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玉林市的生态位和发展环境
基本生态定位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地理位置上处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地带。玉林市属桂东南丘陵盆地,山地面积仅占1/3,境内地势低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和光热资源充沛,年均温21℃,一年“三熟”,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一直是广西乃至我国重要的“粮仓”,也是全国和广西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9]。长期以来,玉林市经济以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201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9.3∶30.4∶30.3转变为20.5∶44.5∶35.0,第二产业已成为玉林的支柱产业,但是整体经济总量偏小,实力较弱[10]。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玉林市位于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其东面、南面分别与广东省茂名市和湛江市毗连。随着联结两广交界区域交通的改善,玉林市将作为广东省进入广西省的重要节点,也将成为两大生态经济边缘界面———广东经济区“西拓”和广西经济区“东进”的要地。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之间的生态位的“位差”,使玉林成为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华南大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通道节点:从整个华南大经济区来看,玉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西南地区东向出海、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西进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内地向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进军的重要节点和便利通道之一[11]。目前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玉林紧靠广东、海南,前临香港和澳门特区,背靠大西南,在整个华南大经济区中是广州向广西境内辐射链上的重要通道节点。SWOT分析优势:首先,省域行政边界通达性增强,加大生态经济系统边缘玉林市物能通量的流动。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玉林的经济区位发生重要转变,由原来位于广西经济区结构上的边缘地带变为广东经济区进入广西经济区的“桥头堡”。玉林位于在粤桂城市发展轴上的两大省会城市广州和南宁的中间地带,受两端城市的双重辐射作用,接受来自两省的经济扩散效应,极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生长点。同时,由于玉林处于华南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中心区域,随着广西和广东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密切,玉林成为华南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关键通道节点。其次,玉林市内及与周围地市交通环境的全面改善,加大了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物能流动。以玉林为中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分布着南宁、柳州、梧州、肇庆、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贺州等10个地级市,以玉林为中心的“2h经济圈”已形成,是桂东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辐射人口近3400万人。玉林市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0.5h经济圈”和即将形成的“X”型大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出来[9]。可见,玉林是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玉林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条件十分优越。两个不同经济区的粤桂文化、发展观念的交融,深深影响着玉林人的观念和意识。玉林人的勤劳、务实、精明和开放,使玉林素有“广西的温州”之称。改革开放初期,玉林是广西商品经济最为活跃发达、市场最繁荣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占据了广西半壁江山的玉林,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玉商文化”为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催化作用,玉林已成为广东企业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12]。玉林主动接受生态位的位差带来的“势能”,变为经济发展的“动能”,促成一批以产业集群带动的专业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名城,为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劣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四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线)”和“三无(无国家重要项目投资、无大宗矿产资源开发、无强大的经济支撑)”,玉林经济曾一度持续低迷[11]。玉林地处广西经济区中心的边缘,来自南宁和国家的支持力度有限,主要“增长极”对玉林的辐射带动作用力弱,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灵活程度是制约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颈瓶。机遇:目前广州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和华南经济区的“火车头”,龙头地位更为坚实,处于由战略新起点向宽裕社会和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13]。历史上玉林与广州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来往和经济联系,玉林位于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要地和华南大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通道节点上,势必拥有更广阔的经贸合作前景。广东经济区新一轮的战略转移已经开始,社会经济正进入近乎“脱胎换骨”的质的上升转变期。广西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以及与广东经济区的雄厚资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滋生了两大经济区积极加强合作的共同需求。玉林是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更是广西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桥头堡”。两大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为加快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的步伐和实现玉林经济的崛起创造了良好时机。挑战:发挥省级行政区域间的边缘效应,很大程度受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广西经济区与广东经济区两个不同经济区发展观念,南宁对玉林资金上的投入、政策上的默许,或者遭遇资金和政策瓶颈上的干扰,对玉林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具有较大的制约性影响。由于省级行政区域间开放性的加大,也带来边缘区域竞争的加剧。广东的邻省还有福建、江西和湖南,广东经济区在对外转移产业时,有必要权衡其交易成本和考虑相互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存在广东经济区对玉林乃至对整个广西经济区的接纳程度的挑战,即影响到玉林在省域行政区域间边缘效应的参与度。因此,对玉林而言,对广东经济区能量的承接能力和功能上的融入能力也是对自身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严峻考验。区域不平衡和协同进化是区域发展的常态[8]。广西经济区与广东经济区利益的不平衡,往往伴随着恶性竞争,是两大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的反映。如何协调区域间经济利益的不平衡,有步骤地配合和确保做出互补性的贡献是生态经济系统边缘效应发挥的关键因素。
玉林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相对生态位
其他城市对玉林的影响力基本假定: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与两个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F=PiPj/R2[13]。式中,F表示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P采用2010年各市统计的城市人口数据,R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并考虑到城市经济实力(GDP影响系数:GDPi/GDPj)产生的影响,综合生态位表示为:F=(GDPi/GDPj)PiPj/R2。通过估算,由图1可见,距玉林200km范围内的10个地级市与邻省省会城市海口、昆明、贵阳和广州、北京、上海等17个市中,对玉林发生重要影响前5位城市的综合生态位依次为:广州(82)、南宁(31)、贵港(26)、湛江(19)和佛山(14),其中又以广州和南宁对玉林的影响最为突出。即在广西经济与广东经济区的边缘效应的发挥过程中,玉林最易受这两个经济中心的影响,也就是这两个经济区边缘效应最强的区域。在中国城市群中的相对生态位估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算涵盖玉林及对玉林具有重要影响的北海、贵港、海口、湛江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共17个重要城市的相对生态位(图2),以测定玉林在广东和广西生态经济区内的相对影响力,并进行比较,可得到以下结论:①从中国城市群的整体来分析,由于距离的原因,北京、上海对玉林、北海、贵港、海口、湛江5个地市的影响明显弱于广州。在两个经济区中,对它们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广州、南宁和柳州。玉林受南宁(45)和柳州(21)的影响力均比贵港和北海强,在广西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明显;贵港和北海受到湛江的影响力分别为19和21,稍强于玉林(17),但玉林对贵港的影响力高达67,因此玉林同时接受两个经济区的辐射能力,即承接能力比贵港强。②从5个城市相对生态位的比较来看,广东省内的湛江和广西省的贵港、北海拥有较好的相对生态位,对边缘效应触发和玉林构成较强的竞争关系。③北海、海口对广州和南宁的影响力已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其发展态势不容低估。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转贴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据科学测定,若城市绿化覆盖率能达到,就可基本上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让绿色布满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市主要是由密集的建筑物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建筑能耗将更加巨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城市热岛”现象将更为严重。建筑用地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屋顶花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城市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屋顶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屋顶绿化的主角是绿色植物,它具有生态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够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它散发的气体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时它对建筑物还具有隔热保温、隔声减噪以及保护防水层和屋盖结构等多种作用,被誉为是“有生命的建筑材料”。
(一)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所谓“城市热岛”现象,主要指城市聚热能力,来自于建设城市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让城市接受更多太阳的热量,同时又散发和反射出巨大的辐射热能,在太阳能和各种辐射热能的烘烤下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也就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来得更为明显。
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于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作用十分明显。有关资料表明,没有屋顶绿化覆盖的平屋顶,夏季由于阳光的照射,屋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不同结构、不同颜色和材料的屋顶温度升高幅度不同,最高可达80℃以上,如图所示。
减少热容量的地面面积, 增加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城区缺少土地,屋顶绿化解决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效率这个问题。日本利用番薯进行屋顶绿化预防热岛现象,将屋顶表面温度从未绿化时的55℃降低到最高不到30℃,效果十分明显。日本东京的研究材料表明:东京市在20世纪年平均温度上升了3℃,如果东京城市的一半屋顶被绿化,夏季的最高日温可以下降0.8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顶部的内部空调容量可降低6%,每天节省的空调费达100万美元。因此,降温而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其环境效益则是不可估量的。减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譬如,在美国,夏季日常大城市市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3.3―4.4℃,仅在洛杉矶市,约15%的耗电量被用于抵消“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市区升温,而美国为抵消“热岛效应”而多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竟达100亿美元之巨。
(二)可有效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
解决建筑用地与园林绿化用地矛盾的措施之一是在新建或已建的各类房屋本身寻找出路。建筑物垂直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几乎能够以同等面积偿还支撑建筑物所占的地面,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也开拓了城市的空间。
利用低、多层建筑屋顶作为绿化空间,可以使城市绿化面积大量增加,节省大量拆迁建绿地(广场)的资金,使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大大提高,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城市人口密集、绿地少的矛盾效果明显。以济南为例,现有多、低层建筑屋顶面积约1100万m2,其中住宅占500多万m2,如果有50%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使城市绿化面积增加近600万m2,如果屋顶绿化率达到80―90%,则绿化面积将更高。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08年上海屋顶的绿化率仅0.19%,与发达国家的15―30%相差甚远,如将屋顶的绿化率提高到1%甚至更高,上海市将增加多少绿地面积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越来越多,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氟化氢、氯气和氨气等等。而屋顶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具有生产氧气、吸滞烟尘、吸收有害气体、杀灭细菌、改善气候等功能,被誉为“环境的自然保护者”,它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监测有着巨大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维持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据测算,一株百年的毛山榉,每小时吸收2352g二氧化碳,释放1712g氧气,超过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量。一年中,1公顷落叶林释放16吨、1公顷常绿阔叶林释放20―35吨氧气。可见,大自然的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
2、 吸滞大气中的烟尘
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叶片表面往往都生长着绒毛,有褶皱或分泌粘液,对各种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大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缺林少树的城镇,每天的降尘量在850mg/m2以上,而城郊有树木的地区,每天的降尘量不足100mg/m2。
3、 吸收有害气体
许多植物对不同有害、有毒气体具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据试验得知,氟化氢气体通过40m宽的刺槐林后,其浓度的降低比相同宽度的空旷地快50%左右。一条宽15m的悬铃木林带后面一侧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林带前面一侧的低一半左右。可见,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阻挡、吸收是十分明显的。
4、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植物的某些分泌物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大气中的细菌污染。南京植物研究所1994年在当地测得,就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目而言,绿化差的中华门火车站为49700个,没有绿化的公路上为44050个,有绿化的公路上为24480个,柏树林中只有747个,而松树林中仅有589个。可见闹市区街道和没有绿化的公路上空气中的细菌要比绿化地区高很多倍,这首先因为绿色植物能杀灭空气中散布着的各种细菌,其次,绿化地区灰尘少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缺乏依附物质。
因此,城镇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作用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城市中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各类绿色植物,是值得人们重视和改善现在日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极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将越来越少,屋顶绿化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对多数城市来说,屋顶绿化至今还是刚刚起步。屋顶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办法,是建筑与绿化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十分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绿径 输氧系数 指状规划 绿道 绿带
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
1 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 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就是著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犹如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使它们与环线相接,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以快速有轨电车与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与交通干线沟通,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如果能够坚强立法,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 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作用不同,可称之为输氧系数,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Si=Fi*Ui
式中: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Ui 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m/s)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 绿带(GREENBERG)概念
随着人们认识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作用。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作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划和政策框架。
2 生态规划概念的实践
2.1 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联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和克里夫兰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由此可见,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2.2 城市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了一个“巨型绿心”规划方案,以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广州”。
这一规划由绿心、绿核、绿廊三部分组成。绿心即都会生态核心区,绿核指地区生态调控区,;绿廊指生态联系廊道, 方案以巨型绿心为生态核心,以江、山为生态主廊道,珠支流、城市组团间绿化分隔带为生态次廊道(绿廊),以主要风景名胜区为地区生态调区(绿核),形成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城市概念规划也提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城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城市域生态格局。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绿地效应的了解,可以强化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绿地规划的重视,规划师、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规划设计 居住环境 生态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因此对居住区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生存性的需求了。“以人为本”就成为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在这一规划设计目标中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然而随着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断取得成就,人类生活的地区开始逐步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与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城市的管理者开始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而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因此人们规划设计的理念从“人本主义”思想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思想转变。 “生态居住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城市居住区也开始以“生态社区”为其规划设计的目标。
一、生态城市内涵分析
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运转速度快。在整个生态城市运转过程中,可以投入较少的自然物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且排出较少的污染物。(2)流转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城市内的各项基础设施作为总体支撑,保障了能源流、价值流、信息流、物流以及人流的运作,显著加快各项流动的速度,减少城市污染。(3)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生态城市的规划并不只注重自身的繁荣或者城市生活环境的优美,更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人们的发展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4)高质量的环境指标。生态城市规划的各种污染、管理水平、人均绿地面积、绿化率等指标应当符合国际标准,高效率的进行城市建设、资源利用、劳动就业、人口控制管理,进而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 生态居住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2)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尽可能的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3)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重点项目而促进低能耗产业、服务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等的发展。
三、生态居住区的总体布局
生态居住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为居民生活创造和提供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生态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上,更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上。因此生态居住区不能只单纯的有“居住”功能,而应是一个有多样的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区”。
3.1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证建筑及其环境与更高层次环境的平衡与协调。除了与自然气候结合之外,居住区所在地的地形也是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地形地貌影响着住宅区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住宅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跌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3.2人与人的和谐
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从居住区规划转变成为社区规划。社区是一定地域内有公共目标、公共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它强调地域、人口的同质性,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下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及产生共同地域观、乡土观和认同感的地缘感特征。社区公共空间是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宿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使社区得到物质、环境形象上的美化,它还能增强、培育居民对自己社区的自豪感,增加不同背景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使不同居民,尤其是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一定的自由感。同时,由于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往往是他们最优良的行为,因此,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还能培育居民的美感,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四、生态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
4.1绿化景观规划
绿化系统是生态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强调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的居住区绿化设计,为住宅区的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让其身心放松的场所,同时能让生活于城市的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美好。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树形的姿态和色彩的四季变换,使没有生命的小区建筑富有浓厚、亲切的生活气息。好的绿化景观设计,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又要体现它的观赏功能:既要考虑植物的个体美,又要注重不同植物组合的群体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绿化美化的特性,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4.2绿化功能规划
对于生态小区的绿化景观的规划如若仅仅停留于景观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认识到绿色植物的生态作用,认识到植物是改善局部小气候、获得理想居住环境的重要保障。注重发挥绿色植物净化大气、防风、防尘、防噪的作用。如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些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一些化学物,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局部环境。通过绿色植物改善局部小环境,为人们创造安静、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五、生态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5.1居住区与外部交通的连接
居住区的出入口附近应该设置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且居民到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0分钟~15分钟的步行距离,使住宅区能通过公共交通与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方便居民的出行。
5.2居住区内部交通的和谐
居住区内部的交通应做到人车分流,但是现如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区内部,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要做到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分流或许会有相当的困难且难以真正实行,因此我们应该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首先,要绝对禁止无关车辆的进入,限制外来人员私家车的进入。其次,通过对居住小区道路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居住小区内的车速,达到人车和谐共存。
5.3居住区内部管网的布置要求
居住区内部的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各类管线是以居住区内部道路为主要通道的,因此,居住区道路在设计时除了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应结合居住区内各管线的布置要求,综合设计。
六、结束语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