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对健康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我认识是构成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之一,良好的自我认识对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识来自三个方面:从自己独立活动的结果中了解自己;受成年人评价的影响;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
孩子的自我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2岁以后,孩子进入托儿所,开始接触除父母以外的人和社会。4岁以后,孩子的动作协调性渐趋稳定,活动量日益增大。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帮助孩子在独立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积极利用成人的正面评价去影响和激励孩子,并引导孩子与同龄人之间建立起友好的伙伴关系,以促使孩子发现自己更多的潜力优势,发展良好的自我认识。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关键词:大五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110-05
“大五”(BIG-FIVE)人格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采用相同的词表还是不同的词表,诺曼(Noman,W.T.)等研究者都发现了人格的五因素结构。虽然对于五因素的命名略有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五因素定义为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uersicn)、经验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近30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华人的人格特征也可以采用人格的五因素理论来加以解释,只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五因素的重视程度稍有差异。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因应激事件或环境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的活动。应对方式,就是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Andrews(1978)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以上。因此,只有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评价,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才有利于身心健康。Billings和Moss(1981)发现问题指向的应对(如主动认识和主动行动)会缓解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身心症状和疾病;Folkman等(1986)发现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具有正相关;Aldwin等(1987)发现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与否相关;Carver等人(1989)使用应对的多维度测验进行研究后发现,直接行动克制忍耐、乐观性解释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情绪专注与疏泄、否认、行为解脱和心理解脱则与焦虑存在极为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有些应对策略能促进心理健康,而有些策略则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各种应对方式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koeske等研究发现,“消极回避应对方式”只在单独使用时对心理健康才是有害的,当它与“积极控制应对方式”结合使用时甚至可能是有益的。
心理健康是个体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历来受到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方面,多年来已积累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多将眼光聚集于强烈的应激性事件,认为过于强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应激性事件增多是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它与个体人格特点尤其是易感性人格有关。近年来,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知觉和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同一刺激对某些人来讲是不良刺激,而对另一些人则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基于此,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知觉和行为努力――应对,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综上所述,大五人格特质对于工作情景中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大五人格特质中的某些因素、个体人格特点对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我国采用大五人格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对企业人员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应对方式作为其调节变量进行深入研究的报告尚不多见。所以本文拟对长沙市民营企业这一特殊群体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作一简单研究,以期验证前人的研究结果,更期盼找到相应的规律服务于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及企业员工的管理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教育。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6个民营企业的正式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样本456份,回收有效率为76%。其中男生243人,女生213人;年龄在18~24岁的占12.1%,年龄在25~34岁的占51.5%,年龄在35~44岁的占27%,年龄在45~54岁的占8.1%,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1.3%。
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的测量采用Mccrae和Costa等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1-R)中文版。该问卷包括50个项目,分别测量内外倾向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智力等五种人格属性,其形式为五点李克特量表,主要询问相应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准确描述了个体的实际状况,“1”代表“非常不准确”,“5”代表“非常准确”,其中正向题26个、负向题24个。本研究中各子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内外倾向性0.82,宜人性0.70,责任心0.82,情绪稳定性0.83,智力0.77。
(2)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解亚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包括20个项目,分别测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应对方式,其形式为四点李克特量表,主要询问当个体在生活中经受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1”代表“不采取”,“4”代表“经常采取”。本研究中两子量表的α系数:积极应对0.78,消极应对0.72。
(3)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采用Chan(1985)翻译的GHQ-12问卷。该问卷包括12个项目,采用四点量纲形式,主要询问最近一段时间内个体出现某些心理状态的频次,“1”代表“一点也不”,“4”代表“比平时多得多”。其中正向题、负向题各6道,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本研究中d系数为:0.75。
(4)人口统计变量的测量采用自编人口统计量表测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龄等。
3 数据统计
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统计结果
各人口统计学变量、预测变量(包括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因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控制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均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来说,除员工的性别、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不显著外,年龄大小、工龄长短、内外倾向、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智力、积极应对均与其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结婚与否、消极应对则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
负相关。这些情况表明,进一步用回归方式来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层回归分析结果
表2是各变量多层回归分析的结果。各变量分四步进入回归模型,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一步进入,各自变量主效应第二步进入,调节变量的主效应第三步进入,第四步则进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各交互效应项。在这里,各交互效应项(Interaction Terms)采用Aiken和West(1991)所建议的将有关变量相乘的方法得到。
从表中可以发现:除模型1外,其他各回归模型在整体上都是显著的,同时每一步的AR2也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各模型中的各预测变量与因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变量的每一次进入都能够有效导致模型整体解释力的提高,人口统计学变量并不能显著预测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表2,模型1)。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责任心、情绪稳定和智力(表2,模型2)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大五人格因素的影响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表2,模型3)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积极应对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消极应对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宜人性和积极应对、宜人性和消极应对、智力和消极应对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或边缘显著)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表2,模型4)。
三、讨论
从表1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中,除性别和教育程度外,其他各预测变量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影响,与其他研究比较来看,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子维度标准有所不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显著性也表现出一定量与质的区别(有的研究是性别上的差异;有的研究是教育程度上的差异等)。从表2的研究结果看,企业员工采用不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跟国内外研究以及不同群体研究结果均显示一致,除模型1外,其他模型在整体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有显著作用。这表明预测变量“大五”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看它与不同应对方式或其他因素的合理交互才能彰显重要作用,但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显著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一般说来,积极应对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消极应对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模型4我们可知道宜人性和积极应对、宜人性和消极应对、智力和消极应对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或边缘显著)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以往研究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结论,这有待扩大样本研究或进一步的重复研究加以论证。
总体来说,研究结果大多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尤其是在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维度上更是如此。大五人格因素中神经质、开放性、责任感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但内外倾向性和宜人性对心理健康没有显示显著性影响,对心理健康正性影响因素中,在交互作用项上,只发现了智力×消极应对,宜人性×积极应对;负性影响因素中只有宜人性×消极应对,但这与其他相关研究有度的不同。是职业不同,制订的测量标准不尽统一造成的抑或是其他问题引起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加以探讨。本研究的取样特异性也许正是造成上述同一与矛盾的原因所在,这也有待今后进一步去拓展取样范围和在统计上作其他差异检验。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与我们所设计的预测变量均有显著性相关。“大五”人格特征在责任心、情绪稳定和智力上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效应,说明在情绪维度上,开怀而不是焦虑、热情大方而不是冷漠敌对、自信向上而不是灰心沮丧、大方而不是羞涩、稳重而不是冲动、坚强而不是脆弱对心理健康更有意义。在责任心维度上,自信、条理、可依赖、追求成就、自律、深思熟虑对心理健康同样起重要作用。在智力维度上,丰富的想象力、正确的审美观、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思辩都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模型4,交互作用效应说明:宜人性×积极应对方式、宜人性×消积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宜人性×积极应对达到正性非常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保持信任、坦诚、直率、利他、温顺、谦虚、慈悲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选择。宜人性×消积应对方式呈负性显著性,智力×消极应对显示正性显著性以及其他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项并未显示负性显著影响,正好验证了Koeske和孟慧等的研究发现:“消极应对”只在单独使用时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当它与“积极控制应对方式”结合使用时甚至可能是有益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人格特点和人格魅力在应对方式的缓冲调节下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支配作用。
我们知道,对企业员工开展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员工素质,甚至是创造更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举措。现结合本研究对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以下建议:
应加强员工应对方式的培训。让员工学会主动积极地去应对内外刺激和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法码。总体来说,积极应对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消极应对则应辩证合理使用。
合理疏泄员工消极情绪,积极引导员工培养正性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自主调控情绪是每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秘决。接受专业培训、掌握调控的方法才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与健康 准备活动 形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准备活动作为体育与健康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被大多数体育教师忽视。然而,对于教师而言,准备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为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服务,还可以作为挖掘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克服神经机能惰性,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并能起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下面具体谈一下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及对策。
1.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准备活动的新认识
1.1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
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作准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由课前的安静状态进入课中的剧烈运动,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指挥能力,预防伤害事故,而且还能发展身体素质,因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2新课标下准备活动的要素
1.2.1时间和运动量要适宜,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作准备的,不能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新课标下一般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实施起来,很难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小,起不到作用,运动量大,令学生感到疲劳,再去学新的教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其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
1.2.2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
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要紧密结合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既要做到灵活多变,又要与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全面的身体活动基础上,还要侧重身体的某些部分,此外,还应围绕教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练一些与教材相衔接的辅动作,如学跑跳类内容,最好采用以下肢活动为主的行进间练习。
1.2.3准备活动形式要有创新
准备活动应有目的地借助于各种合理的练习手段,以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尽可能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敢于冲破陈旧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用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1.2.4准备活动要科学合理
准备活动的强度、密度、动作幅度要循序渐进。首先要保证全身活动,在这基础上突出重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准备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素质水平和机能状况来安排,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状态、情绪做出相应调整,如学生兴奋性较低,可进行趣味性较高,活力十足的活动来提高其兴奋性。如学生兴奋较高,可选缓和而有节律的活动来限制一下。
2.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准备活动所采取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把做好准备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共识。体育教师应利用室内课巧妙地把学生在体育课上或者课外活动时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设计成问题,如跑步时腹痛,脚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发生原因、后果等,最终让学生明白,做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
2.2勇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2.1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中来。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三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子,如果每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或者游戏都不尽相同,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信息时代和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或是让每个学生都编写一个游戏,然后你就会发觉,学生编排出的东西超乎你的想象,这样一来,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也会随之有所增强。
2.2.2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接手新的教学班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编排出一系列奖励措施,学生大都好胜心强,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其今后发展。
3.结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在任何教学中都非常重要。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只有我们对准备活动重视起来,才能带动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视。我们在积极研究如何做好准备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心理,采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30-01
一、个人因素与体质健康
(一)个人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
高校学生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体质健康状况,因为对于健康的认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学者针对某地区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存在不足,70%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体质状况并不满意,60%的学生则表示并不经常关注自身的体质状况。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于身体健康的追求和渴望,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对终身锻炼缺乏认识。
(二)个人的生活方式
高校学生的生活是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学校生活偏于规律,而社会生活则偏于无规律。高校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学习、就业压力,一方面又面临着社交娱乐的频繁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与就业压力。高校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高校的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不像初中、高中那样全天学习,这就要求高效率的学习。所以,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并不是课业繁重造成的,而是高中时的“时间学习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了,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成为很多学生的学习策略,这就导致熬夜、不按时吃饭等坏习惯的养成。
2、社交与娱乐的频繁化。高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是充满期待的,这种期待促使他们的生活社会化,比如吸烟、饮酒等社交习惯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吸烟、饮酒对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是不利的,且危害较大。高校学生的娱乐之一是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居多,网络游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靠熬夜来平衡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自身的体质健康。
(三)个人饮食习惯
有很多高校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晚上熬夜,早餐不吃”成为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偏食、暴饮暴食在高校学生中也比较常见,这些都是不好的饮食习惯,不能够为身体发育提供合理的营养,也影响体质健康。
二、外在环境因素与体质健康
(一)社会家庭的影响
社会的转变带来的生活、预期就业压力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了转型期,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导致高校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未来生活、就业等关乎自己“命运”的信息和事务。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重视。
家长缺少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督促与指导,家长虽然对于学生的身体很关心,但是大多都是关心饮食、疾病等,很少有家长长期的督促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二)学校的影响
健全的体育设施和广阔的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果缺少体育设施与场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就少了。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单一且功利化严重,学生参与不足。很多高校的运动会一年两次(春秋),体育活动较为单一,且大多都是学校管理部门发起,很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学校甚至将运动会的成绩与学生成绩挂钩,这导致了运动会中的学生有功利化倾向,体育锻炼的真正精神与目的被扔掉。
(三)体育课教学的影响
目前,高校的体育课被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纳入了学校的教学中,这本来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的最直接途径。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课教学受到了学校其他课程的影响,经常遭受排挤和不重视。很多高校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休闲、娱乐的“课外活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
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多而且复杂,从学生个人来看:个人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对体质健康有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从学生所处外在环境来看,社会家庭、学校、体育课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要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就要改善这些因素,使这些因素能够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一方面要从学生个人入手,加强其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使其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就要改善其所处的环境。社会家庭不应只关注“经济”问题,应更加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体育设施,合理放权让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调节;塑造;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5-01
健康不仅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做了一下探索。
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1 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前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到消极面得影响,变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1.2 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善待他人,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1.3 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营造健康、民主、和谐、宽松、进去的气氛。如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土壤的话,那么除了温馨的家庭之外,便是一个需要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否则,不良的交往集体,低劣、庸俗的网吧,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少年。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管理、教育,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自己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开展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同时规范并强化各项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培养,促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1)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2)鲁迅先生曾言,我们确实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独立性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却是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于社会,宛如一艘船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3)因此,认识自我却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一个人深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实施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4)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品的认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2.创新教育模式,疏导学生心理发展存在危机
2.1 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苏霍米斯林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爱好,认为 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没有好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产生自悲情绪,严重的阻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建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的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的树立信心,为心里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2.2 个性发展与传统教育的矛盾冲突。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本应该是由丰富多彩的个体组成,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追根抛底,谈到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设置一个模子,大家都往里倒。最终成了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才"。
2.3 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化倾向严重。青少年由于处在想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由于相当有一部分独生子女所受到的溺爱和娇宠,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3.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生活中挫折、失败无处不在,人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这种精神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刻意强调,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磨炼自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平时督促学生独立及时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这样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疑难点,使学生意识到:遇到"问题"不放弃,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最后成功。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