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老师

今年4月份以来,一起由于生活琐事引起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北京大学铊投毒案、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追忆。在人们还在担心的危害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一学生却因生活小事被室友捅死,一件件触目惊心的践踏生命的案件,不禁让我们反思,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不直接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但也自觉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责无旁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并通过对身边学生的观察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业压力。许多同学带着美好的憧憬进入大学,以为终于可以摆脱高中时代应试考试的压力,但却发现大学又是另一“高压锅”。大量的学习任务、期末考试的临近、缺乏对时间管理的技巧,使学生倍感压力。部分学生为了能获得奖学金,还要拼考试成绩;为了毕业找工作,还要拼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学业的压力使学生的精神得不到放松,容易产生压抑、浮躁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际关系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校期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室友的关系。一些学生或因自负不屑交往,或因恐惧、自卑、孤僻、嫉妒而不敢、不愿意、不善交往。

(3)进修与就业压力。进入大三、大四,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一些同学选择继续进修来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一些同学选择努力挤进就业大军,无论是做出哪种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要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考虑放弃就业的机会成本,并且努力学习后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继续进修的机会。选择就业的同学,受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行业,甚至连得到一份工作都比较难。种种未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所处环境感到无能为力,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

(4)性格障碍。性格障碍,主要是指人格发展不良或偏离的情况。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或是从小就被宠溺惯了,使得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周围同学的感受,许多同学并未形成一种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并且容易情绪化,易受外界事情感染,并且难以控制,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5)缺乏缓解压力的方法。从小接受应试教育,许多学生长期近于封闭地只专注学习,强忍着各种压力。压力越积越多,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旦无法承受而爆发,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而大部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自我缓解压力,缺乏宣泄压力的技巧。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成长背景和自身人格息息相关。

(1)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将要面对许多残酷的现实问题。而随着高校扩张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许多大学生面临失业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同时,以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地固,造成了他们急功近利的行为模式,一旦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或是受了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失去了努力的目标。

(2)成长背景。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不注重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一到寒暑假,家长们就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使得孩子没有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若是贫困的家庭,家长们更是寄厚望于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一家的命运。而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只侧重成绩,考什么教什么,大搞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无疑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3)自身人格。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他们将经历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走向整合的过程。一方面,他们开始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反省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还缺乏完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处于相对初期阶段。因此,他们容易受社会、校园中不良的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的影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地对待。

三、普通任课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普通任课教师虽然不直接对学生讲授《健康心理学》的具体知识,但是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朋辈相称促进交流。学生有心理问题时,通常是找朋友和同学聊,因此,任课教师在课间课余,少摆老师的架子,而更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凡事有商有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才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然后进行安慰与疏导。

(2)兴趣是打开话匣子的一把锁匙。学生最怕听沉闷的课程,也最“怕”无聊的老师,因此,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兴趣。现在学生流行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也关注社会时事。对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通过微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任课教师可通过加微博方式,了解学生。同时,上课期间,可以引入一些最近的热点话题,让学生都参与讨论,使他们更加集中精神于课堂之上。劳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至少培养一种爱好。兴趣爱好能使人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培养顽强毅力和思考能力,成为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并不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让他们从应对压力的疲劳中解脱出来,从而有精力解决下一个将出现的问题。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面对心理压力时,大学生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通过谈话、写文章或日记、打球、逛街、旅游等方式进行宣泄,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受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并不能在短期内消除,但是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压力,教导他们缓解压力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建设祖国未来的重大任务,全社会应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中秋.当前大学生觉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3(1):139-140

[2]周姗姗.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时代经贸,2011(20):38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4-8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育 健康 习惯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4

健康饮食教育,即所谓“食育”,日韩等国已经作为和历史、地理一样的课程来教育学生。他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普及健康饮食的基本常识。相比之下,食育课程在中国受到忽视,仅仅在上海等地开始试点,而且学术领域对于食育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于忽视健康饮食,人们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患病率却迅速上升。社会小康,反而身体不健康,问题出在“吃”上!所以,在高中推行食育迫在眉睫。[1]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饮食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康饮食的习惯,改善学生的体质尽一点微薄之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做法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1 营养与健康饮食知识的普及

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营养均衡与健康教育,通过课堂宣讲和其它形式,使学生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如蛋白质在中学生营养中地位极为重要,如果缺乏就会引起发育迟缓,影响学生内分泌,进而降低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与更新,使肌肉萎缩,同时也会使肾上腺的功能下降。又如热量供给不足,则可出现疲劳、消瘦、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钙、磷、锌、铁、碘、维生素A、E、B1、B2、和C的需求量也较大。适当补充碘则可预防青春期的甲状腺肿;女生由于月经期失血较多,需要补充铁;预防这一阶段易患的心肌炎,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为此,中学生应该经常进食海带、绿叶蔬菜、蛋、奶、鱼和动物的内脏。

其次,健康饮食常识教育。如牛奶、香蕉、番茄、小米粥、红茶可以帮助考生降低压力;莓类水果、奶制品、脂质鱼、蔬菜类食物、谷类食物、红薯、西红柿、豆类、坚果、鸡蛋等十类食物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橘子、樱桃、鲜枣、猕猴桃、梨、柿子、等水果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电脑辐射危害。这些常识有实用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使其“知行合一”。

当然,教师应适当结合书本知识,对健康饮食常识给予适当的解释。如番茄为何能降低心理压力,是因为番茄酸中的柠檬酸、苹果酸能消除乳酸,降低因心理压力过大而提高的血浆乳酸水平,进而维持人体内环境酸碱平衡。

2 饮食习惯的教育

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容易普及,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生物课堂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利用生物学知识,剖析饮食习惯对人健康的影响。

第一,吃饭要有规律。如许多学生不重视晚餐,教师至少让他们知道,不吃晚餐的话,一个晚上10多个小时胃里面的胃液没东西酸化,会酸化胃,久了会得胃病。

第二,远离煎炸食品、膨化食品,如油炸薯条、薯片、雪饼、虾条、爆米花等。这些食品虽口味鲜美,却属高油脂、高热量、低粗纤维的食品,只能偶尔食之。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造成油脂、热量吸入高,从而导致人过度肥胖、营养不良、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等。

第三,远离其他饮食陋习。中国人大多注重口味,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如盐、味精摄入太多,前者会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病的发病率,而后者则导致肥胖甚至破坏视网膜,影响视力,导致高血压等。又如喜食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以及各种卤肉,易增加癌症发病率。此外,集体进餐的方式和宴席上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都会诱发各种疾病。应该引导学生远离这些陋习。

3 弘扬优良的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可弥补生物教材的不足,亦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饮食文化要点如下:

第一,“食医合一”[2],亦称“食医同源”、“医食同源”。如《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篇,把食物分为五味、果实、菜蔬、谷米、鸟兽等类,具体介绍饮食与治疗的方法。如“对治法”中,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食物属性中的“五味”相克原理来进行一些基本的疾病治疗,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3]

第二,注重养生。“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所谓“适口”,即营养与健康所需要的食物就是最好的,即:“衣食酌量时度,调养不饱不温。”[4]医家顾仲提倡:“养生之人,务洁清,务熟食,务调和……遵生颐养,以和于身。日用饮食,斯为尚矣。”[5]此外为了养生需,古人还重视一些禁忌,如“十二月勿食牛肉,伤人神气。”[6]可见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营养与养生。

第三,注重环保。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卵者。”防止将鸟兽赶尽杀绝。《礼记・王制》对一年四季每个月份亦有具体的强制性规定:正月獭祭鱼以后,才允许有捕鱼资格的虞人下河捕捞;八月鸠化为鹰之后,方可张网捕鸟;九月豺祭兽之后,才可狩猎;不许猎杀幼兽,不许攫取鸟蛋,不许残害有孕在身的鸟兽,不许伤害未成年的鸟兽,不许捣碎鸟巢等等。凡此种种,今人读之,岂不羞愧?[7]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生物教学,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食育工作。这对于改善中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即所谓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关注教育的重要领域――食育[J].北京观察,2006,(5).

[2]赵荣光.中国食育文化的历史评估与现实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6](唐)孙思邈撰,魏启亮,郭端华点校.备急千金要方[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09,823.

[4]成金编,喻岳衡校.传家宝(第1集)[M].岳麓书社,2002:172-179.

[5](清)顾仲撰.养小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1:10-11.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第4篇

2015年11月14日是第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口号是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后代健康,造福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依据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为切实做好糖尿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实际,我疾控中心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糖尿病防治宣传活动。紧紧围绕定期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血糖等核心知识。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健教所与慢病科工作人员在园林社区广场前设立咨询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群众糖尿病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在宣传活动日期间,我中心充分利用宣传单、横幅、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紧密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发放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300余份、跳绳、扑克及围裙等宣传品200余个。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人民群众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旗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糖尿病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旗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旗广大人民群众糖尿病防治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健康行为形成率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25-02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1]。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2]。本研究将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与高血压常规护理模式在健康行为形成率及血压控制率等方面作比较,为寻求更有效的社区高血压疾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被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65例,实验组)和高血压常规护理组(65例,对照组)两组。选取标准:(1)年龄大于18岁;(2)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定版,第三版)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4)自愿参加本研究;(5)未参与其他健康小组活动者;(6)研究期间无外出计划。实验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69±11.37)岁。对照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男32人,女33人,平均年龄(62.37±9.7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指标构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定版,第三版)执行。对照组采用高血压常规护理进行管理;实验组采用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进行管理,具体如下:

以“知-信-行”的理念为指导,强调行为改变及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责任。通过高血压小组活动为组员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健康问题,采取全方位的干预措施,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采用小组协作及同伴支持教育的方式,每周1次健康小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1)高血压基本知识的指导,让患者对高血压病有正确的认识。(2)高血压自我管理技能的指导,指导血压的自我监测、记录方法,学习判断血压控制水平的高低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3)药物管理,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及指导患者药物副作用的自我观察方法。(4)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5)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喜好,选择适宜的运动。(6)指导患者负性情绪的控制及情绪放松技巧。通过以上6个方面全面提高患者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社区护士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学习、互相监督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参与性。每次健康活动让小组成员向其他组员介绍高血压自我管理经验体会,互相学习,每人提出一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下次健康活动跟进上周行动计划,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改进措施。

1.3 临床评价指标

(1)血压控制率:血压达到控制标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通过Excel软件录入整理后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干预半年以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率[41.5%(27/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率[23.1%(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在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定期监测血压、定期运动、遵医嘱治疗方面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是在健康饮食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改善,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及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社区医护人员不足,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数量巨大,所以促进患者积极进行自我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自我管理是指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患者承担一些预防性和(或)治疗性的健康活动,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3]。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健康教育为常规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灵活的补充途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使得患者既可接受别人的支持,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为他人提供健康支持[4],同时增强小组成员战胜疾病、与疾病共融的信心。近几年国内外均有学者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应用到慢性病自我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5]。本研究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定期监测血压、定期运动、遵医嘱治疗方面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患者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小组患者,但是在健康饮食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

产生这个结果的可能原因分析如下:(1)同伴教育者的可信度和模范作用是影响同伴教育对象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6]。小组成员来自于同一地区,年龄、教育背景及生活习惯类似,彼此之间本来已经存在信任基础,所以小组成员之间健康观念更容易传递、接受。(2)小组成员在参加活动期间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小组成员能够经常一起参加运动,达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的效果,促使健康行为的形成。(3)小组成员之间会互相对比各自的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控制良好的成员会鼓励血压控制尚不理想的成员,形成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氛围。(4)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每次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都会彼此之间测量血压,有助于形成定期检测血压的习惯。小组活动针对患者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干预,从而达到“知-信-行”的效果。同时,在此研究中也发现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健康饮食的习惯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其可能原因分析如下:(1)饮食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容易轻易改变;(2)小组成员之间饮食习惯相似,没有互相促进的作用;(3)医护人员欠缺指导健康饮食的技巧。

综上所述,与高血压常规护理比较,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促进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健康饮食习惯形成率方面,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学习,提升技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营养师配合开展健康活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He J,Gu D,Wu X,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05,353(11):1124-1134.

[2] 叶任高. 内科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3] Kate R,Lorig,David S,et al.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health status while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A randomized trial[J]. Medical Care,1999,37(1):5-14.

[4] Heisler M. Different models to mobilize peer support to improve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evidence,logistics,evaluation considerations and needs for future research[J]. Fam Pract,2010,27(1):23-32.

[5] 万巧琴. 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7.

相关期刊更多

广西水产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水产学会

中国医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卫生部

眼科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