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第1篇

读完高尔基的这几篇文章,我觉得高尔基很聪明,很有目标,很有爱心,他是苏联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写下了大量的小说、剧本、传说、政论,还留下了许多散文作品。

高尔基聪明在于他巧装蛋糕,当食品店里的员工都无奈时,高尔基他想出了办法,在众人下只有你一个人想出了办法多光荣啊!你说高尔基聪明不聪明。

高尔基他有目标,从《小摄影师》看出,便跑回家拿,一天晚上有来了一位摄影师,可高尔基却对自己的秘书说,我只见一个男孩,你看高尔基多有目标,只认定一个东西。

高尔基他非常有爱心,一次一个男孩借图书馆的一本《童年》的书,可却弄丢了,于是,请求高尔基帮忙,高尔基把他一本珍藏多年的《童年》给了那位男孩,高尔基多么有爱心,把他一本珍藏多年的书给了那个素不相识的男孩,是啊,高尔基以他全心的爱,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第2篇

一、 关注目标,有效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其他两个维度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节要扎扎实实围绕着这三个目标在落实。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 关注提问,有效训练

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来谈谈课堂的有效提问。

1. 提问要有利于训练目标的落实。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高尔基吗?课文围绕他和他的儿子写了几件事?儿子爱他的父亲吗?父亲又是如何关爱儿子的?”紧扣一个“爱”字,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

2.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拓展:“瞧,父亲写信给儿子,希望儿子懂得给予是快乐的。儿子接到父亲的信后也有许多心里话要对父亲说啊!假如你高尔基的儿子,你懂得了哪些道理,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封回信给高尔基。”这一问题的设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大胆发挥想象,既激发了表达欲望,又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关注朗读,有效品鉴

朗读是情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何让学生朗读更有效?我们可以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情境预设。可创设美丽的画面:春天来了,几阵蒙蒙的细雨过后,花园了姹紫嫣红的花竞相开放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雪,招来了许多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很快地学生就进入了情景,为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

2. 斟酌文字。文章的词句放在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它才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感情,教师引导推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感悟文本。

3. 表演移情。教师要应用趣味性的文章作“诱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悟出道理,并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其他方面去。其中,表演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狼和小羊》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寓言,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去熟读后以课本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学生进入角色后,就会对狼的神态、语言、动作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深刻认识到狼的凶狠。

四、 关注读写,有效结合

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时,我将写话练习放在了学习课文中,通过配乐、配画面朗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这一环节,以读代讲,让学生的情感和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引导学生写话,借以抒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得到抒发,语言得到活化,这无疑是本堂课中的第二次。在这一中,教师借用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话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平台,带给学生一个梦想,让学生升华出对这一时刻所体验的情感──自豪、激动、幸福……情到深处自然鸣,这一环节的衔接与设计,使学生情与景较好地交融在一起,以情生情,以情促知,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催化,语言与生命得到了共生。

五、 关注过程,有效引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第3篇

1.结合教学内容写信练笔

小学生喜欢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告诉自己亲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通常用写信或是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收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写信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因为对这种形式,学生熟悉,容易接受;相反,如果都采用作文的形式去练笔,难度相对较大,效果也不见得就好。

小学的语文阅读主要是对教材的阅读,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就要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写信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去写信练习,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内容的回顾,也是对文章内涵的再次把握。学生在练笔中重温课文的内容,在练笔时再现课文情境,在笔端流露出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落笔时习得行文的技巧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许多学生在信中都能复述聂将军把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时给日军官兵写的那封信的内容。通过写信练笔,学生进一步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再现了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日本孤女的场景,也再次见证了两国人民的友谊。结合教学内容写信练笔,通过直击事情的经过,直面人物的内心,既把握了文章的重点,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又加深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2.延续课文情节写信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而小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历来很感兴趣。但课文的情节通常都很短,学生都希望知道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情况,特别是想知道故事的结果。例如,学习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后,就有许多学生问:“老师,高尔基的儿子现在做什么?也会写文章吗?也是一位文学家吗?……”学生的思想天真,想象力丰富,我们必须加以引导。写信练笔,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自己去想象、完善故事的结果。

引导学生延续课文情节写信练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延伸情节时,要告诉学生,应遵循课文脉络进行合理生发,不能脱离原有情节去乱写。同时要注意选择情节有吸引力的、能让学生有一定想象空间的课文去延伸续写。续写应是对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的自然之举,文章的主旨在续写中应得到秉承和升华,情节的发展也应是合理的。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后练习题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课文通过高尔基写信教子的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智慧。通过代高尔基的儿子回信练笔,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只要他们叙述的故事合情合理,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就可认为是优秀的回信。宽松的要求,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也会使文章的主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抒感写信练笔

古语云“情动而辞发”。对于情感真挚强烈的文章,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悟情、动情中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文章的情感线索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绿色通道,只有把握情感线索,才能感悟文本,体验真情,产生共鸣。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之后进行写信练笔,可以让他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真诚和真情的现实世界。

课文《 花瓣飘香 》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安慰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忍不住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来到妈妈的病床前;而她的爸爸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沙,他常常来信叫小女孩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一直记着爸爸的嘱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孝心。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如果让她给爸爸写封回信,她会写些什么呢?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女孩的口吻写回信。这种练笔,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故事之中,练笔最终练出的是学生的亲情味和人文性。因为真诚质朴的亲情能在学生的回信中体现,传统永恒的文化能在回信中传承。这种回信练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既是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也是学生与教材和人物的互动对话,可谓一举多得。

4.阐明事理写信练笔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教师课堂育人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明事理的写信练笔,可让学生感受深刻的人生道理,同时也能让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走入理智的世界,让学生变得成熟。

例如,《 给家乡孩子的信 》这篇课文是巴金所写的一封回信。他在信中勉励孩子要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表达了他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给人以启迪。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封信的内容,体会作者巴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一封回信,显然孩子来信在先。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根据巴金的回信,合理想象,以家乡孩子的名义写一封信给巴金。教师可以让学生推测家乡孩子来信的内容,想象家乡孩子的困惑和精神向往。正是有了孩子的来信,才有了巴金的回信,才让我们看到了巴金对下一代的亲切关怀。因此要写好孩子的来信,不能凭空想象,要把握巴金信中的内容,感受巴金大彻大悟的人生情怀,将孩子的心声与巴金的愿望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他这种割舍不下的家乡情与无私奉献的生命观融进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第4篇

1.利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

案例一:《春笋》教学场景

教师出示文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孩子们,温暖的春天到了,一个个小春笋都抢着争着冒出了地面。看,他们正咧着嘴笑着呢!”(学生也跟着笑起来)教师继续追问:“孩子们,可爱的春笋笑了,你们也笑了,为什么笑得这样开心呀?”有的孩子说:“看到了美丽的春天。”师:“美丽的春天都有什么呀?”生回答:“我看到了春天里,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很多颜色。”师:“还看到了什么呢?”生:“大树长出了新的嫩嫩的叶子,小草也偷偷地长出了地面……”师:“是呀,你们这些可爱的小春笋也冲出了泥土,不容易呀!孩子们,为了看到美丽的春天,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生:“一块大石头压住我,我用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把它推开了。”生:“泥土盖住了我,我一使劲,就出来了……”

思考: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因为文本插图的生动有趣而被吸引。但是,他们在自主看图的时候,往往只是关注插图本身,不会将插图与文本紧密联系,缺乏一定的深度。基于这一点,教师所要做的是,有效利用学生对文本插图的无意关注,利用插图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为有效突破文本难点打好基础。

在教学《春笋》一文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有效引导学生欣赏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景象,更需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春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透过这一教学场景,不难发现:教师有效运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使学生不仅领略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而且在观察与想象中,感悟到了春笋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这样一来,文本对学生所要求的价值取向就在观察文本插图的过程中和谐落实了。

2.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案例二:《清平乐・村居》教学场景

在教学中,教师投影出示文本的插图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由于是发散式提问,学生开始热闹起来,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回答杂乱无章,毫无条理可言。教师见状补充一句:“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相信呈现给大家的肯定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于是,在静思默想过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

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对话文本,与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凭借课文插图感悟文字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充分表达。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当教师开始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观察插图看到了什么时,学生的回答没有顺序。因此教师立刻提醒孩子:“观察画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一来,观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而且明白了观察有顺序、表达就会有条理的道理。

3.利用插图提高朗读水平

案例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孩子们,静静地欣赏书上的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说:“高尔基坐在椅子上欣赏儿子种下的美丽的鲜花。”师:“的确,这些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真惹人喜爱啊。你能用一些词句描述一下眼前的花儿吗?”(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词句赞美鲜花)接着教师引导:“这么美丽的花,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读读课文第4小节)。”教师追问:“看到了这么美丽的花,高尔基有说不出的高兴。如果高尔基说出来,他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的儿子真好,这样懂得关心我。”有的说:“多亏了儿子,他给岛上留下了美丽的风景!”……师再次引导:“是呀,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让我们捧起书,轻声读读第4、5小节。美的文字,需要我们大声地朗读……”

思考:在一定的时候,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可以让静止的画面变得引人入胜,可以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一定的情感基调,成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背景。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并且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尽情释放阅读情感,朗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亲情;教育;学生;成长

亲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份情感,因为家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归宿。尤其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时期,亲情是无法取代的,是心灵的皈依。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被爱包裹起来,渐渐地习惯了爱的外衣,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就忽略了亲情的存在。语文教材中洋溢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形象,正是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亲情的力量。

一、迟来拥抱,感悟母亲的伟大

儿童对于母亲的依赖程度远胜于其他亲人,母亲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母亲成为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亲情形象,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学生都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如《第一次抱母亲》,讲述了作者因母亲生病住院而前去照顾,正因为有了这一次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使作者感慨良多,文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浓浓感恩情与质朴的母爱,仿佛在学生心灵深处轻轻刺了一下,有一点痛,却无比真实。

课文的题目开宗明义,意味隽永。“第一次”暗喻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太少,直到母亲渐渐老去,生病住进医院,作者才意识到母亲不再年轻、不再能为作者抗风挡雨,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抱”字则展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已经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所能体现的意义。学生常常见到讲孩子扑在母亲怀抱中的桥段,却极少见到孩子“抱”母亲的桥段,一股融融爱意油然而生。

尤其是文中三次出现了“没想到”一词,一次比一次意蕴深长。第一次出现,是作者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在抱母亲时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如此瘦小;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还不到100斤;第三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100多斤的重担。作者用量化的数字,突出展现了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作者营造了家庭的港湾。而母亲质朴的言语,“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更使人感慨母爱的伟大。在课文结尾处,当作者像当年母亲抱着自己入睡一样,也抱着母亲入睡时,母亲激动地流下眼泪。这感人至深的场景,使学生联想起自己与母亲那些充满温馨的瞬间,不禁感慨“我也要哄母亲入睡”。

二、智慧广博,体味父爱的隽永

如果说母爱是感性的,那么父爱就是理性的。父子关系往往不及母子关系那般亲昵,是内敛的、隽永的爱。由于儿童所接触的生活环境,极少能运用到理性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因而少有能体会到父亲智慧之爱的机会。所以,在教材中,编者刻意安排了一些展现父亲形象的课文,使学生体会父爱所蕴含的智慧与广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讲述了著名作家高尔基与其十岁儿子之间一段生活趣事。在小岛休养的高尔基,盼到了妻儿的到来。儿子在驻足的时光里,种下了若干小花。待到儿子走后,小花开了花。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中无限喜悦。在他眼中,每一朵花都像是儿子乖巧的脸蛋,那是儿子为他的寂寞所种的花,尽管儿子随母亲返回家乡,却留下了浓浓的爱,这使得高尔基备感欣慰。高尔基用写信的方式,感谢儿子为他带来的美好的礼物——“鲜花”,并鼓励儿子继续播撒爱心,告诉儿子“给”比“拿”将获取更多的快乐。

如《鞋匠的儿子》一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往事。当他首次站在参议院的讲台上演说时,被一位傲慢的参议员当场指出其父是一名鞋匠。尽管他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但在儿子心中,父亲永远是高大的、伟岸的,无关乎父亲的身份、地位。儿子要尊重、孝敬的是父亲,而不是父亲的权势和地位,即使父亲仅是一名鞋匠,而儿子已经成为一国总统,但身份的改变,不足以改变父子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现代小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即使身份、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但爱没有差异,尤其是父母之爱。

三、温情画面,浇注浓浓的亲情

家庭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港湾,简直是整个世界。父母的言行会折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则透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即使再谨言慎行的父母,也会有松懈的时候,特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父母作为社会人,难免不带有社会中的种种风气,而这些将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从学习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来看,学校教育却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当父母没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时,学校教育则及时进行了补充。在教材中,编者悉心安排了许多温馨的故事。

如作家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祖父对于自己的爱,勾勒出一副充满慈爱、欢愉的温馨画面,洋溢着浓浓亲情。在当今社会,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感较为特殊,对一些孩子来说,甚至胜过对父母的情感。因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朝夕相处,他们成了儿童最“亲近”的人。这种亲情充满了质朴和温馨。另一方面,“园子”对于作者来说有特殊意义。在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后,不难发现,“园子”中动物与植物的自由,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儿童渴望自由宽广的空间,渴望更广阔的天空,而祖父正是为她创造这片天空的人。课文中自始至终充斥着纯真与田园的风格,不带有功利色彩,对于儿童构建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儿童内心开启一道温情的门,让儿童所见的世界充满幸福与正能量。

亲情如一曲悠扬的乐曲,浸透于儿童的灵魂深处,暖融融地,准备好了一双大手,抚摸着儿童稚嫩的脸颊。那是亲情,唯有亲情,才不求回报。经过编者精心选编,语文教材中展现了慈祥质朴的母爱、宁静隽永的父爱。这些其乐融融的亲情画面,无不激荡着学生的心。那些可能错过的感动,可能忽略的幸福,如同生活的胶片一般,掠过学生眼前。教材中这些亲情形象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随之呈现出来。学生终于体味到——寸草报春晖,父母之爱何其深沉啊!

参考文献:

[1]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

[2]蒋成云.亲情类课文教学该怎样把握[J].小学教学设计,2009(4).

[3]王建稳.将亲情教育渗透到阅读和写作教学中[J].教研天地,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实用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芳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岩石矿物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