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开端,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从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文章借鉴建筑学设计基础课程经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特色和专业内涵,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展开论述,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环境设计;设计初步;体验式;分组讨论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表1)。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着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师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将实地考察、亲自体验优秀设计案例纳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即将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分组通过实地测绘,感受空间尺度,对设计要素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体验中认知常用景观植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校园中选择基地测绘,认识非常熟悉的树木、台阶、座椅等,感受校园的空间构成与尺度感;其次带学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场地感受人文历史气息,让学生在认知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感受深层次的设计主题式场地文化;最后学生分组交流沟通,选择尺度适中的小地块进行概念设计。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小空间的教室,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围、景观并发现美和自我。
2.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由学生选择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内容或者设计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比个体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在考察调研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调研内容如基地概况、气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最后总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在设计内容中,小组成员分析基地现状优势与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景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单一,环境设计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
教师除了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之外,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论,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收集相关的基本数据,如学生的艺术基础、艺术素质、智商、天资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评价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还要进行体验教学与分组教学的设计,并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优秀案例,并能对课堂分组讨论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为学生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入设计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转贴于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情境设计 实践实训环节
[作者简介]杨波(1969- ),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辽宁 鞍山 1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6-02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教学围绕着学生转,以灌输知识为主。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着眼于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升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大有别于本科院校,因此除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重点应落实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提升上。近年来,笔者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加以总结并根据课程特点创设了一整套完整的课程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初步形成了一套立体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该课程采用流程式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应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同时把经济法知识有效融入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之中,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应用型特点。“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强,在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这种方式因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沟通,极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实践感知性差,慢慢导致学习信心不足,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现代教学方式要求打造立体课堂。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规范、教学制度、教学观念的限制,以往“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课堂基本以讲授为主,虽有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生活的案例,讲授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有距离。因此,从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即从课前、课中、课中加课余、课后、毕业前等环节入手,创设出该课程的立体课堂、设计完整的“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流程式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能适合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流程式实践、实训教学情境的具体环节及实施
“经济法基础知识”实践、实训教学情境模式设计,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如下:
1.课前:学习方法指导、课前五分钟演讲。(1)课程网页上的学习方法指导。“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已经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站,因此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课程资源栏目中专门设计了学习指导项目,教师授课前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查阅学习。(2)课前五分钟演讲。有演讲实施方案和环节:实施的目的和意义、预期目标、演讲方案、总结和评估,教师点评指导意见;学生上交演讲稿,教师反复指导;每次课课前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自荐或者集体或者教师推荐进行演讲;演讲后学生上交演讲感想。
2.课中:案例引导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比如,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可以从教者指出也可以让学生指出,同时可以进行互动)―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
3.课中+课余:自拟案例、相关实训项目。第一,自拟案例。(1)流程包括:方案设计(教师在课堂布置,学生也可以上课程网站自学方案查看实例)―学生根据方案分组操作―上交自拟案例材料―教师讲评―课堂反馈。(2)方案设计如下:项目创意,通过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上升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环节:教师基础理论讲授―学生吸收―学生分小组自编案例―小组讨论―集体评议―教师讲评。(3)案例选取要求:选取的案例范围应围绕教师已经讲授的知识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案例选取的内容必须贴合实际,可以是身边发生的案例也可以是亲属的实例;案例描述可以围绕一件事或一系列的事件来展开,应完整;案例的分析评价应有理有据,观点和策略要集中、正确;(4)自拟案例涉及环节:案例题目自拟,每一案例材料包括四个部分内容――背景、案例描述、分析、反思。在表述时,四部分内容可分可合,由作者视行文的需要而定。(5)采取形式:每班级以五人为单位分小组进行,每个同学有发言,有小组结论,基本上采用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小组结论类似法官判决。(6)教师讲评:从法律规定和案件处理两个方面进行。
第二,相关实训项目。针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设计了8~10个相关实训项目。训练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主要项目有:讨论并制作一份企业设立策划书、进行公司审批申请及登记注册、签订并完成一份合同法律文本设计、所得税或产品质量法解读与运用案例讨论、书写诉状等。以签订并完成一份合同法律文本设计为例,该实训项目包括:项目能力培养目标、实训内容、训练方式、项目考核办法等环节,同时配备实训项目考评参考样表。
4.课后:网络考试测试系统和网络“教、学”研讨与交流。(1)考试测试系统。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网络课程,针对测试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了网上考试系统,测试项目有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题型,学生可以在线测试知识的掌握情况。(2)“教、学”研讨与交流。训练方式:由教师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同学们需结合所学的有关法律法规从提供的案例中选取一到两个进行自主分析,由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最终学生可以登录网页查询到各个题目的参考答案。“教、学”研讨与交流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交互互动。
5.课余: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等。(1)辩论赛。训练流程如下:关于辩论理论规则和辩论技巧的培训和讲解;选辩题,拟选用辩题――抽辩题,经参赛班级选手现场抽签,确定对垒班组;观摩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光碟并分析;拟定辩论赛赛程,确定指导教师;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程序过程;总结表彰。(2)法院旁听:庭审实例这种方式生动、形象、鲜活,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法院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实践教育,在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方面,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人民法院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3)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环节应按照庭审的实际环节进行,流程如下:前期准备、庭审现场、庭审过程、合议庭评议以及宣判。学生在课余的演练环节应包括:制订模拟法庭实训活动方案―法院旁听观摩―学习参考剧本―确定拟用剧本―安排角色―反复演练―实际进行模拟法庭―效果评估与反馈。(4)专家讲学。专家讲学采用讲座教学法,定期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就有关法学实践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专家的实际办案经验与经济法相关理论密切结合,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讲授,切实增强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5)校园法律咨询平台。课程筹建了一个网上与学生能够实时互动的沟通渠道――校园法律咨询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给学生传递法律信息,而且能够做到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法律意识、解决法律疑问,同时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实用性。(6)社区法律咨询活动。成立社团或者法律咨询小组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进社区开展如以“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社区”为主题的法律咨询活动。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充分锻炼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6.毕业前:学生写经济法方面的毕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写作是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检验。几年的实际运作证明,这种调查报告的模式十分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例如我系学生写过《海城地区商标侵权现状调查》,调查主要是选取了海城地区的夜市、商场、箱包市场来进行,对调查到的第一手资料分析运用,采取的形式和选取的资料都具有实际性。这样的调查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实施流程式教学情境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实践、实训环节的全流程实施。“经济法基础知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应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教学目的,因此一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全流程实施教学情境模式。第一,树立“教师教会学生学”的理念,切实转换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教学生学”较比“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状况较有进步,但是相对于“教师教会学生学”的模式仍有不足。“教师教会学生学”,教师不仅教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全面把握实施的各个环节,将全流程实施落到实处。利用有效手段将课前、课中、课余等环节有效实施。仅以课前五分钟演讲环节为例,该项目仅占用课前五分钟,但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项目需要大量时间。教师指导需要做的工作包括:讲解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对课前演讲方案予以指导;学生演讲结束后的总结和评估等。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包括:组建组织机构,选择学生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拔人员,选取演讲稿,课下准备,课上演讲。课前五分钟演讲环节同时为课余环节的辩论赛提供有效预热。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构建学生领导机构和小组以及评价机制,在实训环节中切实贯彻运用。以自拟案例实训环节为例,大量训练环节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效果展现需要在课堂实施。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以及方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操作,以班委成员为领导机构监察实施效果;在课堂检验实施实效时,各分小组模拟采用法庭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即学生以分小组形式展现,各模拟组模拟法官发言,小组结论类似法官判决;各模拟组实施结束后由评议组评价、现场打分,教师重点讲评完成此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环环相扣,学生的自治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2.注重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实践、实训教学情景模拟把学生置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注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亲身参与司法流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模拟法庭环节:聘请法院的法官实地指导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经过前期准备、庭审现场、庭审过程、嘉宾点评、模拟法庭效果评估与反馈等过程,以实战检验学生所学法律理论知识,学生组织能力、善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在实战中取得实效。第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引导和积极调动学生创新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调查报告写作是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检验,这种实践调查报告的形式最适合考查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选题,选取具有实际性的资料、针对性和应用性强的调查报告写作,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注重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由于实践、实训情景模拟的诸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教师应很好地予以引导和把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新颖丰富的多样化实践、实训教学模式,通过个人或集体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的过程凝聚集体的力量,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
3.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1)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评价。在模拟真实实践、实训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各种角色,遵循实际能力培养的程序、方式方法具体操作,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扩大,同时充分发挥潜能,在职业能力训练中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得到培养。实践、实训中学生分小组进行,集体讨论,团队合作,增强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养成工作主动、负责、真诚、守信、保密、沉稳、机敏的职业规范。(2)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考核学生的实训成果。以往的考核方式学生单纯为了应付考试,重结果不重过程,而实施流程式实践、实训教学情境方式,注重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评价。可以调整整门课程的理论考核比例,辅之以考核技能的文书拟写等题型,实践环节应对课前、课中、课余环节项目均设定一定相应的分值。考核内容包括技能分,辅之以态度、形象、团队、创新分值等。教师考核学生实践、实训成绩的依据应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通过课前、课中、课余、课后到毕业前等环节全程流程式设计实践实训教学环节,采用全方位立体课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将这些环节加以贯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重素质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洁琦.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体系重构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2]廖旺荣.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1(10).
关键词:MOOC;SPOC;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公共课程;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09-03
A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Based on SPOC in MOOC Environment
LI Ce, YANG Feng, ZHAO Xue-jun
(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llege education has some new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On account of the course named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in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environment is introduced to teach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The novel teaching mode achieves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and complementary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teaching contradiction of “basics―hours―cont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develop the computer thinking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which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eaching other basic courses.
Key words: MOOC; SPOC;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
MOOC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而实施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开辟了一种“教”与“学”的新模式。在后MOOC时代,SPOC是使用MOOC技术平台和教学手段,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校内课程教育。与MOOC相比,SPOC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授课人数少、在校注册、在线视频、在线习题、线上答疑,具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更多自由模式的明显优势。因此,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利用MOOC和SPOC开展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促进教学创新、推动教学改革,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 基于SPOC的教学内容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繁多、知识点繁杂、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是以计算思维为主导教学内容的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对学生未来的创新思维有重要影响的是计算思维,而不仅仅是计算机语言及一些典型软件的使用。这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应讲授人计算与自动计算的关系、如何实现自动计算、计算系统与程序、程序是如何编写与执行的、如何由问题到算法再到程序,难求解问题求解算法的构造思路,计算与社会/自然的融合,网络化与数据化思维等对学生具有启迪作用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课程设置天然存在“基础―学时―内容”矛盾,引发时间紧、任务多、容量小等问题,难以将全部的教学内容完整、细致、深入地传递给学生。然而,MOOC环境下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以重新对教W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创建“微课”教学资源体系,将全部需要讲解和更新的内容进行提炼之后,制作成短视频,供全体学生进行观摩、学习与研究,从而达到扩充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中“计算机实用软件”和“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两个章节为例,教师提炼和整理教学内容后,制作8个微视频融入各章配套知识拓展,并辅以线上习题训练和自我测试。这种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的创新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
2 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实践
高等教育改革中强调,教师应该努力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MOOC的微课资源和SPOC的教学功能,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MOOC环境下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教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计划选取相应课程章节视频,定期向学生学习任务,要求课前完成线上视频学习、测验和作业,并在线下课内教学中完成课堂导学、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和上机实践。这一系列流程构成了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SPOC的教学模式混合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和课后交流的自主交互学习模式。
2.1 利用MOOC微课资源课前预习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被动学习,不善于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资源开展课前预习,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练习视频内嵌测验,能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了解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明确学习盲点,从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例如,在计算机信息数字化基础的“PPT”章节,教师分批开放PPT操作内容导学、微视频、测验、作业、学习要求和时间表,并通过SPOC平台分层推送给学生。学生不仅可以自定时间观看微视频,而且能够实时做视频内嵌测验来练习,初步掌握在PPT中提取、编辑和存储文字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标记出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发现不足。
2.2 利用SPOC分组功能课堂导学
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受到上课人数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难开展交流和讨论活动,导致学生的表达、合作和自学能力都受到限制。在SPOC系统中,教师可以利用SPOC监控、分组、交流等功能,开展线上讨论,实现合作学习。例如,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硬件体系机构”教学章节,教师可以利用MOOC的分组功能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安排每三周一次的专门讨论课,督促学生上台发表讨论题的观点,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演示,使学生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问题研讨、交流辩论、科学实验的方式共同参与探讨“如何让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优势,集中精力点拨讲解训练项目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2.3利用SPOC交互功能课后交流
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受到人数、场地、器材和时间的限制,难以开展任务驱动活动,剥夺了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发展的机会。基于MOOC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实践、分享等交互功能,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像生成和图像处理”的虚拟实验时,教师可以开展任务驱动活动,给学生小组任务,使学生以小组合作与合作方式课外调研图像处理学习资料,分工学习图像和视频处理单元。学生可以基于SPOC在线平台在课后充分交流,也可以通过SPOC站内论坛或微博、社交网站等平台发起交互,达到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完成任务的目的,从根本上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3 基于SPOC的教学评价改进
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机试、笔试和平时成绩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难以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学生。MOOC环境下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MOOC和SPOC平台的“云计算”优势,以课堂面对面评价为主、在线平台云端评价为辅,进行如下评价模式改革。
3.1 利用分享功能开展线上点评
教师可以利用MOOC和SPOC的在校大数据云平台分享功能,将学生作业或作品放到网络教室进行共享,以展览和鉴赏的方式,供全体同学进行观摩和评价,并实时展开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线上点评。线上点评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深度思考问题能力。
3.2利用测试功能开展线上检测
教师可以利用SPOC平台提供的考卷制作、考试、在线阅卷、模拟实验、分数汇总等测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随时随地进行线上检测和线上评分,维持公开、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塑造全面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框架,引导学生广泛拓宽学习的知识范围,达到检测教学成果、巩固学习内容、加强学习指导的目的。
3.3 利用记录功能开展学习记录
教师可以利用SPOC的记录功能,为每个学生创建“电子档案袋”,管理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点击次数、交流发言、在线时间等)。教师可以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成果和变化,并利用内置的多元化统计软件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得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需求,以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4 结束语
C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往往面临教学时间少、学生人数多、教学场地小、教学设备缺等问题,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死板、教学理念落后。基于MOOC和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MOOC和SPOC的研究,力求促进大学SPOC与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融合,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娅.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J]. 福建电脑, 2015(9).
[2] 柴艳妹,王坚,吴靖,冯海旗. 融合MOOC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关键词:音体美;校本课程;专业化特色;均衡发展
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小学音体美校本教程的开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快乐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为基础,以音体美课堂教学为抓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展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整体艺体素质的利器。课程的开发利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学生整体素养的差异,可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进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音体美教学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是音体美教育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国家基础教程必要的补充,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基础教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是在对音体美课程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合绝大多数学校及学生的通用教程。但因为地域、环境及学生层次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及教学相对前沿学校,对教程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但相对落后地区教程完成情况明显滞后。尤其农村地区或专业教师相对匮乏、专业教育没有形成良好延续的地区和学校,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开发出适合本学校学生适用的校本教程,是对国家基础教程的必要补充,可以从根本上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差距。
针对各地区及学校音体美教学的明显不均衡现象,小学阶段的音体美教学,需要依托家教程,根据不同地域及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本学校学生能力实际的校本教程,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缩小差距,避免学生因为知识技能系统化的差异造成的两级分化。在教学中也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根本问题,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推动本地区、学校音体美教育的整体发展,缩小地域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动学校特色化建设进程,利于校际间音体美教育发展的均衡。
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因为音体美课程教学要求及师资力量的差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明@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各地区、学校的应试教育弱化了音体美课程。认识层次的不同也造成了音体美教育发展的明显不均衡,导致学校间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倡导进行特色教育,充分意识到音体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就明显提升,学生艺体素质整体较高。而部分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或对音体美教育的认识不够,使得音体美教育缺乏连续性,给教学带来明显的阻碍。
小学音体美校本教程的开发,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校特色化发展,选择适合学校特色化教育实际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中来”的思想主旨。立足课堂,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完善,探究课程实施的积极意义,并对学校各类艺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推进音体美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积极提升学校教育层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侧面推动学校特色化教育进程,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校际间音体美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缩小因地域、环境等不同造成的个体差异,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且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的他们更愿意每天都有不同的能够刺激大脑的新知识、新模式。但对于国家课程这一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载体来讲,固化、模式化是其不可避免的特征,且强调统一性,对学生个性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具有明显针对性,模式相对自由,适于“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展。
四、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