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of the link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ructuring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3 + 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urse.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electrical automatic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9-02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繁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7-40.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制造业
1概述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设备的重要来源,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制造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促使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东北重工业发展为主,支撑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资源、生活工具也不会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始终处于“钻木取火”“衣不蔽体”的落后时代,严重影响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所以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然而,机械水平的高低、技术含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与紧迫。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制造产品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机械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中,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机械制造高级人才缺乏
机械制造行业技术人员集中并且需求量大,大多从事制造工作或者流水线组装工作,中低层技术人员是供过于求。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级人才做产业支撑。
2.2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开发时间长
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思维和改变意识,导致机械制造的机械设备落后、陈旧,不能跟随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2.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大多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没有自我开发意识,过度依靠国外技术,导致许多先进创新的科技不能跟上各发展阶段的需要,始终比发达国家落后。
2.4管理形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管理层,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利用水平低
机械制造有自动化技术但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就会导致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大量资源浪费或者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技术水平的高低都不能跟上发达国家水平。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始终处于中国制造阶段,还待成为中国研发,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不完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技术应用型大学中是重点专业课,本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许多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多,对专业的总体格局要求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少,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粗泛,对技术学习的反馈能力差。加之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综合应用型,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专业,认为与其专业有关的课程知识都是重点都需要深入学习,培养方案的制定太宽泛,导致学生不能抓住学习重点。就学校本身而言,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本是其职责,但长期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更改培养计划,学生也始终处于适应学校方案的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向及学习侧重点始终处于迷茫状态。所以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整、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准确定位专业,使专业技术的学习不到位,影响工作技能。
3.2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老化,不能满足现代产业需要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思想老化、技术陈旧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3.2.1就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来说,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始终认为自我专业技术强,不需要学习的态度,导致其技术水平徘徊不前,始终处于自我认为的技术水平状态,对现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更新换代的技术要求一概不知,使企业生产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
3.2.2就外界因素而言:(1)学校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水平长期不改变,相关专业的硬件设施不加以完善,学生接受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处于陈旧状态;(2)对在职技术人员,企业没有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或学习活动,不能及时更新技术人员现有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外界信息和国际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了解少,学习机会少,使得大多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时代需求的专业要求。
3.3对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适应新要求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对高新人才的需求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已不再是按部就班、各守岗位的现象,人力资源也不断市场化,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到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中,使得学校教育的师资问题受到威胁。专业的师资力量流失,急需非专业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经验缺乏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方式不到位、知识理念不专业的原因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除此之外,在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中,由于资金短缺,实训的机械设备落后,并且数量不足,所达到的教学目的与现存的技术水平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原理多,注重实践教学少;注重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活动少;强调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多,而对专业的综合实训机会少等诸多不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教育方式或手段,都导致了专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能适应新要求。
3.4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
现代学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各高校的教育学习中,都侧重于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资金使用程度,还是教学的人才培育方针,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教学的工作者都是经过我国多年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来,对于实践教学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育经验,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教育设施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实训操作课程松懈,不能达到真正实训的目的。结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教育制度中缺乏实践的执行力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教育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
要培养出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应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案,不断更新,制定适合各阶段专业技术水平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案。将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相结合,注重“抓基础、强实践、善应用、多方向”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课程体系应不断优化整合,使其能达到对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优选教学内容,抓侧重点技能培养,更要体现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将原来的《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原理与应用》合并成《电气控制及其PLC》,通过相关课程的整合,减少大量的重复知识,减轻了教学压力。压缩教学内容,抓重点,缓解了因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能开设其他相关的新课程,以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4.2专业技术人员应主动学习,紧跟时代前沿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应体现在先进性、实用性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增加自我认识,注重技术的适用性才是一个优秀专业人员的表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应适合专业发展要求、时展要求,不断吸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先进技术,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相适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又是一个含有传统因素的专业,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成果时,也应该巩固传统知识的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
4.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如开发CAI教学课件等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培养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围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从不同教学层面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对系统构型创新、功能创新、集成创新的训练还能促进专业人员科研能力的形成。除了外部条件能加强专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提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员自身还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应如此。对实际的生产操作或者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的处理中要时刻具有钻研精神,才能综合提高专业技能。
作者:廖秋琴 全坤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涛,王素玉,杨俊茹.机械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
【关键词】检测技术课程 工业4.0 智能制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57-02
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的要求,高职院校据此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锤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以学生掌握核心技能的培养体系等课程实践推动了新一轮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本文以智能检测技术为基础,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通信专业作为平台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工业4.0智能生产系统,通过这四个专业平台的融合,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前沿科技,掌握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其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追求学科的系统化。目前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仍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制约,严格追求学科知R的系统化,造成学生“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并不能认清自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整个学科系统化方面没有与自动化学科体系区别开来,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
(二)课程知识以自动化学科为主。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自动化专业的自动化检测技术为基础,比如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都是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来开展,这就偏离了机电一体化学科对自动检测技术的要求,也忽视了自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基础性和贯穿性,其与自动化学科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区别不大,而且自动化学科的自动检测技术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课程知识跟不上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话,将会加剧目前机电一体化学科中自动检测技术 的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需要和促使知识的老化,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当今机电行业发展要求。
二、工业4.0发展对教学形态的要求
工业4.0要求物联网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结合起来,实体经济在互联网下才能生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涉及多个专业的联动,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类专业。尤其是物联网工业研发现在遇到瓶颈,目前市场需要的工业机器人设备需求量很大,涉及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技术的提升,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目前,工业物联网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但是教育却要先于市场,故对教学的要求更高。
第二,教学设备缺失,工业4.0+物联网技术需要工业示教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模拟生产线等,而且各种通信协议、平台系统都需要建构,不仅设备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也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
第三,就目前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情况,高等教育必须先于市场的发展,但是没有市场的指向,教育须更加紧密围绕在市场周边,紧盯市场的变化、动向来调节教学内容。中国的工业4.0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一套真正的工业4.0系统涵盖了云计算、通信系统、机器协同控制、传感技术等多种平台的无缝衔接,这样一套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对于教育来说,面对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更多,教学难度更大。
第四,工业4.0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发展的道路必定是长期而曲折的,建立智能制造的工业体系不会一路坦途,涉及云计算、系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生产线的协同及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工业4.0发展的契机,不断改革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育思路,探索出符合市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三、课程改革措施
本文根据“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进行探讨,该项目完成情况如下:其一,以FESTO传感器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为平台,开发出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项目8项。其二,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2013级学生(160个学生为对象)的情况,展开该项目的课程实践,并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其三,完成自动化检测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资源建设方案的编写。
针对以上的完成情况,本文继续探讨该项目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27-02
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教学始于1985年,至今已32年,是河南省高校设置最早的专业之一。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形成了既强调通识教育又重视专门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传统,积淀了丰厚的教学底蕴。自动化专业有高级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仪表与检测、嵌入式系统等1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自动化开放与创新实验室、1个嵌入式系统实训室,各种教学、科研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直接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专业涵盖了自动控制、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支撑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等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专业建设目标
结合河南大学办学定位、自动化学科特色和服务方向,明确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即立足河南、服务河南、辐射全国,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发展目标,优化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以下3大特色。
充分利用本专业博士比例高(92%)、高职称比例高(75%)、高水平项目多的“三高”优势,开展开放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学科前沿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推出教师高标准上岗制、项目经理遴选制、课程小组负责制、导师负责制的“四制”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项目研发能力、课程体系规划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国际化”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利用自动化“跨行业”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学生科研小组组建,通过参加各类横/纵项目和高水平竞赛,培养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三跨”人才。
以3个专业特色建设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自主设计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构筑基础性、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拓展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理念,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以期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的渗透,促进工业自动化领域创新型、高素质、跨行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形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内知名的自动化人才培养基地,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及同类型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建设。
2 专业建设定位
2.1 围绕学校特色,对本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与河南省其他高校自动化专业“侧重行业性”的特点不同,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将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特色,立足河南和全国工业化背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后现代工业化特色为宗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重构专业教学体系,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抓好精品课程建O,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从而把专业教学提高到业界前沿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经对我省其他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分析,并结合河南大学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开展“跨行业的专业”的综合培养工作,形成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一大特色,并极大提升本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影响力。
2.2 实施持续过程改进,积累项目案例
在建设工作中,既要稳步进行尝试和创新,又要不断积累经验,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从而把自动化“跨行业的专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为此,常设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改进工作小组,每年根据教学和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过程改进目标,维护实验环境,调整实践活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每年选取1~2个教学和实践项目,按照改革要求进行实施,从而持续积累可用于专业教学的案例。
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针对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化特色与创新特征,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理顺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1 实施案例式教学,加强教学案例建设
案例建设的重点是形成一系列跨越课程边界、贯彻自动化学科核心知识领域的实际案例,并且要求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全员参与相关案例的改造和开发[1]。案例主要来源于实验平台和工程实践的积累以及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由专任教师进行教学适用性裁剪;还可针对不同课程教学需求自主开发,形成完整的案例式教学资源。基于形成的项目案例库,确定教学重点;以课程组为单位,确定可定制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案例实践过程中严格实施质量和资源配置管理,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估数据库。
3.2 开展项目实践教学法
“项目实践教学法”用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既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开放式课题,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课题,需要学生完成需求分析,系统架构构建,系统软硬件设计、综合测试评估等研究任务[2]。通过此类课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开发自主性研究能力。
3.3 推广“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其活动特点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并定期举行比赛性质的活动[3]。通过“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建立本科生参加科研团队的机制
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全面提升科研素质。目前,本专业在科研梯队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经验,从人员选拔方式、学生自主管理方法、阶梯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机制。团队总负责人负责全团队教师的工作管理,每个教师分管验收自己本组内的任务情况,负责本组内研究生的任务分配与验收,研究生分管负责本科生的工作任务,并定时定量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依据相应奖惩方法激励团队合作。
3.5 实施专业导师制
榍炕学生个性化发展,仿照高校中的辅导员制度,实施专业导师指导制。学生入校后就分配导师,便于得到专业指导。导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导师制,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实践”课程,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项目实践或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交相应总结报告,最后由导师给出总体评价。
3.6 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形成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采用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特长和创造性、培养其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和个体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4 教学管理改革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对已有教学文件进行修订完善。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思路,重新审视以往建立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对执行不力的及时予以纠正,对需要调整的及时予以修改,对有所疏漏的及时予以补充,对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予以制度化,参与重新修订《教师教学水平高标准上岗考核实施办法》《优秀教师遴选暂行办法》和《专业竞赛奖励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实行听课、学生评教、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等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考核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教学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教师管理、教研室日常工作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对教学进行全程化、配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5 结语
该文以河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该专业在专业目标定位,特色建设以及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措施。经过近3年的实践,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有效贯彻了项目实践教学法,强化了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考研和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韦中利.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