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C93116;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70-01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

所谓信息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合理使用各种方法,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处理的行为。信息的组织、控制、存储、处理、传播等行为是信息管理活动基本内容。当前对信息管理一般有两种认识:(1)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文献管理、数据管理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管理。(2)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生产、控制、流通、存储、组织、传播等活动的合理调控。信息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之后产生的新型管理模式,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说明了信息管理已经从对数据、信息的简单管理模式,进入重视参与信息活动的人文、技术以及经济等多方因素综合管理高级阶段。

信息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核心是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展开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场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市场经济信息是离不开信息资源。其实市场就是建立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交流平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政府信息管理其实就是政府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发展所做的相应管理措施。企业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市场信息、政府信息制定的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关管理手段。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分析

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国家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他既不是纯技术人才,又不是纯管理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基本目标的确立,给高校培养人才层面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2)运用所学解决一些基本实际问题能力;(3)中文、外语的表达沟通能力,实现跨国交流平台的搭建;(4)能够及时发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能力。

还有学者统计美国等国家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学生毕业一般从事系统分析员、政府部门信息顾问、网络中心主管、信息中心职业等职位。能够应聘上岗的学生一般具有应具备的能力:(1)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软件及通讯技术;(2)能够合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内容;(3)能够运用组织理论将技术与组织结构思想结合起来的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技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但是学生如果专注于编程缺乏管理思维很难有更高的前途。所谓工程型,就是以计算机、工程数学、经济管理、系统工程等四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如果管理思维运用得当可以成为高级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核心骨干,其管理特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实复合型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就是更具核心竞争力,由于这类人才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具有驾驭信息资源能力及信息系统开发管理能力,极易成为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核心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信管专业是由多个专业合并而来的,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将会影响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管理专业学科优势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根据调査,目前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少部分是工程类(机、电)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毕业后,经过计算机技术培训而上岗的,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是极少数。

计算机专业和机、电类专业人才,在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信息化中表现出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①专业知识面窄,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知识;②综合能力弱,缺乏综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类专业人才虽然具有组织管理知识、经济分析能力等优势,但缺乏相应的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于是,在企业和业务部门中就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搞信息技术的不太懂业务和管理,而搞业务和管理的又不太懂技术。这样的人才素质结构是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时,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沟通困难,在对同一问题的描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效率不高,系统目标难以尽如人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充当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回顾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会实践,促使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这一新兴专业的产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如:“管理信息系统”。

与国外的发展相呼应,我国多学科领域的信息管理专业不断改革,逐渐形成了体系,其标志是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统一为一个专业,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下一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从1999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式招生至今,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已有500多所,从统计数据来看,该专业规模发展很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信息化人才的渴求。

长期以来,对该专业的定位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导致对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得力的措施。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觉得比较茫然,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偏向计算机领域,将该专业理解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把该专业理解为管理专业。认识不统一,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特点,使得学生在求职或进一步深造时感到很迷茫。

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明确专业定位和内涵,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就争论得比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一)不同学校的特点

由于该专业设置的背景不同,专业建设的起点不同,目前,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追求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这需要学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都要有强大的实力。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并不多。

⑵以管理为导向,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教学和科研。笔者认为,针对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定位。

(3) 以技术为导向,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兼顾经济管理。

(4) 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导向,以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出版发行管理的研究为特色。

为准确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方向,应尽快理清该专业与信息科学群中的其他专业之间的界限,从而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比较清晰的专业轮廓,以利于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1.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新兴的专业,在国内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如何确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不断在探讨的问题。为理清思路,澄清认识,抓住本质,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信息化的目标及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明进步服务,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产生正是这种目的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管理系统,20世纪4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这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最初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延续与发展,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结果,即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就产生了信息管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信息化的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最终是要达到3个目标: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很多计算机的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涉及管理。企业和政府信息化,管理的一套业务/工作流程必须要了解。如果不知道业务/工作流程,就不可能用计算机去管理它。但如果不懂技术,就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可能会被技术人员牵着鼻子走。所以,信息化的人才既要懂得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又要熟悉技术,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从知识结构上看,信息化人才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就是把信息管理的技术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并创造价值,为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搞信息化,除了了解底层的信息技术外,需要更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经济管理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管理的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掌握信息管理技术,并通过所学知识,为经济、管理服务。

高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是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因此,高校本专业应该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既懂经营管理,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又懂信息技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

2.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所能胜任的专业工作,应该说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本专业的学科价值导向和社会作用,也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指引下,原来培养目标不甚清晰的各背景专业应迅速实现整合,尽快转向所规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门人才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具有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

(3) 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

(4)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数学分析、应用统计、运筹学等;要有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软硬件、数据库、通信网络、电子商务技术等;要有宽广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要有系统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知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系统模型与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实施等。

管理和技术,这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和企业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既拥有信息管理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现代企业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即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一基点上,培养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管理者。CIO应当负责业务流程的变革与管理优化、完善组织的信息技术结构以及实现组织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等企业信息化未来的战略目标,而远非只负责建网络、上软件这些简单的工作。CIO应通过合理授权,摆脱烦琐的战术和操作事务,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战略方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分层次、分方向。我们可将培养CIO,即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担此重任。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不妨再设几个阶段目标,而这些阶段目标又可以按不同的方向来设置,这些阶段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管理方向,可将培养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核心管理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管理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在信息技术方向,可将培养懂管理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执行层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信息技术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

三、课程体系的探讨

    (一)核心课程的探讨

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例如,CISC2005课题组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信管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通过前面我们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和专业定位的研究,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建议和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包含如下15门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各学校可根据上述所列课程,结合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安排和要求,确定本学校的核心课程。为了强化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对一些课程进行细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可进行整合。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因特网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从目的上看是为提高信息系统效率而实现资源共享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整理、传递、获取的各种信息。随着网络和信息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拓宽了图书馆藏资源的范围,给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从资源结构、资源的获取方式、资源的保障模式和馆藏质量评价标准都产生了新变化。科技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传统信息资源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规模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科技论文。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将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另一方面,传统形式的图书馆馆藏仍会长期存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在整个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图书馆馆藏载体、馆藏构成和馆藏质量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图书馆以物理实体馆藏为主,现代图书馆则表现为物理实体和电子馆藏并存,形成文献载体多样化。

2、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未来图书馆馆藏建设工作的重点

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馆藏资源的局限,发展成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虚拟馆藏)两大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使图书馆能够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大大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在整个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以弥补传统馆藏的不足必然是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未来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应该是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作为馆藏建设工作的重点,这种馆藏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而且也能够为传统图书馆馆藏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传统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

3、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 具有特色的数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标志,是对馆藏信息资源或社会信息资源开发的有力手段,只有形成特色才有不可替代性,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为实现文献信息共享作出一份贡献。

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1、现代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意识不强

网络信息环境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是一场信息革命。面对网络信息资源,大多数图书馆仍然埋头于舒张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之中,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已不能适应文献信息量的增长。只有从传统的服务模式中走出来,才能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向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而是包括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更广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开放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和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和发展图书馆业务。具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意识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的思想基础。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决定其不能被信息用户方便利用

互联网上的信息日新月异,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知识的生命周期相对缩短,网上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有许多冗余低劣的,甚至是错误荒谬的信息。而且网上的信息资源分布是杂乱无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只提供通用的网络检索工具而没有专业性的检索工具,而且大部分读者都缺乏情报专业知识,无法对信息进行正确有效的检索、加工分类和筛选,这给读者选择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造成困难。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读者的需求越来越个人化和专用化。

3、人员素质不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既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还不多,而且这部分人才最容易流失,在传统的资源模式下又得到充分利用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水平。网络资源建设正是需要这一类型的人才。同时要求利用这些人才对读者进行网络信息方面的培训,促进图书馆与读者间的互动,加大图书馆网络信息的利用效率。因此,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三、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1、将图书馆常用数据和相关资源汇集起来,进行电子资源导航

由于各馆都存在多种电子资源,还有一些网上免费的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为了帮助读者从尽可能广的空间和尽可能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对所有电子资源进行信息导航是绝对必要的。现在有些高校图书馆和大型综合图书馆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特色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读者只需要在网上通过同一个检索界面就可以同时检索馆内所有数据库,其中也提供了命中目标对应内容的快捷连接地址(题录或者全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这正适应了网络信息资源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根据图书馆专业学科发展方向,建立本馆特色馆藏

拓展二次三次文献,利用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立足于本馆的专业学科方向,收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相应地转变数字化电子资源,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数据库。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库传输上网,以更广泛、深入地反映馆藏信息资源,供读者使用,这是极为重要的其他网络信息制造者不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在这些馆藏特有文献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标准化、网络化的原则。

3、引进和培养信息开发人才,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

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引进和培养自己的信息开发人才,特别是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的人才,这些人员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加快人才素质的培养,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科技知识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图书馆在加强进行网络信息队伍培养的同时,还应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新环境下熟练地开展各项业务。科技论文。

图书馆界应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制定相关标准,及早实施,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图书情报技术为依托,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这是现代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必须努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才能开展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毕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1999,(4)

3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孟雪梅,周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重点.情报资料工作,2002,(6) 转贴于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的推荐材料!

很高兴能以这样的方式向你们推荐我校优秀的学生XX。

他叫XXX,是XX财经学院的经济信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性格开朗、乐观大方、坚强自信、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他坚信“汗水和收获是最忠实的伙伴,理想和勤奋是最亲密的情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几年的大学生涯,铸就了他的学识与自信。他刻苦学习,力求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用VF、C语言、SQL-Server、JAVA和Visual Basic等软件进行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熟悉ERP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企业运行流程和业务流程;还通过对Linux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了Linux系统安装、基本操作和常规命令的使用。除此之外,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应用Flash MX、Dreamweaver MX、FrontPage制作个人网站及Flas设计、会用Photoshop、CorelDraw进行平面设计、应用Auto CAD绘制装饰图、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还自修了会计专业,并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他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能较快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在校期间,每逢假期在电子商城做销售技术工作,对各种硬件和软件很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对PC机进行组装与维护;参加了科技局先驱培训中心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组建和综合布线工程,通过参加这些工程,该生能够承担综合布线工程工作,掌握了计算机各种硬件及网络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还能进行网络调试,并使他对综合布线工作上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参加学校的组建局域网实训活动中,并取得了好的成绩。

XX同学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他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深信在今后的锻炼中,积极、乐观、务实的他会很快地容纳于这个大集体中!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这封推荐信,诚祝事业蒸蒸日上!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00-1.5

为了增强数据存储能力,方便科研人员查阅、借阅有关地质和科研成果资料,我单位引进了侏罗纪公司研发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掌握地质及勘探开发成果情况的浏览平台,使大批量的资料信息一次入库成为现实,对科学决策和快速指挥,解决科研和生产上的问题,降低档案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30万份资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1份资料,以前需1个多小时才能找到,而今自己用鼠标点击几下就可轻松完成;之前必须到库房现场的借阅工作现在转变为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前操作几步即可完成。

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等,对地质成果数据勘探开发科研报告进行全面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产生有利于科研开发的资料档案信息,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二、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在网络建设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档案资料电子文档保存作为工作的重点,收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单机数据光盘,并对电子档案进行处理转输上传服务器,实现网络应用的目的,其基本功能如下:1.网上应用板块:在研究院主页信息管理栏“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登陆,可查询研究院已归档资料目录;在线填写档案资料借阅申请;下载档案资料专用浏览器在线阅读;实现了在线查询、借阅和浏览的功能,达到资源共享。2.数据管理板块:对各类档案进行著录、转输、形成电子归档章和电子卷脊,打印之后贴在档案上即可。同时还可以对所著资料目录进行维护,提高资料录入的适时性、准确性。3.数据上传板块:在著录完成的第一时间将电子数据上传,使数据可以及时存入服务器,既避免了单机数据存储过多、电子光盘损坏等现象的发生,又方便了科研人员及时查阅资料的需求。4.借阅办理板块:在线办理借阅审批手续,查看登记的在借用户、待借用户和催还用户的信息,及时了解资料借阅和出库情况。5.查询统计板块:可以进行档案库统计、借阅库统计、销毁库统计的工作,具体细化为工作量、馆藏量、借阅量、归还量及销毁记录的统计功能。6.系统管理板块:包括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数据访问规则管理、主题词管理、模版库管理。各板块的应用使资料保密安全工作有了保障。

三、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现有应用系统进行分析。

档案管理软件缺乏通用性。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管理软件系统,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的进程,不能实现数据有效共享,从而重复归档,浪费人力物力;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多少?不确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单位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统计报表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熟悉档案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四、解决档案管理的对策方法

制订统一的地质成果、科研成果等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切实有效地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保证电子档案内容齐全、数据结构一致,确保电子档案得到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要保证电子档案的顺利采集、整理和保管,还必须制定电子档案整理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文件处置表等规范;档案部门必须制订归档原数据、移交原数据、日志文件数据、内容留痕数据、留真信息数据、存储和利用格式等多项细致的标准。这些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必须体现技术的前瞻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充分考虑档案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确立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实现档案管理的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档案信息管理运行机制。在新机制中,电子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档案资料部门的事情,更需要整个企业明确相关责任者的职责。

建设电子档案中心。电子档案中心是科研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科研信息资源管理的共享性、基础性工程,是在档案电子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建立电子档案成果共享体系的法定载体,是数字档案馆的初级阶段与核心主体,是在信息时代对传统纸质载体档案馆功能的继承、发展和延伸。有利于各部门资源共享,有利于规避数字档案散失和损毁的风险,有利于以较小成本维护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的安全。对未来的总体设想:电子档案中心是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和数据仓库,是当前数字档案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数字信息基础工程。宜采用核心层、中间层和基础层三层伞形分布式结构,通过联合检索的分布式索引技术,各层电子档案数据库互为组成,实现了电子档案信息总量的增值。必须强调的是电子档案中心的关注点在永久保存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解决网络、平台等重复建设问题,利用数据管理中心构建的数据交换平台,在线收集和移交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作为流转后在归档范围内电子档案的着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