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On the basis of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highway service area,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ervice area is explo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way developmen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will be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area.

Keywords: highways;service area;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

1 前言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区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车辆保有量的急速增长和城市道路交通的日益拥挤,以停车换乘方式进入市区将是外来车辆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人们的出行目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要求服务区提供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高速公路服务区如何通过更新理念,提供完善的运营服务和高效的服务质量,不仅是高速公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社会功能地位,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2.1 建设规划及经营概况

从经营模式来看,服务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通信、加油、汽车修理等经营性项目大都采用对外承包的经营方式,对于公益性设施,则采取自营的经营方式。从经营内容来看,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90%以上的服务区设有加油站(不足10%服务区仅有临时停车场和卫生间),65%左右的服务区经营快餐店;75%左右服务区设置日常零用的小卖部,其中不足30%的服务区配置了特色产品销售区。从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处于赢利状态、盈亏平衡和亏损状态的服务区大约各占1/3。总之,服务区功能缺乏差异性与针对性,同时,垄断经营还使服务区商品和服务价格偏高,驾乘人员对服务区的满意度不高[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加大,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内部设施建设逐步向“标准化、等级化、舒适化”阶段发展,服务区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旅客及司机最基本停车、加油、餐饮、休息、如厕等基本功能,有些服务区还着重拓展功能的配置、体现地域特色、追求独特设计风格等。服务区服务设施的建设配置呈现多功能化、特色化等特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2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区内部设施布局不尽合理,设计缺乏灵活性。我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长大货车较多,停车时间较长,而服务区的设施设置对大型车辆的考虑不足,出入口匝道曲线半径较小,大型货车停车位少,造成路面承载力低、违规停车现象突出;同时,服务区部分设施设计中缺乏灵活性,占地规模无法满足高峰时期旅客使用的需求。

(2)高速服务区内配套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随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要求服务区提供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的要求更加强烈。高速公路的全封闭性阻碍了沿线区域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交通发展的转型,要求高速公路服务区打破传统的形式,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3)服务区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尚待提高。一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加油等经营项目大都采用对外承包经营方式,对于分块租赁的经营模式来说,经营品种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二是管理主体与经营主体追求目标存在差异。经营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利润的经营性设施上,而管理主体更关心服务区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公益性设施的服务水平。三是运营主体多,模式复杂,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激励制度[12]。

3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未来发展趋势

按照高速公路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加强对服务区的综合开发利用,在考虑资源的集约化同时,实现社会、企业、公众效益最大化[8]。因此,将高速公路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有机结合,将高速公路大动脉和整个微循环网有机结合,将成为未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方向。

3.1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为原则

要点 规划设计内容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充分结合当地的交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对服务区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加以考虑。服务区规模的设计应考虑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一次设计分期实施,预留发展空间[4]。

承载文化,彰显内涵 作为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可考虑选择靠近具有文明遗存城镇、自然环境优美、著名旅游景区的点位[10],与本地旅游规划相依托进行专业的旅游开发,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品。

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的主题,服务区的绿化应注重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加强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6];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利用太阳能集热,空气源热泵和地热能,废水循环和再生系统的使用等,将对缓解自然资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良好推动作用]11]。

3.2服务群众,发展经济为目标

(1)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方便高速公路用户。随着人们出行频率和需求的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借助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充分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扩宽经营范围,开发沿线资源,提供差异[7]。

(2)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物流系统。大力推广当地农优产品的销售,借助创意农业理念,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高速公路服务区汇聚了人流、车流、信息流,将其拓展成为区域物流节点,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将服务区的建设与城乡交通规划相结合,考虑在有条件的服务区内设置客运中转站与停车换乘枢纽[9],通过本地交通与公共交通枢纽结合,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交通一体化。

表3-1 服务区功能配置一览表

备注:表中符号代表“应当具备”,代表“可考虑具备”,“—”代表“不需要具备”

3.3科学管理,信息技术为手段

3.3.1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管理;管理模式

慢性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恶性肿瘤、神经病等一类疾病[1]。慢性病的病程比较长,病情原因复杂,对患者的健康损伤和对社会的危害比一般病症严重,因此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2]。目前研究发现,近年来慢性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一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要根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综合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效果的各种因素,采取合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目的。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技术人员的不足

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一支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保证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决定慢性病预防和治疗工作成效的关键。调查发现,本地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员配置上大部分单位的人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普遍存在全科医师少、没有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护士人员为主的问题,造成患者随访质量低,患者档案和体检表内项目填写不完整、漏项、缺项、错误填写等,严重影响患者疾病信息的真实性[3]。

1.2保障不足,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各项经费理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全额保障。近几年尽管各级财政对于公共卫生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民营医疗机构拨款更少,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单位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出于生存需要,只能“重临床、轻公卫”,积极加强自主创收,势必影响慢性病管理服务。

1.3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慢性病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为患者和居民发放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手册、举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在高血压日、无烟日、糖尿病日等开展宣传活动[4]。但本地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各活动实施单位对活动管理工作重视不足,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上门建档、年体检工作和随访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受到限制。

1.4慢性病患者的发现登记过程存在问题

慢性病患者的发现是进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基础,目前长沙市慢性病患者的发现途径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登记慢性病患者,建立患者慢性病档案,而不是在患者就诊的时候发现慢性病进行登记[5],多少服务机构内部临床与公共卫生未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此外,各级医疗机构慢性病登记报告体系未建立,也影响慢性病的登记、管理率的提升。现我市高血压的发现管理率约为41%(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按18.8%估计),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率为23%(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按9.7%估计),比例较低。

1.5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干预问题

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伴有肥胖、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嗜酒、吸烟等情况的人群[6]。及时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延迟疾病的发展是慢性病管理的重点,但目前本地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仍处于形式化阶段,只是在慢性病患者中调查有上述高危情况的人员进行登记建档,没有大范围规范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1.6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难度大

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是指一年内对患者进行4次以上面对面的随访、药物使用指导、生活方式评价和一次免费的体检[7]。但目前要对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仍存在较大难度,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人员不足,往往身兼数职;二是部分慢病患者健康意识不高,不愿接受随访、不规律服药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人员流动性大,如外出打工、跨区域居住等;四是部分患者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不高,认为不能解决其实际问题,从而配合度不高。综合上述几方面原因,导致患者随访、体检等服务不能正常进行,使规范化管理率提升困难。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模式探索

2.1设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

第一种方式: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直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是卫生局下设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目前多为该管理模式。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的监督、人力资源的调用与培训、技术标准的采用、社区服务领域的选择、社区服务项目的选择、社区服务机构药品的统一采购及配送、社区服务质量的监督等。

第二种方式: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属于卫生局某职能部门,例如属于基妇科,这种方式可以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归入到专门科室和专人管理之中,也是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的一种职能分工[8]。该方式由于直接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而不是其下设机构,势必大大增加卫生行政部门的编制。

第三种方式: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中心属于地方街道政府 管理,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能够承担政府下达的事务性任务,主要包括基层卫生服务,该方式有利于调动街道办事处力量,从政府层面推进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2行业分散管理模式

基层社区机构自行设立服务机构中心,根据自己的管理模式运营,其补偿机制为所有公共卫生投入政府均不承担,均有主办单位、集体或者个人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支付,属于一种市场化运行模式[9]。

2.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一体化管理是指在自己所辖范围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将其行政、业务、人员及财务等各方面归在一起统一管理,根据服务站经营情况及绩效考核决定员工的报酬及奖励。

2.4委托管理模式

在卫生局的组织下,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某个组织或机构经营管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发展的政策环境,但不承担卫生投入,卫生投入由委托机构自行负责。

3小结

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积极有意义的工作,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一方面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10]。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社区不同要求开展相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便捷、综合、连续的特点,可以有效推进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检出、预防及管理工作的发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模式的优化,能明显改进慢性病管理过程的错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宫桂英,王文礼.慢性病的随访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01.

[2]吴军,沈安,陆F.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方法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1):3543-3545.

[3]钟宁,吴克明,刘德安等.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71-75.

[4]何婷婷,洪倩.安徽省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6(3):233-236.

[5]徐文君.健康管理理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0.

[6]玄泽亮.上海市社区全科服务团队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3903-3904.

[7] 钟宁,郑平,方军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团队长角色的再认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A):1825―1826.

[8] 韩敏燕.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及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253-254.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字:服装设计;概念;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相应的对策;设计技巧

一.服装设计的概念

设计的含义是确立特定的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完成任务。设计涉及产品设计,社会规划,工程组织方案的制定和理论模型等范围。服装设计这个行业主要是设计服装的款式。思维类型在设计不同类型的服装中是不一样的,比如:理性分析的思维在工程设计中得到体现,整体的过程的思维在工业设计以及产品造型设计中体现。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情感,社会和技术审美的需要是设计的任务。文化创造以及物质生产的首要环节就是设计,设计往往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比如: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时使用几乎一样的建制材料,不一样的建筑形式在不一样的社会文化下是不一样的,服装设计构思差不多,设计风格在不一样的社会规范下也是不一样的。

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行为,由服装构思来完成,服装设计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而且涉及面广,它是服装整体的策划过程。服装设计一般会涉及到材料学,美学,市场学,文化学,工程学,色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它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配合的亮点所在。统一,加重,平衡,比例和韵律是服装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

二.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现状是产业转型加剧,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行业,淘汰率在最近几年上升很明显。服装市场升级对产品供给数量的要求减少了很多,导致很多企业一改以前的产品营销,变成了商品营销,还有少数的企业转向了文化营销,对附加值,产品的形象和品牌口碑更加重视和强化。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细分与品牌的时代来到,随着市场创新的冲击,市场细分与品牌主要表现在消费群体与产品风格的深度细分,而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档次,品种和区域的细分。经销商和加工企业进一步分化,服装的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成为企业盈利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产业供应链发展趋势更加成熟,中国服装设计趋与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

三.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定位方面有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议价能力还有加工能不相符,科技创新能力还有产品生产能力不相符,品牌数量还有加工数量不相符,出口渠道地位还有出口全球占比与不匹配不相符,国际影响力还有产业规模不相符。

其次,不管是在服装设计行业还是其它行业,人才都是行业发展的保障,但是,服装设计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而人才的缺乏就削弱了品牌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就是,由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时间不长,不管是在文化,科技还是在商业方面都不如其它的一些服装设计行业发达的国家,这就削弱了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自主的创新能力还有创新的意识。

最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较少,导致专业人才资源比较匾乏,普遍的设计师的意识落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缺乏世界品牌,更多的着眼于现在,没有长远的考虑,产业结构仍需调整,服装设计行业链带动不足。

四.针对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针对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市场定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员工的素质的培养也是如此,大力引进服装人才,招纳人才,提倡“以人为本”,提升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整体的能力;注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强化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和其它相关行业的联手,取其精华,构筑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服装设计的设计技巧

情感不仅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对人类的思维,行动和感知也有影响。所以,首先,在服装设计中要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实现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款式要素造型要素,面料要素,图案要素,搭配要素,色彩要素和风格要素等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的基本造型要素。而这些服装的基本要素在衣服上会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不一样的情感。要综合运用这些要素,表达出所需要的情感。

其次,创新设计作为服装设计的灵魂,要求服装设计中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抓住服装设计的时效特征。辅料,面料,色彩和要素是服装流行要素主要方面。为了准确地把握流行,找到流行的实质和根源,需要抓住同事物之间的社会文化,内在联系以及意识形态。还有,就是要牢抓服装设计的市场化,注重品牌的力量,同时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因为材料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实现服装的最终媒介,设计师就是通过它来进行设计,寻求设计的灵感。

最后,最为表现服装设计整体形象设计的必要方法的工艺还有服装结构,要求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夯实工艺还有服装结构,大体上,服装结构创新有创新服装的板型和创新结构方式这两个方面,为了达到更好地服装制作,得到做好的视觉效果,需要使用最恰当,最合理和最新颖的工艺手段,提升它在市场的竞争力。摄影师一定要学会对关键要素的把握,把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当做导向,注重特色的创新,搭配好产品的材质,款式,色彩和配饰,只有做到真正的体现社会的审美潮流、良好的搭配,板型独特,工艺恰当和合理的设计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创新的,独特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帅敏,沈雷 《服装设计中功能和情感平衡的方法》[J] 纺织学报,2006年第07期.

[2] 廖莎,姜航 《论服装设计中材料与设计的关系》[J] 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第4篇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美国以及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服装设计的专业教育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经历了百年文化与市场考验下,它们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实用性很强,以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专业发展的方向也划分细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通过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专业开始在国内高校渐渐兴起。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和实践,也为设计相关产业培育了大量从业人员。但是,目前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高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国外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各院校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服装专业有其特殊性,与市场、大众审美等紧密相连,不是紧靠现有的理论闭门造车的专业,需要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渐开始与市场接轨,一方面,注重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具有前瞻的设计感觉与市场敏感度;另一方面,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学习与交流,通过作品竞赛或展演发展学生特质与设计创作力,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以后专业的发展趋势。

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现阶段制定的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但是服装设计的专业存在着特殊性,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评价标准,都不是1+1=2的固定模式,这是个弹性很大的专业,不是单纯的培养画师或者是培养技师,仅仅具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足以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因此,对于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新时期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创新

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

(一)设立服装设计中心形式的教学探索

设计中心在国外教学中运用广泛,这属于实践训练的教学,以服装设计中心(工作室)形式展开教学,从方案设计、效果图制作、设计文本制作(参加相关行业的投标、比赛、展演、商业活动等),设计成品制作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漫无目的的模仿与机械式的完成作业,而是真正在做实用性设计。

(二)探讨式、主题式的教学探索

探讨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或事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教师讲课学生收听的被动学习的不足,学生在知识认知上也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探讨式主要是促进学生设计思路的形成,学生水平和能力有差异,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设计思路,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扩展与方向的确定。

主题式教学中,制定设计主题,有针对性的完成课堂作品,主题式的作品从对比与评价上来讲更容易突出学生的优劣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三)团队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1.课题式团队合作教学

设计专业的发展应紧随市场,以实用课题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模拟实用性课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实用设计;另一方面,可根据学校情况设置校级或学院的课题项目,像校服设计、教师工装、礼仪队服饰等,组织学生分组分工,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教师紧密指导,严格把关,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市场化

综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工信部、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的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糅合各类年鉴信息数据、各类财经媒体信息数据、各类商用数据库信息数据,宇博智业撰写了《2012-2016年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服装行业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服装业现在主要呈现出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其中,水平低指的就是“服装设计”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这样的指责无疑打击了我国的服装教育,从侧面说明了先进的服装专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中国的服装业要想走出被人掐脖断后的困境,必须着眼于打造世界品牌,这一需求督促服装高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服装专业人才.因此,服装专业教育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1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许多高校应用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工作室教学等多种形式,但是仍然必不可免存在“纸上谈兵”,“黑板上交游泳”的现象.有人说中国的服装行业是一个能够创造外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行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服装产业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加工层面,虽然也形成了一些品牌,但是缺少国际性的品牌,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也从侧面折射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1.1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

一幅油画历经历史沧桑,历久弥新,但是服装设计不同于绘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许多毕业生都反馈,学校老师教的东西没错,但是过时了.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及时了解到新技术,新观念,一旦毕业进入企业,只能从头开始学习.

1.2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素质教育,许多服装高校也将课堂搬到了工作室,实训场所等,但是许多高校呈现出换汤不换药的状态,大多数仍是按部就班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堂练习,教师指导点评等.从教室换到工作室教学,并为从本质上改变服装专业教育,仍然与企业实践存在较大差距.

1.3教师对于缺乏经验

许多服装专业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未参与企业的实际产品开发与生产,偏于理论,实践实战能力较弱,不利于专业教学.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有企业经验,但是容易老调重弹,缺乏创新,不利于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

2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市场化改革策略

2.1教师队伍市场化

要使服装的专业教育市场化,教师是基础.如果教师都不知道企业的真实情况,那么专业教育与市场接轨无疑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专业教师需要清楚的了解企业中服装设计师的具体工作职责与内容,企业的设计师掌握什么软件,具备何种技能,日常需要完成哪些文件的编制等等,然后,根据企业服装设计师的真实工作,结合课堂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最终才能展示出与市场贴近的课堂教学.高校在选聘教师时,学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诚然,较高学历的教师具有更高的科研精神,能够给课堂带来许多前沿的信息,甚至让学生接触到服装的高科技领域.许多高校会邀请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做老师或者在学校中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传达最前沿的市场信息.但是,要使服装专业教育贴近市场,这样远远不够.讲座的效应相对比较短暂,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过硬,但是未必能够把握课堂,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培育教师队伍市场化.第一,专业教师必须是去企业工作,而非实习.许多高校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但是效果甚微,最终流于形式,即使有所收获,也不过皮毛而已.教师被派遣去学习,企业大多以“客人”的身份来接待,参观完企业后教师就自由活动了,无所事事.企业不会分配事情请一个客人去做,即使教师主动要求参与企业的任务,也不可能深入其中,最终,企业实习的教师就沦为了一个看客.笔者建议教师企业工作时间至少一年,服装产品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因此,企业产品的开发工作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充分的体验服装企业的淡旺季,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服装行业的实际情况.而且,一年的时间中,教师从基础入手,逐渐深入,参与市场调研,四季产品的开发,订货会,库存处理等系列活动,有助于教师了解服装企业的各个方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教师是去企业工作,就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企业方面管理,教师也能比较好的融入企业的工作氛围中,否则就会一直是“编外人员”,无法融入其中,当然就无法真正地学到精髓.第二,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下企业工作,使得专业教师充分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教学更贴近市场,但是,变化是永恒的,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专业教师具备“教师”和“服装设计师”双重身份.教师在服装企业兼职设计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可以保障专业教师的专业与市场接轨,而非纸上谈兵.同时,利用企业的资源,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将其总结凝练,最终也会形成大量的科研成果.此外,专业课教师具有“某企业设计师”的头衔,一方面代表了教师的专业,另一方面容易让学生产生崇拜心理,觉得老师“有才”,学生认可了老师,才会认可老师的教学,才会积极地参与.

2.2改造教学环境,环境育人

大学以某一职业为中心,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在还没有走出校门之前,许多学生对于这个“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想象中,而想象与真实职业的岗位职责可能相差甚远,看不到,摸不着,教师的描述苍白无力,很难将他们带入真实的情景中,学校可以改造教学环境,设置与企业类似的场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让学生首先就能进入“职业氛围”.如在教学场所中布置当年或下一年度流行趋势的PP板,时尚的服装效果图,成衣展示、面料小样展示等;设置流动的课桌椅,围桌布置,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老师做会议的主持人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思考,创新.

2.3改革作业形式

服装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展示,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传授服装设计技巧,最终学生按照教师限定的主题进行“虚拟”的课程训练,完成服装效果图、款式图等作业.但是,这些是否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是否有市场?能否经济的大批量生产?绘制服装效果图、款式图,是否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技能?等等,存在诸多疑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适当而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所学,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升华,也是教师改革教学的切入点.要使服装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需要对学生的作业再设计,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此外,学生作业可以适当减负,如以小组的形式团队合作完成一份作业,减少作业量,但是提高作业质量要求,力求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逐步熟悉服装企业常用文件类型,编制内容和要求,逐步接近企业的用人要求,实现学生毕业时就业零距离接轨.

2.4实战化教学

许多高校都建设有大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更贴近企业实际.但是,模拟实训存在诸多限制,如订单、设备、场景等都与现实存在差距,而且学生在心理上讲实训当成课程来上,所以容易有懈怠心理.实战化教学即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企业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出时间,将课堂搬到企业,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让学生真实体会到“知识创造财富”,形成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感觉会转化成学生后期认真学习的动力.

2.5深化课程间的融合,凸现毕业设计效应

服装设计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无法大批量生产,或者设计的作品不符合消费者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是一个体系的,包含基础设计课程、专业设计课程、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学、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等,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的全盘的知识,但是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是由不同的老师零散传授的,需要有一条线贯穿起来,系统融合才能使学生更灵活的使用专业知识,实现增值.毕业设计无疑是一条很好的主线,串联各门专业课知识点,在毕业前,综合利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交一份综合的答卷.大多数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学校设定设计方向,学生做系列成衣设计,并完成成衣制作工作,最后做一个毕业成衣的动态展示.这样,确实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做了综合检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许多学生为了压缩成本,面辅料的采购能省则省;学校的设备有限,许多成衣的加工需要特种专机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许多成衣需要定制特殊的面辅料,而学生不具备此能力;等等这些成本、技术、面辅料采购、设备的问题都一定程度影响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效果.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环节与公司合作,获得公司的技术和资金赞助.如将毕业设计主题与某服装公司的下一季新品研发主题融合,公开选稿,通过公司设计总监筛选的稿件,可以在公司中去完成制作,由公司采购部协助面辅料的获得,公司技术部和生产车间可以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障成衣制作效果.这样,形成良性竞争,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最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此外,也可以将毕业设计环节与服装设计类大赛相融合,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2.6重视非专业课程教育

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不是绘画,而是创意,因此,服装专业教育应立足于服装,同时跳出服装的圈子,设置一些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艺术赏析、摄影、音乐、服装创新训练等课程,一方面,陶冶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艺术方向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3总结

针对当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际,高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理论结合实践,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的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深化产学结合,逐渐使服装专业教育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郑美卉.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5(04).

〔2〕杨娟,徐蓼芫,杨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纺织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