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交通物流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物流迎来了大发展,货物运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而运输规模的扩大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得交通物流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在当今石油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能源节约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过去10年中,源自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高达25%,远高于13%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小汽车拥有率的不断上升,我国交通的碳排放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保持高增长趋势。再者,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设施的利用效率不高、运输系统发展滞后原因,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这一系列的交通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绿色交通的提出和绿色交通物流的内涵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
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三、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
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
制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分析、评价考核相适应的监测网络;建立绿色交通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监管组织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完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生产、交通建设等绿色节能环保统计指标体系,纳入统计制度,强化各项指标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标准体系,来系统地控制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能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并且实施中不断根据情况调整制度、标准,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解晓玲.公路运输行业减碳路径分析[J].综合运输2011(01).
[2]缪瑞.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物流运输发展方向[J].资源与产业,2010(04).
[3]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
[4]冯之浚等.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关键词:低碳;公路运输;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
1、管理性节能减排
1.1提高公路货运组织化水平
主要通过提高管理手段及方法,优化运输组织,引导运输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运用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合理地组织货运和调配运力,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货物运输网络化、集约化、有序化发展,提高运输效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2提升公路客运组织管理水平
以保障服务品质为前提,完善客运组织的管理模式,提升其组织管理水平。加快文明交通建设,强化宣传,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引导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占有率,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水平。
1.3提高汽车驾驶员节能素质
积极强化驾驶节能培训、管理与驾驶员适应性考核。编写适宜性强的汽车节能驾驶技术专业培训教材,编制节能驾驶操作指南,作为营运车辆驾驶员的必修课程。由行业主管部门推广应用驾驶模拟器,强化运输企业节能驾驶的培训力度。对营运车辆驾驶员进行定期考核,积极开展节能驾驶竞赛活动,提升驾驶员的节能意识与素质。
2、结构性节能减排
2.1优化基础设施结构
优化基础设施结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加快高速公路网与农村公路建设,强化枢纽与连接线建设,注重断头路、瓶颈路等薄弱环节,达到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的目的,发挥公路运输网络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率。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选址规划与整体布局,以公路运输枢纽为主、一般性客货运站(点)为辅,借助高速、高铁、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优势,合理布局并运用系统工程对公路网结构进行优化,在达到提高公路运输效率的同时,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整体效率。
2.2优化车辆运力结构
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加快发展适合高速与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用于长途公路货物运输;发展小、快、灵的轻型货车,用于短途集散及城市内部物流运输。在大型车中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有利于公路运输与水路、铁路运输的衔接,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
二、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1、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思路
1.1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决策辅助和支撑领导机构,围绕节能减排工作总目标来开展交通运输发展建设工作,这就要求国务院及交通运输部应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部署,提出交通运输行业目标任务和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使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在交通运输业中得到全面落实。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防范控制机制,落实责任,使各项措施有力到位。
1.2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作成效
近几年,国务院对交通运输业做了统一部署,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支撑,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这就需要严格实行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实施客运运力调控政策及着力推进公路甩挂运输发展,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甩挂运输试点专项资金的建设,有效解决挂车交强险制度存在的障碍,据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甩挂运输试点项目累计完成了总投资60亿元,同时也完成了货物周转量138.7亿吨。另外,为了加大交通运输试点的运营,应推广装备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如加大船舶动力燃料LAG项目的研究,使河运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
1.3注重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首先,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中,应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排放检测体系、低碳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等活动;其次,加大交通运输业能源统计体系及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将公路、水路、港口生产能源统计指标纳入到国家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中,并扩大能源消耗重点监测范围,开展节能减排检测考核试点,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1.4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将制定的汽车驾驶节能减排操作规范手册发到社会群众中,定期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也可以使群众树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环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为了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立足全局,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使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另一方面,合作联动,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运输部门之间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利用国际、中央的各种资源来建立完善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
2、抓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
2.1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的使用
使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是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应用高效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来提高设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严格按照设备能源消耗准入制度进行交通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淘汰黄标车,同时也可以加大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的应用,实现加气和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注重落实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严格实行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并做好设备的检测维护,使排放交通运输装备在交通运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山区承德近年来不断加大新型公交车推广,先后更新162辆天然气公交车,年底前将更换217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同时逐步向出租车、私家车推广使用,此举将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2.2优化交通运输组织
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是提高交通运输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交通运输承运比重的提高,降低交通运输能耗强度,从而加快形成安全快捷、优质于民、高效运输的交通运输体系。另外,为了实现集约化、
高效化的交通运输发展,应注重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进程,提高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中出行的分担比例。注重客运运输组织平台的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运企业经营模式,实现运输线路、汽车班次等信息资源的共享,采用滚动发班的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隙”链接,提高运输效率。并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实现货物运输向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使货运组织得到不断优化。
2.3交通运输管理能力的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能力是建设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一,应注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研究,编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指南,并建立分层次、分方式的交通运输规划体系,使建立的规划体系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第二,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制度,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即通过改善法制环境来落实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工作;第三,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加强对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应做好惩治工作,根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来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并根据市场机制来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
2.4注重科技创新
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加大技术的研发,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需要加强交通运输绿色循序低碳实验室及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将科技人员加大到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等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中,实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节约环保等技术,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建立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交通运输的运行效率,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共享等功能,推动绿色环保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
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交通运输部门也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由此可知,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绿色低碳发展的总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注重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交通运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4,01:90-92.
[2]龚紫.低碳运输发展策略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4,01:67-68.
在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下,《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以下简称“路线图”)正式。《路线图》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
作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从行业概览、发展需求,目标,重点、应用示范、战略支撑与保障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作了重点解读。
机遇与挑战并存
早期,受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落后的影响,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过,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迎来了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可以称得上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领域。
丁荣军提到,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属高端装备制造业,也是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以前,我国轨道交通更多地是解决人们日常出行和运输的需要。现在,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以及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撑,轨道交通制造业将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智能谱系化产品,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实现全球化运营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这也从另一种层面上表明,国家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拓展国外市场,而跨国文化的融合、标准的统一等将面临考验。”丁荣军介绍道。
需求与发展相互作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2007~2015年国内高铁年度新线投产里程增长迅速。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总投资不低于2.8万亿元。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也呈现高速发展形势,并且未来需求强劲。截止到2014底,38个城市获批建设城轨,未来十年,年均需求超过5000辆。
与国内轨道交通发展情况相同的是,全球的轨道交通市场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预计在2015~2020年,全球车辆需求530亿~61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3.3%;2021~2025年,车辆需求630亿~73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3.75%。在全球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再加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绿色环保、大运量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先锋,“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区域形成庞大的轨道交通市场需求。
丁荣军表示,在巨量需求的带动之下,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的主导方向,发展模式由传统模式向可持续、互联互通和多运输模式转变,全面推行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和信息化服务,使我国轨道交通真正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
计划在2020年,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重点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2025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此目标之下,我国还将重点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以及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等重点产品和相应关键零部件。另外,新型车辆车体技术、电传动系统技术、高性能转向架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也将成为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点,从而能够形成一种产品、技术高速发达,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丁荣军如此说道。
应用示范和战略保障
如今,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提出了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程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等三种应用示范工程。
集成储能电源、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和基于能量最优特性的自动驾驶等城轨交通前沿技术,树立中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的样本。
在“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工程实施的基础上,集成基于以太网的千兆带宽实时控制、网络控制、双向馈能等技术,实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集成工程”。
以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为“移动终端”,集成车载智能化状态监测、故障灾害监测系统等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
同时在战略保障方面,我国轨道交通还需在创新能力、构建国际标准体系以及国际化运营方面做出努力。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实施“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制度;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鼓励有实力的单位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
(本文系根据丁荣军院士在“《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关键词】绿色发展 交通运输 影响 措施
十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等三项发展,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绿色发展的强烈意愿。倡导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因其对资源、环境的重要影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着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交通方向迈进。
1 交通运输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1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交通运输业迎来了大发展。从2006―2010年我国年货运总量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货物运输量以平均约1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
1.2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
随着我国运输规模的扩大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领域。从1990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以及占全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比重呈递增趋势;石油消费逐年上升;自2000年以后,石油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稳定在7.7%左右,在当今石油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从汽车交通来看,其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
1.3交通运输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交通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kg CO2,交通运输业成为产生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5%。汽车尾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主要还有被列为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氢氧化物等,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并影响人的生存空间。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如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客货运输站场、港航码头、机场以及相应的运输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土地。而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方面人地矛盾尖锐,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耕地却只占世界总耕地的7%,人均耕地少。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所有这些,都凸显出交通运输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
2 绿色交通运输的提出
发展绿色交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交通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运输体系,并能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2.1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建立高效舒适、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交通模式。
2.2 协调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对交通质量的要求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协调和整合。
2.3 服务性。提供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快速转换,实现人和物的高效移动。为此,要建立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
2.4 可持续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能够强有力地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3 实践绿色交通运输的政策措施
3.1宏观层面
3.1.1 建立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该管理体制下,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衔接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和更高的整体效率,达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输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目的。
3.1.2 制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体系,交通运输规划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环境保护标准、运营环境保护标准、维护环境保护标准,来系统地控制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能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并且实施中不断根据情况调整标准,如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营运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1.3 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倡导公共交通。相关数据表明,各种运输方式中,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为1∶9.3∶18.6,铁路CO2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海运和铁路运输最环保,公路运输次之,空运效率较低。因此,应加强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碳排放少的比较优势。在城市交通中,大力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增加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利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
3.2中观层面
3.2.1 保证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促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将引发更频繁、更长距离的出行,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促进土地多功能用途的开发,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综合客运枢纽为导向,引导城镇和城市空间向公交走廊和枢纽地区集聚,形成紧凑布局,既减少城镇漫延发展,又便于人们乘用公交,减少小汽车依赖。同时还要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配合,减少跨区出行,实现交通减量。
3.2.2 建立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般来说,人们的交通出行时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在交通工具内时间(在途时间)和等车换乘时间,其中等车换乘时间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的关键。
应明确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目标,全面推进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要想提高交通效率,还要考虑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共交通进行相应的整合。
3.2.3 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其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想要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能源和环境问题。智能交通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智能交通系统要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其研究应用要分清层次,有所侧重;优先开发交通拥挤预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并实现保证公交优先的智能公交系统等方面。
3.3微观层面
3.3.1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这也是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加速推进交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是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
3.3.2 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实现燃料低碳化。开发和引进碳含量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碳合成燃料、氢气和电力,推广替代燃料车发展,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制定交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发展。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能耗降低35%,应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
3.3.3 强化行业节能减排培训,深入开展交通法规教育。人是交通行为的主体,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加大减排宣传与培训以及投入,开展经常性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培训教育、技术和经验交流工作,将节能减排知识纳入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国家开展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公安部的五进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建立全社会的交通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的交通文明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解晓玲. 公路运输行业减碳路径分析[J]. 综合运输,2011(01).
[2]缪瑞. 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物流运输发展方向[J]. 资源与产业,201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real estate industry, problems in urban residence environment have raised people's universal concern,and urban residenc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promising tre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can calculate the precise proportional index which affects the urban eco-residence environment quality by applying level analysis.
关键词: 生态社区;绿色人居;成都市
Key words: eco-residenee;green inhabitation;Chengdu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95-02
1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
1.1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随着国内人口的日益增多,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对于生态社区以及绿色人居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态社区的规划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社区规划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②复合社区规划模式。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③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1.2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考察指标清洁能源指标、宁静洁净指标、绿化美化标准、社区餐饮业管理达标标准、文明施工考核标准。
2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现状及策略
2.1 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居高不下。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密切的产品。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间断地用水、耗电、供热、制冷、产生垃圾等,使得生态、环保和节能的任务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主要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各地区所开展的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成都市生态社区规划理念的发展途径
2.2.1 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生物能的利用,能够使能源更多地脱离传统的供应模式。同时将小型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装置这些具有分散式特点的能源用于综合供暖、供电,更具能源效率,且无污染性。
2.2.2 采用环保材料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秉承“就地取材”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并选用环保建筑材料,可利用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
2.2.3 优化社区结构成都市现已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量。具体到某个社区,应对社区建筑进行有组织的分配,包括社会公共设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商品房和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公共场所。
2.2.4 提倡绿色交通可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改善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交通的概念深入人心。
3实践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社区概况棠湖・泊林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依托双流新城前瞻性规划,外得3000亩城市森林公园,内拥30000平米阔景中央公园社区,形成独特的鲜氧生态圈,演绎全新绿色生态人居生活。中非地产论坛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评选中,泊林镇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之“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社区优秀奖”,代表了中国绿色生态地产的较高标准,因此作为此次实践调研的对象。
3.2 社区营造理念采用组团式布局方式,多种户型结合,意在通过毗邻市级公共绿地及小区内部中央公园的景观手段提高社区生态效益。
3.3 社区环境指标达标测试
3.4 居民对生态社区满意度调查在对系列指标进行考核以后,为了更多更直接地了解社区有关信息,小组成社区居民发放了相应问卷,问卷共计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反映的主要问题如图1。
4结语
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先行、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提倡城市空间节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建筑学报,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