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责任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评估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责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的共同挑战和追求。特别是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标志着社会责任管理新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政府、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媒体、社区等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企业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的结果,又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过程;既是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重要依据,又是企业深入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全球社会责任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传播社会责任理念、提升社会管理、改善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
2009年起,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民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安监总局八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工经联每年召开一届“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率先搭建起中国工业领域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这是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旨在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工作展示和交流平台。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召开“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在此次会上,共有43家企业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推动更多企业编制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前两次评估的基础上,组织此次评估工作,形成((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报告》。
1.2评估目的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评估的目的在于:
・提高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
・发挥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的集中平台作用,增强其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的有效性;
・推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促使企业建立报告定期机制;
・促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推进社会贯任管理;
・透过报告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现状,使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和监督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1.3评估方法及技术路线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GSRI-CHINA2.0),制定《2011报告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框架表》,经过评估准备、实施、专题研讨和分析、综合评估报告撰写、综合评估报告等五个阶段,对集中的4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2.基本情况
2.1报告企业情况
2.1.1企业性质
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企业共有43家。根据企业性质分,中央企业(含分、子公司)12家,占27.9%{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家,占48.8%;民营及外资企业10家,占23.3%。与2010年相比,2011参加报告评估的单位增加了15家,其中民营及外资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今年的10家。
2.1.2企业规模
根据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名单,在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43家企业中,有25家进入了中国500强,占58.1%,比去年增加了3家;参加报告集中的未进入中国500强企业18家,占41.9%,比去年增加了13家。这表明大型企业是参加报告集中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到报告集中的行列。
2.1.3行业分布
本次参加集中的43家企业,涉及煤炭、电力生产和供应、钢铁、有色、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10多个行业。其中钢铁、有色行业的企业最多,有8家,占18.6%;其次为医药、医疗器械制造和煤炭企业,各5家,占11.6%。与2010年相比,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增加了木材加工、建筑、咨询等行业。
2.2报告基本情况
2.2.1名称构成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有39份报告的名称为“社会责任报告”,占报告总数比重的90.7%;其余4份报告的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占报告总数9.3%。这表明今年集中的报告名称与去年一样,仍然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
2.2.2编制依据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参照了一种或多种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或规范。具体见下表:
分析表2-1显示,参照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的报告数量最多,占46.5%;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编制的报告次之,占44.2%。从明显居于前两位的情况看,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是参加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采用的编制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在注重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同时,也重视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
2.2.3篇幅分布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篇幅在11-30页的有3份,占7.0%;31-50页的有12份,占27.9%;51-60页的有9份,占20.9%;61页及以上的有19份,占44.2%。这表明,今年提交参加评估的报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量较大,内容比较充实。
2.2.4次数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首次报告的企业有12家,占27.9%;2次及以上的企业有31家,占72.1%。这表明多数企业具有报告编制和的经验,越来越重视报告的编制与,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呈常态化趋势。
3.报告质量的六维评估
3.1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报告附录等七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4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较好,绝大多数报告覆盖了七个方面的内容。
3.1.1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包括周期、时间范围、范围界限、参考依据说明等四方面。编制说明四个方面内容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79.2%。其中时间范围覆盖率最高,为85.7%;范围界限覆盖率最低,为73.8%。这说明参评报告在编制说明方面普遍比较规范,普遍能够披露报告的基本参数信息。
3.1.2高管声明
高管声明包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承诺、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等4个指标。高管声明中指标平均覆盖率为81.5%,但各具体指标覆盖率的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5.2%;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的指标覆盖 率次之为92.9%;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仅为52.4%。这表明参评报告基本上有高管声明部分,在高管声明中对社会责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绩效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披露相对较少。
3.1.3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所服务的市场、公司性质等5个指标。
公司简介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92.4%。其中公司名称、主营业务的指标覆盖率为100%;公司性质的覆盖率最低,为76.2%。这表明参评报告对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等基本信息的披露非常重视。
3.1.4责任管理
责任管理包括公司战略、治理架构、公司治理机制、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10个指标。责任管理指标平均覆盖率仅为54.8%,并且呈现出差异较大。其中公司战略、治理机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80%以上;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的指标覆盖率均在35%以下。这表明大部分报告注重披露在公司治理方面信息,对于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方面信息的披露相对较少。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较为滞后;尤其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缺少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工作。
3.1.3责任实践
责任实践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8个方面。责任实践方面指标覆盖率总体上非常高,平均覆盖率为92.9%。其中科学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公平运营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76.2%。这表明参评企业报告对责任实践的披露非常全面,与《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八方面的主要责任要求也非常吻合。可见《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对中国工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报告编制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3.1.6责任展望
责任展望包括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目标和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在责任展望方面两个指标的覆盖率分别为71.4%、83.3%。这表明参加评估的报告,大部分披露社会责任展望方面的信息,能够对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的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进行介绍。
3.1.7报告附录
报告附录包括报告评价、指标索引和报告反馈3个指标。42份报告在报告附录方面的指标覆盖率较低,平均指标覆盖率仅为38.1%。其中报告反馈的指标覆盖率为52.4%;指标索引、报告评价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5%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在信息反馈、指标索引、相关方评价等方面披露的信息还不够丰富,不利于读者快速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向企业反馈阅读信息,以及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
3.2内容实质性
内容实质性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报告覆盖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其中科学发展、环保节约、安全生产、合作共赢、社区参与和发展的指标覆盖率较高。
3.2.1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包括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企业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捐赠和其他社会投资、企业活动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财务负担、企业研发投入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企业获得专利数量及年增长率、政府给予企业科技创新的重大财政支持等10个指标。
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69.3%,仅次于社区参与和发展,本部分指标平均覆盖率比去年高出8.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和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责任投资项目的数量与金额等指标覆盖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研发投入及占营业额的比例指标覆盖率为81.0%,较去年高出3.2个百分点;因自然灾害引起财务负担的指标覆盖率最低,为4.8%,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四川九洲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披露了该项指标。这表明报告在科学发展方面的信息披露非常全面、丰富。企业积极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开展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益。
3.2.2公平运营
公平运营包括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的次数、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等5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16.2%,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35.7%,组织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0%以下;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次数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9.5%;没有报告披露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的信息。
5.2.5环保节约
环保节约包括按重量和体积计的原材料总量、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16个指标。环保节约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9.6%,具体到各项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通过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所节约的能源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2.9%;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废气排放量等指标覆盖率均在60%以上;直接能源消耗、循环用水和再生水的百分比以及总量、废水排放量以及重大溢漏的数量与体积、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50.0%以上。这表明多数报告对于企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践绩效(如改进生产工艺、添置节能设备、开展各种宣传等)进行了详细的信息披露。
3.2.4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包括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数量、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等8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不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39.6%,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次数与死亡率指标覆盖率最高,为61.9%;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指标相对较高,为54.8%;重大设备事故次数的指标覆盖率为23.8%;没有报告披露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受到处罚的信息。
3.2.5顾客与消费者权益
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包括产品的国家抽查合格率和送检合格率、产品满意度调查或测评结果等6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24.2%,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产品满意度调查和测评结果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57.1%。这表明多数报告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披露。
3.2.6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包括合同履约率、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导或培训的次数等3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不高,指标平均覆 盖率为33.3%。其中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和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高,为40.5%,合同履约率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19.0%。与2010年相比,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有很大提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推进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
3.2.7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包括员工总数及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构成、劳动合同签订率等19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比较高,但每个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员工福利待遇分项统计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0.5%,按类别统计的员工年均培训小时数的指标覆盖率为76.2%,员工参与社会保险的种类及覆盖率的指标覆盖率为66.7%。这说明多数企业重视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重视员工发展,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努力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
3.2.8社区参与和发展
社区参与和发展包括参加相关社会团体、担任的相关职务等7个指标。社区参与和发展方面指标覆盖率整体较高,指标平均覆盖率为75.6%,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参与扶贫、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较去年高出3.7个百分点;社区服务投入指标覆盖率次之为97.6%,较去年高出1.3个百分点;参与防灾救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90.5%;员工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次和工作时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2.9%。这说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社区参与和发展,能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为社区提供服务,促进社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3.3绩效可比性
绩效可比性涉及纵向可比、行业内可比和跨行业可比三个维度,包括跨年度绩效对比、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采用了行业或国家标准、采用了报告的跨行业规范(编制报告的一般性规范)等4个指标。绩效可比性指标平均覆盖率较高,具体指标间差异较大。其中反映纵向可比的跨年度的绩效对比覆盖率最高为97.6%,较去年高5.0个百分点;其次为反映横向对比的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覆盖率为88.1%。这表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跨年度绩效的对比、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3.4内容可信性
报告可信性主要包括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3个指标。内容可信性的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数据来源声明的覆盖率相对最高,为59.5%;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指标覆盖率次之为26.2%;相关方评论指标覆盖率为21.470,较去年增加6.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参评报告在保障内容可信方面较去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相关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或审验。
3.5报告可读性
报告可读性的评估从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达、信息饱和度、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等五个维度进行,具体包括信息导航工具、信息表现形式、报告篇幅、报告的色彩搭配和报告的页面布局等5个指标。报告可读性指标覆盖率比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64.3%。其中,篇幅适中指标覆盖率为83.3%,表达形式丰富、页面布局合适等指标的覆盖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73.8%和64.3%;信息导航工具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7.6%。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以比较友好易读的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便了利益相关方从报告中获取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对于一些利益相关方阅读的细节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报告创新性
报告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从理念、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共计有8个指标。
3.6.1报告理念创新
报告理念创新包括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行业特色、自成体系、便于传播等4个指标。报告创新理念的指标覆盖率较高,平均覆盖率为58.9%。其中报告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标覆盖率为90.5%;报告理念能够自成体系指标覆盖率为76.2%;报告体现行业特色、报告理念便于传播等指标的覆盖率均在50%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编制的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自成体系,但是在体现行业特色和便于传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2报告形式创新
报告形式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便于传播等2个指标。报告形式创新的指标覆盖率差距较大。其中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指标覆盖率为83.3%,报告形式便于传播的指标覆盖率仅为19.0%。这说明报告形式创新能够很好地展示社会责任理念,但传播性仍需增强。
3.6.3报告结构创新
报告结构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体现行业特色等2个指标。报告结构创新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50.0%的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19.0%的报告体现行业特色。说明部分报告结构创新方面能够展示报告理念,但体现行业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主要发现和建议
4.1主要发现
发现一:影响扩大
本次参加集中报告的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
1.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今年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共有15个,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2.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今年集中报告的主体覆盖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14个省(区、市),山东省和四川省的企业今年首次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5.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今年首次有外资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发现二:质量较高
报告总体结构普遍比较完整,内容丰富、贴近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编制普遍比较规范,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整体上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结构完整。参加集中的大部分报告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和报告附录等报告基本组成部分,体现出较好的完整性。
2.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从报告篇幅看,本次集中的报告中,50页以上的占65%,30页以下的报告仅占7%;从报告内容看,报告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和丰富,但是量化指标的披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编制比较规范。报告编制比较规范,大部分报告能够参考国内外一种或多种社会责任指南或规范作为编制依据,但是有少量报告未参照任何规范编制,对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4.披露的绩效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大部分报告能够与企业往年绩效进行对标,并且具有较好的行业可比性,但是跨行业可比性还有待加强。
5.报告披露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信度。部分报告披露了多种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但是报告总体上应进一步加大披露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和措施。
发现三:肾扣《指南》
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重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 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的指导作用,注重将《指南》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融入到报告中。
1.将《指南》作为编制依据。本次集中的43份报告,有20份报告参照《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占报告总数的46.5%,是采用最多的报告编制依据。
2.报告框架与《指南》要求一致。部分报告参照《指南》中“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框架”确定报告的结构、编制报告的内容。
3.将《指南》主要内容融入报告。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披露了《指南》要求工业企业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以及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方面的内容。
发现四:积极实践
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1.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本次集中的报告中有90%以上的报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表明工业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部分报告披露了企业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方面的进展。
3.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报告普遍反映了企业结合自身运营的需要,将社会责任要求与企业运营逐步融合,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不断取得更好的绩效。
发现五:事后编制
本次集中的报告基本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企业上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和水平的强大作用。
报告普遍采用事后编制模式。大多数参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是注重以总结的方式披露企业年度生产经营工作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无法系统梳理出企业创造综合价值的主要领域、优先方向和核心战略,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战略价值被普遍忽视。
4.2改进建议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企业应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应加强对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和考核方面的信息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内容实质性方面,增加在公平运营方面的信息披露,深入分析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履责措施和绩效,增加报告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应加强披露信息的横向对比性,尤其是跨行业标准的对比;增加对企业上一年度的履责绩效承诺进行有效回应的披露,增强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在报告可读性方面,增加对信息导航工具的使用,使得报告内容更加清晰。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应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挖掘报告创新的潜力,也要突出行业特征和企业特色,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使利益相关方沟通规范化、程序化;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其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并在报告中进行披露,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 互动关系 优化路径
一、引言
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该指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提出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2010年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即为社会责任,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等。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出台,不仅要求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并规范社会责任管理,而且也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已被提升到空前高度。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Jamali(2007)在Carroll的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3+2”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性的社会责任(自由决定的策略性责任、自由决定的慈善性责任)。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1992)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李正、向锐(2007)探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以及披露现状,并提出指数法是评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最佳方法。王清刚(2011)建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引入增值表。许家林、刘海英(2010)研究发现较少的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经第三方验证,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多用定性语言,热衷宣传企业的功绩,可读性和可比性都较差。李伟阳、肖(2010)提出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并认为相比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管理性质定位的全局性、管理责任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实施范围的全覆盖、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融合以及管理预期目标的综合性等特征。高志永等(2008)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总体上,直接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果还较少,但这些研究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启示。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从社会责任的视角来研究内部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 一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作用 (1)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首先,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合理保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要素。企业内部控制从总体上透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将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正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用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实力、生产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状态,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社会责任因素,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执行的决策机制和处理流程,建立相应信息传导、反馈渠道和定期评估制度,充分利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影响,规避或减少企业社会责任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合理化和规范化。其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识别、评估与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公众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公众利益的侵害,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低于公众预期的表现,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更有甚者成为企业衰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是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如内部控制模型COSO五要素中有一要素是风险管理;二是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如全面风险管理模型ERM模型中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三是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控制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应对风险的。因此,笔者赞同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的观点。企业如果不能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潜在风险,且没有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最后,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清洁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社区贡献等方面的责任。在清洁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将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内部控制的规制不仅集中在生产领域,而且也包含了生产过程中污染的防治,还要求对使用后的产品和包装的回收利用及处置责任进行干涉,在产品生产前期以及产品消费后期,生产者都要承担责任,保证将其对产品的责任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将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与社会绩效进行整合,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2)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专注于企业树立“责任”、“诚信”、“道德”等理念与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等价值观,提升了企业文化水准,改善了企业内部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经济责任的履行,通过对经济责任的分析,理解经济责任的内涵、结构以及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加明确,愿景更加美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关注企业的社会风险,注重战略性与策略性社会责任的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与履行能够降低企业的社会风险,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实惠,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
( 二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关系 (图1)所示,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管等要素。(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管理层应明确各自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决策中的权限,并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企业对于不同社会责任,应根据其内容、类型、产生环节及影响范围,确定内部职能部门的处理权限。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报告。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企业要选择和培养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高和专业胜任能力强的员工,并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企业及个人应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强化社会责任风险意识。(2)企业社会责任的风险评估。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企业识别社会责任的内部风险,应关注生产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是否出现不利状况。企业识别社会责任的外部风险,应关注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是否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现实和潜在的要求与挑战。(3)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活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活动应建立在对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常规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内部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手段,确保此类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对于突发性企业社会责任,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目标及其资源的配置方式以预算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企业社会责任预算是保证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结构运行质量的监督手段。企业应科学制定常规性社会责任预算与突发性社会责任的预算,使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能够在预算激励与约束下有效地执行。(4)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与沟通。企业应当建立社会责任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5)企业社会责任的监控。内部控制监控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控制监控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持续监控活动和个别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监控除通过组织设计、制度创新、监督检查、会议讨论等持续监控活动外,还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审核,以便及时调整相关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法。
(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实施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不仅支撑着整个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而且是企业管理风格与企业文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培育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1)明晰法律责任,提升合规性控制效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而其他风险最终也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而导致的不利后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法律责任是企业最基础的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底线(Carroll,1999)。企业要增强其社会责任,首先应该履行好法律责任,定期、全面地开展合规性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行为与法律法规的差异。合规性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合规性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设置相应的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开展合规监测和合规培训等措施,预防、识别、评估、报告和应对合规风险的行为。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对企业各类经营行为、管理制度进行审查,有助于风险的预防和评估。同时,还应当识别和分析执行哪些法律法规的有利性,如环境保护、新产品、科研一些优惠规定等,争取企业权益最大化。(2)积极履行经济责任,提高内部控制经营效果与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指出,“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如此,也就是说,在一个公开自由的环境中竞争,没有阴谋和欺骗。”表明了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性。经济责任是公司股东要求投资的合理收益;员工要求稳定且收入相当的工作;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好且价格公道等。经济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由与原因,也是履行其他责任的基础。Philip L. Cochran和Robert A. Wood研究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的为正向关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研究结论有正向的影响、负向的影响和中性的影响。Michael L. Barnett(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关系是不同的。企业经济责任的加强,有利于受托责任的加强,从而增加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经济责任的加强,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明确化,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的效率与效果。(3)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与品行,提升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操守、诚信、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对管理者及员工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也关爱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仅培训其专业技术,还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仅关心人,而且发展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指出应该关注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等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对管理者及员工的责任能够降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有时内控制度再好,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不胜任或者败德行为,必然会导致控制程序失效。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对员工的责任,不仅可以提高人员专业胜任力,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道德与诚信水平,从而改善或者提升企业内部环境。(4)通过社会责任理念与社会责任行为,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全面的,如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等直接的或间接的等。社会责任风险是指企业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者是由于企业没有或不当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责任风险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人力资源、产品、技术、贸易等。企业也受到来自社会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重的压力,企业若处理不当自己与环境、员工、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则有可能招致企业声誉和价值受损等一系列风险。通过社会责任理念与社会责任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不仅可以避免或者降低社会责任风险,也增强了企业风险意识,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优化路径
(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人员”要求:全员参与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所有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最广泛的全员参与:(1)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转变思维模式和改变行为方式。企业要帮助员工树立利益相关方视野、系统思考观、长远利益观、合作共赢发展观、节约环保意识和守法合规意识等;(2)履责胜任能力是全员将履责意愿转化为履责行为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积极推进全员社会责任培训、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设、开展重大社会责任活动、研发应用社会责任管理工具等,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综合能力;(3)企业要为员工培养责任理念、提高履责能力和促进履责行动提供财务支持,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提供人员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全员参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制度和文化支持。
( 二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边界”要求:全面覆盖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全面融入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从思想、战略、组织、制度和考核上形成全面覆盖:(1)通过深入理解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社会责任理念,提出融入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使命和愿景,优化甚至再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2)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培育动态的企业能力优势,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塑;(3)要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科技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风险控制体系等企业职能管理支持体系,形成完整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支持体系;(4)利益相关方参与不仅可以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而且可以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相互印证与补充,提高信息质量,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系统。
( 三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流程”要求:全程融合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与企业日常运行机制全程融合:(1)企业应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融入采购、生产和运营等价值链管理的全过程,优化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形成融合社会责任理念的生产经营体系;(2)企业应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资产购置、资产运行和资产处置等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形成融合社会责任理念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体系;(3)企业应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全面融入企业日常运行机制,实现履行社会责任要求对价值观确定、战略制定、全面预算编制、绩效考核和全员绩效管理等日常管理过程的全覆盖,形成全过程的履责控制机制,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奠定机制基础。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投资者保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0YBB042)、湖南省高等学校研究项目“新时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0C00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美〕COSO制定,方红星主译:《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乔治・斯蒂纳、 约翰・斯蒂纳著,张志强、王春香译:《《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4]王清刚:《增值表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5]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李伟阳、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7]王加灿:《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经济》2006年第5期。
[8]Jamali D. 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
2007年,一场由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热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同类报告的企业已经超过80家,其中有20余家为在华外资企业。纵观这些报告。既有寥寥3页的报告。也有近百页的报告:既有遭到社会诟病的跟风做秀者。也有获得国际认可的优秀范本。很显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仅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飞跃。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既是报告者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亦是本书作者心之所系。
于是,继《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公民必读》之后,本书作者历时一年时间,于2007年12月献上又一力作《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在序言中评价,本书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撰写指南”。该书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WTO经济导刊》作为中国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威媒体。2008年伊始,将以连载的形式,从《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中摘编出十余个核心内容,每期讲述一个内容,以飨读者。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雇员、投资者、商业伙伴、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社会角色的期望日益提高,对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有着普遍要求。同时,企业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沟通的愿望与动力日趋提升,企业或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为守则迅速发展。据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到2000年为止,全球共有246个生产守则,制订者来自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和贸易协会,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利益关系各方期望对企业负责任的行为作出评估,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企业希望采取行动对所作出的努力进行披露,争取外部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因此就有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产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萌芽、兴起、发展和趋于成熟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所关注议题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从单项社会责任报告(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向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过程。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全面关注促进了综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何定义及分类?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衡量及披露机构绩效,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负责任的实践。”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经济活动对社会特定利益群体及整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
以反映程度是否全面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两类。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单项社会责任报告,如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社会报告及其他综合性报告等。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特指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报告关注重点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着多种不同的名称、类型和特点,如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与环境报告等。本书所指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指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哪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不仅表现在报告议题、名称和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报告作用的不断认识与创新。上世纪70年代通过雇员报告来提高雇员的忠诚度,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工具;上世纪90年代通过环境报告来回应公众的期望和压力,成为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社会责任报告扩展至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向利益相关方展示企业对全面社会责任的承担,使报告成为企业获取“经营许可”的公关手段。最新趋势表明,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报告的,作为企业核心商业价值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企业责任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
具体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可以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衡量和报告,而且这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管理工具,
第二,可以作为建设、维持和不
第三,从更高的层次上帮助组织传递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信息;
第四,有助于加强公司与外部各利益相关方(消费者、投资者、社区)关系,建立信任;
第五,以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式将财务、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公司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内部对话机制;
第六,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过程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即针对供应链,社区、监管机构以及声誉和商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曾预测的机遇提供警示。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管理层防忠于未然,在可能产生危害的事件发展成负面的突发事件之前就对其进行评估;
第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评估组织对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本所做的贡献,从而更加完整地反映了组织的发展远景;
第八,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可以减少资金成本,更全面和定期的信息披露,包括披露分析临时从管理层获取的许多信息,可以避免不及时披露或突然披露所引起的投资者行为的重大转变,从而增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就对企业的总体作用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使企业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企业对战略环境的分析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企业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从思想上、制度上,依靠内外部约束推动现行管理制度、程序与绩效的突破,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未完待续)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形式,讨论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责任及其实现形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及实务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系统论证自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AdolfA. Berle教授和E. Merrick Dodd教授的著名论战开始一直持续至今。Berle和Dodd(1928)两位教授围绕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和内涵以及措施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观点。Bower(1953)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的商人社会责任思想。分析了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不是包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改善经济问题和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的方法。Davis(1973)认为社会责任回应的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企业慈善思想,“和解了社会与企业经济利益”,通过利他来实现自利的“开明的利己主义”思想回答了企业针对社会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Fineman,Clarke(2015)和Shannassy(2014)指出,企业正式战略中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含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对自然环境负责的内容;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也包含了企业要对员工负责的内容。Miles等(2015)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通过企业正式战略规划中的各个功能性整合为企业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行动指南。卢代富(2001)认为,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经济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石。
二,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形式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是指企业在外部关系和外部联系的影响下,对这些外部环境运用的内部要素进行社会回应和社会管理的行为,并通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评价、反馈的过程,即“驱动一运行一评价”三个基本过程,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又包括了“认知一运营一实现”这一基本逻辑。
(1)社会责任的愿景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当企业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就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将承担色还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要在企业社会发展战略中反映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愿景与规划,将此作为自身的内化驱动因素,表明企业对于社会发展的态度,向社会展示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在现实色还会中,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企业仍然将经济利益座位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它利益相关者,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安危。
(2)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积极提倡的,由企领导和员工恪守的共同新年或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是企业在特定坏境下形成的企业独特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独特的。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意识植根于企业文化中,就能使企业员工更加认同、更加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会使领导层更为高瞻远瞩,制定出适合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让这种社会责任文化引导企业的员工积极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3)建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部门或机构
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或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战略之前需要相关部门做出评估,来确定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潜在收益,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与汇报进行评估。同样,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或机构还需负责协调企业内员工与企业,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关系,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顺畅与效用。
三,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维护内外部良好运营环境,解决运行中社会问题的产物。因此,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形式必然受到内外部环境的驱动,通过对社会责任行为的结果进行认知分析,采取一定的手段对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维护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管理活动、内化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来分析和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Bowen.Integration of five health behaviour models: Common strengths and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condom use[J]. Psychology & Health . 1953
[2] Fineman,Clarke.Embedd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Systems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3] Shannassy.The development of a stakeholder-based scale for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Service Business . 2014
本次论坛以“金蜜蜂:共同愿景,共同行动”为主题,体现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进入到强化实践、注重合作、提升价值的新的发展阶段。论坛由《WTO经济导刊》、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全球契约中国网络联合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R Europe)、日本企业市民协议会(CBCC)、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 China)共同主办。《WTO经济导刊》等机构连续7年举办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每一届论坛的主题不断深化,探讨内容更加广泛。
蜜蜂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个性、最聪明、最文明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生存一亿两千万年之久。蜜蜂采蜜、酿蜜,供自己生存、人类享用的同时为植物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也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花源。蜜蜂的这种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存模式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生存模式,是地球上可持续生存发展模式的典范。“金蜜蜂企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代表和象征。多年来,寻找“蜜蜂型”企业活动影响持续扩大,覆盖区域由2007年度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到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自愿参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企业数量由2007年度的200家上升到2011年度的348家,呈稳步增长态势。五年来共有1000多家企业提交了1492份评估问卷。
根据《WTO经济导刊》统计,2011年,中国共了898份社会责任报告,比2010年增长了18.2%,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报告机制。
杜邦公司在会上隆重了《中国农业价值链白皮书》。杜邦希望通过对中国农业价值链进行梳理,全面了解和分析中国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为中国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提供新的方向和视角,号召更多中国社会力量协力创新,与杜邦公司一道应对养育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的全球食物保障挑战。这将为今后几年联合各界实践2020金蜜蜂农业倡议,各方共同行动、跨界合作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据介绍,于2011年第六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中发起的“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是诞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内涵丰富、拥有远大理想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是全球社会责任领域的重要行动。在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框架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巴斯夫(中国)、NEC(中国)、英特尔(中国)、杜邦(中国)、伊顿(中国)、可口可乐(大中华区)、伟创力、广西柳工集团分别发起创新、低碳、供应链、信息化、社区、农业、能效管理、水资源、包容性增长、员工等十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