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项目基本情况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20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签订了相相州村、村两户承担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该项目中央财政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共230亩,补助资金3.4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有效改善了耕地地力状况,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同时随着土壤有机质提升,生产的大豆品质也显著提高,项目的实施受到农户的好评。
二、项目组织实施
一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市2020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市2020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任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负责耕地地力保护工作试点实施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工作组,全面落实试点任务和要求,确保了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三是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了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强化技术指导。为确保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技术指导组,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指导尽快掌握大豆种植技术要领。
三、资金监管
根据试点协议内容和核查结果,按照补贴标准,通过“惠农一本通”,将补助资金兑付给承担试点任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试点工作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
一是项目的实施,耕地得到了休养生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打破恶性循环,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基本情况
2013、2014年涉农资金总计186463.8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安排180455.61万元、州级财政安排资金共计6008.27万元。涉农资金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19671.11万元、农业发展资金36297.77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130495万元。
(一)2013年涉农资金情况。
2013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93417.9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91739.52万元,州级补助资金1678.47万元。其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9868.52万元、农业发展资金14247.97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69301.5万元。
(二)2014年涉农资金情况。
2014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93045.8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88716.09万元,州级补助资金4329.8万元。其中:用于农民补贴、补偿资金9802.59万元、农业发展资金22049.8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61193.5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安排部署情况。
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州农牧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4月16日全省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动员部署会后,及时组织相关成员学习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意见》(办发[2015]28号)和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甘办函2015]76号)文件,明确检专项整治行动的原则、主要任务、内容和工作进度安排。我局庚即成立了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下发各县,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落到实处。在5月4日至10日与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各县自查自纠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
(二)项目执行情况。
1、根据各县自查自纠及州级重点检查的情况,2013、2014年全州农牧业涉农资金全部拨付到县级财政和项目实施单位。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草补禁牧补助等惠农资金各县均按“一卡通”直接发放给了农牧民;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在实施中没有利用权利谋取私利、冒领、私分补贴资金和套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情况。
2、各县农牧部门对2010年以来审计部门对涉农资金检查发现的问题,按要求及时进行了整改。
3、在涉农资金清理工程中州农牧局没有收到群众举报事项。
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进度缓慢,跨年实施项目多。
(二)项目计划下达迟,未实施的项目多,资金支付率低。
(三)实施的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财务凭证不规范。部分项目整合后,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部份项目存在变更建设地点、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范围、支出与项目补助环节不符等问题。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按时开工建设项目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州气候条件差,施工期短,不能按时启动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二是项目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项目下达后实施难度大或根本无法实施。三是由于项目前期工作环节多,时间较长。四是有的项目投资不足,不足以完成建设内容,无法开工建设。
(二)未按程序报批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项目申报单位在进行项目资金申报时,未与相关规划相衔接,造成项目实施地点变更。
五、整改措施
(一)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加强调研,切合实际,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涉农项目资金发挥效益。
(三)结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提高涉农项目资金支付率。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和《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我局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对照标准,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真抓实干,全面推进“饮水安全、产水配套、骨干水源工程、水生态治理、人才支撑”五大水利扶贫专项行动,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按照《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全年水利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制定出台《水利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计划投入水利扶贫资金4.76亿元,全市水务系统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地,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对水利的现实需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需,解群众之难。
(一)饮水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省级脱贫攻坚考核涉及水利的重要工作,也是水利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
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饮水问题,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在市水务局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安排下,顺利编制完成全市及各县(市、区)“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同时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编制完成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于年初通过了技术方案审查,取得了立项批复。二是出台政策意见,提供科学指导。结合实际,市水务局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农村饮水工程服务提升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县(市、区)要建立县、乡(镇)、村、水厂四级服务体系,推行“城乡饮水一体化、运行管理标准化、饮水服务规范化、应急保障体系化”,落实责任,健全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全市农村饮水工程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规范管理,严格“四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和监理制、县级报帐制。四是抓好工程扫尾,做好工程验收准备工作,使项目区群众早日受益。五是水质检测中心全面投入运行,为饮用安全提供技术支持,督促供水管理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水质检测。六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我市建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建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摸清底数,排查问题,全面完成饮水不安全贫困人口信息建卡工作;市水务局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市、县水务局及时复核,查找原因,对症施策,解决问题。
截止8月底,全市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2644处,完成投资724.84万元,解决1.473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占2017年全年目标任务的74.29%。
(二)水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一是抓重点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确保水库、堤防安全度汛。受去年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我市防洪工程水毁较为严重,修复任务艰巨。汛期之后,我市积极采取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水毁工程建设资金,全市河道治理和修复水毁工程共115处,整治河道4.02公里,投资1392.25万元,目前已完成所有水毁工程修复任务。二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顺利推进。2017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治理52.18平方公里,占年计划的52.18%。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去年旌阳、什邡积极争取,成功列入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共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目前省财政厅已下达资金1400万元。市水务局联合市财政局对两市(区)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现财评已结束,正式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三)产水配套工程全面推进。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和省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县(市)水务局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围绕2017年度脱贫攻坚年度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精准配置、产水相融的思路,加快编制包含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2017年度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创新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对照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逐户走访,逐项排查,查看政策是否落实兑现,条件是否达到脱贫标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全部达标。对照市级贫困村“一低五有”标准,逐村检查是否达到退出标准,坚持“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对2014年至今已脱贫的飞翔村21户、宝镜村44户贫困户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确认是否有返贫情况,对确定存在的返贫人口进行持续帮扶,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为省级非贫困片区,受政策影响较大,水利项目资金尤其是国家重大水利项目资金较少。
二是水利项目上半年工作重点是完成上年度续建工程和做好本年度项目争取和前期工作,由于部分去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下达集中较晚,致使部分本年度项目建设进场时间较晚。
三是水利脱贫攻坚宣传力度不够,经验总结不足,先进典型宣传和推广不够。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及措施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方面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和出台更多新的融资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支持,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国家投资不足问题;并充分发挥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确保水利脱贫攻坚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水利经济 增产增收 塘堰整治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为着力点,建设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首先要健全水土保持相关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县结合实际,积极同计委、国土、建设、环保、法制等部门协调,酝酿出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在广泛征求区(市)县及相关部门意见后审批。该《办法》一旦出台,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我县城乡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法制化、制度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而且还能使水利经济在增产增收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 如何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一是继续做好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近年来在各乡镇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平方公里。二是广泛开展水土流失面上治理工作,利用集雨节灌、塘堰整治等工程,通过修建塘、池、沉沙凼及沟渠来收集利用雨水,同时理顺了坡面水系,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上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三是继续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我县按照生态强县的目标,开展水保生态修复工作,共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四是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乡镇等地通过开展土地整理,理顺排水沟渠,修建蓄水池等水利水保措施,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五是发动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2011年我县出资200多万元,在自主经营的土地、矿山范围内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同时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力度,保护生态的理念日益增强,生态工程不断涌现。
二、治理、监督和管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率领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检查指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现场办公,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并就新形势下,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办法。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于2010年中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制定了计划,部署了工作。
(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抓好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任务
2011年是全县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的一年。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并确定启动1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农村水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县水务部门责无旁贷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各新农村示范点的水务项目实施方案。二是按照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市)县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防洪排涝、安全饮水、生产用水、排水治污和水环境治理等水务工作。在实施中,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农村示范点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三)以统筹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城市水务管理新模式
一是创造性地实行六城区农业和环境用水统一调配,全年调配环境用水近8000立方米;二是首次科学调配3个时段的雨洪水近4000立方米,改善了城区水环境质量,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扬;三是为改善市域生态环境,创新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湿地的建设方案,将在年底完成沱河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规划设计,人工湿地治污工程也纳入年度计划,现已完成初步设计,预计8月下旬开工;四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并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论证和咨询,及时提出了改善我县中心城区水环境的基流保障方案、分散就地处理与集中二次处理及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城区污水治理方案,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五是清理整顿沱河排污口的设置,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江河排污口实行严格审批,对全县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普查登记和建立数据库;六是完成了争创人居环境工作涉及的水环境和生态用水的调配工作。
(四)以规划统领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要求,开展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及“十二五”规划》、《沱江河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对关口水库规划的前期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为全面提高我县城市防洪能力打下了基础;加强对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指导,制定了《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完成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水利发展规划工作。
(五)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探索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s, rivers, territorial control is the fundamental management,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we must insist for a long time is a basic state policy, because is known for her massive land, water and soil loss is not only area of wide, high strength, and has a complex causes, various types of such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harm hu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nd their six specific cont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discussion.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开展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民生、维护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推动民生水利的有力手段。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不断深入,加强水土保持、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越来越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保障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需求。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共180多万km2,年均侵蚀量约45亿t,有3.6亿亩坡耕地、44.2万条侵蚀沟和20余万座崩岗亟待整治,东北黑土地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土地资源急需抢救。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以强大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为支撑,因此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发展与成果推广任重而道远。
2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状
通过50余年的水土保持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先后开展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及一系列针对水土保持领域的“973”、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为:
(1)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包括提出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概念,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策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分布,确定了各地水土保持的类型与分区等。
(2)总体搭建起我国水土保持研究与监测的网络体系。一是建成了由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地方监测分站形成的监测体系;二是建立了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形成了超过4 000人的科研队伍;三是构建了全国1:10万水土流失数据库和重点地区水土保持数据库,批准了49个集防治示范、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同区,组建了一批水土保持实验基地等。
(3)基本总结出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坡面径流调控利用技术、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整治技术、坡改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封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陡坡护岸生态绿化技术、工矿废弃地土地复垦技术、水土保持植被构建与繁育技术等。
2.2 主要问题
随着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挥的效益不断凸现,有力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然而,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仍明显滞后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致使水土流失防治进程距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3个方面:
(1)与当前水土保持任务相比,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和规模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还有180多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因人为因素影响以每年1O0万hm2的速度扩展,风蚀沙化以每年24.6万hm2的速度加剧,由此造成土地产出下降、湖泊水库淤积、水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势必要求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以便更好地促进水土保持实践、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2)与当前水土保持实践相比,水土流失防治理论和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入,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以前未曾出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土壤侵蚀力学机制与过程、水土流失动态预报与模拟、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与调控等基础理论,以及长时期、大规模水土保持对江河水沙的调控效应,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不同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高效模式和配套技术、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技术、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清洁型流域治理、中小河流水土保持措施防灾减灾作用等重大科技问题。这些已成为决定当前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
(3)与当前水土保持发展相比,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推广和社会认知还需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科学,但目前有关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速度偏慢,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普宣传力度不足,公众认知程度不够,尤其缺乏行之有效的辐射、推广、宣教途径和模式。这些成为限制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的主要瓶颈。
3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3.1 坡改梯关键技术与材料
坡耕地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生产用地,广泛分布于30个省区。现有的3.6亿亩坡耕地虽只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6.7% ,但年均侵蚀量却高达l4亿t,占全国侵蚀量的28.3% ,尤其在坡耕地集中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量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量的70% 以上,成为山丘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在50余年的水土保持实践中,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一直是水土保持科研重点,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农艺和工程为基本类型的防治措施体系。其中,坡耕地梯田改造被实践证明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治理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科学、高效开展坡改梯必然成为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坡耕地的类型和特点,有效集成坡改梯关键技术,筛选坡改梯优质材料,从而加快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不仅能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民生,而且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重要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在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据环保部证实,中国面源污染从2002年开始已全面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成为首要环境污染源。由于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废弃物无序倾倒已导致全国超过50% 的水体和大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主要城市的水质近一半已不完全符合饮用标准。水土流失过程中流失的水体和土壤,携带大量化肥、农药进入河湖水库,污染水源,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通过构筑水源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集中管理和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从而蓄水保土、净水减污,将水土流失防治与面源污染治理有机结合,成为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新思路。当前,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日益迫切,重点针对我国主要水源区,通过综合规划流域山水田林路,科学处理和利用农村社区废弃物、降低农业生产化学污染、保护修复湿地水质,推广建设生态清洁型流域、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山区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保障水资源安全。
3.3 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通过生态修复,发挥自然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践方略。生态修复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且能以较小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又好又快,费省效宏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还能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尽快完成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最佳途径。在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对畜牧业依赖程度高。这些特点要求该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快速防治水土流失,还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和提炼以流域封禁治理为代表的高效生态修复技术,同时筛选高抗逆性粮饲兼用的牧草,集成其繁育、配置和加工技术体系,并广泛推广应用,从而既促进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又提高农牧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推广与生态理念宣教范式
水土保持不仅是科学事业,更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实践工作。因此,如何将水土保持技术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到水土流失防治的实践中,如何使公众更深、更透地认识和认可水土保持事业的意义和地位,成为最终决定我国水土保持事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取得了大量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也通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点治理工程等方式,使许多成果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发挥出巨大效益。同时,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生态理念宣教范式,使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理念更加深化和牢固,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目标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需求的适用技术成果
通过梳理现有技术成果,分析当前治理需求,以下6方面的技术成果应作为目前推广示范的重点。
4.1 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坡耕地梯田改造工程技术;(2)机修梯田快速整治技术;(3)坡耕地径流集蓄与调控技术;(4)坡耕地地埂利用与地力恢复技术;(5)梯壁整治优质材料选择与配置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1)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研究和建立不同类型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区,有效地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2)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合理开展坡耕地机修梯田改造,并配套实施径流调控工程技术、微地形改造措施和小型径流集蓄工程,加快坡耕地改造步伐,提高坡改梯的质量和效益;(3)针对不同土坎的土壤特性,优选高效的水土保持材料和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坡耕地水土资源,形成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4)推广生物篱配置技术,形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坡耕地的生物篱配置模式,并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达到保水、减蚀,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4.2 重点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水源涵养地植被封禁修复技术;(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技术;(3)湿地水质生物净化技术;(4)农村社区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以坡耕地整治为重点,以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手段,形成一套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技术;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农村社区废弃物,降低农业生产化学污染、保护修复湿地水质,控制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综合防治思路,优化配置治污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构建城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达到净化水质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
4.3 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不同类型区植被自然修复技术;(2)粮饲兼用作物选育与种植技术;(3)高抗逆性草本带状快速恢复技术;(4)多元饲草配置加工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对高陡边坡采用分级降坡、设置网格、喷播绿化等工程绿化技术,并优选攀爬能力和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实现植被快速恢复,对柔性边坡采用防护网覆盖、喷播植生等生态防护技术,形成水土保持效益高,自然景观效果好的边坡景观;在风沙源区选择抗逆性强、防风阻沙效果好的植物品种,配套布设生态垫、草方格等防护措施,形成风蚀生物防护体系或风蚀生物防控技术;对岩质边坡采用喷浆覆土绿化、锚杆挂网绿化、打孔植苗绿化等工程绿化技术,实现岩质边坡的植被快速恢复和景观优化;对砂质堤防采用生物护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在含水量低、土壤贫瘠、风沙大的砂堤上护坡生物难以生存、生长的技术难题,降低了护坡工程造价,研究出系统的砂堤生物建植、保苗及管护技术;针对河、湖贫瘠岸坡等自然生态脆弱衰退区,利用生态型土工材料岸坡结构与自然种植技术,采用坡型、垂直型岸坡结构进行岸坡加固,实现生态护岸功能。针对不同生态退化区的特点,通过上述生态修复和配套技术,提出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指标、等级类型及其分区,构建不同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区的生态修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4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技术;(2)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测验设施设备;(3)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4)弃渣量快速测算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基于“3S”技术,通过多源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结合数学模型,确定区域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确定地形因子,利用卫星影像像元计算获得植被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形成区域水土流失的定量监测与预报;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系列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形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自动化测报技术;结合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重点针对人为水土流失和防止成效,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有效的成果机制,形成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采用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堆弃渣土进行快速定位、扫描,测算弃土弃渣变化量,形成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快速、准确测算技术。
4.5 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区建设范式与管理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多功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设计技术;(2)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宣传与中小学生教育范式推广;(3)科技示范园区信息与管理系统建立。
具体实施方案为: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可蚀性、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试验研究和教学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区域代表性、科技领先性、社会示范性的科技示范样板,形成具有防治示范、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休闲观光的科技园区,积极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中试和转化,使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水土流失防治实践。