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科学体系

系统科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科学体系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验式;ERP沙盘;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一、MIS课程的研究

1.MIS课程的特点

MIS是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课程表现出来的特点有:

(1)理论性强。该课程涉及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高。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加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3)综合性广。该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理论和行为科学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

2.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MIS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广的特点决定了各所高校的教师在讲授MIS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内容的应用。然而,一方面,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时间有限,真正到企业单位去参观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很多企业为了保守商业机密,并不积极配合高校的教学工作。而引用书中的案例,固化学生思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常常令教师左右为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改进MIS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法的尝试。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掌握知识。包括情景活动、角色扮演、ERP沙盘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全方位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首先,体验式教学能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升华。可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使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其次,体验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其新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在MIS课程的教学中,ERP沙盘模拟无疑是最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工具。

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MIS课程中的应用

1.ERP沙盘模拟简介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于1978年开发而成的,最初源于军事作战指挥,可以清晰地模拟真实的地形地貌,使作战指挥员不需要亲临现场就能清晰地总揽全局,从而运筹帷幄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ERP沙盘模拟实验是基于军事战场和商业战场的某些共性,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它通过直观的立体教具――沙盘来营造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策划方案。整个过程涉及了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

2.ERP沙盘模拟教学的特色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战略、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ERP沙盘模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3.ERP沙盘模拟在MI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应用ERP沙盘,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恰好填补了MIS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MIS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MIS课程理论奠基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流程的不了解,因此,面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照本宣科、死记硬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正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一下制造业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作用。

第二阶段,MIS指导管理决策阶段。利用ERP沙盘模拟组织一次对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理解信息系统对管理的支持了解,信息系统对不同决策类型的支持,并进一步了解决策的发展方向,掌握企业变革的方式。

第三阶段,MIS的技术基础阶段。本阶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突出强调让同学们学习并应用一两门数据库语言,为今后同学们自主设计沙盘系统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MIS的分析阶段。引入ERP沙盘模拟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基于ERP沙盘的功能分析,明确系统分析的目标和新系统逻辑设计方法,更加形象地理解为什么系统分析阶段是决定MIS开发成败的最重要阶段,并且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

第五阶段,MIS的设计阶段。通过前期的ERP沙盘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有一种实质性、直观性的了解,掌握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内容和工具,明确如何根据系统逻辑模型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系统总体结构、代码、数据库、输入输出和系统流程等设计,且设计出来逻辑模型更具说服力。

总之,利用ERP沙盘模拟对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生动、仿真的模拟来诠释和演绎抽象的理论和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MIS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MIS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为高校改革MIS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第2篇

过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事实上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而且学生的行为已经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确定,学习任务也靠老师安排,学习过程靠老师调控,学习效果凭考试鉴定。学生基本上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接收器”,毫无自主而言,缺乏自主探究、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情感意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基本不见……如此情况,举不胜举。然而浅与学、苦与学、厌与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为此,我们倡导“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拓宽思维与交流,让师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与和谐的交流。师生凭借各自的经验,用其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我们“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以迅速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为此,笔者认为要着重把握好以下环节。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预习、练习、提问、点拨、归纳贯穿整个课堂,促使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大胆探索。明确师生在探究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毕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主导者。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有疑点勾画住,简单的自行处理,疑难的让学生质疑,发扬学生勤学好问、一问到底的求学精神。既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掌控好课堂教学进程,利用有效的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大胆思维,并向深层思维,切记做好思考方向的纠偏,做到疑点破解、难点化解、重点理解,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解的要讲解,该归纳的要归纳,该总结的要总结。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谈人生中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固然当今社会似乎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也要让学生明白金钱也不是万能的,要明白金钱的作用:人生离不开“金钱”,但我们应该如何获得“金钱”、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等等。

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是关键,粗读、细读、精读是手段。粗读可以处理浅显的问题,细读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精读自然是涉及尖端性、突出性的问题了。遇到棘手问题就要师生广泛进行讨论,甚至要激烈辩论,而后形成共识。老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关键时刻起作用,必须要从方法上和思路上加以正确引导,奇巧地点拨。最后,由老师对整框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整个课堂都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师生共学,教学互动。互动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显露。这样才能体现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以精选材料、巧设问题、共同探究为载体,有助于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有效性教学着力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检测完全问题化,通过问题质疑方式呈现和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材料,围绕内容设疑点,以问题展示内容,用问题引出问题,用问题去解决问题,直至感悟问题的真谛。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凸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在具体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围绕“问题”去感知教材,感知新理念,获取新知识。只有在感知教材中懂得“是什么”,在“是什么”中追寻“为什么”,在“为什么”中寻找“怎么办”,这种师生共同学习的逻辑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这种一举两得的有效途径何尝不迅速推开,全面实施呢?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字】习题 条件 结论 分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知识能够灵活熟练的应用,习题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习题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快知识的熟练应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现很多学生只知道根据已知条件去解题,遇到实际应用问题缺就束手无策。因此,反思自己的习题课,改变自己讲解习题的方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习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解题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对此提出了习题解题策略。

一、改变“习题”条件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改变习题条件的关键词,突出内容差异。

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去掉题中“斜”字变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肯定是单质”去掉题中“纯净物”变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单质。

2.改变习题条件的内涵,进行变式的反思。

例题:某物体重为0.9牛,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5牛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对比题:某物体重为0.9牛,把它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5牛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当教师出示例题和对比题时,一开始往往并未发现两者的不同,当有学生发现盛有水和盛满水的不同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开始着力探讨此题的奥妙,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解法,进而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本质,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解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多次训练,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全面而深入的,在不断对比、分析、思考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从而形成学习物理“谨慎、精确”的学习习惯。

二、加深习题结论的反思,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反思结论的正确性,联系生活实际。 反思结论的正确性是指在依据习题条件得出结论后,检验这些结论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客观事实,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案,用结论倒推条件是否正确等,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完全燃烧0.2千克的木炭,放出的热量有25%被1标准大气压下5千克25℃的水吸收,已知木炭的燃烧值为3.4×107焦/千克,求水升高的温度。

利用公式计算很容易求得水温升高80℃。可是如果水温升高80℃,那么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将达105℃,不符合实际,在回过来看题目,显然,题中水的末温只能达100℃,而且保持不变,因为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因此水升高的温度应为75℃。

2.反思结论的可能性,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 钢丝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工具,请细心观察,此钳分别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或原理。请你写出两个应用不同原理的例子。

解答时,将涉及压强、省力杠杆、有机合成材料的导电性、钳柄上的花纹、金属的防腐性、强度等角度寻找答案的可能性。

三、关于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第4篇

一、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因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是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以成员间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完全符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所以,构建和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是极其有益的。

二、应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博客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方式,但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BBS等方法更简单和容易,现已成为集体或个人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在我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落实,教育博客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相长的有效工具和平台。应用教育博客构建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存在着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1.博客在各年龄群体中的拥有率日渐增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互联网的十大应用领域中,博客及个人空间位列第八。今天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并且,2006年以来,中国的博客出现“低龄化”现象。天津市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近日针对1000名学生作的抽样调查显示,天津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57%的人有自己的博客。由此可见,博客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对青少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兴趣决定学习态度、决定使用效果、决定最终成败,这也是利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因素。

2.博客的零门槛,适应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能力要求

学习共同体的营造,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即应该适应全体成员的能力范畴。对于共同体中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去建立专业的网站或使用高难的技术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而博客的迅速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零技术、零成本和零形式等特点。

教育博客一般都依托于专业的网站或属于托管博客,不需要成本。并且博客的建立不需要深奥的专业知识,只要注册,就可以写作、编辑、上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博客中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板供选择,作者不需要为形式耗费时间和精力,这对于高中生和家长尤其适合。这样,对于使用它的人就做到了“零门槛”,使教师、学生、家长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适应所有成员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博客群还没有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中应发挥的功能包括:

1.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实现延展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环节,就不能消化理解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延展教学活动。首先,可以在博客中专门设置类似于“同步课堂”的栏目,放置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补充教材和讲解视频,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还要设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的模块,例如“拓展空间”和“同步测试”等栏目,来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其次,信息技术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仅可以用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通过博客的超链接功能,把其他科目的教师博客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行链接,汇集高中课程相关网站,勾勒知识地图,让学生按图索骥、自行学习。

2.合理组织,形成协作学习的广阔天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但是以目前高中生的学习强度,很难在课堂上全面开展这些活动。博客群应该在组织范围、组织形式和主题分类上多作思考,形成有效的协作学习的群体。博客群可以按照教师和学生以用户名注册的方式,形成两个大的博客;也可以按照主题分类和师生博客聚合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构建各自的博客。不过,不论以何种形式组织,都应该注意共同的主题分类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进行深入的讨论,利于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主体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77-03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随着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全面推行,从2003年至今,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在全省范围内共举办了8届小学数学优课评比。在这项层层选拔的赛事中,我校数学教师代表南通市连续8次获得省级一等奖。这绝不是偶然和巧合,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使得同一所学校的数学课堂得到一届又一届评委们的青睐?作为“八连冠”中的一员,透视“八连冠”数学课堂,我以为,是走向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数学情境课堂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家。

审视:数学课堂的“情境”误读

我曾经请八位获奖者反观自己的课堂,在他们的感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情境和学生。换言之,以“儿童”和“情境”为解读的钥匙,深度回看走向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数学情境课堂,是解析魅力课堂的要义之所在。

首先,我们要厘清几个认识的偏差,澄清情境和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概念内核。

1.被浅薄化的情境学习

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却出现了一些变味和走调:有的课堂只关注现实生活情境,丢掉了学科特质而引发了“去数学化”的不良倾向,把“情境”等同于“现实生活”;有的课堂表现出为情境而情境;有的把含有数学信息的物化的场景混淆为情境……综观实际教学中这些变味、走调的情境,变味和走调并不是情境本身惹的祸,而缘于实施者对情境的“浅薄化”理解。

情境学习(或情境认知)是当下世界教育理论不约而同地秉持的一个“时代话语”,无论在认知心理学,还是人类学抑或学习学领域,学者们共同关注着情境。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情境,除了在“生活的、实践的、真实的”这一些情境规定语域外,还十分强调“情感的、审美的、和谐的”这一些哲学和美学的范畴,十分强调情境的创设和优化。情境是教师借助直接经验、情感和审美形态,根据学科知识提供的内容精心选择或创设的有利于儿童习得知识、锻炼技能、熔铸情意、获得发展并积极活动于其中的学习性场域。

2.被异化的主体性学习

主体性学习在现实中常常被误读。一是把教和学对立起来,认为学生的所谓主体性学习就是不需要老师教的自主的学习。其实,古人早就看到了教学的本质,教和学的一致性甚至可以从字源意义中考察到。二是认为学生的所谓主体性学习就是自己建构的学习,把接受性学习排斥在主体性之外。无论从认知心理学,还是现代信息理论看,接受性学习都是学习的一种必须,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学习的常态。

主体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其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旨归。可以这么说,主体性学习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的学习,是摆脱功利束缚和被动状态的学习,是身心愉悦的学习,是心灵享受审美快乐的学习,是自由的学习。主体性学习是对受动性学习的超越,即对受限制的、受压迫的、儿童感到捆住手脚、捆住思维的痛苦学习的超越。

我们听到获奖的八节课执教者们这样回忆他们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唤醒、自主探索、实践、小组合作操作、交流、体验、经历、创造……儿童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你能感受到孩子们那散发着活力的生命律动和涌动着蓬勃生机的内在学习激情。以儿童为本,以情境为翼,正是走向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数学情境课堂的魅力之所在。

解读:走向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数学情境

课堂的建构策略

借用“轻松一点,胜人一筹”这句广告词来透视我们的情境课堂,也别有深意。学习情境在数学领域中显现出来的根本在于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学问题和知识、法则、任务吸引,浑然置身于其间,如同打开“有情(趣)”天地的学习场域。从儿童的学习出发,“轻松一点”的学习一定是核心的设计,是心情愉悦的,是依循儿童的,而“胜人一筹”一定是优质的,是积淀丰厚的,是发展儿童的。

1.精简地走向儿童——关注教材的全方位视角

教师的课堂关注其实是一种文化关注,即关注过去的人类所创造的“经验留存”,同时这种“经验留存”又通过文本作用于今天的儿童。在备课时,我们既要用文化创造者的眼光,站在编者的维度,从“系统性”的角度去认识,又要用教者的眼光,还要用儿童的眼光来关注文本。

儿童的天性是求简的。少就是多,聚焦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才可能让学生在该探究的地方充分探究,该体验的地方体验到位,该理解的地方理解透彻,才可能给孩子留下带得走的智慧。精简地走向儿童,还指走向儿童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简约的、质朴的、经济的,即“低耗高效”的。

2.灵动地基于儿童——价值情境创生的策略

鲁洁教授说:情境是儿童习得知识,陶冶性情的学习型场域。一个充满智慧、情感、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情境,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儿童学习态度和方式。“八连冠”数学课堂中所创设的情境始终与符号保持着互动,其一切生动的形式都指向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境学习,把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结合,把生活学习和符号学习结合,把接受学习和建构学习结合,把学校学习和自然社会学习结合。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情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契合的。

考量我们的数学课堂,我试着将情境创生的策略概括如下:(1)问题驱动策略:基于儿童的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情境策略;(2)生活亲近策略:与生活链接,和生活融通的策略;(3)文化渗透策略:基于儿童爱美的天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数学文化内涵的策略;(4)游戏导入策略:基于儿童爱活动,设计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游戏的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我们不是先去想创设怎样的情境,而是在分析教材走向学生时,依循学生思考,需要怎样的情境。当然,情境设计的策略还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操作情境策略、故事情境策略等。一节课,有时用一种策略即可,有时要把几种策略融合起来用。总之,情境中要有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起点与目标,有的放矢才有效;情境中要有趣味,多思爱学才有效;情境中要有生活,更要能承载学科的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儿童的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让课堂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3.丰厚地滋养儿童——呼应儿童内在生长的理性需求

卢梭说: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儿童的学习是感性优先的,但他正在走向理性的途中。张景中教授曾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具备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识,让学生既获得方法的领悟,又受到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熏陶。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丰厚自己的数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力透纸背”,去释放凝结在具体数学知识、结论背后的数学精神因子;同时前后呼应,彰显数学的文化性格。站在高的观点下,有意识地洒下点滴甘泉,去滋养那些“嗷嗷待哺的心灵”,用数学独特的魅力引领儿童带着好奇和探究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愿景:情境课堂走向儿童学习

儿童学习为什么都是情境性的,为什么特别依赖情境?或者说,为什么情境学习特别适合儿童?

脑科学研究提供的理论回应了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脑是敏感的,需要一个丰富的,可以活动其中的环境;儿童的脑是可塑的,需要不断提高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的情感伴随学习活动可获高效。

除却这些,回溯人类的文明学习史,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熔铸在学习生命中的情境编码指令,更给我们展现了美好的愿景。

每个人的儿童期其实是人类儿童期的缩影。人类的儿童期也就是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符号,有的只是实物。那时的教学载体就是弓箭本身,人类的学习全是情境性的。一切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包括生产、生活,自然也包括作为生产生活同质异构的教育。

人类儿童期的学习成为个体儿童期学习的遗传密码,它凝结在每个个体的儿童期里。尊重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尊重,然而,儿童的感性色彩、感性优先都是符号性学习的障碍。人类不能不进行符号性学习,因为符号理性抽去了生活的芜杂,体现了知识的精度和纯度。但由于符号远离生活,失去了生活的鲜活和情境的生动,对于感性优先的儿童来讲,必然生成一种理性压迫力的痛苦。单纯的符号学习与儿童圆融的、感性的精神世界的隔膜,让学习中的儿童莫名痛苦。席勒认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满足儿童的“游戏冲动”,用审美教育来消弥理性压迫力。这正契合了情境学习的活动性、美感性。情境创设正是提供了保真和仿真的可能性,架设起生活和符号之间的桥梁,以活动为途径,以美为突破口,让学习者消减了符号的理性压迫力,或者说,让符号学习经由“审美变形”走回到人类学习的熟悉场景和熟悉通道。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将支配和驱策着人类的学习,走向儿童学习的情境课堂将向着更高的境界升华。

Children's Subjectivity and Mathematics Contextual Classroom

LIU Xiao-mei

(No. 2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