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二次剪脐法;脐部出血;脐炎;脐部愈合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新生儿脐部出血和脐炎,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产妇及家属感到担扰的问题。传统的气门芯摘脐和脐部残端护理方法需要等待残端自然脱落,脐部发生感染机会较高,易引起产妇焦虑情绪,影响脐带护理质量[1]。二次剪脐又称脐带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左右,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机率及脐炎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我院8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对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正确进行脐部护理,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产儿800例,其中男437例,女363例。产妇无胎膜早破、肝炎等并发症,新生儿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 g。本研究获得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及孕产妇知情同意。

1.2 分组

按新生儿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实验组,采用二次剪脐法,双号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剪脐法,每组各400例。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龄、性别、Apgar评分、脐带性质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门芯摘脐法,在新生儿断脐后1~2 min,用75%酒精消毒脐根部周围,在距脐根部0.5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断面,再用无菌纱布包裹残端,加压包扎12~24 h,去掉包扎后,每天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残端,待其自行脱落[3]。

1.3.2 实验组在气门芯摘脐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48 h,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在无菌技术操作下用无菌手术组织剪刀,在结扎下方沿脐轮与皮肤的交界处为起点,从不同方向剪去脐带残端,消毒后用止血海绵压迫脐窝,加压包扎24 h[4]。剪脐后30 min、1 h各观察1次,以后每4 h观察1次,连续观察5次并记录脐部潮湿、有无出血、愈合及脐炎发生情况。如果脐带残端未完全干枯、脐血管未完全闭合,应适当延长二次剪脐时间。

1.4 判断标准[5,6] ①脐部出血:剪脐后脐带残端仍有不同程度的渗血,如未渗至纱布外为正常,若脐出血浸润纱布或更多则判断为脐部出血。②脐炎诊断标准:脐轮与周围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为轻度;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为重度。③脐带愈合标准:局部干燥无红肿、无异味,残端为上皮覆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脐带处理原则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进脐残端及早脱落[7]。传统气门芯摘脐留有脐带残端0.5 cm,残端自然脱落时间为5~15 d,甚至更长,残端在机化过程中有胶质渗出,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8]。采用二次剪脐法,则不需等待自然脱落,通过人为干扰脐带坏死脱落过程,从而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在液化脱落时分泌物的刺激和细菌繁殖的机会,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脐炎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800例新生儿应用二次剪脐法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剪脐法相比在降低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及缩短脐部平均愈合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二次剪脐后新生儿极少出现脐部出血(出血率仅为0.5%)。即使有出血,也是少量的渗血,不用结扎,只需用新生儿脐贴稍微加压包扎即可,使得脐部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二次剪脐可显著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渗液,保持脐部干燥,具有消毒彻底,促进脐孔闭合的优点,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院外感染率高等不足之处,从而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二次剪脐能够明显减少护理时间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敷料,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并且早期脱脐,还可防止院内感染,对实行母婴同室,创建爱婴医院,能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二次剪脐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脐炎和脐部出血,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产妇的住院天数,对提高产科的医护质量和新生儿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是产科中较理想的脐带处理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菊飞.81例新生儿脐炎原因分析及预防.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8-29.

[2] 兰晓娥,洪惠珠,姚美蓉.新生儿二次剪脐四步骤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36-37.

[3] 张翠琼,王冬梅,孙伟.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最佳时机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9,16(6A):54-55.

[4]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5]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脐带残端为一开放性伤口,如护理不当易引起脐炎、脐部肉芽肿、脐部蜂窝组织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将危及生命,死亡率达18.06% [1]。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传统多采用75%乙醇棉签消毒脐轮及脐带残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不足,新生儿脐炎发生率高。为了探讨新生儿脐部有效的护理方法,2009年5月开始,我科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进行改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年7-10月入住我科的18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2009年3-6月收住的169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为10~12 d,新生儿出生评分均在8分以上,出生体重≥2500g,宫内感染及胎膜早破不能入围。两组新生儿在性别、体重、分娩方式和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法:新生儿沐浴后先用3%过氧化氢浸湿的棉签擦拭脐窝、脐轮,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接着用消毒棉签蘸0.5%碘伏轻抹脐孔及脐轮周围,最后用无菌方纱覆盖,胶布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75%乙醇消毒脐部,两组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均注意勿使纸尿裤超越脐部,避免尿粪污染脐部。

1.3 评价指标 由固定责任护士进行脐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轻度:脐轮及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的浆液脓性分泌物。重度: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增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2]。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脐部轻度感染2例,感染率为1.11%,对照组脐部轻度感染13例,感染率为8.99%,经检验X2=9.178 , P =0.002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残留的脐带逐渐干枯僵化,于1周左右脱落,创口在10-14天完全愈合[3]。新生儿抵抗力差,做好脐部消毒,防止感染至关重要。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但经细菌培养主要为葡萄球菌,新生儿由于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功能不全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75%酒精虽然具有杀菌功效,但容易发挥,常规消毒处理时作用时间不长。3%过氧化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的灭菌率高达90%,可使厌氧菌失去生存条件。另外,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的不稳定结合物,碘与菌体蛋白质中氨基酸结合使其变性,可在治疗创面形成极薄杀菌膜,缓慢持久地释放有效碘,对各类细菌、芽胎、病毒、真菌、原虫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性质温和,无毒、无味、无致敏性,对粘膜无刺激性,还有清洁作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采用碘伏进行脐部护理,可使创面渗出减少,创面收敛快,愈合快,并且对新生儿皮肤无刺激性、不着色、无不良反应,改良后的脐部护理方法较传统的脐部护理方法脐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护士在进行脐部护理时,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手常规清洁消毒,正确的洗手可以减少手部99%以上的细菌[4],防止带菌的手污染脐部,护理人员应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临床实践证明,使用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0.5%碘伏消毒脐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生儿脐带护理质量,对降低围产儿感染率及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新生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的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4):392.

[2]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355.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

作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位居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在临床表现上常因胆红素集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较高,引发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由于该疾病病因复杂,具有较大危害性,应及早明确病因,加以针对性治疗,现将本院2013年收治的7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新生黄疸患儿76例,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医学诊断标准,76例新生儿患者中男43例,女33例,足月患儿42例,早产儿34例,过期儿2例,年龄分布于1~32天,平均12.5天,孕周42周6例,76例患儿中自然分娩的为48例,采用剖宫产手术的28例。发病日龄7日者32例,入院时体重2.5kg者58例。

2、诊疗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6mg/dL(102mol/L),其中,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21mol/L,早产儿血胆红素浓度>257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26mol/L,或者每天上升>85mol/L;黄疸持续时间延长,其中,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24mol/L;黄疸退而复现,出现上述五条中的任何一条,即可判定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3、诊疗方法

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予以纠酸、吸痰、吸氧、保暖以及补充维生素K1等,均以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用配方奶粉补充。特殊治疗,使用苯巴比妥5mg/(kg.d),均等分为3份,喂服患儿3次,持续喂服患儿3~6天;茵栀黄0.5~1ml/(kg.d),分两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4~8天;血浆10ml/(kg.d)或者白蛋白1g/(kg.d)隔天一次静脉滴注,施药2~3次;免疫球蛋白500mg/(kg.d),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每d用药一次,连续施药3d;蓝光照射24~48小时。对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换血疗法,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喂养2~3d。

二、结果分析

经诊疗,76例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治愈52例,好转23例,放弃治疗1例。就该类患儿的临床病因看,影响最大的是感染因素,其中又包括肺炎、败血症、脐炎和皮肤感染;其次是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以及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又包括新生儿硬肿、体重以及胎粪排出延迟等。对76例临床患儿采用静脉血测定胆红素,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又可将之分为重、中、轻三种,各种原因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对照如下表:

在临床治疗上,结合黄疸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及可能原因,在进行原发病治疗基础上还配合以光疗、肝酶诱导剂、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等综合性治疗方式,总体来说,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除了一例放弃治疗以外,其他患儿黄疸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者完全消退,住院天数一般为7~16天,平均住院天数9.4天。

三、讨论

作为新生儿期的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新生儿黄疸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需要及时分析病因,尽早加以干预治疗。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呈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就病症发生原因来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结合本院2013年临床治疗情况以及相关病例的分析来看,感染因素的影响最大,其中,感染因素又分为肺炎、败血症、脐炎、皮肤感等。相对来说,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吞噬能力较弱,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不足,局限感染的能力较差,极易发生感染扩散,进而破坏细胞膜,产生溶血,并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产生影响,降低其对肝胆红素的综合能力。重症感染还会增加机体对氧的消耗,使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酸中毒,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性,使高胆红素血症不断加重。感染还会导致患儿纳乳量减少,降低体内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醛酸酶的产生,影响肠肝循环,导致黄疸加重,感染既可能是宫内感染或产时感染导致,也可能是产后护理不当导致,对此,一定要加强对母婴护理知识的宣讲,加强对新生儿正确护理,减少感染机会。在围产影响中,新生儿及胎儿的酸中毒和低氧血症,都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结合,进而增加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在剖宫产手术中,药物、疼痛、禁食都会影响孕妇泌乳,进而影响婴儿肠蠕动和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近年来,母乳性黄疸也逐步增多,很多观点认为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提高导致水解已结合的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部分观点也认为不需要停乳,可以增加喂奶次数刺激肠道蠕动,通过增加排便次数降低对胆红素的吸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结合肝酶诱导剂、光照疗法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得到较好的诊疗效果。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确定病因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及时干预,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春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05):107-109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护理;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 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 从而使得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若出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 2~3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重或消退后反复出现或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开始出现黄疸称病理性黄疸[1]。病理性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发生, 甚至引起死亡。临床上目前常采用蓝光治疗, 辅以相应的局部治疗护理措施。但是由于存在光疗的依从性以及其他方面问题, 使得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即是通过研究探讨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选取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挑选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 μmol/L, 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血清胆红素在早产儿>257 μmol/L, 早产儿>4周;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具备上述任何1项确诊)。②出生日龄24 h~18 d, 平均日龄10.3 d, 出生时体重平均3.4 kg, Apgar评分8~10分。③患儿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巩膜及皮肤发黄症状。且所有参与研究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后参与。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 两组疗程均为3 d, 密切监测患儿胆红素值变化情况以及患儿接受治疗反应情况。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沐浴。新生儿全身与温水接触, 进入与母体相似环境, 可消除焦虑, 提高新生儿光疗时的依从性和舒适感。②抚触。在新生儿光疗时, 适当抚摸, 能够促使新生儿增进食欲, 减少哭闹。 ③灌肠。开塞露液灌肠在新生儿出生2 h开始, 能够使得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明显提前, 从而干扰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降低胆红素水平[2]。④声乐。护士护理时轻柔, 适当播放音乐, 可为新生儿营造舒适的光疗环境, 以促其生理、心理的需要。⑤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勤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 特别注意脐部的清洁, 以避免脐炎的发生。

1. 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3 d的治疗观察发现,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情况比较( x-±s, μmol/L)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治疗组 43 322.4±22.3 219.6±15.8a

对照组 43 321.6±21.8 246.8±18.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 发病率高, 主要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主要是因血清胆红素的异常情况所致, 对患儿智力及神经系统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机护理手段, 可造成严重后遗症, 并可能威胁其生命,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疗效的意义重大。实施早期的干预护理措施不仅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治愈也有利于孕妇产后的健康宣传教育以及新生儿黄疸的早发现和早诊断[3]。各种护理干预措施诸如本文提到的沐浴、抚摸、健康教育以及比较新颖的换血疗法等, 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都是为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单纯治疗所顾忌不到的方面, 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胃肠蠕动, 增加胰岛素与胃肠激素的分泌量, 促进新陈代谢, 抚摸可刺激患儿体表神经, 使中枢神经兴奋, 促进排便, 还可加快排出过高的血清胆红素, 防止小肠将其再吸收, 是有利于患儿身心的护理手段。本次研究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通过实施早期干预护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的黄疸治疗效果, 使患儿及早康复,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自珍, 黄海波, 王芳, 等.游泳联合抚触护理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8(1):140-141.

[2] 祝秀凤, 姚云行, 吴小红, 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3):2141-2142.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68-01

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是新生儿常见病,可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患病,分别称为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及产后感染性肺炎。本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死于肺炎[1]。我院2009年8月~2012年3月以来收治肺炎新生儿64例,本文就64例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作出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6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8 例;足月42例,早产儿22例。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反复吸净口、鼻、咽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使气道分泌物松动及排出;痰液黏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促进分泌物排出;对痰液过多且无力排出者应给予吸痰。

2.2 改善呼吸功能:①室内空气要新鲜,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经常翻身,减少肺部淤血。有低氧血症时进行氧疗,应根据病情和血氧情况采取不同的给氧方法,如鼻导管、面罩及头罩等,使PaO维持在7.9~10.6kpa(60~80mrnHg);重症合并有呼吸衰竭者,给予正压通气治疗。②胸部理疗,以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2.3 保证充足的能量和水分应少量多次细心喂养,避免喂得过饱、吐奶而窒息;重症患儿予以鼻饲或从静脉补充能量及液体;必要时输给血浆、白蛋白、脂肪乳等。

2.4 保持体温: 正常患儿的体温可能会升高或下降,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正确方法以维持体温正常。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若在短期内出现呼吸明显增快、心率加快、烦躁不安、肝脏迅速增大时,提示并发了心力衰竭,应遵医嘱给予吸氧、强心、利尿、镇静等处理。②若患儿突然呼吸急促伴明显青紫时,考虑发生了气胸或脓气胸,应立即做好胸腔引流的准备及引流后的护理[2]。

2.6 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述本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预后、治疗措施及护理要点。

3 结果

通过实施综合护理,64例患儿中治愈63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死亡1例,总治愈率98.4%。

4 讨论

4.1 新生儿肺炎感染的成因: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不明显,口吐泡沫。重症者出现青紫、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或更快,有时伴有点头呼吸、双吸气及呼吸暂停。早产儿患肺炎时,呼吸道症状常不明显,由于呼吸浅而快,肺部啰音不易听到。此时可望诊观察胸廓运动。(1)出生前感。①吸入污染的羊水由于羊膜早破或羊膜炎,阴道内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正常胎儿在宫内有浅表呼吸,吸入污染之羊水导致肺炎。常见菌为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3]。②血行播散妊娠后期孕母受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或弓形虫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全身感染,肺炎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2)分娩过程中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吸人产道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分泌物,或因断脐不洁发生血行感染。致病菌以杆菌居多。此外B溶血性链球菌和官内感染常见的各种病毒、弓形虫、沙眼衣原体等。(3)出生后感染。医源性感染包括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雾化吸人等医用器械消毒不严可继发感染;新生儿患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通过血行传播而致肺炎;母亲或医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接触后发病。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开始仅表现反应低下、哭声弱或不哭、吸吮力差、呛奶、体温不升或发热,病情加重后可有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发灰、鼻扇,青紫、呼吸浅快、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哭闹或深吸气时可闻及细湿锣音。本病因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诊断较困难,需结合母亲的感染及生产史、病儿症状体征、X线检查作出诊断[4]。治疗原则是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营养,抗感染,对症及支持疗法。月龄小、体重低,预后不好。

4.2 护理评估:①健康史了解母亲产前有否感染,有无羊膜早破,羊水是否浑浊;询问有无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有否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史,生后新生儿有无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是否患败血症。②身体状况检查患儿反应情况,注意有无体温不升、青紫、拒奶、吐奶、口吐白沫、有无气促等呼吸节律改变,听诊双肺呼吸音有否改变;分析周围血象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

本组观察显示,本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肺炎实施综合护理显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月利,任晓燕. 小儿喘憋性肺炎合并心衰 60 例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07,15(5):142-146

[2] Ascherman DP.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inflammatory myopathy [J].Curr Rheumatol Rep,2002,4(5):40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