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系统科学 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1]。这一认识在系统科学里就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牛顿力学以三个运动定律作为基本原理,逻辑地演绎出牛顿力学体系;热力学以热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基本原理,逻辑的演绎出经典热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为基础[2]。同理,如果我们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作为一门科学,称系统科学。从系统科学业中所涉及的概念、规律中可以抽象出三个基本原理。既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将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问题。为了突出重点,论述简明,先将系统科学原理表述如下:

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理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才可能得到发展。

整体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科学的相互联系而开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大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功能。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将上述系统科学三个基本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来研究,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只要应用恰当,将会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助师生的信息交流。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对系统科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初步探讨。

1反馈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任何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和具体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章一节的教学,任何一项实验的进行等,都有具体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业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表明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已注意到应用反馈原理。在教学中应用反馈原理十分重要,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对教师来说,反馈信息可使教师掌握情况,改进教法,找出差距,提高质量。试举一个例子

例如:判断是否正确,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是等价的。

可能有“正确”、“错误”两种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显然没弄懂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各自物理意义;回答“错误”的学生可能有一部分是主观判断的,也有一部分是真正弄懂了。教师得到这一及时反馈,就知道学生究竟弄懂这两个物理量没有,然后引导学生对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正确理解,通过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达到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的目的。改正错误,就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和合作能力。以上例子按下原理图分析的

2有序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有序原理告诉我们,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系统必须开放,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与外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人的大脑是一个热力学系统。如不开放,与外界无信息交流,形成封闭,则大脑的熵将自发地趋于增加,走向无序。因此,教学系统必须开放,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也包括同学之间互相沟通,学生与书本间的沟通,学生与环境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沟通。

有序原理告诉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周期跃迁,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教师、学生和谐的共同发展。举个例子:

例1.批改作业传统的做法是由教师完成,从有序原理看,批改作业应放到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完成。学生之间相互批改学生的作业,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的教师互相批改学生的作业。这样将作业批改放到在一个开放的系统里运作,充分利用了“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交换,从而使得学生、教师的解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

3整体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没有结构的孤立部分,要求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对于教学过程这一系统,仅仅有教师、学生、自然科学世界这些因素,不可能显示出一个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如人体有各种器官,这些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教任何一门学科时,不能仅仅教授一条条孤立的知识,而要即分解一份份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又不断注意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对这门科学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整体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E整=E部+E联

当E联>0 时,E整>E部,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表明整体的结构产生了整体的新功能。这一理念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更要重视教学过程整体。鲁纳等人曾做过实验,受试为两组大学生,一组采取整体法的策略。即从整体出发注意各部分的关系以解决问题;另一组采取部分法的策略,即从部分出发总和起来以解决问题。他们的任务是从一系列的卡片中,根据内容的特性抽出概念,拟定假设,解决问题,研究表明,不论问题的难易或特征的多少,问题的解决皆以整体法优于部分法[3]。举个例子:

例1.如下图所示,生重量为G的重物被轻绳AO、OB、OC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绳OB与竖直方向夹角为,求绳AO、BO中的张力?

通过分析可以选取O处于平衡状态。应用当F =0求张力,应用此思路求张力时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通过几何的方法求出张力。换个角度,应用力的分解知识同样可以求出张力,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有两条思路、三种方法。这样通过对一道题采用多种不同的解法,(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9页)将不同解法进行科学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结构,进而发挥方法群的整体功能。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反馈原理揭示了变化中的稳定性;有序原理揭示了多样中的统一性;整体原理揭示了联系中的完整性。事实上三个原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抓住内在联系应用于教学过程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这三个原理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价值管理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5、赵耀文,价值工程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基于高校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研究,《价值工程》,2008,№.4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 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 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沟通衔接;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09-02

1.终身教育理论是自学考试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终身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的-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其主张是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同时教育还应在社会全方位的范围内进行。终身教育倡导的个人终身学习与自学考试中的个人自学是一脉相承的。

1.1 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衔接的存在之机。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指出:"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该看作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相反,成人教育既是永远的民众需要,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活动。美国教育学家佛特认为,由于人类学家发现成人有再学习的潜能和能力,加上社会经济瞬间变化,知识更新加速,人们渴求新知和寻找工作的必要,以及政治民主化后,人类更加平等的学习权力,都进一步促使成人"回到学校"现象的普遍化。但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危机使传统学校教育已无法负起教育的全部功能,必须发展出"社会化教育"的新功能。

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朗认为,把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 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包括了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期间的不断发展,强调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组成部分。教育应贯穿人生的始与末,抑或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即已存在。

自学考试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为学历后教育需求者提供了继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而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使得这种机会越来越成为现实。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更为每个人一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方式和途径,为提高个人生存能力搭建平台和扩展空间。教育应贯穿于人一生的理念对学历后教育的影响,就像俄国十月革命带给了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衔接的理论之基。

1.2 终身教育与人的闲暇时间紧密联系――学历后教育发展的可能。传统观念中,教育就意味着学校,意味着性质特殊的、用课程、方法和专业人员体现其内容的一种活动。朗格朗对之提出批判,认为,如果教育要在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就需要使它突破学校的框框,使它占据人类活动的全部,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他认为,"人在闲暇问题上最难但又最重要的训练,无疑是要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地用于工作和休息,用于集体生活和独处,用于学习和娱乐。"因此,朗格朗主张,必须要有为了闲暇而进行的教育,人们必须作好准备并接受训练,以便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也必须在闲暇时间向人们提供教育。

终身学习与人的闲暇时间相连,学历后教育才有了实施的时间和可能。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沟通,切合了终身教育需要与闲暇时间紧密联系的特点,为人的教育和学习找到更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在提高自学考试质量的同时,为个人节约时间成本。

1.3 教育中蕴藏着财富――学习者的动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终身教育应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才称之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要发挥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人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职业和工作需要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它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即终身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育将承担双重任务: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标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重申了《学会生存》中提出了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总之,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四个学会,终身教育对于人而言才是最大的财富。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动机变成参与学习。

2.系统科学思想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提供方法论基础

以一定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定系统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论,其中通过对系统的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科学。

2.1 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作诠释。①系统与要素。元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系统的元素中,有的是不宜再作分解的且必不可少的部分,被称为要素。②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关系即系统的结构。功能是系统目的得以实现的效果,是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它表达了目的的系统的活动,是与结构相对应的范畴。③系统与环境。系统作为一定的有组织的整体,总是相对独立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每一系统都是时空上有限的存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客观依据,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④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的基本关系,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分析可以很明确地划分系统的边界。

自学考试的内部系统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放、质量保障、内部管理体系等,要素的功能发挥关系到整个自学考试的质量。当然,自学考试也与作为它的外界环境的其他教育形式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恰好是与外界进行交换、共享资源以达到生存的表现,诠释了沟通衔接存在的可行性。

2.2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提供方法论基础。我国最初接触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论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曾有人称之为旧三论,因为随后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现在人们讲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这些理论的总和。

一般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原理,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为基本原则。耗散结构理论即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突变理论。突变理论是一门有着系统研究背景的数学学科,在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与突变等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对丰富系统科学做出了较大贡献。协同学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既关注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也关注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结合起来。

系统科学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为我们探索世界图景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其核心思想包括:一个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于其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整体的运动待征,只有在比其要素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描述;整体与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学考试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组成我国的教育形式体系,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衔接,重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促进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教育资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参考文献:

[1] [法]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2] 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宋微、程艳、崔蓉.终身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策略[J].成人教育,2008(10).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以人为本;教学改革;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44-01

APreliminaryStudyontheTeachingReformeof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MA Wan-zhengYU Qun-yingZOU Hai-mingLI Fen-ruXIE YueWANG Y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with stronger theoretical property and practicality.If only we insist on combi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bilingual teaching,student-oriented,we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studying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applic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human-oriented;teaching reform;bilingual teaching

环境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EIS)是以环境科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浅析环境类专业“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建设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为基础,而且还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数学和统计学(地球统计学)、数据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测量技术等紧密相连,而最新的EIS 还集成了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e)和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等最新的技术[1]。

EIS是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取得快速的发展,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加深,笔者认为许多高校虽然开设该课程,但对其教学方式,尤其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部分做的不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根据安徽科技学院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精神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应用能力的要求,建立基于实验、双语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主的EIS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EIS的课程简介

EIS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利用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环境遥感、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保护系统的开发,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其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了解环境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并能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开发设计,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2EIS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并结合实验,使学生基本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的途径及其应用,并培养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环境信息系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3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

EIS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课后安排适量的上机练习,从而使该门课程的教学达到其目的,即了解环境信息系统基本原理,掌握两类环境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使用方法。

实验课是以应用为主的课程,经过对实验的精心选择,该课程的实验主要以学习Mapinfo软件的基础和应用为主,涉及的具体内容为:Mapinfo的基本操作、屏幕跟踪栅格矢量化、选择和查询、地理分析、专题地图、地图的输出及二次开发、专题图制作等主要实验内容。经过大量实验课程的进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计划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但是,考虑到双语教学改革开展的时间不长,多年汉语环境教学下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安徽科技学院的教师一直在寻找切合当前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课程初期采用汉语讲授,中间对常用的专业术语采用汉语和英语共同讲解的方式,伴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加大英语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思维,以达到双语教学目的。这样,在已经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在个别EIS专业术语听不懂的情况下,也能大致听懂双语教学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等教学的研究中,近几年出现较为先进的思想,如“通识教育”、“以人为本”[1-2]等。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助于广大师生离开“以教学为本”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真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44页)

正成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阶梯。此类先进的教育思想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在环境系统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如何学、为什么学”,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是“我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体现“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3]。因此,研究“以人为本”的EIS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在EIS方面的教学水平,并作为其他类似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EIS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对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高校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4]。

总之,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地改革,可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5]。

6参考文献

[1] 孙水裕,王孝武,王雄.浅析环境类专业“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05-107.

[2] 刘歌红,杨璐.以人为本:分层次复式教学的内涵及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196-198.

[3] 祝新宇.现代教育质量观的重塑[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