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培养方案

生态学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培养方案

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吴玉琴(1976―),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5-02

1引言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风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还在于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这就要求园林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日益提高,目前市场上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园林生态学知识、能够做好园林工程工作的人员。结合几年来园林专业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对园林的营造和管理成为需要,因而在园林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内容势在必行。

2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麦克哈格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开拓了园林设计与自然结合的风气,园林生态学在西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骆天庆调查(冷平生,2008),美国这类课程的开课率占风景园林类专业的30%以上,其中生态技术方法型课程多属必修课,生态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而我国有80多所本科院校将园林生态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园林生态学已迅速发展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有关园林生态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相关的大学学报,如赵慎等(2001)、康兴梁(2005)对园林生态学进行了界定和刍议,蔺银鼎等(2006)、冷平生等(2008)对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张永兰(2008)、张文华(2008)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另有冷平生(2003)、周志翔(2003)、刘常福(2004)、唐文跃等(2006)先后出版了园林生态学的教材。从中不难发现,总体研究过少,教改论文尤其少,教改成果过于笼统;缺乏围绕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没有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素材;缺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园林实践中的作用的示范项目,与园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园林生态学课程贯穿了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这3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制定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计划并未显示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对生态类课程不重视,认为其偏重理论;另外,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如何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仍处于探索中,没有成熟的经验。

(2)虽然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风景园林类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值得探讨。

(3)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课时偏少,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太过偏向理论知识的检查,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注重不够,能力培养欠缺提高。

(4)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没有体现出园林人才目标市场的最新变化,并且缺乏结合华南地区生态设计和工程的特色,提出相应的园林生态项目的案例和示范。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改研究,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的研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内涵,围绕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绿化生态效益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关植物生态的问题,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问题,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城市园林的生态工程,现代园林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廊道、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配置与利用。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程;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地安排实验实习内容,突出实训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实验分析、定位观察、生态网络等研究方法。充分反映园林生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如通过实验、场地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园林植物特性与应用的个体生态学的教学;实现对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群落构成的规律、植被恢复重建的原理方法的教学;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突出教材结构的发展观,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理解、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突出生态示范项目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情境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华南地区的特色,增强学生园林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能力,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3.2项目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成功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应更多地考虑依据工作而设计的项目,搞好的关键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方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训练,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方案、思路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依据设计好的项目,认真做好准备,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1)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应强调自身的创造性。

(2)以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为例。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主体,一个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作品是否优秀,植物景观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一般来说都经历从策划、方案规划、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整个过程有设计师、业主、主管部门、专家、群众、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从项目策划到设计变更的最终完善,通常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分成5个阶段,第1步:项目策划阶段;第2步:方案规划阶段;第3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第4步:施工图设计阶段;第5步:设计变更阶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了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利用工学结合对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熟悉了工作岗位环境,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走入企业后能马上融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促进了学生就业,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4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体现基础知识“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的原则。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体现就业和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园林生态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庭风.岭南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环境生态学是顺应时展需要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环境生态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环境生态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由于内容极其抽象,如果只采取单一的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如在讲授群落的演替规律这一章节时,因为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也是不断变化的,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时,一些生物就会消失,而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就会兴起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群落演替的印象。

二、结合科研及工程实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3]。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学相关内容与教师从事的科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时,笔者正好从事“重金属Cd结合机制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故在授课过程中插入该项目的研究思路、实验过程,以及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的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尽量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述概念、原理,这样贴近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水体污染及防治章节中,就学生已经实习过的汤汪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为例,详细讲解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工艺特征、运行过程易出现的问题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转变角色、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往往是分离的、零散的,不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而采用转变角色、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4]。在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态系统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自讲,使学生在自讲中学会处理教材,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自讲以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法、教材的处理、学习的重点进行评价总结。在讨论课上,教师可适当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陈述意见,畅所欲言,见仁见智。一旦提出问题后,不仅要让学生讨论,老师更要有正确的、独到的见解。这要求教师能高屋建瓴,进行恰当的点拨,积极引导;更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讨论,教师更应该是睿智的,能给学生以启发,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领悟自然的奥妙、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课堂的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才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教学管理,自主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为重点,可以采用师生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有意识地扩展与实验题目相关的知识,介绍本实验技术方法的产生过程、使用范围、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前景,使学生对其实验的技术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5]。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内容、测定方法和步骤及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用去想,思维处于被动不活跃状态,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结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要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首先,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写实验方案,自行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其次,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担任“老师”角色,来讲授自设的实验方案,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参与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如上述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制订方案,开展课堂讨论,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等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同时加以合适的评定,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应开设开放性实验如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到不少新知识、新技能,进而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结语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应该多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更要适应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精益求精;实验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泽湘,谢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08,(2):44-45.

[2] 周兵,闫小红,王新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59-160,172.

[3] 马翠欣.基于项目架构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

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3-0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1],对于刚起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建设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滨州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生态学专业作为滨州学院较早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其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较强,主要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人才,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就目前作者调研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大,这与实习质量较低具有较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改变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非常必要。作者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建设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建议,以推动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

一、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点和意义

1.生态学专业的特点。(1)培养目标。以滨州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生态学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区域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行业一线,具有解决生态环境相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方向、分重点来进行建设。(2)课程设置复杂。生态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为生物学基础课程、生态学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主,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与技术相关体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3)实践环节。目前各高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滨州学院为例,生态学专业设置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野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课程、素质拓展等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比30%以上。要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作用。针对于生态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特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从生态学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教学基地的管理、校基合作方式等方面调研,可以改变原有实践教学基地落后的管理和利用模式以及开发实用性高的实践教学基地,为生态学专业及全校高质量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策略支撑;另一方面,长而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态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野外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提高生态学专业的影响力。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不能一味地向211、985科研型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看齐,定位一定要符合地方性院校的区域性特点。以滨州学院为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相关产业和行业,从中选取合适的单位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以针对学科特点与当地代表性森林公园建立“服务和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2.利用效率不高。以滨州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目前实践教学基地有原山森林公园、泉城公园等,类型比较单一,并不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中的专家资源和硬件资源,最终学生获取的知识也大打折扣。

3.校企合作不顺畅。目前,滨州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组织学生参与与生态学有关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委派专家进行专业性讲解等,有较多的情况是实践教学基地单位积极性不高,基地指导教师配备质量较低[2-4],校企观念上没有达到共识,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竞争力,所以从另一方面加大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原则

1.急需性原则和节约性原则。针对于以滨州学院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存在较大的需求,实践基地建设必须从本专业特色出发,根据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环节例如实习来建立急需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技能锻炼的需求;另一个方面,通过建设急需性实践教学基地,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现状,突出特色的同时避免浪费,根据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建设规模。

2.与人才培养定位一致性原则。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的实践基地必须要与时俱进地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体现专业应用能力的锻炼提高与所学理论的一致性,符合专业不同课程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学习的需要,完全满足生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有效地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先进性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学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应用学科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技术能力,实现与学科发展趋势的结合。反映新型生态学规划设计的潮流,使实践基地成为生态学规划与设计的典范,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教师及对社会开放等三个层面。实践项目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进入实践基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要保证学生创新需求,设计学生专用开发性实践活动空间,为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挑战杯等活动提供条件。基地为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研究条件和空间;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实践基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基地对社会开放,接待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和社会相关单位的技术培训,从另一个层面可以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汪雪雁,胡霞,厦业鲍,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安徽农业学报(上半月刊),2011,(07):194-195.

[2]黄维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2007,(34):49-50.

[3]张万奎.以实验室为基地,培养制造业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0):7-8.

[4]吴能表,田红,黄麟,等.加强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74-77.

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增强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同时结合大学校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在生态学实验中增加探索性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切实可行的小实验。自选实验场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制实验器具等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3]。在“实验四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在校园附近选择一个植物种群,观察该种群增长过程,拟合该种群增长方程。“实验六生命表编制”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根据水蚤或落地生根的数量变化编制生命表,由学生培养水蚤或落地生根,定期观察,得到连续数据,完成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九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设计一条河流或湖泊的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施方案。在实验课中,学生积极完成实验设计内容,增加了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野外实验的工作能力。

增加了学生实验数据整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1)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加了文献检索方法的介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学习校内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的认识,提高了检索文献的能力。这样,学生查阅了大量文献,就可以对科研进展和实验设计有所了解,可以很好地准备实验和和设计实验内容,自己设计部分实验内容。(2)在实验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掌握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等,增加了学生的绘图制表能力;使学生了解和熟悉SSPS统计软件和DPS统计软件的应用,完成统计结果的显著性分析。(3)同时,在课外,鼓励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完成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写作,由固定的指导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论文撰写情况,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研究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4)此外,教师提供著名院校相关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科研动态,鼓励学生上网学习自学著名学者的科研专题,创造了班级内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生态学教学改革可以包括应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和导师制教学法三个不同阶段。所谓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用具、方法、步骤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并付诸实施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形式。在探索性实验中,实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并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答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模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师制教学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只是培养个别学生学习教学计划以外内容的一种手段[4]。在生态学实验中,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形成团队进行研究的合作能力。

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实验内容较少,应该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在生态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及实习场地的条件等,在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并尽可能让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内容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5]。目前实验课主要参考付荣恕《生态学实验教程》和杨持《生态学实验与实习》两本教材,但是本专业的生态学实验课时比较少,实验内容设计了14个实验,可以在实验课讲义基础上,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编著实验教学教材。

实验基地较少,应该进一步重视实验课的实验基地的建设。按照生态学专题设置的需要多渠道开设校外实习基地,也可整合学校环教学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和实践操作的平台[6]。目前实验课的野外内容主要在学校内以及附近的市内公园(杏林湖公园、双拥公园等)进行,没有大规模的野外生态学实验基地。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出增加资金投入进行基地建的建议,建设具有重要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定点观测的生态学基地。

生态学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理论授课渗透科研动态,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首先,生态学授课过程中,每章结束后设单独一次课来做生态学方向的进展专题。例如,在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的了解[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在理论授课中,结合生态学知识点,介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成果。例如,介绍东北师范大学“重污染支流伊通河水污染治理与河道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线虫对铜锌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生态学科研成果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学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重视生态学的实践性。

同时,介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学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为学生考研提供方向。例如,介绍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生态学专业包括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六个方向,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包括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六个方向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为他们考研和从事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实验授课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在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上结合教师在生态学方面的科研优势,利用承担科研课题的条件,设置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6]。结合教师的教育厅课题和佳木斯大学青年项目,带领学生对土壤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验中提高学生准备试验、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如“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中,不再是教师的单独讲授,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由师提供枝角目分科检索表,让学生主动学习水蚤中裸腹蚤属、象鼻蚤属和低额蚤属等的鉴定方法。在“种群增长模型”试验中,教师给出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和棘尾虫的图片和区分依据,由学生尝试来做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验课程内容上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试验中,介绍DPS、SPSS和SAS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处理。学生掌握了生态学野外取样、群落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技能,具备了独立进行研究实验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