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研究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性;态度;爱恋;适应,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7-02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Chengdu City/LI Yan-zhang, JIANG Yan ,YANG Xiao-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blem tackling. Method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eight hundred undergraduates from 13 colleges(universities) in Chengdu city were surveyed by sex attitude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sex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 college type, number of love and family structure(P
【Key words】 Sex; Attitude; Love;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Students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性”已引起众人关注,不再是避讳的话题。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处于个体意识极浓厚的阶段,对两性方面有着许多的幻想与好奇 [1]。而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是青年时期人际交往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两性平等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获得性知识,可能导致不适当的性态度[2-3]。本研究对大学生性态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有关两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做一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成都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医学院等13所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86.25%。其中男生404人,女生261人,25人未注明性别;年龄17~29岁,平均年龄20.65岁。一年级50名,二年级325名,三年级196名,四年级119名;260人来自重点高校,430人来自一般高校。正处于恋爱中,填写关系适应量表的学生有256名,男生147名,女生103名,6人未标注性别。
1.2 研究工具
1.2.1 性态度量表 参照有关性态度的问题[3-5]自编而成,预试问卷23题,涉及对性知识、、性教育等的看法和态度。根据“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4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态度越为开放。前期用本量表对重庆市1 000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后保留17题(删除第6,11,13,21,22,23题)。因素分析表明有3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40.33%,命名为态度(7题)、性教育态度(5题)和性吸引态度(5题),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及各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50,0.725,0.581和0.568,有较好的信度。
1.2.2 恋爱关系适应量表 台湾王庆福编制,共22题3个维度:满意成长、冲突矛盾、资助共生。研究显示,总量表与各维度有中高度相关(r=0.311~0.775,P值均
1.2.3 基本资料表 自行编制。包括性别、年级、民族、学校类型、家庭情况(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教养方式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性态度的特点 利用t-双侧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性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家庭来源(城市或农村)、年级、父母当前婚姻状况,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沟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和家庭结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成都市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性态度得分比较(x±s)
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数统计值总分性教育性吸引
性别男40444.57±5.6318.84±3.1214.41±2.2513.30±2.16
女26141.59±5.1216.81±2.9515.12±1.8712.87±2.05
t值6.628.16-4.332.50
P值0.0000.0000.0000.000
学校类型重点26043.23±5.8718.45±3.2414.40±2.2513.30±2.14
一般43043.01±5.4317.85±3.1814.78±2.1113.02±2.13
t值2.452.23-2.141.61
P值0.0140.0300.0300.110
恋爱次数/次026842.48±5.9217.46±3.2714.60±2.1812.81±2.12
1~435743.88±5.3018.33±3.1014.81±2.0213.32±2.11
≥56545.00±6.4818.97±3.6313.95±2.8413.32±2.35
F值5.717.133.134.61
P值0.0040.0010.0450.010
家庭结构核心家庭32743.50±5.6318.09±3.2614.68±2.2313.22±2.08
单亲家庭7543.67±6.4718.14±3.3413.54±2.5913.00±2.57
几代同堂10144.27±5.1618.45±2.9414.91±1.8413.17±1.82
其他18742.68±5.5017.65±3.1814.97±1.8712.96±2.24
F值1.661.387.150.65
P值0.1750.2470.0000.585
2.2 大学生性态度对恋爱关系适应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性态度中的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与关系适应中的冲突矛盾和自主共生有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的相关系数(r值)
关系适应态度性教育态度性吸引态度
满意成长0.060.44**0.20**
冲突矛盾-0.03-0.41**-0.26**
自主共生0.130.040.07
注:**P
2.3 大学生性态度对关系适应的影响 以性态度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关系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式的变量有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其中性教育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满意成长的显著预测因素;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中冲突矛盾的显著预测因素。见表3。
表3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预测关系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多元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增加解释量F值标准化回归系数
满意成长性教育态度0.4010.1610.16141.1400.401
冲突矛盾性教育态度0.4210.1780.17846.841-0.385
性吸引态度0.4540.2060.02828.025-0.17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性态度有影响。男生在有关两性问题上,总的来说其性态度比女生较为开放,与相关研究结果[4,7-8]一致。可能是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两性有关问题更为害羞、保守所致。不过女生在性教育态度上比男生更为积极。进一步分析表明,谈过恋爱或有多次恋爱经历的学生的性态度更为开放,而且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也存在差异,与冷艳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重点院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更为开放,其原因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刘文利等[9]对国内家庭性教育态度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已认识到家庭是进行性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家庭性教育持积极态度。本研究对其他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家庭结构对性教育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由于家庭的创伤或父母一方的缺失,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太看重两性方面的教育,对性教育表现出不积极、不认同的态度。采用什么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相关密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对大学生恋爱关系是否满意或者导致矛盾冲突有重要的影响。对性教育有积极态度的学生比较满意其恋爱关系,并在恋爱关系中获得成长。而对性教育有消极态度的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较多。
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功力之一,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10]。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大学生中开展两性态度方面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恋爱经验以及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应是大学生两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但如何减少他们对性教育的阻抗,则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38.
[2] 吴扬.广东商学院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63-565.
[3] 冷艳,刘忠华,肖征,等.山东省1 973名大学生性态度及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07-809.
[4] 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和性的态度.青年研究,2000(11):29-34.
[5] 曾芳龄,于佳,李志辉,等.广州市1292名青少年性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2):932-935.
[6] 王庆福.爱情关系发展与适应之评量.中国测验学会年刊,1996,43:227-240.
[7] 彭华.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与性态度、性知识的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100-105.
[8] 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39.
[9] 刘文利,卡罗林•爱德华兹.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性态度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7(5):48-52.
[10]尚鹤睿,刘文立.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性态度与性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58-359.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生态学属于一种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会涉及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面临到资源问题、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能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能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可靠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注重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阶段,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按照景观空间理论,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建设理论等内容进行教学的,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状况,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还要让学生明确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入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学在国土治理、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在社会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整体一致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整体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样可以增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宏观生态思维,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内容前瞻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的结合,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实践价值、应用价值。
2.4难度递进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安排,考虑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难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5知识系统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策略
3.1理论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特点、学科研究内容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要让学生学习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实践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实践教学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的区域要素、格局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能明确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能坚持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能根据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相应的调整,给景观生态学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要提高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媛元.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6(07).
[2]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4).
关键词:翻转课堂;景观生态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09-02
一、前言
景观生态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生态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活跃的分支。该学科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渗透理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探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学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在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邬建国 200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教育信息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是对现有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目前,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日益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改革热点(朱宏洁 and 朱S 2013)。本文在简单论述了翻转课堂定义及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其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及发展
翻转课堂又成颠倒课堂,是学生通过视频课外学习知识,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外交流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转换(崔艳辉 and 王轶 2014)。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西尔维纳斯・塞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获得知识,然后课堂上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1991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指出未来教育中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为翻转课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三位教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然后回到课堂分组完成作业,成为翻转课堂的实践。2004年,萨尔曼・可汗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视频放在网站供大家学习,成为翻转课堂的雏形。2007年,可汗成为了非营利的在线可汗学院,上传视频及在线学习,以帮助完成课外学习,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极大发展。自此,世界各国教育界逐渐加入到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翻转课堂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景观生态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身特点,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景观生态学超强的实践性。尽管景观生态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既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模型,还有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的相关理论;同时,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地理学、植物学、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进行功能规划的合理布局,最终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翻转课堂本身就是问题导向、项目推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景观生态学的最终目的是非常吻合的。
2.丰富的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起源于1939年,尤其是二战之后,由于欧洲各国百废待兴,高效合理进行土地规划成为关键。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其中的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开始在美国得到发展,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贾宝全 and 杨洁泉 1999)。如此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景观生态学涌现出了一系列经典教材及相配套视频。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一系列的相关案例,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园林设计、城乡规划、水库建设等也为景观生态学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多方位的师生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也以学生获取知识及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景观生态学本身更加关注景观格局的配置,以及相对抽象的研究内容。因此,传统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研究对象,久而久之对景观生态学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因此,在知识学习中,景观生态学往往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杨三红 et al. 2015)。同时,景观生态学会用到一系列的软件,如ENVI,ArcGIS,Fragstatic等,这些软件可以辅助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分析,并应用于景观规划的各个步骤。在这些软件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相应的实践,这些也是基于更广阔的师生交流基础之上。因此,景观生态学需要更加频繁的师生交流,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将会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四、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景观生态学自身的特点适合采取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轴的教学方式,按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任务由项目任务来驱动,以一个独立的项目开展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李海龙 et al. 2013)。可以考虑将整个班级分为四组,按照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四个项目进行开展。景观生态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组成。
1.课前学习。课前学习主要是以视频学习为主。首先,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设计出每一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训练习题,然后将制作成的精简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供学生学习。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视频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软件操作、应用领域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景观生态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况。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每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组长汇报展示小组任务进展,并同时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在各个小组汇报完进展情况和疑难问题后,排除掉已有的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剩余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另一方面,围绕着各个组的项目内容,各组内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进行详细讨论。之后,组长进行项目进展的汇报,并允许其他组成员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提问。最后,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讨论,确定项目开展中的各个关键问题。
3.课后实验。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项目开展的技术路线和方案,真正的实施还是要通过课后实验开展。课后实验既是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固化过程。各组学生依据课堂讨论的最终结果,进行组内分工,然后逐步的开展相应工作。例如数据收集工作,考虑到各个项目中的数据要求非常多,可能需要分为气候数据、遥感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收集。当然,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相应规范的数据整理工作,以便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考虑到景观生态学的实践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方位的师生交流需求,翻转课堂适用于景观生态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翻转课堂将大大提高景观生态学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景观生态学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1999,(16).
[3]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白晋华,郭跃东.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
[6]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Flip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Ecology
ZHANG Q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
文学生态学一词最早出自美国联合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约瑟夫•米克在七十年代出版的专著《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这次十分有影响的跨学科交叉尝试,与他个人的教育环境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学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是研究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之间相互关联的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文学则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形象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创作感直接来自于作者的想象,是对大千世界万物的感悟、思考和反思。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科学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可以调和的前提基础:科学视角意味着逻辑和证实,对自然做自由充分的观察和研究,作家的文字同样折射和反映隐含某种逻辑的内在联系,并付诸想象中的真实再现。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文学及文学批评虽然方法迥异、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可以相互沟通和共通的可能性。其在所包含的现实关系中,生态学与文学及其批评明显存在着深入的交叉重叠和渗透。从广义上说,生态学与文学之间在社会、历史、伦理和时空,甚至在形而上学等层面上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它们所面对的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必然被涉入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背景之中。
2.文学与生态学的独特建构
从文学与生态学结合的视角对文学生态学的概念、模式、诗学生态系统、文本重读的策略以及文学生态学可能走向的价值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论文的最后,笔者将简单概述在生态批评潮流中脱颖而出的文学生态学的独特建构、文学生态学的研究视域以及文学生态学的局限。生态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论,毋宁说是一个潮流或一场运动。文学生态学则是这个潮流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学科。格罗特菲尔蒂在1998年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中将生态批评界定为“简单地说,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与物质环境的研究。…生态批评采取地球中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是一个宽泛的包罗万象的定义,宽泛本身意味着这是一场运动,而且不断扩大、延伸的运动。生态批评运动从呼唤环境意识肇始至今,己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科发展阶段。其话语范围不断扩大,建构方向日渐明晰。
3.文学与生态学的项目融合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在国外,翻译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早见于彼得.纽马克于1988年出版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书中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进行分类,并指出翻译的生态学特征。而后,戴维.卡坦在其1999的著作《翻译文化》(Translating Cultures)对翻译生态文化的分类进一步细化。“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由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系主任兼翻译与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于2003在其著作《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并用较大的篇幅介绍。
在国内,许建忠教授在2009年提出,“概括的说,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肌理的。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和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所谓翻译的生态环境,是以翻译为中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翻译的生态环境由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及翻译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二、从翻译生态学理论来看商务英语翻译
许建忠教授在2009年提出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翻译的生态环境由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及翻译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翻译界多从语言学派的功能理论与商务英语文化因子的翻译联系在一起,从功能理论的角度研究商务英语及其文化因子的传递。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其在商务英语文化因子翻译中的适用性要求在商务英语这一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其文化因子翻译中的指导性为前提,达到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实现其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运用,达到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
首先,生态翻译对于语言的发展极其重要。语言的多样性就像生物的多样性,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而语言的兴衰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兴衰。但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政治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和文化也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强势文化压制着弱势语言文化,使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翻译活动,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霸权主义利用,即利用归化策略对弱势文化进行渗透,因此翻译活动中应该大力提倡生态翻译,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引入异化翻译策略,对霸权文化进行结构,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生态平衡。
其次,生态翻译与商务英语的特点可以结合,商务英语翻译需要生态翻译。商务英语生存的环境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全球化,其翻译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子也可以通过译者从源语言文化传播到译入语言文化中去。由此可见,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想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点并且发扬光大,还是要创造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生态平衡,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经济环境。
最后,翻译生态学可以完整的运用于商务英语翻译。就商务用语的翻译而言,翻译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对于具有浓重文化内涵的翻译是否能够被译语市场所接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商务英语的翻译,除了基本的严谨,准确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专业语言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国家商贸往来中信息的准确有效的交流。因此,提倡生态翻译,异化翻译策略是目前全球化翻译研究与发展的趋势所在,对于壮大弱势语言文化和平衡语言文化的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翻译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被运用于课堂商务英语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语言学派强调的是等效,而翻译生态学强调的是生态翻译,强调文化的平衡。通过提倡生态翻译,打破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强化异化策略,打破传统的对等形式,对西方的强势语言文化进行文化解构,从而达到翻译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中国山峡出版社,2009.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3] 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