,开花期遇上大风会影响授粉,成熟期遇上大风会使作物的植株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还会吹掉果实。另外,大风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加重干旱。大风能够使农作物叶片表面的水分加快散失,在干热条件下,会加大农作物的耗水量,使作物的根部吸水不足,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作物枯死。大风也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影响农事活动,传播病虫害,扩散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二、对农业气象灾害应对手段的探究
(一)针对性灾害防御措施
1.干旱防御
加强干旱预报预警,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对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实现旱灾的及时监测预警服务。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防旱植被建设,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或树种的种植。
2.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加雨预报预警,根据暴雨预报及时做好暴雨来临前的各项防御措施。完善防洪工程建设与防洪应急避险措施。重视农田排涝管理工作,加强农田排涝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如遇洪涝灾害应当及时做好排涝工作。
3.低温冰冻的防御
做好低温冰冻预报预警,及时做好应对低温冻害的工作,积极采取科学防冻措施。例如,选择培育能够抗冻抗寒的良种,提高农作物抵御低温冰冻能力。
4.大风防御
加强大风监测预报预警。气象部门应做好大风监测预报,在接收到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后,及时科学地加固棚架及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农业设施等必须依据气象部门对大风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分进行规划,同时,努力推广建设果园、花卉、苗木等园区防风林带,以此对大风进行有效的抵御。
5.光照长度及强度
植物对昼夜长短的这些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植物按光周期反应的分类:(1)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2)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时数后才能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3)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照长度的影响,在长短不同的任何光照下都能正常开花结实。一般认为不少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都能开花,不过当光照延长或缩短时,二者的发育有的加快,有的却延缓。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就是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上的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不再起作用。栽培的农作物多属喜阳植物如水稻、小麦、花生、玉米、棉花等,由于喜阳植物的光饱和点较高,所以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不同,光照过强或不足都会引起植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甚至出现过热、灼伤、黄化、倒伏等导致死亡。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提高抗灾减灾水平和农业应变能力,需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对节水农业及科学灌溉农业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需要研制农业生产新工艺,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另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完善灌溉体系,开发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固化防渗,加强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防御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
调整农业结构就意味着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计划地改进作物的品种布局。这就需要培育和选用抗旱、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运用稳产增产和防灾抗灾的措施预防出现不良现象的农业。在调整种植制度时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与气象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展对防御气象灾害和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
(四)发展生物科技,选育适合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为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选育优良品种需要加强生物技术、光合作用、抗御逆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结束语
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布局,有效的减少气象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提高气象灾害的处理能力,为我国农业生长的稳定性与粮食安全创造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孔繁波.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03:170-171.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94-01
气候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与反面之分。尽管气候变化促进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如,南方洪涝严重,北方干旱面积增加,局面地区洪涝、干旱加剧,因为气候变暖的原因,加速了作物提前发育,抗寒性减弱,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1]。气象灾害导致气候变化,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为此,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很有必要,便于后续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气候变化总括
气候变化越大,气候状态不稳定,产生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多方面的,因为气候变化原因,尽管促使部分地^粮食作物增产,而由于局部气候恶化,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生产。气候变化主要对我国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气候变暖产生的旱灾与涝灾,导致农业产量降低,致使农业发展不稳定。分析气候变化给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原因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现实意义巨大[2]。
2 农业气象受气候变化影响
2.1 农业气象受涝渍影响
我国涝渍地区多发于东南与西北地区,涝渍范围小。东南沿海地区受全球变暖及台风的影响,是我国最严重的涝渍地区。涝渍因为季节不同,分为春季、夏季、秋季的涝渍,尤其夏季涝渍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根据涝渍水分不同,分为洪水、涝害、渍害。洪水受大雨与暴雨影响,导致河水泛滥,毁坏农田与村舍等;涝害集中降雨,致使农田积水,损害农作物,很大程度上影响旱地农作物;渍害由于长时间雨水天气,温度低,阳光照射少,低洼地区长期排水不良,导致土地水分饱和,土壤中水分与空气不均衡,致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2.2 农业气象受干旱影响
干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干旱地区多为西南云贵高原与黄淮海平原等,因为气候影响因素,自上世纪开始,我国降水量北方少,南方多。如,黄河流域一直是比较严重的干旱地区。比方雨少,南方雨少,导致北方与南方出现干旱与洪涝。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黄河断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从这些年比方干旱情况看,我国北方地区旱情加剧,扩大了旱情面积,华东北部地区与华北的干旱面积也在扩大,气候变化下,北方旱情出现了加重趋势。
2.3 农业气象受风雹影响
风雹在我国气象灾害中分布分散且面积广泛,强对气流而产生的一种严峻的气象灾害,出现范围小,强度大,伴随狂风及降水等。我国多发风雹灾害,气象灾害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因为风雹影响因素,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受风暴影响面积大。青海地区调整了种植结构,拓宽了种植面积,致使受灾面积越来越大。09年江西因为风雹原因,导致农业受灾面积增大,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受灾面积6000多亩,造成7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雹发生于09年的安徽与河南34个县,小麦倒伏面积300万亩,其余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4000亩,造成16亿的农业经济损失。从上述可见,我国多发风雹,极大程度上危害了农业。
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变化存有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造成不同影响。气候变化下,多次出现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构建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