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诚信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质量功能展开,课程体系,质量屋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院校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优化现有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各大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独立学院表现的更为突出。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将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简称QFD)理论优化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管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一、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成
QFD要求产品承制者在听取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和需求后,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将顾客需求进行量化,采用工程计算的方法将其一步步地展开,将顾客需求落实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最终在研制的产品中体现顾客的需求,同时在实现顾客的需求过程中,帮助企业各职能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使他们之间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1】。本文将QFD理论应用到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中,并结合独立学院特色,提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屋(MECSHOQ)模型,使所得到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基于QFD理论建立如图1所示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模型。通过MECSHOQ的基本框架,输入必须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得到输出信息,从而实现需求转换。
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MECSHOQ的构建
(一)能力需求矩阵的建立
在确定能力需求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数十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现就业单位和潜在就业单位进行调研,同时利用学校资源精选二十名信管专业杰出从业者进行访谈,并结合国内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权威机构相关调研报告,确定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牢固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良好的学科专业技能、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等23种专业能力方能满足顾客(组织)的要求。采用亲和图法(KJ法)对需求进行整理,将需求类聚为7类,分别为:信息搜集分析能力(C1);信息平台应用能力(C2);信息技术研发能力(C3);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C4);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C5);自学和创新能力(C6);良好的适应能力(C7)。采用德尔菲法德思想,选定15位专家对上述7项能力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排序过程中对某一项能力的重要性可采用公式(1)进行认定;当结果趋于一致时,设定矩阵A的相对重要性标度aij,按公式(2)计算各属性的相对权重Ki;并按公式(3)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1(0.15)、C2(0.17)、C3(0.23)、C4(0.09)、C5(0.17) 、C6(0.08) 、C7(0.11)。
Index=(100×Nl+75×N2+50×N3+25×N4+1×N5 )/Nall (1)
(Nl、N2、N3、N4、N5为 高、较高、中、较低、低人数;Nall是所有反馈意见专家的人数)
n=6;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CR为一致性指标,当CR小于等于0.1时,任务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RI为修正值,取RI=1.45.计算得CR=0.013,一致性符合要求。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确定
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其他院校的开课情况,对我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得到以下6个专业课程模块:P1通识教育模块;P2专业基础模块;P3学科理论模块;P4专业技能模块;P5专业拓宽模块;P6专业实践模块。
(三)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的关联度、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的确定。能力需求与课程模块关联度表示0(不相关)、1(极弱)、3(弱)、5(中等)、7(强)、9(极强)。课程模块间关联度的设定强正相关(数值为4)、弱正相关(数值为3)、×弱负相关(数值为2)、Ⅹ强负相关(数值为1)。
(四)评价矩阵的搭建
评价矩阵式用来评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满意程度。研究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矩阵时,选择了数家用人单位分别对5家(包括本校在内)同类院校(S1、S2、S3、S4、S5)信管专业毕业学生按1(极不满意)、3(不满意)、5(一般)、7(满意)、9(极满意)的评分尺度进行评分,然后求取用人单位对这些院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各项能力需求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矩阵的顾客满意度,结果得到评价矩阵列入图2中。
(五)专业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
课程模块的质量设计实质是课程学分分配。这里以课程模块的权重、模块学分资源限制以及领域专家经验为依据进行课程学分分配,如图2所示。
能力需求和课程模块间的关系矩阵计算,可由式(4)计算;
式(4)中,umk为能力需求(m)与课程模块(k)之间关联度;Pjk为第j课程模块可第k课程模块之间的关联度。
各课程模块权重系数(qk)计算依据式(5)完成,计算结果列入图2中。
式(5)中,wm为能力需求m项的重要度值。
三、结论
本文立足专业内涵和独立学院实际,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利用课程体系MECSHOQ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了优化后的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与之前课程体系相比在课程内容整合,学生知识面拓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选修课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该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将能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信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直接匹配。
参考文献:
[1]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
[2]周兰花,曾富洪等.基于QFD理论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8-21.
关键词: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LXY20120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独立学院作为国家三本批次录取的学院,因为生源成绩比二本要低,所以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比一本、二本学生要弱些。同时,独立学院在1999年才逐渐出现,较为年轻,并且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还都依托于母体,课程设置仅仅在母体的基础上做出细微调整,这显然不符合三本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其在设置所开设的课程时,一方面要有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总体原则,沿着职业需求、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的思路,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适合各学院的学科教程,优化IS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2004年4月,经湖北省教育厅同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长江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我院管理学部的本科专业,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且录取学生的数学功底相对比较薄弱,在办学经验、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经费来源较公办的省属一本、二本院校也明显稍逊一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优化课程比例结构。由于本专业涉及到以下三大学科:①经济学;②管理学;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我院管理学部主要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对经济类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专业体系和课程设计上应该在包括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凸显专业优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对应的课程,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
(二)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当前社会、企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人员,主要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研发、进行系统集成和分布式处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人员,包括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如咨询顾问、CIO类,从事售前售后服务支持、ERP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侧重于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等;三是电子商务类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实施,侧重于Web技术。对于第一类人才,专业程度较深,偏重于计算机,应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来培养。对于后两类人才强调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求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性技能,社会对这类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因此我院信管专业也应着重培养这两方面的人才。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架构,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增设实践技能性的课程,并参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程序员等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
目前,我院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设置中包括了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我认为我院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模块设置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模块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课程没有设置,模块课程不够完善。如信管专业必备的一些基础课程,像C语言、操作系统和一些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在基础模块中皆没有设置;二是模块与模块之间比较混乱,联系也不够紧密。比如,经济数学应属于公共基础课,却设置在学科公共基础课中。而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设置也趋向于分化,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信管专业的课就是简单的管理与信息课程相加,学完了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三是选修课程的设置没有较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缺乏一定的特色。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和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以下课程设置的五大模块:
(一)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本模块主要是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如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及思想政治、外语等。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身体、思想、人文、社会、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我们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应加强经济管理类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及其应用、财务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但对于信息基础课程也不容忽视,如操作系统、C/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
(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201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成立课题组,并研究和设计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共设计了12门课程,包括6门核心课程和6门推荐课程。其中,6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我认为应把这六门核心课程全部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对每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加强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强化信管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四)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中,主要设三个特色方向:硬件维护和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管理方向、电子商务方向。在第一个方向中,主要针对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的工作原理,使用故障的排除等动手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方向中,主要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经济学、信息组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检索、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在第三个方向中,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站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软件工程、J2EE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并在生源还较少及师资力量缺乏的初级建设阶段,在院系专业课程的交叉点方面,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使各个专业的选修课公有化,为我校信管专业学生服务。
(五)独立实践模块。在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主要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考虑到我院管理学部在ERP沙盘模拟的特殊优势,我们可以尝试让ERP沙盘模拟的课程设计成为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培养信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本文在参考各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特色成果,结合我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的五大模块。但在课程的具体开展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的工作要做,笔者将继续努力研究,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促进我院信管专业的快速发展,使我院信管专业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也可以给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
1整合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
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信管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将计算机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算法综合设计,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用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及C语言编程;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综合设计,开设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让学生学会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建议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开发技术,在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必要知识储备之后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高级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术,与就业崗位无缝对接。这十一门课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信息学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
2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研究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核心课程为主导(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以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为导向,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部分较好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的规划”,课前由任课教师在吉医在线学堂上建立班级,布置在线教学内容,学生在线观看视频,将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班级讨论组中,然后教师总结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反馈的疑、难点,在线下课堂中再次进行剖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后学生完成在线知识点测试,教师根据吉医在线学堂的成绩分析统计功能再次总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其带到线下课程中强化练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教学,虚拟和现实教学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在线学堂的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组中的反馈及线下课堂的交流,及时地梳理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Web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学院积极组织开设与信管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各种软件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层次,初级实践。主要指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任课教师依据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近两年信管专业学生在吉林省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层次,中级实践。主要采用课程设计模式,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选用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实用性的小型系统为课题,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每学期两周的综合实践周,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反思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高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兴趣小组、与公司合作软件开发和参加学科竞赛,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和“互联网+”等赛事,意在历练学生的量化执行能力,算法分析能力,设计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竞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层次,专业实习。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北京、成都、沈阳等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途径,让信管专业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基本技能和职场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及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41教学活动方面
一是注重备课制度,每学期开学课程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根据所讲期班学生特点和专业培养需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二是坚持听课制度,同行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定期的教学研讨会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便于及时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坚持观摩和试讲,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试讲,要求教师一方面熟悉课程的知识脉络,更好地把握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加强课程设计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观摩活动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42教师培训和进修方面
加强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将教师派到专业建设较好的高校去学习,到专业对口企业去进修,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引进校企合作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授课,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43建立“传帮带”教师培养机制
为了延伸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成果与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课程组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教研室实施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青年教师跟班听课,积极参与到高职称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中,使青年教师在不断的历练中各项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5搭建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
整合了课程中的各种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站中包含了计算机开发技术类所有课程,分别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样题、经典程序算法动画、重难点知识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在线学堂,供学生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讨论组中,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请教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共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调试优化的方法,形成分享合作的在线学习环境,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以往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期末试卷内容占到60%,个别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占20%,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之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期中考试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包括实验课堂的电子档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参加竞赛获奖情况),而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要求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期的表现进行量化,使其成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广庆,翁苏湘,方胜吉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5)
[2]李广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编号:JGJX2015C84);吉林省教科办(项目编号:GH150419)。
[作者简介]李莹(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教法研究;李广庆(198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GIS;上机实验;高校教学
引言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讲演,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戈尔在讲演中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1]。戈尔关于“数字地球”的这些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与响应。21世纪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数字城市、电子政府等词汇与理念开始深入人心。2004年8月,地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美国劳工部并列为三大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2]。我国在这个世纪初以来,也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优秀教材也不断出现[2-4]。
笔者从2008年开始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本科生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为跨专业全校性选修课,研究生则为全英文教学的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从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来看,文理工兼具,层次也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课堂上机实验的设计对于这两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以这两门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为例,围绕课程上机实验的设计与探索,谈些体会,以飨读者。
1 知识背景与课程定位
据统计,地球上有超过80%的数据与空间相关,而地理信息技术是空间数据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将地球上各种资源信息可视化表达、存贮、分析以方便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的工具[5]。这里谈及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为3“S”,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其中,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并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6]。RS 与GPS 是两种重要的空间信息采集工具,是GIS重要的数据源。
由以上可知,地理信息技术是与计算机、地理学等学科相关性很强的一门实用型技术,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GPS导航定位、利用谷歌或百度上的电子地图进行相关空间查询等。事实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仅仅是地理学,已被应用于卫生、交通、林业、房地产、旅游、农业等各行各业中 [7-8]。世界最大的GIS软件公司环境系统研究所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ESRI)的创建者、总裁Jack Dangermond说过,GIS的应用仅受限于使用者的想象力。也因为这样,从2008年开课以来,学生选修这门课的积极性较高,不论他们的专业背景是历史、音乐、哲学、英语、或是化学、生物、建筑、机械自动化与计算机等。表1列出了2010-2011年开设的本科生全校性选修课和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两门课的选课学生的专业及人数构成情况。
表1 选课学生专业及人数构成
由表1可见,两门选修课,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这给教学与上机实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无论是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或是全英文授课研究生选修课,本课程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即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成果,如GIS在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等,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数字 地球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2 课程设计与上机实验教学方案
围绕上述课程开设的定位,进行了课程的整体安排与上机实验教学的设计。表2为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课程的整体设计。由表2可见,涉及到GIS、RS软件实际操作与课程作业的第4、7和8讲,占整个课程课时(36课时)的近60%(22课时),这是出于该课程实用性较强,需有足够时间保证上机的考虑。
表2 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课程设计
基于同样的思路,开展了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的课程设计,详见表3。由表3可见,有关ArcGIS软件学习的时间占用了20个学时,并进一步设计了两个有关GIS软件的课程实践(作业),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及完成课程作业。
表3 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之课程设计
在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能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前提下,基于课程的定位,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功能,进一步设计一些能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感兴趣的上机内容。表4进一步给出了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4讲(表3)的上机实验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本科生教学所涉及到的GIS软件为MapInfo和ArcView两个较易上手,界面友好同时对机房的硬件要求不高的桌面式GIS软件,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3]。
表4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第4讲上机实验设计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空间数据采集(数字化)与编辑、属性数据输入与管理以及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的GIS软件操作,从课程难度上也较适合于这些跨专业(文理工兼具)的本科生。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表3所列的第2-10讲“ArcGIS软件学习”的上机内容进一步展开如表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及上机条件的改善,学习的GIS软件为ArcGIS,主要的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2]。该教材有中文导读,其它内容包括上机说明都是英文,是现有较适合作为GIS英文教学的教材。在实际授课中,针对每一讲,采用“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上机时间。
表5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第2-10讲之上机实验模式设计
由表5可见,尽量课时有限,但基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考虑,通过这样的上机实验设计,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制图、简单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等空间分析,并学到了一些高级的空
间分析,如地形分析、水文分析等以及GIS模拟。
3 期末课程作业设计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对于这两门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如果在期末用闭卷考的形式,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原理、概念,则有悖于课程的定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的开放式课程作业的设计,来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的情况,从学生提交的作品来评估教学效果。
对于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通过2个期末作业来评估学生课程的表现。课程作业1是“数字化厦门大学本部地图”。通过采集身边的空间数据并进行制图表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MapInfo的空间数据采集,属性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制图等基本操作。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并建立了不同的空间图层,如道路、林地、建筑用地、湖泊、草地等图层(见图1A)。课程作业2是专题地图制作“中国人口分布图”,通过该作业,评估学生应用ArcView进行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图1是这两个课程作业的学生作品。
图1 本科生课程作业(A-作业1;B-作业2)
由图1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周边地理事物进行数字化与制图表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课程作业设计,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厦大校园地图制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同样采用课程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作业1是有关创建GIS数据库及地理制图。其中的制图包括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制作。通过开放式分组(按学生所在国家)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从网上获取各种相关空间数据的数据采集方式,并进一步编辑与地理制图。作业2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与模型结合估算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量并表达其空间分异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该作业涉及到表5中的第6、7、8、10讲的内容,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并通过GIS项目练习对GIS的空间分析与地理表达有进一步的认识。图2和图3分别是来自美国与喀麦隆的两位学生完成的两个作品。
图2 研究生课程作业1之学生作品
图3 研究生课程作业2之学生作品
从图2-3可以看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软件技能。值得强调的是,图2作业是本科专业是生物学的美国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相关空间数据图层,包括行政边界、河流、道路、人口等并完成制图的,来自韩国、喀麦隆等地的学生也完成了他们各自国家专题地图制作,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作品。显然,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设计会使他们产生能用所学的东西制作自己国家地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以致用。课后来自不同国家、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该课程的实用性强,能学到一些“超出预期”的东西。
4 教学心得与体会
通过三年多的跨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如下教学心得与体会:
4.1 联系实际并明确“学以致用”的课程定位。通过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并联系身边有关空间数据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是解决研究问题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常用工具,有效地减少了跨专业学生对这个从未曾接触的软件工具的陌生感。进一步地从实用性的角度进行课程、上机实验设和课程作业设计,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4.2 “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这种实用型技术的教学是有效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概念介绍很晦涩难懂,在简要地对重点概念与原理介绍之后,通过给学生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上机练习,完成特定任务,在课堂上有成就感,这很重要。课程设计上要保证学生有较多的上机时间。
4.3 课程评估宜采用开放式的课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交作品,而非闭卷考试。通过进一步的上机操作、复习相关内容并完成作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一实用型技术的基本功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Core A.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th Century. Given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1998
[2]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06
[3]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2003
[4]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6.
[5]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张玉珍. 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台湾海峡,2003,22(1):79-84
[6]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本次调查结合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汽车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交通学院及生物学院五个工科学院工科研究生展开,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其中包括男生206人,女生85人;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272人。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集中在工科研究生群体对诚信概念的认知情况,身边的诚信问题,诚信意识的影响因素,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结果及分析如下:
1.1 工科研究生对诚信概念的认知情况
我们对工科研究生身边存在的诚信问题进行了调查,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工科研究生中有55%认为身边存在诚信问题,而45%的人认为身边没有诚信问题存在。同时,我们调查了大家认为自己对诚信的概念是否清晰,结果如图2所示,有86%的受调查工科研究生认为自己有清晰的诚信概念,而其余14%则认为自己没有清晰的诚信概念。而当回答“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您认同以下哪些观点”时,62%的人认为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工科研究生对诚信概念认知良好并且对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尽管如此,工科研究生身边仍存在不少诚信问题,这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别应当是引起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乃至社会足够重视的问题。
1.2 工科研究生身边的诚信问题
1.2.1 工科研究生群体诚信问题概况
当回答“在同身边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是否遇到过诚信问题”时,58%的人表示很少遇到身边的同学出现诚信问题;30%的人则表示这种情况时有发生;9%的人表示从未遇到这种情况;3%的人则表示会经常遇到,结果如图4所示。那么诚信在大家选择共事的对象时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对于如何看待共事对象的诚信问题这一点,我们的调查结果如图5,43%的人选择若存在诚信问题,坚决不与之交往;15%的人认为不管其诚信与否,有能力就行;9%的人则认为只要对我好即可;3%的人认为诚信问题不大就好。可以看出,发生工科研究生身边的诚信问题较少,而且工科研究生交往中比较看重诚信品质。这个结果说明,正是因为诚信品质在工科研究生交往中至关重要,所以工科研究生之间相互珍视自身品质,很少发生诚信问题,二者相辅相成,是构建工科研究生良好诚信环境的基石。这个发现对相关单位制定诚信教育、管理方针和政策有指导意义。
1.2.2 工科研究生常见的诚信问题
我们的调查对一些工科研究生生活中遇到的常见诚信问题,如学术不端、考试作弊、还贷失信、网络生活中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在“当前工科研究生群体中主要有哪些诚信问题”的调查中,29%的同学选择了考试作弊;28%的同学选择了学术不端;18%的同学选择了履历造假;13%的同学选择了不履行合同;10%的同学选择了还贷失信;2%的同学选择其他项,如图6显示。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工科研究生的诚信问题体现在多方面,相关培养机构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意识,避免诚信问题影响学生发展乃至更为深远的社会发展。
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学术不端现象”的调查中,33%的同学选择了实验数据造假;27%的同学选择了学术剽窃;21%的同学选择了成果互相挂名;16%的同学选择了一稿多投;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项,结果如图7所示。调查结果显示的学术氛围需要改善,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当加强管理并加强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身边同学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问题”的调查中,32%的同学选择了弄虚作假获取助学金;20%的同学选择了拖欠学费;17%的同学选择还贷失信;5%的同学选择恶意透支信用卡;16%的同学选择其他项,结果如图8所示。身边同学的经济生活的诚信问题与工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环境相符,基本符合事实,这些问题在学校和学院日常教学管理中得到佐证,确实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网络生活方面的诚信问题调查中,35%的同学表示主要体现在转载、传播虚假信息上;而选择“恶意制造谣言”和“其他”的同学各为24%;17%的同学则选择了窃取他人网络账号,结果如图9所示。网络作为当前最为流行和广泛使用的获取信息手段,是几乎每个工科研究生生活的必需品,加强网络诚信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诚信习惯是加强工科研究生诚信教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能成为诚信教育深化开展的突破口。
1.3 诚信意识的影响因素
如图10所示,在“个人诚信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的调查中,40%的人认为个人诚信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37%的人认为关系不是很大;12%的人认为关系很大;其余11%的人则认为绝对无关。可以看到对于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大家的看法不一,综合来看,受教育程度对于个人诚信有很大影响。
在“家庭因素对个人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的影响”上,调查结果如图11所示,参与调查的人中50%认为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26%的人认为影响很大;19%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5%的人则认为影响很小。从中能看出大多数认为诚信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诚信意识是个人品质的具体表现,品质是需要从小养成的,所以家庭因素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诚信意识的形成,其他因素也在其中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综合来说,诚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1.4 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当前学校的诚信教育的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认为当前学校的诚信教育一般;27%的同学觉得满意;9%的同学不满意;7%的同学表示不了解。结果如图12。从结果不难发现对于当前的诚信教育工科研究生的满意度不高,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感到满意,这说明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诚信教育仍有待加强。
针对在学校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这一措施,本次调查中统计工科研究生的意见。如图13,结果表明59%的同学认为这一措施有必要,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约束其行为;23%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可有可无;18%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属于作秀行为。调查结果说明建立诚信档案这一措施得到大多数工科研究生的支持,如果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通过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的方式加强对工科研究生的诚信管理和监督将能够较为顺利的进行。希望这能够为诚信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有用的途径。
调查问卷的最后是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询问同学们对于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革诚信教育体制的建议和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工科研究生群体中的诚信问题的意见。通过对参与调查同学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为如下几条,希望能对日后相关单位构建诚信教育和管理体系提供一定帮助。
第一,学校适当开展一些道德诚信类课程,鼓励同学参加,通过课程教育向工科研究生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诚信意识。
第二,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社会风气改革,建立透明的诚信奖惩制度,对于诚信缺失者做出相应的惩处,起到监督、警醒和引导的作用,使诚信问题成为公众问题,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第三,政府加大诚信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行为准则和规章支付方面建立诚信体制,涤清社会不良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大氛围,努力构建诚信社会。
第四,学校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于诚信缺失问题进行真实记录,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诚信品质负责。
第五,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类学生团体多举行弘扬诚信意识、杜绝诚信缺失的学生活动,并对此类活动予以大力支持,让学生向学生宣传诚信的重要性,让诚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家校园生活的话题,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从而让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