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的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助餐这种形式被人们所热衷。凡是去过自助餐厅的人都能体会到,在这个地方用餐,在提供的食物中,能最大限度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还可以品尝自己没有吃过的食物。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自助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提供给学生各种美术工具、绘画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工具,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题材需要进行选择,进而体验学习美术的快乐,达到学习美术技法、创作绘画作品的目的。如,低年级选择各种美术工具学习创作;高年级在新授课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每个环节都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要求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自看课本、自想问题、自我实践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想、听、视、做、动、议”等形式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在“自助式”的课堂模式的师生交往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友善与友爱,学生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特色菜――“主题式”教学模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习俗习惯,这一点也体现在人们吃的习惯上。随着各地人才的流动,必然带来不同地方文化的汇合,各地具有鲜明特色的菜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街头巷尾,人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
“主题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中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欣赏、创作美术作品,探究相关美术知识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对与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并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如,在学习《复制与传播》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收集相关年画信息,如,雕版印刷、年画、门神等相关知识点。通过欣赏分析交流年画在色彩、题材、构图方面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门神。模仿古人课本剧表演――整节课上围绕“年画”这一主题进行相关活动,让学生对“年画”这个词有深刻的理解。
三、烧烤――主动探索、个性创造模式
去吃巴西烧烤或者韩国烧烤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品尝异国风味,能亲自动手烧烤才是最大的乐趣。
“探索、创造”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教学《画味觉、画触觉》一课,教师进入教室后神秘地说:“我们教室里都有些什么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那看不见的还有些什么?”“噢!我知道啦!”一位小男孩急不可待地举起了小手:“是空气。”“空气有什么特点呀?”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空气是什么味道的呀?”“无味的。”教师在教室里喷洒了一些空气清新剂:“现在的空气又是什么味道呢?”生:茉莉花味的。师:有什么感觉?生:清新的……教师问:能用怎样的色彩和方式来表现出这种体验呢?学生尝试着用色彩来表达对这种空气的感受。通过嗅觉来触发学生的感受,从而迁移对空气的体验,并通过美术语言进行传达和表现。当然,还可以通过触觉、味觉的感受来丰富视觉的感受面和切入点,都是非常有效的。
四、洋快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思想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其中自然少不了饮食文化的相关描写。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对考究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现象与发展现代饮食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1《红楼梦》中的饮食
由于《红楼梦》的主要活动背景是世家大族贾府,自然免不了饮食的讲究与排场。其中出现了许多种目繁多、或真或幻的饮食,展现了清初社会的饮食习惯与文化风向。
1.1种目繁多的饮食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饮食种类,大至宴会酒席,小至甜点果品,作者都有或详细,或简略的描写。把这些饮食种类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菜肴、面食、奶制品、野味、粥饭、生烤、点心、蔬果、酒茶和补品。这些种目繁多的饮食组成了《红楼梦》的重要部分,其中如腊八粥、花样小面果子、糟鹅掌、鲟鳇鱼、合欢汤、绍兴酒、朱橘和燕窝汤等,都充分代表了那个时代流行的饮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或真或幻的饮食
按照饮食的种类可以将《红楼梦》中的饮食分为诸多种类,但这些饮食并非全都真实可考,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从这方面,可以将其中的饮食分为现实存在的饮食、不可考的饮食与虚幻构想的美食三大类[1]。其中现实存在的饮食就是能在现代社会或者历史记载中找到或有迹可循的饮食,如姜汤、香芋、火腿炖肘子等,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反映。不可考的饮食则是指现代社会不存在,历史典籍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的饮食,如《红楼梦》书中的“茄眷”,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也找不到相关记载,但书中对其做法有详细记录,这可能是被历史湮没的饮食。虚幻构想的美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美食,如“万艳同杯”,其制作原料包含“麟髓凤乳”,这显然是作者虚构的,并取“万艳同悲”之意,实则是表达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
2《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思想
2.1礼孝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求与讲究,其代表的更是传统礼孝思想,这种礼孝思想是我国现代饮食文化的核心思想。饮食文化的礼孝思想,就是通过饮食传递礼和孝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数千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饮食文化,在这套饮食文化中,饮食本身并非重点所在,其重点在于礼和孝的表达。所谓礼,是在饮食宴席上以礼待人,如以茶待客,主居上座、客居对座,邀客先食等,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缩影。至于孝,则是长辈居上,长辈先食,长居主席、幼居次席等,更可以由父子关系演变为君臣关系间的忠。《红楼梦》中贾府的日常饮食及大型宴会都很详尽地表现了这种礼孝思想,如荣国府举办生日宴席,宁国府的贾宝玉参加宴会则是属于客人[2]。
2.2美学思想
无论古今中外,其饮食文化中必然会包含对美的追求,都会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美学思想,经常说的“美食”一词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但《红楼梦》对饮食的美学追求远超于此,除了色、香、味之外,其饮食还着重质、形、器、序方面的尽善尽美。所谓质,是指饮食的食材必须要注重质量,优质的食材是优质美食的基础。形则是指饮食的外形,诱人的外形与饮食的色一样吸引人。器就是在注重饮食本身的同时,对盛装饮食的器具也要有要求。另外序指的是上菜顺序,即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点心都是有讲究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食欲,使人吃得开心。
2.3养生思想
养生是我国非常古老的思想,最早的记载当属《史记》中的彭祖,相传其活了八百余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的人。当然,《红楼梦》没有这种玄之又玄的记载,但其中饮食文化传递的养生思想也是很浓厚的。首先是关于中医的描写,中医向来是以养生为主,多以食疗养生,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食疗养生的情节[3]。贾府的人非常重视养生,经常食用含药用价值的食材。除了常规养生之外,甚至出现了以食疗疾的情况,如以净饿治疗伤风咳嗽,贾宝玉以玫瑰卤子辅助活血化瘀等。这种种饮食现象都体现了《红楼梦》一书中饮食文化的养生思想,是曹雪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
3结束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容之广泛深博,已得到了诸多学者与读者的研究,而关于其中饮食文化的研究更是不曾间断。通过对《红楼梦》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饮食风貌,还原当时社会现象,并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锦上添花。《红楼梦》饮食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内涵,更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描写大量饮食文化的意义所在,研究并学习其中的精华,对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郎与.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92-93.
[2]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2.
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
人类的饮食活动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意识之上的,但是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却并非仅仅基于生存的因素。孔府饮食文化则是由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确切地说,孔府饮食文化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
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完整系统的饮食理论体系。孔子两千多年前的饮食言论,是后世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所在。孔子有关饮食的言论主要被记录在《论语・乡党》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觚不觚,觚哉……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段完整地关于饮食要求的论述,它从食料的选择、食品的加工、烹饪的火候、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进食过程中的食量、酒量、礼仪规矩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规定。
孔子的后代,在历时两千多年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先祖的饮食训导奉为圭果,无论迎迓“圣驾”举行的华筵,还是节日宴欢、日常膳食,无不以此为标准。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起,一直被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最高的思想准则。为此,他本人也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尊崇和加封,直至被抬到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最高境地。“圣人”后代便自然承袭其祖宗荫德,享受到封建社会的最高礼遇。尤其自唐宋以来,随着全国尊儒尊孔之风的盛行,统治者在孔子的古宅曲阜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和孔府,许多帝王、公侯亲自到曲阜朝圣、祭祀。其规模日益扩大,次数亦愈加频繁。在祭礼活动中既要准备充足讲究的食物供品,同时还要为前来祭孔的帝王、官员及“衍圣公”家人准备丰盛美味的食品。这是促进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官府或家庭都不能与之相匹。
有着“同天并老”之称的孔府,自明清以来,自称“钟鸣鼎食”之家,平时过着美酒佳肴的生活。这种奢侈的生活基础,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自明朝以来,仅由皇帝钦赐的祭田、学田、私田,多达一百余万亩,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37个县市,这些田地是可以世代继承的,这在中国古代是独一无二的。孔府每年通过高额的地租、村集贸易税、高利贷以及其它种种额外的盘剥得来的钱财,使孔府每年都有巨额的收入,充分保证了孔府的经济来源,这是孔府用以维持日常生活及一切饮食活动和各种挥霍消费的物质基础。
孔府又称为“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裔承袭居住的地方。其浓厚的文化背景堪称天下第一。这里是名符其实的“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府第。在这种历史的氛围中,无论是宴饮的礼仪规格还是菜点的命名,或是从规格讲究的祭孔活动到“衍圣公”的日常饮食活动,无不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孔府饮食文化独特的美学风格。孔府菜的命名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怀抱鲤”、“带子上朝”等。其中许多菜点的形成和流传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因而带有浓厚的文化痕迹。
尽管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决定的因素却在于孔府历代厨师及其他食品制作工匠的传承和创新。孔府菜点、孔府家酒、孔府宴席等的制作均是由长期在府中服务的厨师和其他各类工匠辛勤劳动的结果。就拿孔府菜来说吧,它是经过千百年来数代厨师的辛勤劳动,在孔府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承古创新,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孔府烹饪。他们当中,有的世代在孔府中服役,父死子承,累代相因。事实上,孔府饮食文化虽然形成于素有“道德文章”之誉的“圣人”府第,但是其真正的创造者却是无数不见经传的庶民百姓,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孔府饮食文化。
孔府饮食文化的价值取向
孔府饮食文化在古代的社会中,毕竟是远离大众的贵族饮食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宫廷饮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孔府饮食文化又是一种家庭色彩浓厚的饮食活动,因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的民间特点,这就形成了孔府饮食文化雅俗共赏的特色。
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克己复礼”、实现“礼治”。即治国安民施之以礼;社会秩序用之以礼;祭天祀祖彰之以礼;即使日常生活、便宴小酌也加以规范。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孔子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孔子的后裔也不可能实现。但“衍圣公”府是一个“诗礼传家”的门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饮食尤其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府饮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至于宴饮中的等级制度、长幼之序、亲疏观念、尊卑意识等,在孔府宴席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衍圣公”因享先祖的余荫而得以显赫百代。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有很多,唯独孔子享尽殊荣并福及后代,这显然与他治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孔子生前却因种种原因而不得志。正是基于此,孔子后裔对历代帝王所给予的恩宠无不感恩戴德,并借助各种形式加以表达感激之情。其中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借助饮食活动来歌功颂德、炫耀尊荣。例如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形式上是为了纪念“圣人”所为,实质上不过是借以炫耀孔子世家的尊荣与显赫,同时又竭尽心力表达孔氏家族对皇帝的忠诚。孔府菜中有些菜肴的命名,更是直言不讳地体现了这一点。诸如“带子上朝”、“一品寿桃”、“诗礼银杏”、“御带虾仁”等其歌功颂德、炫耀显贵之用心显而易见。
孔府虽然是古代社会中一个至高无上的贵族官郾,享受“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但孔府毕竟还是一个家庭,因而在其饮食活动中又充满了许多生活的情趣,这就形成了孔府饮食文化多彩多姿、雅俗共赏的多向性特点。豪华高贵的筵席可以用来迎接“圣驾”的临幸,其山珍海味无所不具。但是在孔府主人的日常生活中,却并非全是珍品海鲜。粥饭面食、豆腐野蔬,乃至腌莱渣菜亦为“衍圣公”所食,毫无奢侈饕餮之态,充盈的是日常精雅之趣。因此,在孔府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觅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的饮食思想中,提倡科学饮食,强调食养效果,重视饮食的时与节、量与度。在孔子看来,食是养怡人生、保健身体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后代亦以此为要旨,从食品、菜肴的制作加工到食物的配合以及饮食的环节,都非常讲究。食品有荤有素、有软有硬、有干有稀、有酸有甜,五味俱全。至于四时的变化、饮食的搭配,在孔府都是有规律可循。
汉朝
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
约公元前150年豆腐“炼”成
相传当时淮南王刘安好道术,以求长生不老。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歪,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嫩的豆腐。
约公元前150年形成三餐食制
先秦时,一般只吃两顿饭。到了汉代,统治阶级的饮食变为一日三餐或是一日四餐。这与自秦以来建立的皇帝早朝制度有关。而至于老百姓,一般还是一日两餐,最多是早上加一顿“寒具”(小食品)。
约公元前140年引入外来食材
这一时期饮食丰富起来,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黄瓜。黄瓜原名叫胡瓜。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在登基做皇帝后,就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在午饭时,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臣:“卿知此物何名?”臣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黄瓜也由此得名。
约公元100年面制品兴起
汉末在“甑”的基础上发明了蒸锅。这为加工发酵食品提供了方便,发面术开始被用来做蒸饼,即类似于今天的馒头。
约公元50年提炼植物油
东汉时期,随着西域食材及饮食文化的丰富变化,食材获取的方式和烹饪方法也产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汉朝人学会了提取植物油的方式,相比在此以前使用的动物油。植物油更便宜,口感也更佳,这一时期的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更为合理,成为上至官吏,下至百姓日常烹饪的主要选择。
西域之路食材之变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关键词:中餐菜谱 口译 英语
1.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漫长的饮食美学的历史传统,中国菜肴的名称一向追求一种美的意境,通常使用“色、香、味、形、质、养、器”等元素将美学意境具体化,而这也成了口译解码的难点。西方游客绝大多数都秉持 实用主义的理性饮食观念,不论菜肴的色、香、味等如何登峰造极,营养健康卫生一定是最重要的。在西方宴会上,虽然也非常重视餐具、原料、服务等因素,但是菜名始终极为简单,意思明确,没有任何感彩,只要列明主要材料和烹调方法即可。
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宏观、模糊、纤妙,难以把握。中国的饮食更加倾向于艺术性,菜肴的名称往往会联系到文化名人、宗教哲理、寓言传说等,口译人员必须在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量抓住问题关键,快速排除干扰信息,而将意味深邃的中餐菜名翻译成西方游客能够明白理解的菜名。
2.中餐菜谱英译的基本特点
译事三难“信、达、雅”,实为翻译经验之谈,也是翻译应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在中餐菜谱的英译中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一般说来又要因地制宜,适时变通。如在宴会上或餐桌上口译时,译员就无法去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而使译文达到“雅”的境界。此时“信”和“达”就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要“准确”、“忠实”与原文的英译。当然,还要兼顾“通顺”与“迅速”,不然,等你结结巴巴地译出来,恐怕“黄瓜菜都凉了”。笔译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简洁”的要求。这是因为菜谱的印刷、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简言之,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口译时如时间允许,特别是在外国客人点菜时可抓住时机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菜肴的营养价值、民俗风情的背景知识,额外撒点“文化作料”,提起外国客人的食欲,达到活跃气氛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
3.中餐菜谱英译的方法
在明确了中菜与主食英译的基本特点之后,即“直入主题”,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掌握了主动权。那么对五花八门的菜名,具体英译时应该如何下手呢?在此归纳了六种英译方法供读者揣摩和参考。
(1)直译法
烹调法+原料
烹调法是指中国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译时把对应的制作方法译出来,再以该菜的主要原料为中心词就可以了。示例如下:
炒肉(Sauteed(Stir-fried)Pork Slices)
炖牛肉(Stewed Beef0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鸡蛋(Fried Eggs)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白灼海螺片(Scalded Sliced Conch)
(2)直译+释译法
顾名思义,英译时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然后再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示例如下:
狮子头 Lion’s Head---Pork Meat Balls
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3)意译法
a.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为中心词,有时捎带把烹调方法也译出,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作料构成的短语即可。
示例如下: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鼓桂鱼(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b.作料+原料
此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译出。示例如下:
咖喱牛肉(Ccurry Beef)
怪味鸡(Multi-flavored Chicken)
c.以“实”对“虚”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该法也是意译法的一种。其方法是舍去中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译出。示例如下: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龙虎风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译部分中菜名与少数主食,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处故借彼之法为我所用。译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盖浇面(Chinese-style Spaghetti)
饺子(Chinese-style Ravioli)
spaghetti和ravioli两词均源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分别与我们的“盖浇面”和“饺子”非常相似,外国人都异常熟悉。
(5)音译+释义法
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使英译文保留点“中国味儿”。示例如下:
包子(Baozi Stuffed Bun)
饺子(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馒头(Mantou Steamed Bread)
(6)“随机应变”法
原料+地名+Style
应用此方法可以灵活地处理一些难以对付的地方风味特色菜名。英译出原料名后,再稍加“点拨”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湖南肉(Pork Hunan 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 style Pickles)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餐菜名的口译要遵循“准、顺、快”的原则要求,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原料和烹饪方法,如果现场时间允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菜肴背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运用在口译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