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 宏观 微观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关键。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这二者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效率的唯一途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所以,优化课堂结构,进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自始至终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堂结构优化课题的研究,以期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教学实践操作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主要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理论,1980年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特(Jean Piaget)发表题为《结构主义教学》一文后,人们开始重视他的主张。他认为:“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其基本观点:(1)结构主义学习论认为,获得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生成(或构建)过程;(2)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原有的认知结构,新概念进入头脑之后,要同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点发生联系,经过同化、顺应、转变、构建等过程,新知识进入原有认知结构组织之中,使原有知识得到扩展、更新,并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概念。

按照最新教育观念,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课程目标体系。这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近年的教学尝试过程中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领会实验课程标准,要按教材去教,实施课程标准,而不是完全教条地去教教材。同时,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思考的层面

一般来说,语文课堂结构的优化,往往只是针对一节课而言,这种理解简单浅显,似乎就应如此。实际上,对单个课堂的理解不仅限于片面,而且还限于静态,对事物的探究缺少联系、发展的观点。因为探讨语文课堂结构不仅要探讨某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将整个语文课堂联系起来,这才符合辩证法。对任何理论、实践问题都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加以考量,这才不至于从出发点就犯错。下面从微观方面阐述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所谓课堂教学的结构,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环节”)及其顺序。它体现教学的整个过程,反映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优化教学结构,则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微观课堂教学结构要考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语文教学过程,也同样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过程。因此,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树立心理学原则也非常重要。比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可以分“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来确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首要科学,虽然不是全部科学,是心理学。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括,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26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所以,我们在实施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心理、接受心理等影响因素,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办事。

其次,考虑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双向刺激――反馈系统。从学生的活动层次看,又是群体的多边活动,即学生群体内的多向刺激――反馈系统。设计教学活动,要兼顾两个系统的活动质量,特别要追求学生群体多边活动的质量。学生群体接受教师每一个“刺激”,都不可能形成相同层面相同质量的反映,必然出现差异。特别是在讨论某个问题,完成某项操作的时候,差异表现得就更加明显。这种差异,是课堂上形成“交流――相互影响――推进认知活动”的情景的基础和根据。可以这样归纳: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应当与教学内容固有的特点相协调,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协调,教学活动设计追求的正是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能推进学生认知活动的课堂情境。

上面谈了微观课堂教学结构,我们再谈谈宏观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的是,宏观分析课堂教学,也不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结构都包括进去。这样做表面看是科学,实际上并无必要,而且会犯错,因为没有老师会从小学教到大学。所以,从宏观上分析也可能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像高中教师,时间最多也是3年。教师应从这较长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的对象、内容、方法等作个整体的规划,这就要教师把握整个教学结构。

把握整个教学结构,第一,是力求科学分析学生特征,落实学生主体。一方面,分析学生的群体特征。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主动性和能力,对问题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等,从而采用相应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需求,并关注其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策略分析学生,不仅了解知识状态,还有学习过程、心理等,改变了主要凭经验了解其知识状态的现状。

第二,是把握定位拓展课程,落实教材载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材作为载体,要准确把握其承载的课程定位和学科特点。另一方面,教材是载体,教学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调整内容和呈现方式。可见,原来的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学科系统,现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实际和学科系统的统一。以上探索是对这一课程理念的落实。

第三,是把握特定时机和方式,落实教师作用。从教师发挥作用的时机来看,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合作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精讲。从教师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看,课前表现为诊断指导,对学生学习现状及教学的诊断、对自学计划、学案的指导;课中表现为参与指导,导学法、导知识结构、导总结;课后表现为评价反思,以测试、训练、作业等各种方式的评价反馈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第2篇

一、加强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是学生注意力的源泉。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提问,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在每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出一份英语手抄报或海报。思想方面,设置“送你一句谚语”或一些有意义的英语短文;政治方面,刊登一周的政治要闻;娱乐方面,有“英语笑话”、“智力闯关”等等。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包括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结合教学目标来计划教学内容、进度、方法、设计、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但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头脑、会思考、会分辨“对与错,好与坏”的鲜活个体。外语课堂话题的选择也是调动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和安排有趣话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占有教学资源,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的手段展现出来,用生动感人的形式组织每一项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形式,力争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情境教学有这样一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会难以下咽。但当将几克盐放入一个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易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景的主要方法有:创设趣味性、开放性、引导性和引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性地探究;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科史和故事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境,深化主题。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难度适宜,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覆盖面广,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目的性强,知识的衔接点充分;注意问题创设的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三、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是学生注意力的源泉。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提问,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关于爱迪生一课时,我出示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omas Edison ?

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合上书,听教材录音,随后在提出以下问题:

2.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learn from Edison ?

3.Thomos Edison said he liked people who had ideas , why ? ect.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逐步理解重点句型并掌握所学课文。

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历来是一项艰巨而需耐心、细致的工作。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我们也要随之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确定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中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产生勇气和毅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平等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其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学生确定一个恰当的奋斗目标,因为目标是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时把握目标的进展情况。测试是用来了解、检查学生掌握英语实际水平和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测试不仅可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让成绩稍差的同学不断尝试实现阶段目标的喜悦和幸福,并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学会反思,注重反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把问题的答案马上教给学生,而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思维台阶”。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好习惯。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同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反思、反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效益。

三、精心设疑,注重实践

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每堂课都应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切中要害,有的放矢,难度适当,富有情趣,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问题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时常处于问题情境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目标中的语言项目。比如,我在上高一新教材《百万英镑》时,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让他们自己排演课本剧,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特点,学生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并把那些英语台词说得头头是道。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实现自我肯定,展现自己的才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评价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以诚恳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和大胆创新。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曾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并及时给予评价。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以拍拍肩膀的激励,一个OK手势的赞许、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会让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向更高层次目标做出更积极的努力。另外,要注重给予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评价,让他们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性和创新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几轮课程改革,“哑巴英语”的现象已经大有改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将知识学习,智力开发置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既能以丰富的形式表现文章内容,还能清楚地表现文章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改革使用的教材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和从头至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性、灵活性及创造性。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先锋,要不断认识、学习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分挖掘其优越性,把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高效结合在一起,适时运用,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改注重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突出了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摸索和完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是教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如何,将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1][2][3][4]不断探索,试图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达成共识。本文重点参考李天龙[5]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宏观层面,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测评能力。二是微观层面,包括利用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实施教学的能力,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格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实施教学;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式学习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基于临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虚拟与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施反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1.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陕西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9所本科院校(含民办本科院校2所),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结合的方式,共涉及39题,分为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四个部分。问卷编制后听取了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的7名专家的建议,并选择了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10名教师试测,根据专家建议和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直接参与数据统计的有效问卷144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信息如表1。

2.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本部分问题围绕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意愿与态度进行设置。调查显示,77.78%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分别有47.22%、5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或有提高。愿意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达94.44%,但是在教学中能非常熟练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的只有5.56%。在回答“你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时,分别有44.44%和33.33%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两项。

同时在与教师交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多。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欠缺教学理论与方法”、“没有教学环境”等,选择“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不会使用设备”的只占8.33%、19.44%。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以及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缺少基本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在设置的“教师对教学相关理论和软件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培训”的矩阵多选题中,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等三个项目认为掌握“一般”。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69.39%的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项目选择“一般”和“较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使用”,教师们觉得最不熟练。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化教学评价、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教学应用。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创新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成共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系统的学习,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如短期培训、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80.5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88.8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80.56%)”,教师认为是从事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教师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虽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用较少,说明青年教师较少采用除教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有意识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1.领导重视、政策激励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并且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可以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与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规划,投入人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规划目标。

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或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政策;通过举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网络综合平台使用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热情。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建信息化教学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什么?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浸润在我们生活当中而不被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文化,那么,融合会给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许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课程教育文化与信息技术文化的双赢。[6]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促使传统教学结构、教与学方式发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调查发现,63.89%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表现在缺少适合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出新建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宣传与对师生的影响还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一,需要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需要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队伍,负责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尤其在软硬件建设、管理、维护方面应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其二,应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

3.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方面还显得欠缺。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助教等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训练就直接走上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在职前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许多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培训也仅仅采用讲座形式,开设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教师“如何教”的问题。[7] 因此,对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培训非常有必要。

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培训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①培训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有培训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方面,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教学应用”等不熟练,需要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培训。②培训策略与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结合教师从事的不同学科、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例如,文理科教师、师范与非师范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具体教学案例培训,调查显示,教师反对纯理论的讲座式培训,不是教师不愿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采用此方法指导具体课程教学的实践。③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学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今天你停止学习,明天就会停止做教师”。[8]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某种意义上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学习只能掉队、只能被赶超。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获取,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才能习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另一途径是教学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不能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9]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如反向思考、返回思考、反复思考等。一方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35.

[6]杨哲.让整合成为一种习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

[7]艾述华.“教学学术”领域下大学教师发展新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5):93-96.

教育心理学理念范文第5篇

一、尊重规律,因材施教,服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以关心和服务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为根本目的。为此,我们既应该认真研究初中生具有的青春期阶段的共性特点,同时又要把他们看成鲜活的个体,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其次,教师还要尽力掌握任教范围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为他们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习惯服务,为他们最终养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

我们不仅要看到初中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和个性差异,而且也不能忽视时代对他们的复杂影响。现在的初中生生长在新的时代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舆论多元化明显。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使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和快捷。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使学生逐步养成对法律的敬仰和尊重,树立责任意识和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自我、人我、我和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为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到了初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增长,一方面,对于别人的思想和意见,他们不喜欢直接接受,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过分怀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充分适应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教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