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重要性

饮食文化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文化重要性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第1篇

市场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受市场供求波动影响。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给银行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收益带来预期变化。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决定,资本交易的规模和价格直接反应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完成的标志是,金融机构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或激进式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理论上讲,当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市场监管非常有效时才有可能实现迅速的利率市场化,例如,企业能很快调整财务政策和经营理念,政府行政手段高效快速等,否则则需要一个长期的条件形成过程。而这一条件的细节要求则会相当的苛刻。事实上,即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在利率改革时也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因为,激进的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消除利率管制的诸多不利影响,但极易造成宏观经济大幅震荡,这种损伤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恢复。拉美三国(智力、阿根廷、乌拉圭)都在短短两三年内放开了利率管制,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改革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管制可以短时间放开,但是制度建设却需要时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渐进方式,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而且遵循了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原则,通过2004和2012年两次调整,才达到今天的放开程度。另外,选择改革突破口也很关键,比如,美国以CD为突破口,而日本则国债发行利率为起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首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利率。同时,日本在1985年实施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这种在存贷款利率上,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样值得我们在后续改革中加以借鉴。

(二)关注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协议定价,利率水平不在恒定不变,各个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形成差异,一旦企业为了改变整体效益而忽略对利率水平的控制能力,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时,就形成利率风险。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纳存款,同时为了为了盈利水平,又可能降低风险管理标准,盲目向高风险企业放贷。美国在上世界80年生银行业危机就是很好作证。出于内在盈利的冲动,在外在管制缺乏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快速向高风险资产流动,特别是银行业,资本成本的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小银行风险应对能力较弱,率先倒闭,形成行业危机。

从众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危机应对时,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第一,放开管制不等于没有管制,银行业道德风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约束银行行为有利于规避危机;第二,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解决好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之间的损失分担问题,即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条件

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融资渠道,人们可以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在利率市场放开后,风险和冲击将被更好的摊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够发达的。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够健全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基础,实际上,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体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比较美、日成功的经验,反观拉美三国失败的教训,较为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一)存贷利差下降,资本成本压力增加

市场的主体并非理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维持生存。高成本的存款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然后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正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通过调高存款利率来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在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成本的压力,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收益。

由此,中国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恰恰体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走差异化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润点,不仅要以存贷款价格吸引客户,更要体现优质的服务,以及运用高质量风险管理的优势,来占领市场。存款利率短期会有上升,但是长期将会稳定,而且贷款利率也不会持续下降。市场并非理性,但也不是盲目的,风险厌恶将使资本向更加稳健,收益更加稳定的领域流动。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如何应对利率风险给预期收益带来的下行压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那样,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到能够熟练的识别,预测,计量和控制利率风险。

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一直没有放开,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危机意识不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定性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重新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利率的波动将迫使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资产,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企业优质资产,“三农”和消费信贷等新领域客户。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有一整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传递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必要时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量化管理模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很好的识别、计量、分析、预测利率风险。VaR计量模型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较为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其衡量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某项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呈现出不断波动的趋势,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时间区间,可以用VaR模型预测最大损失。

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态度表现的更为审慎,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有着全面的解释,虽然并未将利率风险作为第一支柱风险,但是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期的我国,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自我转型以及整个改革的效果。

(三)专注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利差收窄逼迫银行业由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间业务迅猛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提高到43%。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加快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又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例如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等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

比较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然较低,2011年对14家上市银行的调查显示,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73%,建设银行发展最快,为21.91%。主要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基层网点认识偏差,无法理解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扭转;最后,中间业务收入单一,收费偏低,中间业务收入仍然依靠结算类、代收代付等等,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卡、资金托管业务收费偏低,价格竞争激烈。

如何有针对性的发展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从长期来看,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对个人客户,要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和分析业务,贵金属业务等;对公司客户,要依托企业网银、企业年金、现金管理平台等产品。其次,加强营销理念,加快服务创新,对中低端客户要通过理财顾问、交叉营销来满足顾客,对于优质高端客户,要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来锁定客户。

(四)直接融资渠道竞争的压迫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银行极大地承担着社会融资的中介作用,但是其繁琐的贷款审批程序和高额的资金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改革以后,整个金融市场将通过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为资本定价,资金需求企业,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例如放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融资。直接融资对投资人来说收益高,对筹资人来说成本低,相比间接融资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直接融资市场带给银行业的压力是直观的,如果企业能够绕过资本成本较高的银行借贷,而采用效益更高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的利润来源作何调整。这又涉及到上面一个问题,银行业为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问题上来。总而言之,“金融脱媒”的压力已经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倒逼银行业改革,金融创新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改变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第2篇

1、本书理论新颖,运用最新营销策略指导旅

游景区食品营销,应用性强饮食文化旅游是食品工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属性是“旅游”,能让消费者通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完成整个旅游活动,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味觉美感和旅游风景带来视觉享受。《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第二章“秀”出特色食材阐释了食材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食材旅游开发案例,有助于了解旅游景区的食品营销策略。一方面,要基于旅游景区的特色风景和饮食,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制定相关的旅游资讯、旅游指南,帮助外地旅游者及时寻觅到各具特色的“老饕之所爱”,借助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延长景区产业链,增加景区旅游食品营销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各地景区也可以利用特色的美食元素进行民俗文化营销,例如四川省推出的“游‘三国’线,品‘三国’宴”、“川南悠闲游,大饱竹荪宴”、“游世界遗产、品藏羌风味”,福建省推出的“福建传统闽菜品尝线”“福建风味小吃品尝线”等地方特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塑造区域特色形象,增加区域旅游美誉度。

2、本书案例丰富,介绍了酒文化和茶文化

景区旅游开发,对食品营销具有参考价值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品尝美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也能在了解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中追寻历史文化特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书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及营销策略。例如对于酒文化旅游而言,其最大的营销特色是酒产业,包含酿酒遗址、酿酒园区、酿酒工厂、酿酒建筑和储酒设施等,可以在营销方面开展“吃住行游购娱”结合的“酒产业+旅游”项目,包括创意酒文化宴、煮酒糟蛋、酒庄和酒堡住宿等;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而言,也可以打造景区特色茶旅品牌,例如通过举办各类传统的茶文化艺术节,以茶艺表演、茶具拍卖、制茶大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向游客们宣传当地的茶文化,并促进当地茶叶营销,也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茶馆、茶亭等休闲场所,提供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平台,让游客在景区中感受茶叶带来的乐趣、达到身心愉悦。

3、本书特色鲜明,从旅游开发角度探讨食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第3篇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饮食文化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及思维方式,准确表达相关的汉语。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如何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着近年来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还必须要导入或融入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陈光磊认为,文化因素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树立比较意识,比较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日本与中国相邻,都处于东亚文化圈,中日之间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日本在各个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民族特色的加强,中日饮食文化之间日益呈现出差异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语言是可以学习的,但文化更倾向于内化,更多的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习得的。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代表性。从饮食文化入手,可以引起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运用汉语。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饮食的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推陈出新与博采众长中形成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1.地方特色,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技术精湛,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配比。不论是红色的萝卜,还是黄色的南瓜都可以雕出美丽的盘式,赏心悦目。中国地大物博,受到气候、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分别为: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徽菜。

2.注重品味情趣。中国烹饪除了对色、香、味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的节奏有相关的规定。菜肴名称有写实的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传说、菜肴形象命名的,如狮子头、叫化鸡等。

3.饮食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可以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比如茯苓夹饼、酸枣仁粥、鸡汤、参芪鸡丝冬瓜汤等。

4.烹饪技术多样,刀工技艺精湛。我国共有几百种烹饪方法,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与之媲美的。例如,采用水传热的烹饪方法有:烫、焯、煮、炖、烧、焖、涮、汆煨等。用火烹制的主要有:烤、炙、炮、熏、烘等。采用蒸汽传热的烹制方式有蒸等。此外还有拌、糖渍、蜜汁、腌制、糟、醉等。还有采用固体传热烹制的方式,如通过食盐或砂粒对食物原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有原料涨法中的盐发、砾发等。还可以直接烹制原材料食用,如盐焗、泥烤等。在烹饪中,刀工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中国厨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根据不同的原料和烹饪要求,刀工技术方法大致有数十种。可以把不同的食材切成段、块、角、条、片、丝、球、丁、米、末等多种样式。

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文以日本为例进行饮食文化的介绍。面对来自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饮食文化的教学。

(二)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他们肉类的摄取大部分来自于鱼类。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除了注重食物的新鲜程度、合理搭配之外,还特别注意菜肴的造型摆放。

1.食谱的丰富—杂食。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构成是值得研究的。它反映着日本人的性格和价值思想观念。日本料理源远流长,种类十分丰富,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日本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日本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这也使得他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必要性,用有限的资源做出种类多样的食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特性却没有改变。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过去较为落后,又由于牲畜用于耕地拉车,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是不足的,但这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日本人自称是“彻底食鱼的民族”,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的寿命这几年均有明显地增长,这与食物谱系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

2.生凉新鲜。日本人在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食材新鲜的重要性。按照日本人的观点,新鲜的东西营养丰富,任何食品的最佳食用期都是在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水果,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而且在烹饪方式上两国也有着不同之处,日本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腌酱菜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少、分量较少、种类繁多、颜色丰富、味道鲜美。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中有许多带“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烧、煸、焖等,这些字在日语中是较为少见的。

3.追求造型的美感。日本饮食更为注重美的艺术。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除了名称以外,日本的菜肴让人赏心悦目。例如,日本的生鱼片拼盘。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则讲究色形味。日本料理又称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法是生、煮、烤、炸、蒸;五色是白、黄、青、赤、黑。日本菜强调的是造型的美,所以每份菜的量都不大,但是原材料却是非常新鲜的,注重摆放的艺术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

(一)饮食文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对汉语言背后暗含的文化现象不能完全的理解,对学习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中国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留学生只有在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节日习俗等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与人用目的语进行交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饮食文化可以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进行重点的、简单的介绍。这一阶段要做好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日常交际会话。从饮食文化的一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小的文化体系,从而让学生汇成一个饮食文化的系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简略分散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汉语文化脉络。例如:课文语言提到川菜和菜名假如为“麻辣豆腐”时,老师可以适度补充一些其他的川菜菜名,运用图片加拼音的方法展示出一些川菜名,引导留学生通过菜肴特点去掌握中国饮食的地方特色。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留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进入到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这时学校可以开设中国文化专题课,以饮食文化为例,这时的教学应该从饮食的思想观念的层面去讲解,而不是局限于食物本身。

当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到一些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时,应该根据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如有关“吃”的暗含性的表达,在进行有关饮食的俗语、谚语表达的教学时,有必要加入适当的饮食观念、饮食文化习俗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此类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汉语中的这类表达也很多,中国人选用词汇造句时,常常“把复杂的人生感受,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与‘吃’联系起来”这是汉语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外国留学生在了解饮食文化对中国人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了解这一语言的特点后,才能理解这类语句所含有的深刻的涵义。比如:汉语经常用吃出来的味道来比喻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感受,五味“酸甜苦辣咸”以及“香和臭”没有一个被漏掉。形容人所处的境遇或样较为落魄用“穷酸、寒酸”,“心酸、辛酸、酸楚”则形容人痛苦难过;“甜”组成的词语多为美或好的意思,比如“睡得甜、笑得甜、长得甜、嘴甜”;“苦”则与“甜”相反,与苦味相联系的多指多难、挫折、不幸、辛劳,“孤苦、苦闷、苦海、苦劝”;还有“泼辣、火辣”。了解中国人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利于留学生完全地理解“生人、熟人”的含义。与日本人饮食习惯相反,中国人喜食油腻的习惯在语言中表现为以“肥”、“油”表示“利益”,如“富得流油、肥差事、油水大”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因素教学都应该在语言词汇教学时,适当、适度地讲解给学生,便于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更恰当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外国留学生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习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亲自感受。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局限在从理论上认识这种饮食文化,还可以通过去饭店品尝,亲手制作等去感受饮食文化。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了解饮食文化,也就是说在理论学习上需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饮食文化教学,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饮食文化,比如“菜系”有什么区别,各地小吃是如何体现当地特色的等都需要品尝之后才能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通过课堂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在对外汉语中开展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活动。

(二)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方法

在初级和中级对外汉语饮食文化的教学课堂中,一般都注重教材中含有的文化要素和关键点来讲解。实际上,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们一般情况下会将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将两种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可以消除留学生由于所在国文化的影响而带来的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偏见。同时,通过对所在国文化的深入探究,比如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国家的日常习俗、传统观念,这是了解另一国文化中价值观念、习俗的一种方式。就饮食文化进行中日对比,教师可以给同学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某种特点,然后再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相关的特点,还可以拓展将中日其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对外汉语初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媒介语通过对比之后进行讲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两国不一样的饮食文化,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工具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有所放松,更容易接受信息。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留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文化感受,营造出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中高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沟通障碍减少,有关文化的要素日渐增多,教师不能再用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法教学,这时可以用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介绍他们所在国家不同地方的菜肴,也可以在课堂上画出自己国家具有地方性的食品,让学生在介绍这种菜肴的时候说出其种类、口味、地域特色、烹饪手法等。最后教师再讲解中国菜系的种类、烹饪手法、特色风味等,通过与学生叙述的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介绍中国菜系所含有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价值观念。

四、结语

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例,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中日饮食文化异同、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以及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深入拓展,汉语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瞩目。汉语文化教学在此背景下逐渐得到重视,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程书秋,郑洪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5]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饮食民俗;文化特色

“饮食民俗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1)不同地区、民族的饮食民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地理、文化诸多背景。新疆地域辽阔,是多民族习俗、文化交融的前沿,其中维吾尔族民间饮食以其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颇受瞩目。本文将以被誉为维吾尔文化发祥地的喀什地区为例,从饮食习俗特色、形成原因、保护与传承三个方面,论述维吾尔族民间饮食文化特色,以期得到大众对维吾尔族民间饮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一、喀什维吾尔族民间饮食习俗特色

在新疆这个饮食文化圈中,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反映着他们几千年来文明的发展变化,在新疆当地独具特色。喀什是历代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和活动地域之一,独特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浓郁、朴素,鲜明的饮食风格成为整个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喀什维吾尔族在继承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传统与创新结合形成当下饮食特色。

(一)传统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习俗特色

喀什维吾尔族在传统的饮食烹饪上拥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烹调技艺。在今天喀什市的街市上,传统的烤炸蒸煮是维吾尔族民间饮食中最常见的烹饪方法。最典型的如烤肉,在喀什市大多数餐厅中,烤肉是用红柳条(或铁签)将切碎的肉块穿在一起,置于炭火之上烤制,待快熟时撒上调味品,就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味快餐。此外还有烤馕、烤包子、炸鱼,以及“丝绸之路”时期的玛仁糖(由葡萄干、核桃仁、红枣、白砂糖、蜂蜜等熬煮后蒸制而成)、现在最常见的薄皮包子等。它们的烹饪方法简单直接,食材处理大多较为粗糙。简单的烹饪技艺,由过去延续到今天仍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他们的饮食习俗特色在选择性的继承的食物种类上也与其他民族区别甚大。

在食物种类的选择上,肉类一度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的主食,经过历史变迁,维吾尔族现在主要以麦、粟磨成的面粉为主食,除了最常见的馕之外,还有包子(薄皮包子及烤包子)、馄饨、搅团、拉面、油塔子、汤饭、面肺子、纳仁等等都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面食种类多种多样,民族特色鲜明。而作为副食的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鱼等,其中尤以羊肉为最。除经常食用手抓肉、羊杂碎、馕坑肉等以外,以面米为主的食物也多伴有肉类,如羊肉抓饭、肉拌面、汤饭和烤包子等。维吾尔族食用肉类食物往往结合传统的烹调技艺,制作肉类食物时多用烤制,他们烤肉的品种十分丰富,烤羊肉串、烤羊排、烤里脊、烤羊肝、烤羊腰子等,这些与烤全羊、馕坑肉合称“喀丽普”。维吾尔族人民饮食结构中蔬菜种类较少,蔬菜主要有胡萝卜、洋葱、辣子、香菜、南瓜、西红柿、土豆等。一般用作面食和米饭的配菜,并常常加入肉类共同烹饪。

维吾尔族人民在夏季常常以瓜果代替茶饭,以瓜果就馕吃,不仅消渴止暑而且营养丰富。在冬季,干果是维吾尔族贮存过冬的主要食物之一,新疆特色干果品种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深受维吾尔族及新疆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维吾尔族的饮料有三大种类,一类是以乳类为主的饮料,如牛奶、酸奶、奶茶、多噶普(在酸奶中加入冰屑调制而成);一类是以果汁为主要成分的饮料,在喀什市诸多餐馆内都售有果汁,如银特扎尔快餐店有果子露、干果泡制的果汁、鲜果汁等;另外是以茶为主的饮料,维吾尔族民谚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现代喀什维吾尔饮食习俗特色

随着喀什作为中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维吾尔族饮食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新的特点。如维吾尔族家庭饮食偏爱清淡,并且制作手法简单,食物原始味道浓郁,而维吾尔族餐馆则会加入较多的调味品,并且注重新鲜刺目的颜色搭配来刺激顾客的食欲。此外,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餐馆对食物原材料进行了改革,如餐馆里的薄皮包子馅常以价格较低的牛肉代替传统的羊肉馅。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在维吾尔族聚居稠密地区,由于顾客多为维吾尔族,顾客追求传统正宗的维吾尔饮食风味。比如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餐饮行业在原料选用、烹调方式上往往遵循传统饮食习俗,辅以创新性特色饮食来招徕顾客。而在汉族人口较多的首府乌鲁木齐,维吾尔族餐饮业为了迎合汉族人的饮食习惯,也为了降低成本,对原料和烹调方法都进行了一定改革。多数餐馆采用植物油烹饪食品,而牛羊鸡肉这些原料多来自肉类加工厂。这也是喀什地区的餐馆里食物味道更鲜美、自然、醇正的原因。又如,喀什和乌鲁木齐的人民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会在制作面食的和面过程中加入鸡蛋和盐巴来增添面食口感,乌鲁木齐的民间饮食还会加入更多的肉类,可是喀什会相对来说比较少。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间饮食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习俗的成因

喀什维吾尔族以其独具魅力的饮食特色在新疆饮食文化圈经久不衰,探索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维吾尔族饮食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民间智慧、、族群记忆。自然环境的选择作为它的表层原因,而人文环境促动才是它的深层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选择

新疆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维吾尔族人最初的饮食文化形态。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居住在新疆土地上的维吾尔族人形成了一系列与此气候相适应的日常饮食种类和食品制作、储存方式,并在自然环境变化之下不断改进。在食物的烹调技艺的形成方面,烤制食品由于干燥便于携带、耐储存不易变质的特性契合了游牧活动流动性强的特点被决定为维吾尔族原始狩猎、游牧生活的首选食品。

维吾尔族在游牧文明时期以及后来的农耕时期都是以蓄养动物来获得生存资料,肉类一直处于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重要位置。在新疆各地出土的古代文化遗存和考古资料也表明,维吾尔族早在漠北时期便以肉食为主。汉文文献中记载铁勒“所使用的食具如广口圆底的钵、筒形杯、高足杯,正好适应其饮酪食肉的饮食文化”(2),回鹘西迁后,当地“贫者皆食肉”(3),之后才“渐加粒食”(4)。这种饮食文化的背后体现着由于新疆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定居在此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脂肪来抵御寒冷的气候环境,维吾尔族人民喜食牛羊肉的表现也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适应自然环境所做的潜意识的行为活动。因为这些肉类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即使后来新疆维吾尔族逐渐脱离了流动性强的游牧生活,烤制食品依然被传承下来。

在维吾尔族定居新疆早期常用烤制食品,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极少,在长期经验中,他们发现水果所蕴含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于是开始对瓜果情有独钟。喀什盛产瓜果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喀什雨量少,气候干,云层薄,光照时间长,由此导致白天受到长时间太阳直射而温度极高;植被稀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淀粉、糖类等物质,到了气温极低的夜间,植物养分消耗很少,因此瓜果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

(二)人文环境的促动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孔道,也是中西文化汇聚碰撞的熔炉。历史因素奠定了维吾尔族饮食的主要形态,饮食禁忌影响了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社会因素逐渐成为维吾尔族当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历史上,维吾尔族祖先一支最初是“丁零”一族,公元前3世纪,丁零是在东起北海,西到额尔齐斯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的游牧民族,进入新疆后在保持了原有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进行了巨大的变革,由粗放的游牧业向农业和畜牧业转化:善种五谷,多食水果,住穹居堡,“留须辫发”(5),“土火葬俗”(6)。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也产生了巨变。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内地与维吾尔族的交流和沟通渐趋频繁,将桃、苹果、梨、茶叶等中原地区的食物传入新疆,丰富了维吾尔族的食品种类。在一九九二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饺子梅花形带馅点心等食物,十分精致,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显然是从中原传过去的。维吾尔族饮食结构逐渐向以面、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汉族以米面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影响,汉文史料记载高唱回鹘王国内“厥土良沃,麦一岁再熟”,是通过小麦和杂粮套种实现一年两熟,这样已经算作高产“良沃”的土地了,但维吾尔族仍无法以单纯的农业经济保障足够的生产资料,最终形成了畜牧业作为副业长期存在并发展着的状态。维吾尔族人民在生产方式转变初期仍然受游牧时期影响喜食肉类和奶制品,但是在饮食结构上谷物的分量越来越重。

维吾尔族饮食禁忌源自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对饮食禁忌有诸多规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清真饮食文化。伊斯兰教在食物方面要分合法和非法。关于合法的食物,《古兰经》以“佳美”作为合法食物。关于非法的食物,《古兰经》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读非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杀后才死的,仍然可以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7)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不食用猪肉、血液等食物,就连盛放过这些事物的炊具、碗筷、器皿都不使用。另外,《古兰经》也规定禁赌戒酒,因此在维吾尔族饮食中,饮品一般为动物奶以及茶水,含酒精饮料稀少。伊斯兰教饮食禁忌使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呈现以传统饮食为基础并融合伊斯兰饮食文化的维吾尔清真饮食文化。

被传承下来的最具年代性的食物种类最初都基于新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结构,而经过长期形成的新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深受所处周边地区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另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征。当初那种只有马上民族和游牧部落在辽阔无边的草原牧场上才会孕育出来的强悍与豪放的性格影响着他们的饮食文化。在后来的民族饮食文化变迁过程中,维吾尔族也是以粗犷的性格进行选择,如,在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特色中,可以看到简单直接的烹饪方法和用具,粗糙的食材处理方式,喜食肉类的饮食结构特征。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新疆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得到打破并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中,维吾尔族饮食作为商品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自动调节,呈现商品化趋势。这就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在城市与城市、家庭与街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的原因所在。维吾尔族饮食通过商品化成功融入了以汉族人为消费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且走出了新疆,得到了各民族的普遍认可。

以上这些自然和人文环境都进一步改变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特色。通过研究维吾尔族民间饮食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摸清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发展脉络和潜在规律,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三、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古人说:“食、色,性也”(8)。“‘食’本来是满足个体生命的实际需要,它是实用、功利的。……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食’就有可能不单纯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在吃饱肚子的同时,追求食物的‘美味’”(9)。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各种美食节目火热播出,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密探》等等,便说明了这个现象。在这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饮食文化,还看出了孕育出这种民间饮食文化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文明等背景,因此对饮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启示和影响。

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极具保护价值。它不仅反映出传统文化心理、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还具有表达民族情感、强化民族认同、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古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的一些名点、名吃有的已经失传,有的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所以对于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我们必须进行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为辅,规范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有区分、有限度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中人文蕴涵、传统特质、民族风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规模效应,单纯地迎合、屈从市场需求。

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独具传承价值。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对于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不仅是要学会继承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应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应结合本民族饮食特点对外来饮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合本民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到喀什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在制作的同时,遵循扬弃的观念,不仅要求遵循维吾尔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而且也需要有所创新和改革。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维吾尔族文化、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同时也可以让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当今的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是在历经历史沉淀和人民选择后的精华,未来的发展价值无可限量,我们应当将优秀文化发扬并善加利用,趁着如今的“饮食热潮”,使喀什维吾尔族民间饮食文化发展成中国特色饮食文化。通过发掘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使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特色文化的体验,从而促使新疆菜更好的发展,与中国“菜系”呈鼎足而立的趋势,甚至步入国际市场。

当前传承与发展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特色,需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向全国推广,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当代经济文化相结合,作为一种商业链条经济推广,传承发展这种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形态所带来的多元化,使其带动喀什饮食业、旅游业、商业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壮大。如将独具特色的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联系起来,成立关于介绍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节目,创建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特色的相关经济文化,使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产品转化状态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并且要对这种饮食产业给予相当的关注和传播,以此作为另一有效途径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喀什更好更快发展。

结语

喀什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凭借其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力和坚持民族特色的自守力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饮食文化,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由于地区的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大众社会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喀什维吾尔族饮食只有抓住这支激流勇进的时代的浪潮,对其饮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合适的回应,并保持自身的饮食特色,才能形成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特色饮食文化。

注释:

(1)李冬梅:《浅谈维吾尔族饮食民俗中的文化质点――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薛正宗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3)《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14113页

(4)《魏书》卷一三,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2309页

(5)《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5348页

(6)《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3489页

(7)《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宁市 居民 饮食文化

特定地域的饮食深刻地受到各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和发展成为该民族传统社会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上折射了西宁市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区域文化的适应、整合与变迁的过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调查,从而探讨了西宁市居民饮食自身的发展以及外来饮食对西宁本土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影响。

一、调查问卷基本状况

调查人数:总共对106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地点:选择西宁市泰宁花园、康乐、义务商贸城和中心广场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调查。方法:随机调查。被调查者基本状况:男性占53%,女性占47%;25岁以下占12%,26―35岁占26%,36―45岁占33%,46―60岁占21%,60岁以上占8%。

二、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1、对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认同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西宁本地居民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多,是因为西宁地区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青海雨水偏少,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而且西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已经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小麦面研制出了多种可口的面食,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饺子、包子等。由于种类较多和面食充饥持续时间较长及保暖的功效,西宁居民平时主要吃面食,据了解,土生土长的西宁本地居民至少平均每天要吃一顿面食。即使不经常吃传统饮食的,也通过周围的亲朋好友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深,因此,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对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并不陌生。

受地理和气候等原因影响,西宁本地居民利用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和喂养的牲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了很多适合本地居民口味和生存环境的饮食,加上长期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大多数长期生活在西宁的人都喜欢西宁传统饮食(见表2)。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见表3),很多当地居民都会做一些西宁的传统饮食,这也许就是西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与外来饮食相比,西宁传统饮食的做法很特殊。有些饮食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比如:面片,也叫尕面片,是西宁传统饮食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是用手揪出来的,因此在做面片时总能看到两三个人围着一个面片锅揪面片,不论男女,甚至小孩子也会揪几下,在耳濡目染和亲身体会之下,许多小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西宁传统饮食的简单制作方法。这也是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会做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原因。

2、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调查

问卷分别从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种类,宣传力度,开发程度,知名度高低等几个方面来调查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知名度。

从表4可以看出,当地居民认为西宁传统饮食的种类还是很多。西宁居民的传统种类确实不少,西宁市居民早年主要以面食为主,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馓子,锟锅馍馍,狗浇尿,酿皮等,都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还有用小麦做成的甜醅。西宁市居民还用适合于高原上生长的山羊和牦牛,制作了独具风味的烤羊肉,手抓,杂碎汤,牦牛肉干等。然而,在种类繁多的传统饮食中,真正著名的并不多,当地居民一般在宴请活动中,一般都选择川菜、湘菜、海鲜和四川火锅为主,西宁传统饮食只是作为一种小吃流行于西宁市的大街小巷,在西宁以外的其他省份和其他城市很少见到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子。

从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调查可以看出(见表5),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不高,在对几位来西宁旅游的游客的访谈中了解到,游客在“来西宁旅游之前,从电视上看到的各地小吃介绍中得知,西宁的马忠酿皮比较好吃,对其他的饮食都不了解,来到西宁之后,才发现西宁的饮食种类还挺多的。”可见,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还是很低的。

一个地方的饮食主要是要靠其自身的实力来提高知名度,但是宣传力度也是很重要的。正如外地游客所言,是通过电视节目中对各地小吃的介绍而得知西宁马忠酿皮的,可见食品宣传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饮食要想人人皆知,不论是通过广播电视,还是通过其他途径,都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宣传力度见表6。

3、外来饮食对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影响以及传统饮食的变化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是外来饮食的色、形、味让长期吃本地饮食的西宁人感觉新奇,另一方面外来饮食尤其是四川菜和湘菜中的辣、麻等是西宁传统饮食中的惯常味道,特别适合西宁人的口味。因此,对于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很大。外来饮食对西宁饮食的影响大小见表7。

西宁饮食文化作为一个连续发展和创新的动态过程,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群体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的,飞机、汽车、火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高科技的通讯手段,打破了高山大川的自然阻隔;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能够使人们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让人目不暇接、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自己文化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和审视;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加速了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的相互借用,从而导致了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变化。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的变化大小见表8。

从表9可以看出,认为坚持自己风格的人占得比例高一些,在访谈中,被调查者认为西宁的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高,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将原汁原味的西宁传统饮食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宁传统饮食,以免在改善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精华和独特性。

4、外来饮食对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的因素分析

(1)人口的迁入。从1949年开始,国家先后派遣大批军队、外省干部支援青海及西宁建设,并从全国分配一部分学生来宁工作。从1956年开始,国家又从上海等大中城市搬迁一部分企业落户西宁,在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以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会受到彼此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入频繁,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西宁,自然就引进了一些西宁传统食品中所没有的种类,丰富了本地区的食品种类。

(2)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西宁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大米、菜类、水果、海鲜等方面的人均消费量也有很大提高,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经济发展对西宁居民的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映在西宁居民的饮食变化上。

(3)科技发展。首先,在食品的制作上西宁开始选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来制作食品,产生了一些传统饮食中所没有的食品种类;其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有了温室蔬菜,西宁在冬天也有新鲜的蔬菜吃;最后,在饮食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宁居民的饮食越来越科学。

外来饮食影响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因素很多,比如电视,广播,书刊等的传播作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接受外来饮食。比如可以通过烹饪书籍来学习外来饮食的制作方法,从而影响传统饮食。

5、外来饮食和西宁传统饮食的比较

从表10、表11可以看出:大多数西宁居民长期食用传统饮食,因此也就更加喜欢传统饮食;大多数人喜欢西宁传统饮食,也习惯于传统饮食的做法,因而更多的西宁居民在更多的时候在家里做西宁传统饮食,如:面片,拉面等。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在习惯了西宁传统饮食后,比如经常吃拉面,面片,偶尔吃顿米饭和炒菜,会觉得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6、关于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发展调查

从表12的调查结果得知,绝大多数的调查者认为对我们传统的饮食保护力度欠缺,应该加强对于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保护力度,以免使西宁传统饮食“变味”了。

从表13看,西宁传统饮食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开发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其次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

三、问卷调查结论

上述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在外来饮食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中,西宁居民有选择地接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竭力保持了传统文化之中最具特征的元素。尽管西宁市居民的饮食受外来饮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还是更喜欢传统饮食,并且在家里经常食用的也是传统饮食。但是调查也显示,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缺乏自己的品牌,加上缺乏宣传力度,因此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川菜等菜系,我们应该加强发展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

首先,西宁居民应该不断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优点,创造出拿得出手的品牌。应该将具有特色的传统饮食做精做强,严抓质量,使得有特色的饮食更具生命力,同时政府和民间要共同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比如马忠酿皮,并引入到外地去,就像云南过桥米线一样,使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不仅在青海,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具有消费人群。

其次,应该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使西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宁,了解西宁,做到将游客吸引进来,让游客亲自品尝西宁特色、可口的传统饮食,让外地游客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为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做宣传。

再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宣传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开设工厂,形成加工生产“牛肉干”的模式,将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进行深加工,运输到外地,使更多的人品尝到西宁传统饮食。比如,将酿皮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的速食品。

最后,西宁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发展西宁传统饮食、要进行认真研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少数传统菜肴烹饪制作工艺的传承,以及烹饪厨师的培训定级,传统菜肴的标准要作详细规定,要把做好旅游市场与传统餐饮的销售结合起来,在各类商贸洽谈、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积极组织传统餐饮企业参加各地举办的传统餐饮企业参评参展活动,积极向外宣传西宁传统特色餐饮业。

【参考文献】

[1] 启航:饮食变变变[J].美食,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