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资源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 行政管理 改革

定义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的问题是指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的确定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和适应性的要求、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效、管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其中水资源的管理体系问题相对于工程体系问题更具有决定意义。这里只对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水资源行政管理主要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以及行政体制、职能体系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等问题

1、流域管理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水资源管理虽然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但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内容则分散到各个部门负责,基本上按行政级别和区域划分管理层次和范围,形成了“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用水,管用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污水治理与回用”,造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主体的缺位,由于机构定性不一致,使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严重违背了水资源不可分割的客观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2、在管理模式较传统,管理落后。我国目前水资源行政管理实行的是一种多部门参与、多层次管理的体制即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而且在管理职能上问题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例如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责任不明,重复管理现象严重,即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又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3、在监管机制上不到位。部分水资源管理单位专业人员少、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县市水利部门,个别在职人员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综合素质低,加上执法装备落后等,在被授权行使水政执法职能时,执法监督不力,执法不规范,使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非法取水、非法排水、水质恶化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4、全民节水意识淡薄,参与力度不够。水价是调节供需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研究发现,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

二、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优化体制改革。健全、合理的水资源体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的重要保证。而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推广综合执法试点经验,将行政许可、水资源管理、规费征收、执法巡查、处罚决定等职能职责综合起来执行。积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2、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明确各级行政首长、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和工作内容,用制度来推动工作落实,扭转“越位”现象。应参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根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由政府部门出台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机构改革,搞好定性核编

3、要高度重视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要重视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组织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水利专业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新型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全面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岗位责任,使他们能够明确工作目标,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强化监督,搞好行政执法。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配备执法装备,增强执法功能;组建市、县两级稽查队或执法队,加大监察力度,提高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从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文书、执法追究等五个方面入手,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要加强与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联合执法,共同监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此外还要借力社会监督。要利用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水行政执法,对严重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5、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合理提高水费价格,是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节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解决日益紧缺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一直从事水政水资源工作,但目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城市用水一年比一年增多。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以致造成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国家一些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也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造成地面沉陷、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降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体制不健全。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例如:我们水利负责水的多少,水多的时间负责排水,水少的时间负责调水,而不负责水质。

(三)未能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节水意识淡薄 。我国虽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价格背离价值,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水价偏低。现在对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水价过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我县大部分农田还是采用过去大水漫灌方式,每亩平均用水量在600m3左右,高的甚至接近1000m3。由于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及征收费用不到位,农业水费仍然按每亩计收,用多用少一个样,造成缺水和浪费水的现象并存。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

(一)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转化,城乡水资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二)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旧观念,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水资源费和水价偏低。因此,应探索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使水资源既体现国家所有权又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力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政策,这不仅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巩固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至关重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的同时,还应同一规划、调动地表水、地下水,优化配置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使有限的供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 对水资源使用要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规划计划,统一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合理调剂丰水期与枯水期用水,制定科学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对地下水的开采要严格限制,从严审批。严格执行“先地表后地下、效率优先”的原则,发展什么、限制什么,要讲求水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实施效率最大化选择。农业、工业、商业用水要有区别,用地表水、地下水要有区别,用优质水、劣质水要有区别,而生活用水在节约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必须优先给予保证,环境生态用水也要给予一定的保障。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永续使用。

(四)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短缺,属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属于严重缺水。按照目前全国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严重的有100多个。在一般年份,农业受旱面积1亿-3亿亩。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农业用水占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75%,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仅为45%,(发达国家平均为70-80%),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50%(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高达20%。农业是水量消耗的大头,节水的潜力很大,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采取衬砌水渠、管道输入、喷、滴灌等工程措施和一些非工程节水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对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

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医院 精细化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工作的基础,是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医院固定资产通常占医院总资产比重的60%以上,是医院建设发展规模的重要标志,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医改背景下,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损失通过提高药事服务费、政府投入、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方式进行补偿。因此,在不降低医院医疗水平的前提下,提升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提高运行效益,降低医院运行成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公立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公立医院的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绝大多数公立医院领导对固定资产重视购置轻视调配、重视大修轻视日常保养、重视大品牌高尖端轻视适用性、重视投入轻视经济运行效率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规章制度认知欠缺,执行力不够

大部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不及50%,从业人员学历、素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欠佳,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领悟程度、执行力不够,人力资源部没有定期的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足或陈旧,不能很好地适用信息环境下精细化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

(三)固定资产未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造成账实不符

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造成账实不符;以Q医院(Q医院为区域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有四个分院区)为例,学科调整、病区调整导致固定资产的搬迁转移而未进行及时的备案登记导致账实不符;科主任护士长换届更换时未进行固定资产交接手续等导致固定资产盘点账实不符;另外,固定资产数量种类繁多,而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做到兼顾四个院区二百多个科室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有一定的难度。

(四)固定资产的购置,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固定资产投入的可行性分析,资产的购置金额、使用年限、年折旧额、年经济运行数据、科研用固定资产的科研论文课题及专利技术的数量及质量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就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可能存在浪费、闲置。有不少医用专用设备价值高、操作难度大,需要配备专业技术操作人员,盲目购入固定资产而技术人员不到位导致了资产的高端功能浪费。有些专用设备购入后,因申请不到物价部门的收费代码而无法开展项目,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集团化办院的大型三甲医院,分院区办院、科室设置多,存在某个科室缺少专用设备而其他科室利用不上固定资产闲置的状态,盲目的购入固定资产会导致医院资金流的浪费及固定资产的闲置。

(五)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混乱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可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等。其中图书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医院的设备分属医学设备处管理、新建的房屋建筑物分属基建部门管理、消防及相关设备分属安保部管理、交通工具等分属医院办公室管理、水电暖设备等分属后勤保障部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账务处理。同为医院固定资产,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存在着管理标准不统一、不全面,对资产的业务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也不协调、不全面、不一致。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提升医院管理者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态

院级领导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投入产出、报废销毁等,重视固定资产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重视专用于科研设备的科研论文、课题、专利的质量、级别、数量等。认识到固定资产有效的精细化管理能从源头减少医院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升医院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一般有院长、总会计师、财务部及国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等重大决策。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医学设备部、后勤保障部、安保部、医院管理办公室、基建部门等,负责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牵头组织论证等工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应制定全院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的购置、转移、报废等审批程序,使得各个对口的资产管理部门在日常的管理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全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统一的制度保障之下,资产的清查、盘点、报废等工作都有统一全面一致的流程,有标准化的办法,统一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要有有效的可行性研究

医院的固定资产尤其是专用设备通常价值很高,专用的CT都在千万以上,手术用机器人设备价值可能上亿元,购置昂贵的机器需要提前培养专业高端的技术人才,如果人员素养能力不能适用高端机器,购置的新机器新功能不能开发利用,造成机器的闲置资金流的浪费。因此,公立医院购入新的医用设备固定资产需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充分论证开展医疗活动资产购入后的经济运行效率、效益;开展医用科研教学固定资产的科研论文、课题、专利技术等产出率和质量等。另外,要提前配备专业的高层次技术操作人员,以防高端设备的高端功能闲置。医院的资产管理部门要针对拟定新购入的固定资产进行院内排查,尽量做到院炔煌科室之间的调剂,将现存的闲置固定资产转移到有需求的科室,做到物尽其用。公立医院的物价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物价部门的文件,新购入的设备开展医疗活动收费需要新的医用代码,需要在可行性分析调研阶段提前安排业务代码申请,以确认能否开展此项目,避免高价购入固定资产后,因申请不到物价代码无法收费而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

(四)提升工作人员素养,提高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有高素养、学识、学习创新能力的工作人员完成。首先,公立医院要加大投入引入专业人才补充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队伍中;其次,固定资产管理员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目标,按照岗位职责完成日常工作;最后,要进行日常的学习与培训,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员养成培训学习常态化的传统,从而更好地适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转变及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促进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借助计算机信息化工具,为固定资产建立唯一扫描编码,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唯一扫描编号入账登记、分类。固定资产部门的转移不影响编码的唯一性,保证了资产的唯一可识别性。将固定资产的唯一识别码能在医院各个子系统中进行识别。医院的固定Y产管理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系统子系统、绩效管理子系统、设备保修子系统等对接,能共享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数据,从而能更好地分析单台固定资产的投入、收入、人次、科研论文课题的数量、科研论文课题专利的级别、维修频率、维保费用等,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的管理。

(六)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

精细化管理固定资产体现在全流程管理。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进行可行性分析调研,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进行收入、人次、科研论文课题的数量、科研论文课题专利的级别、维修频率、维保费用等分析,固定资产的报废要进行残值上缴及系统报废等工作。绩效管理部门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设计考核的标准与指标,从而能动态的监控、考核整个流程的固定资产管理执行情况,进而查找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方法。

三、小结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运营、维修保养、转移、报废的全流程进行跟踪、分析、考核,利用信息化手段各科室各职工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动态的管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比重大、价值高且数量种类繁多,只有有效地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公立医院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益效率,提升公立医院综合竞争力,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医院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效力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斌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5,(9):58-60.

[2]刘国祥等.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0,(3):31-33.

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强力保障,现就如何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谈几点思考。

一、在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引进方面,要力求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高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二是应分析高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度很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包括向组织成员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比如学校的人才招聘计划、特色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年度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奖励计划,让组织成员可以随时掌握与个人发展的相关信息。在制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但需要注意其可行性、科学性,而且还需要保持其长远性、连续性。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留住有限的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还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达到高校和人才的双赢的目的。

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提升的重要支撑。一是应依照规划有计划地引进人才,无论是在人才的层次上、专业上、年龄上还是毕业学校上都要注意结构的均衡性和合理性。二是引进人才应有科学的标准,不仅看能力,还要重品行。三是应摒除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思想,注意充分发挥内部现有人才的作用,使他们人尽其能。四是签订书面聘任合同,也要注意心理契约的达成,在招聘对象的态度、意向、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的可塑性等软项方面悉心把握。

二、在人才的配置与管理方面,要做到科学高效、合理流动

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以往我们总是过度重视职称评审和职务任命这些概念,处长、科长、教授等职务,因人而设,而且一旦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下来,收入也随之成为“刚性”的。高等院校聘任制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行政、技术职务制度,还要打破待遇的“终身制”制度,并且要使“身份”管理让位于岗位管理。在机构的设置和相关的人事任命上,严格遵守“因需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竞争上岗。”的聘任制度,使员工感到有希望,有奔头。

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高校的稳定发展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以改变高校以往“要用的人留不住、多余的人出不去”的现象。还可在高校内部建立人才模拟市场,使人才在高校内部得以合理流动,这样既满足一些高级人才不愿脱离高校但又想换岗位施展自己才能的需求,也使之不外流。社会保障体系是指政府利用法律和制度手段,聚集和动员社会力量,使公民在年老、疾病、事业及遇到其他不测的情况下,能够从政府和社会获得经济援助和其他服务,以保证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职能就是在企业破产、兼并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为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以维护社会安定,并保证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高校建立适合教师的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也能够为流动到高校体系之外的人员提供较为全面和有效的社会保障,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在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方面,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高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第三,兑现考核结果,通过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晋升、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挂钩的方式,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对上岗教师的考核,遵守“全面考核,多指标结合;职务与职责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定性和定量方面制订可应用于实际的考核办法是可供参考的。

同时应健全高等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全面薪酬制度,综合利用多种激励手段,是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环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充分利用工资的导向作用,确立相关政策给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适当照顾,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可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采取高薪的策略吸引优秀人才,大力推进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系统建设。将教职工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实际贡献、工作业绩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直接挂钩,给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合理照顾,最程度上利用工资的激励功能。在实施津贴制度的过程中注意以津贴为导向,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津贴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一些高校注意突出学科、梯队建设,把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作为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进入了学科梯队负责人岗位。与此同时还应积极鼓励人才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发展学校的使命感。强化权力制约,消除政治腐败。

四、要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中国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水资源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文水资源项目工程的管理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所以说,提高项目工程管理有重要意义,要提高项目建设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其管理意识,确保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应用广泛,内容繁多且比较复杂,涵盖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在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其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使其,做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做好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的管理工作。从目前水文水资源的建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项目主体不明确,管理程序意识不高以及水文水资源建设本身的困难等。要想确保水文水资源建设能够顺利完成,保证项目质量,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生物对策来解决。

一、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历程,已经从开始的自建自管,慢慢步入到了现在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做好水文资源的项目建设管理是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水文水资源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做好,同时它也是国家投资发挥最好效益的重要手段。

1.研究技术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在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方面越来越深入,研究经费也明显有所增加,但由于从事水文和水资源的时间,空间跨度大,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短期内资金缺乏问题难以解决。一些全球水文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的研究资金又较大,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此外,水文研究还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些热点问题,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较冷门的领域,则研究的很少。

2.建设主体不明确

从目前的水文机构来看,没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地市级水文机构按流域水系进行设置,由于行业设置问题,难以达到和地方的有效、及时沟通,往往形成了一个地市级水文机构负责多个地市的水文工作。这样的机构设置对水文水资源的项目管理中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影响。很有可能出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缺位,项目建设的管理主体模糊的情况,对于水资源项目建设的效益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水文事业的发展,又影响了

对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难以正常进行。

3.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意识不强

作为国家公益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水文水资源的建设要以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为依据,进行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由于目前水文机构体制存在弊端,水文机构体制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导致了在这些地区进行项目立项时不均衡,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审批,在进行水资源的项目建设中出现了粗放不精细的管理模式。基层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多数管理者对基建程序不够了解,缺少依照程序建设的意识,影响了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效。

4..建设项目专业融合性强和空间跨度大

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内容涵盖量大,包括水文测站、数据中心、水文测绘、水情分析等专业内容,不仅包括土建工程,还有水文基本设施的建设,以及水文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一套专业的流域监测系统和水文测站的布设基本上都会包括这些广阔专业的建设内容。水文水资源项目和工业或民用建筑不一样,建设地点比较稳定,建设环境相对独立,它的建设空间跨度较大而且融合性强,这就给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施工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从事水文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施工单位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些工程是根据水利工程走的,而有些则是按照工民建工程走的,但无论是哪种施工单位,它们对水文建设工程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水文建设项目都比较零碎,工程量小,因此,一些大的施工单位不愿接手,小的施工单位又干不好,这也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项目法人制,明确建设主体权利义务

项目法人的建立有利于明确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控制,能够对上级的主管部门负责。所以项目法人的建立有重要作用。根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应在一定层级上设置专门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就是协调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当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中遇到疑难问题时,需要该机构进行解决。当然项目法人机构应包括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经济、财务、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水资源的项目建设中,可以把与项目法人的目标管理有关的制度在项目中试行,充分调动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的控制和谋划工作。

2.严格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增强管理程序意识

针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不依照管理程序工作,管理程序意识不强的问题,可以适当进行专门培训,让基层管理人员深入了解项目管理程序,在项目工程进行审批的环节,加大执行力度,对于不符合程序的一些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超投资计划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管理程序的执行力度。

3.合理划分工程标段界面,做好各专业的有机融合

第一,由于水文建设项目空间跨度大,按照建设项目处于的河流流域具体归属地区,对标段进行划分,每个划分的标段必须要设立独立的项目法人,对每一个标段的项目明确管理的责任、义务,并且设立明确的标段管理界面,这样也不至于在每一个标段之间出现混淆责任、义务的问题。这样使得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责权利界面清晰。

第二,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涉及了多个专业领域,专业面广,可以在项目前期决策中充分考虑项目工程与各专业的有效衔接。还可以建设模块化的标准建设单元来将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即使项目建设的地点有所变化,但是其内容能够进行模块组合,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4.施工过程应加以控制,严加管理

(1)合理划分工程项目。工程质量评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项目划分,因为他与质量的评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在水文项目的划分方面给出指导意见,我们需要根据水文实际,遵守项目划分的原则,探索性的进行工作。

(2)掌握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施工单位是否依据管理体系执行,管理体系是否良好的运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是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该体系就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3)对关键点实施跟踪。一方面进行旁站与巡视检查,第二必须时刻进行检查,对于相对重要的工序,应在施工现场对控制点进行旁站并加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4)做好施工中的竣工验收工作。每完成一道重要的工序,施工单位首先应该先按规定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才能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竣工质量验收报告单,经监理工程组织验收合格后签字确认,下一道工序方可施工。

结语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还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建设。所以,做好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管理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做好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管理。因此在项目建设管理中,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各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保证水文水资源的项目工程顺利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完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