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第1篇

各种医疗保健的利益攸关者和决策者都迫切需要让成本得到控制。但是,他们还必须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支出、不断变化的期望、新的竞争、立法改革、降低赔偿费用以及资金减少等所带来的挑战。因此,需要有一个更为个性化的办法,它以患者为中心,能够减少医疗保健方面的经济负担,同时提供优质结果。

那么,未来的智慧医疗到底可能会呈现怎样一种状态?或者说,未来智慧医疗的愿景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有哪些相关的技术?智慧医疗的趋势如何?本文将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未来智慧医疗的愿景

当前的医疗保健关注的是反应性,它以疾病为焦点,以临床为中心,而在未来,智慧医疗中的医疗保健关注的将是积极性、预防性、生活质量和健康,它是分布式的,并且以患者为中心。或者说,未来的医疗保健将具有4P的特点,即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和参与(participation)。届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基于我们自身的风险因素,并结合健康促进和早期干预的完整的生命健康计划。针对这份计划,健康教练会做出指导,并将支持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做健康的选择,同时充分利用医疗保健服务。世界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医疗保健系统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见图1),比如人们期望得到的答案迅速简单,希望系统能够了解患者,希望有无缝交互等。更具体来说,被赋予权力的消费者希望医疗机构能够“了解我”,并通过利用多种信息源,收集个人喜好,理解和预测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互动,尊重个人私隐权以及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来做出响应;希望医疗机构能够“让我参与”,并通过参与优先对话,保持相关(“正确的信息”),在不同的触点之间保持一致,以及展示诚意(“你在乎”)来做出响应;希望医疗机构能够“授权给我”,并通过与透明信息相连,形成社区,以及简化控制和访问来做出响应。

虽然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医疗保健所面临挑战,但技术日益增加的能力和降低的成本,无疑将有助于应对挑战。众包、云网络和更快的数据处理将能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驱动研究模式远离传统的小样本、有限时间的随机控制,转向大规模和持续评估,让药物设计更有效。而我们的家庭、工作场所和休闲场所将成为这一相互关联的监控网络的一部分,取代传统的要依靠个人去医疗机构进行筛查和监测的模式。例如,家里的镜子将可能会检测出体形和皮肤状况的变化,提醒我们注意早期预警信号,如潜在的癌症等。其他一些技术,例如基因组测序,将会实现基于个人风险进行早期干预。

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医院数量减少。由于减少了浪费,并且有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医疗成本将会随之降低。医院将会向更加专注于向病情最严重的患者提供优秀的治疗。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将会在家中或其他地点通过远程医疗来实现,这不仅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也能让人们在自己所选择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充实。医疗保健将会从仅有专业组织提供变成是我们每个人的业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化预防计划,阻止或减缓恶化的快速干预措施,以及来自健康教练和远程医疗的集成服务,将帮助我们在家中生活得更久。当有必要移至医疗中心的时候,当地社区就会有相当的设施,从而这我们能够与朋友和家人一直保持联系,并利用全方位的休闲和学习资源。

智慧医疗将生活方式选择、社会选择和临床选择带到了一起(如图2)。在未来智慧医疗的愿景中,医疗保健应该做到可预防的伤害零发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无缝交付和公平使用。这样,医疗保健将会更安全、更智慧、更以人为本,它将支持我们每个人获得最大的健康与安宁。

安全和可持续医疗保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的愿景是要有安全和可持续的医疗保健,为此,现在的医疗保健系统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就是要负担日益增加的物理慢性疾病。不论是在低收入、中等收入还是高收入国家,慢性病都是日益严重的问题。以2008年为例,全球有360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当年全球总死亡人数的63%。而到2030年,预计这类疾病将会威胁5200万人的生命。慢性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要有连续监测、监督和早期干预,以防止进一步恶化。在医疗支出中,患有控制不良的慢性疾病的人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例如在英国,有报道显示,患有慢性病的2%~3%的患者使用了高达30%的计划外住院,以及80%的全科医生咨询;而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不到1%的人口身上。事实上,导致身体慢性疾病及让其进一步恶化的情况(比如缺乏活动,饮食中脂肪、盐和糖的含量过高,吸烟、酗酒,以及药物的滥用等)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幸的是,今天的医疗保健系统主要集中于应对严重的或急性疾病,而不是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变人们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称,大多数国家没有政策框架、质量体系或基本的初级保健服务来有效应对慢性疾病的挑战。专注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需求向现有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因而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方式的需求,这些工作方式关注决定健康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其次,老年痴呆症的负担越来越大。到2050年,预计全球痴呆症的患者将达到1.15亿人,而其中71%会生活在现在的中低收入国家中。这无疑向医疗服务提出了双重挑战,因为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将长期患有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

再次,是老龄化人口的需求变化。世界人口正在向老龄化发展,从1950年到2000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而到2050年,还会再增加两倍。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人口的整体增长,也是因为人更长寿了。长寿人口迅速增长从几方面向医疗保健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人口分布转向由老年人主导,而他们都在寻求退休,因此社会中支付医疗保健费用的经济活跃人口变得更少,医疗保健的收入将会减少,这将导致成本压力的增加。其次,由于预期寿命增加,因此长期有身心健康问题的人数会增加,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活得更长。为此,医疗保健必须要发生改变,从侧重于急性病,转向关注满足长期有身体、社会和心理健康三方面组合问题的人的需求。在这种压力下,医疗保健将必须与社会和民间服务相结合,以高成本效益的方式满足老龄化人口的持续需求。

无法支撑的成本也一直是医疗保健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医疗开支一直稳步增加。为此,医疗保健必须做出调整,采取措施来控制开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慢性病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将有潜力改进成本效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平等的使用权一直存在。34个经合组织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8%,但却占了世界医疗支出的84%,这直接表现在对医疗保健的使用权上。例如,在高收入国家,每1万个公民有56张病床,而在中低收入国家,仅分别有49和21张。不仅可用的资源有限,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着疾病的三重负担。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因素在增加,同时,他们还要努力减少由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死亡,并减少新传染病出现。由于基于性别而造成的教育、收入、就业和使用权的不平等,使得妇女和女童尤其更难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医疗保健尚未解决有限资源和不平等使用权的问题。要改善全球健康,这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不安全的医疗状况并未显著改善。无论是在低、中或高收入国家,医疗保健都仍然很危险。在全球每年4.21亿住院人口中,估计有427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与不良事件有关,这使得不安全的医疗成为第14大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相当于肺结核或疟疾造成的负担。

另外,气候变化对健康和医疗服务也构成了重大威胁。地球表面温度、海平面和降雨量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会威胁数十亿人的健康,从而对医疗保健的准备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挑战。

最后,医疗保健还要应对新服务模式的需求。医疗保健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期望健康服务能仿效其他服务部门,即人们想要参与医疗,并向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咨询。与前几代人相比,现在更多的人能更好地了解情况,因而也更有可能挑战专业医疗人员。

学习型健康系统

学习型健康系统是由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价值与科学驱动的健康保健(Value & Science-Driven Health Care)圆桌会议上发展出来的议程,其愿景是让医疗保健系统向每位患者提供最适当的护理,强调预防和健康推广,提供最大价值,并在提供护理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增加学习,最终改善整个国家的健康状况。虽然这一愿景声明的是在美国的行动,但实际在国际社会上都有相似的目标。学习型健康系统的目标是要让临床决策能够得到准确、及时和最新的信息的支持,而这些信息反映了现有的最佳证据。

健康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就是要让医疗保健系统发展成为学习型的健康系统(Learning Health System,LHS),而有两个具体领域能够说明基于健康信息技术的学习机会。首先,提供者、患者、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健康信息交换使得提供者的数据可供学习;其次,移动健康可以通过监测生活方式,收集新类型的个人数据。

健康信息技术中涉及健康信息交换(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HIE),它通常是指为让个体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在不同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健康数据交换。而作为名词,它指的是一个促进系统,该系统通常通过设置提供者之间安全和标准的通信,充当交换的基础设施。

另外,健康信息技术发展中,移动健康(mHealth)也不容忽视。移动健康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使用特定类型设备上的移动传感器来监测医疗保健和健康情况,采取行动,改善健康。一方面,移动健康设备(如手机中的计步器)可以协助测量,从而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移动植入物(广义上也被归入移动健康设备)收集健康中至关重要的数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对驱动进行干预。例如,当植入式除颤器检测到心脏急症时,会进行电击。

智慧医疗的趋势――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医疗

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今天,医疗保健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向老年人提供充足有效的医疗保健。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人口增长最快的部分,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有400万8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研究表明,这些老年人更喜欢独立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维持独立生活,用智慧、有成本效益的家庭医疗保健技术来代替现有的家庭医护者将变得非常关键。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力改进智能化环境中的医疗保健领域,让家庭成为主动式的医疗保健中心。家庭中的智慧医疗保健系统恰恰可以提供此类解决方案。技术辅助的智慧医疗保健系统将能让老年人远离医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独立生活,同时也避免了使用昂贵的医疗人员。因此,新一代为医疗保健建立的智慧家庭系统将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智慧医疗的一个趋势就是要让今天的医疗走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医疗(Patient 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如图3所示。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第2篇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都将智慧城市列为“十二五”中的建设重点,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以实现“和谐”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离智慧城市还有多远?

改变现代医疗

“过去是PC+PC,人与物相连,现在通过物联网的模式。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表示。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追寻这背后的根源,实际上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既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又有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物联网和智慧医疗带来医疗模式的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现代医疗的种种问题。”据高燕婕介绍,卫生部从2008年起,就根据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探索和运用,出台了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划,并探索基于IC卡的医疗一卡通产品的应用。2009年,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等领域进行技术交流。

通过传感技术和物联网,可以控制医疗缺陷。比如利用电子标签加强药物、血液的运输、追溯系统等,提高医疗资料,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物联网也能够在慢性病管理、急性传染病检测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和6%,这意味着有七成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生病、只有1/4的高血压患者得到治疗、不到一成的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而物联网的作用就在于对患者追踪,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并治疗。

除此之外,卫生部还在大力推进电子医疗,以较低的价格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使各种医疗信息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高度共享,大大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医疗来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通过远程医疗、自助医疗等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的压力,提升医疗现代化的服务水平。”高燕婕说。

提高城市管理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发表著名的《上海宣言》中写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此,中国各大城市开始把“和谐城市”作为目标,通过构建智慧城市改善民生。

“我们把智慧成都归纳为‘智能的城市,智慧的生活’。”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郭念东说,建设智慧城市是改善民生,提高面向农村及弱势群体服务水平,应对城市化发展挑战不可或缺的手段。

据介绍,成都市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积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设信息化,已经实现了生猪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水电气智能调度、重点污染源自动控制预警、应急联动指挥、网上政务大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智能乡村信息服务等一批城市的智能应用系统。

除成都以外,北京市也在数字北京的基础上,开始了智慧北京的规划建设,包括人口精确管理、交通全面智能、平安城市、绿色集约政务网络体系等。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主任彭凯告诉记者,北京正在建设全市范围内的政务物联网应用平台和政务云计算平台等,同时提升现有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移动电子政务管理平台。

“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整合。”专家指出,目前有些地区已经把行政资源覆盖到村级,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村镇平台进行管理,使老百姓办事都有了统一的入口。

突破“最后一公里”

“信息化一直在强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能不能真正落地,实际上也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清华同方物联网应用产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恩勇说。

实际上,对绝大多数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放在战略高度来发展的城市而言,尽管拥有十多年的信息化累积,但面对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城市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打近“最后一公里”变得正越来越紧迫。

首先,在作为基础设施能力的云计算中,“我们感到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彭凯说,一是如何利用已有的IT投资发展云计算和虚拟化,尤其是现有的分离式系统,哪些该淘汰、哪些继续并存难以把握;二是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架构面临重新确立,而个体应用的安全和整体云环境的安全体系也需要建立新的规则。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发展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也是一个亮点,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除了处理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之外,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特别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内容处理技术、软件和复杂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新的应用来体现,这就是智慧城市。

更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通过将各种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和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进而产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试点推进,下一步必将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共享,如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历程,以顶层设计的模式和框架,逐步完善智慧功能的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简单叠加,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阶跃和爆发,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水平和智慧气质,信息基础资源的标准化组织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核心。

智慧城市蕴含巨大商机,之所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民生效益。这表现在政府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一直以来,政府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目标: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次是推动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

新技术整合信息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基本能够体现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根据公开的信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精确收集所需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

1、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开放平台,可以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数据,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跨越协同鸿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为例,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

2、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如今电子政府到“智慧政府”转变。信息技术能够正真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等自身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让政务透明,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效率倍增,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当前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堵、交通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有效管理。第一,开发更智能导航系统。先进的导航系统通过完善的传感器网络,建立交通管理的数据,能够实时获得交通信息,包括前往目的地途中的交通事故、施工、拥堵情况,还要能提供最新的天气情况和停车位信息。第二、建立更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车辆定位系统为基础,实现车辆的实时调度、自动报站、视频跟踪查询、车辆紧急救援等功能,优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能力。第三、建立更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如电子不停车缴费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与电子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缴费。第四,开发智慧交通软件,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下载使用。通过该软件就可以了解当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情况,以及最佳选择路径等。

4、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升级发展,通过与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载体,为各方提供医疗信息技术服务。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第4篇

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2010年3月25日表示,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尤为突出,全球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到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首度超过50%,而在1980年时仅有20%。

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城市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却越来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由于土地,空间,能源,清洁水等资源短缺急需城市转变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建立全面的安全监控网络,如何快速地整合现有的各项资源,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最大化地满足人们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如何有效联接各个系统,如何快速有效地响应突发事件等,都是当前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渐渐难以应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学科的产生,使得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化建设有新的发展机遇。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及方法来解决城市化进程面临的诸多挑战,而“智慧城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智慧云数据中心

是智慧城市的基石

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并智慧地响应在其管辖范围内关于政务、教育、医疗、警务、园区及当地产业的活动及需求,将原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系统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企业和公众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活、工作、休闲的城市。

智慧的城市所具有的要素有:

全面感知——遍布城市各处的传感器和智慧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测控和分析。

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通信网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智能处理——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 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

城市建设是由涉及城市功能的社会民生领域、市政管理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等6个主要领域的生态系统构成,而六大系统之间是一种协作的方式支撑城市的运营。基础设施,尤其是数据中心,承载着所有信息的分析处理,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支撑智慧城市的协同运作、信息共享、以及业务的创新。

智慧城市

需要更智慧的数据中心

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城市信息化的支撑,而数据中心一直是信息化的基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多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技术特点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面临如下挑战:

业务上线慢:各部门新业务上线都需要考虑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导致重复建设、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业务上线速度慢。

运维管理复杂:各部门分散建设,且不同时期建设特点不一,存在大量异构设备,管理复杂,运维成本极高。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业务系统资源利用率都较低,一般使用率仅在5-15%。

能耗高:目前很多的数据中心PUE在2.5以上,无法满足客户控制成本和节能减排的要求。

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化建设对数据中心的要求,在智慧城市下,我们需要更加智能,协同的数据中心,能够将现有的软、硬件、人力等各种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全面掌控、充分利用,快速响应并且能够灵活调整适配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数据中心才是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中心,而华为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业务需求,遵循“服务、共享、安全、绿色”的原则构建的智慧云数据中心。

基于创新数据中心

架构DC2的华为云数据中心

华为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是基于分布式云数据中心DC2(Distributed Cloud Data Center)架构的解决方案。DC2是华为首先提出的创新的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它将传统的分散、分层、异构的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升级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混合虚拟化(兼容物理和虚拟资源)为一个跨数据中心的“逻辑资源池”,对外呈现具有SLA等级保障的VDC,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呈现、统一运营。

华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IaaS:基于OpenStack开放架构,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实现对资源的灵活的调度管理。

NaaS:基于SDN和VxLanj技术,构建融合物理/虚拟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实现对网络服务的自动化管理

Maas:构建多数据中心、异构资源的统一的运营和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中心的统一高效管理,构建面向精细管理体系。

DC2包含Cloud Fabric, ManageOne, FusionSphere三大关键技术。Cloud Fabric拉通DC内和DC间网络,提供灵活高可靠的网络通道;ManageOne是运营运维管理平台,通过统一、自动化管理提升数据中心管理效率;而FusionSphere是云操作系统,云数据中心的核心。

通过DC2我们可以实现:

模板化VDC,业务分钟级上线:通过预先定义完成的VDC(虚拟数据中心,Virtual Data Center)模板,进行自动业务发放,省去了传统方式所需要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安装调试等复杂繁琐的步骤,一次建模多次使用,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同时可视化,面向应用的快速建模,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简单灵活地定制。

统一管理,提升3倍管理效率:通过ManageOne的统一管理工具及面向用户界面来管理和维护所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和上层应用,极大的简化了管理和提高了效率。

跨域资源池灵活调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华为自研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分散在各个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资源池中;同时虚拟和物理网络通过Cloud Fabric的配合能够自动感知交换拥塞情况并动态优化,DC内网络和广域网SDN相互协同动态调整带宽和路由,实现跨域资源池的灵活调度,满足业务要求。

现有资源整合,保护既有投资:DC2充分兼容异构系统,支持物理和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已有数据中心资源以节省当前投资。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虹膜识别;智慧酒店;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68-02

当今,酒店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酒店行业最重视的问题。随着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产生了“互联网+传统的酒店”,让酒店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舒适度、安全性、个性化和快捷性的追求,诞生了“智慧酒店”的概念。

在信息快速发展和网络全面普及的今天,信息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向智慧化转型,以实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提升客户黏性,同时使酒店利益最大化地目的。酒店行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酒店进行各个方面的管理势在必行,开始追求安全可靠、快捷方便的管理方式。近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受到了酒店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声音识别、步态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虹膜识别因具有最高的唯一性、终身不变性、防伪性最强、识别准确率最高以及非侵犯性等特点,使虹膜识别技术学术研究价值得到提升,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虹膜识别技术也将在智慧酒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虹膜识别技术概述

虹膜识别技术[1]是指使用硬件设备对虹膜图像进行采集,利用虹膜的生理结构和纹理图案,并使用相关算法与数据库中的虹膜进行处理和比对,最终达到识别身份的目的。虹膜识别技术具备以下特点:

1)最高的唯一性:虹膜中包含了丰富的纹理信息,由腺窝、皱褶、色素斑等组成的每个虹膜都是不同的,几乎没有两个虹膜是完全相同的,甚至同一个人的左眼与右眼也是不同的[2]。所以,虹膜具有最高的唯一性。

2)终身不变性:已经成型的虹膜的纹理信息都是相当稳定,并在人的一生中都不会改变,并不会因为生病或者眼科手术改变虹膜的特征,使得虹膜具有终身不变性。

3)防伪性最强:想要改变虹膜需通过外科手术,具有高危险性。因此,虹膜具有最强的防伪性[3]。

4)识别准确性最高:虹膜具有最高的唯一性,不会被轻易复制,还可识别被检测的对象是否是活体,这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技术则不具备该功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最高。

5)非侵犯性:虹膜有角膜的保护,在采集虹膜图像的过程中,可以不与采集设备发生接触的情况下[4],就可以采集到虹膜的图。因此,虹膜图像采集具有非侵犯性。

2 虹膜识别系统

虹膜识别系统主要由虹膜图像的采集、虹膜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四个部分组成[5]。

虹膜图像的采集即确定合适的位置,避免噪声的干扰,获取最清晰的虹膜图像。虹膜图像的预处理主要包括虹膜定位、归一化处理以及虹膜信息增强等。特征提取主要是使用相关算法提取虹膜的纹理信息,制作成虹膜特征模板,作为身份验证的模板。特征匹配是对两个虹膜的特征进行比较,计算其相似程度,最终确定识别的结果。

3 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

虹膜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得虹膜识别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虹膜识别在考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高效的管理模式,企业人事的管理是比较复杂的,同时企业和员工也越来越重视隐私权和信息安全。企业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避免在考勤中作弊的现象,虹膜识别在考勤管理系统中记录的时间可靠准确,可以对员工进行实时的考勤,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虹膜识别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门禁系统主要是为监狱、信息数据中心、各大金融机构以及机场等一些重要的场所提供出入控制。在德国、英国以及荷兰这些国家通过在机场安装虹膜识别技术的方式,让登记过的游客可以不需要排队安检就可以直接到达登机口,从而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安检的效率。

虹膜识别在电子商务和在线交易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交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身份验证却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传统的密码验证很容易遗忘。在美国得克塞斯州联合银行就使用了美国“Iriscan”研制出的虹膜识别系统[6],可以对客户进行身份验证,帮助客户快速办理银行业务,从而减少办理业务的程序,提高银行的办事效率。

虹膜识别在医疗记录中的应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保证了病人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不会被泄露,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比如: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华盛顿的医疗保健体系中。

虹膜识别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虹膜识别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美国的新泽西州就使用了虹膜识别技术,任何人都必须进行虹膜认证,才可以进入校园,保证了校园的安全性,减少了校园内违反校规班纪的行为,减轻了学校学生的管理难度。

4 虹膜识别在智慧酒店中的应用

智慧酒店[7]是指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互联网与酒店行业进行不断融合,从而提升酒店的服务品质,提高酒店的管理效率,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实现酒店智慧化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1 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自助入住系统

虹膜R别技术可以实现客户的自助入住功能[8]。当客户进入到酒店大厅时,顾客只需要看一下虹膜识别的摄像头,就可以办理好酒店的入住登记。如果是驾车到酒店入住的客户,则可以在进入停车场时,通过虹膜识别的设备扫描客户的眼睛,可快速获取到停车位并完成入住登记,这样客户停好车就可以直接到客房中休息。不仅可以避免客户排队登记入住的现象,节约客户的时间,还可以减少酒店入住的程序,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

酒店的电梯入口同时也安装虹膜识别的摄像头,当客户乘坐电梯到客房时,通过对客户的虹膜进行识别,就可以传递信息进行导航[9],了解客户的入住信息和订房信息,根据订房信息就可以自动指示电梯到达相应的层数,使客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的房间,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引导,给客户体验自由的感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4.2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客房节能系统。

在传统的酒店中,插卡/读卡取电开关是酒店实现客房节能的重要手段[10]。通过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并改进这一功能。客户只需要看一下虹膜识别的摄像头,就可以进行身份验证,成功后就可以打开房门,这时客房内总电源才会打开,客房内的电器设备(电灯、窗帘、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就可使用;当房客离开房间时,客户也只需站在门口看一下虹膜识别的摄像头,房门就会自动加锁,房内的电器设备也会在30秒后自动关闭。不仅可以实现客房节能的功能,同时不需要使用房卡,避免出现房卡丢失或忘记携带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4.3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客房安全系统。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头也越来越宽裕,出门总会携带贵重的物品和大量的现金。客户为了自己的物品和金钱的安全,都会放入保险柜中。酒店客房的保险柜也安装了虹膜识别设备,客人在前台登记入住信息时,客人的虹膜信息就会直接通过网络传到相应客房的保险柜里,这样客户可以直接打开保险柜,安全存放自己的物品和现金。

客房内也安装了虹膜识别设备,如果有人来访,通过此设备可以确定来访的人的身份,监控也会自动跳转到房间的电视上,并显示来人的一些基本信息,方便客人观察并确定来人的身份。客人确定要迎宾时,甚至可以通过客房内的设备对客房主人虹膜的检测,这样房门可以自动解锁,不用走动就可以给访客开门。

4.4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个性化客房管理系统

虹膜识别系统会记录客人的最舒适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当检测到是同一个客人的时候,系统会把客房中的光亮和温度调为最合适的,把窗帘打开到客人习惯的位置,充分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并在不同的时间提供不同的灯光效果,让客户在最舒适亲切的酒店环境中休息,体验舒适的酒店环境、完美的睡眠模式以及最佳的个性化服务[11]。

通过虹膜识别系统可以查询到客户的航班信息,订票信息,提醒客户的出发时间,以及最近几天的天气状况,这些信息会直接显示在酒店中的无线电视上,客户不用再去网上查询,为客户出行提供便利,甚至还包括酒店的消费信息,让顾客轻松了解开支明细。

当客人在酒店中走动时,酒店会根据虹膜识别系统确定客人的具置,并把客人的一些基本信息转发给在此范围附近的酒店服务人员,服务生可以知道客人的姓名和身份,就能及时跟客人问好并提供最佳的服务,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

同时,当客人退房时,也可以通过虹膜识别技术完成退房的程序,客人只需通过虹膜识别进行身份验证,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卡片和证件,就可以快速办理退房手续,同时客户不需要带现金,系统会自动查询到客户的账号,不用繁琐身份验证就可以轻松快捷完成付款并打印出相应的票据。

4.4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酒店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酒店也可以使用虹膜识别技术完善酒店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时间的实时监控,不定时对员工进行抽查,准确记录员工的考勤时间,可以防止员工出现迟到、早退甚至不到的现象,同时虹膜识别技术对员工的身份进行验证,马上确定员工的个人信息,避免出现考勤作弊的现象。这样酒店就可以减少管理人事的开支,同时提高管理的效率。

4.5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酒店安全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酒店中,通常会使用无线红外入侵探测系统,及时了解情况,但是却不会知道对方的身份信息。安装虹膜识别系统就可以改进这一缺陷。为了保障酒店的安全性,当虹膜识别系统检测到身份不明的人,会通过虹膜识别系统查找来者的身份并会马上给酒店的保安报告,并显示此人的具置,保安就会马上解决。这样可以减少酒店的工作人员和人事的开支,在节约酒店开支的同时,提高酒店的安全系数,保证客户的人身安全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为客户提供安全的环境。

5虹膜识别面临的挑战

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到智慧酒店领域,必将会带来智慧酒店的技术革新和智慧酒店的发展。虹膜识别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虹膜的采集设备目前比较昂贵,会增加酒店信息化成本。虹膜定位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比如:眼睛的眨动,光的亮点等。虹膜识别过程中,抗噪声能力不好,导致虹膜图像定位效果不理想。由于我国虹膜识别技术不是很成熟,所以在虹膜识别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还比较多,识别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扬.基于虹膜身份识别算法的研究 [D].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4:4

[2]Daugman,J.:How iris recognition works.IEEETrans.Circ.Syst. Video Tech. 14(1)21-30(2004).doi:10.1109/ICIP.2002.1037952

[3] 李祥.虹膜定位及识别算法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学.2014:3

[4]程宇奇.用于身份鉴别的虹膜识别算法研究[D].吉林: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和物理研究所.2010:6

[5]张在峰.虹膜识别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甘肃:兰州大学.2009:73

[6]田启川.虹膜识别原理以算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26

[7]杨宏.大数据与智慧酒店管理[C].黑龙江: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9

[8]姚章、韩玲华.物联网在智慧酒店中的应用研究[C].北京:中国商论.2008:118

[9]张发友.福州高星级酒店智慧化现状及对策研究[C].福建:武夷学院学报.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